APP下载

关中优秀传统文化塑造陕西形象的路径

2022-12-27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秦腔陕西传统

钱 海 婷

(西安财经大学 人事处,西安 710048)

如同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一样,文化建设的成效也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建设路径与方法的选择无疑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习近平在《当前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明确指出:“讲好中国故事……要动员各方面一起做思想舆论工作,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各类资源,推动内宣外宣一体发展,奏响交响乐、大合唱,把中国故事讲得愈来愈精彩,让中国声音愈来愈洪亮。”[1]211显而易见,在习总书记看来,讲好中国故事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与此相似,讲好陕西故事也势必要解决好“讲什么”与“怎么讲”的问题。前者是要明确讲好陕西故事的素材与内容;后者是要确定讲好陕西故事的路径方法,且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关中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陕西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地带,因此立足关中文化讲述陕西故事,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鲜活素材。

一、推陈出新,继往开来,讲好陕西故事

新时代必然要有新气象,表征新气象必然要有新的话语方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及时传递中国声音,总结中国经验,弘扬中国精神。习总书记曾明确指出:“要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用好中华传统节日载体,用好海外文化阵地,用好多种文化形式,让中国故事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话题,让中国声音赢得国际社会理解和认同。”[1]213与此同时,习总书记还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2]128。既然宣介中华文艺可以加深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与理解,那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必然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也有利于塑造中国形象。与此相同,讲好陕西故事,也要深入研究省内外、国内外受众的接受习惯及其特点,从实际出发,创新话语方式,把“陈情”与“说理”、“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积极因素,让陕西故事走向全国乃至全球,以赢得更多的理解与认同。为此,我们要深入了解省内外、国内外各行业、各领域中塑造陕西形象、宣讲陕西故事的现状,梳理其主要做法,精选并深入分析陕西形象塑造及其宣介方面的典型案例,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应对策略。为讲好陕西故事、塑造美好陕西形象,我们必然要从实际出发,想方设法创新话语方式,以确保其实际效果。

讲述陕西故事的话题由来已久,甚至讲述陕西故事的历史与陕西的发展史如影相随。因此,当我们论及以关中优秀传统文化为素材和依托去讲述陕西故事、塑陕西形象时,我们所关心的问题就不应是关中优秀传统文化能不能讲述陕西故事,能不能塑造陕西形象的问题,而是关中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去讲述当下的陕西故事,如何去塑造当下的陕西形象问题。依托关中优秀传统文化讲述陕西故事,塑造陕西形象必然要推陈出新,继往开来,而不是陈陈相因。以陈陈相因的方式讲述陕西故事与塑造陕西形象会造成讲述、塑造行为本身与现实脱节,既不利于保护传承关中优秀传统文化,也不利于讲好陕西故事,还不利于最大程度地凝聚共识,促进陕西跨越式发展。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依托关中优秀传统文化去讲述陕西故事、塑造陕西形象呢?这一问题的答案虽然不一而足,但毫无疑问,发掘陕西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价值,是必要与可行的方略之一。

为了使陕西故事的讲述与陕西形象的塑造能够与当下的陕西无缝对接,以增强陕西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我们依托关中优秀传统文化讲述陕西故事、塑造陕西形象的时候,就必然要让传统文化在真正意义上活在当下,以社会各界熟悉而陌生的方式去讲述陕西故事、塑造陕西形象、凸现陕西故事与陕西形象的传承性与时代性。

秦腔艺术源远流长,特色鲜明,堪称关中乃至陕西的文化名片之一。长期以来,秦腔一直是讲述陕西故事、塑造陕西形象,表征陕西文化个性不可或缺的依托。与此同时,家国叙事一直是秦腔艺术最重要的叙事方式,家国情怀一直是秦腔艺术亘古不变的情感逻辑与文化情结。其春秋戏、三国戏、隋唐戏、杨家将戏等饱含家国情怀的剧目常演不衰,观众百看不厌。尽管如此,但为了表现陕西的新气象,也为了满足社会各界新的期待,近年来,秦腔院团及广大秦腔艺人在致力于经典传统剧目演述的同时,也致力于秦腔新编历史剧、新编现代戏的创编与演出。在此背景下,涌现出了一批深受社会各界好评的秦腔现代历史剧和新编秦腔戏,如《司马迁》《杜甫》《李白长安行》《关西夫子》等新编历史剧;《柳河湾的新娘》《大树西迁》《枣花香》《织梦人》《周原儿女》《赵梦桃》《张富清1948》《陕北往事》等新编秦腔戏。这些剧目让秦腔艺术枯木逢春,展现出了新的活力与生机。

2020年9月14日,新编秦腔历史剧《关西夫子》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成功首演,并拉开了2020年陕西省“廉政文化三秦行”巡演活动的序幕。该戏由陕西省纪委监委、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旅厅、中国方正出版社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联合出品,系陕西省纪委监委“一戏一剧一片”廉政文化精品项目中的“一戏”。“《关西夫子》较好地实践了‘推陈出新’的原则——不仅取材于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故事,而且结合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去发挥其培根铸魂功能。其实,这既是历史剧改编的基本原则,也是传统戏曲摆脱生存困境的重要策略之一……杨震先生的‘四知’之说其实是其慎独和自省意识的体现,也是其做人做事的一道心理底线……使‘暮夜却金’的故事成为一段千古佳话,广为流传。”[3]68正因为《关西夫子》既继承了秦腔艺术固有的家国叙事传统,又密切配合了当前的文化建设,满足了社会各界的观赏期待,所以《关西夫子》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展现了人文陕西的光辉形象。

二、让关中优秀传统文化搭上新媒体的便车,扩大陕西文化的影响力

在新媒介兴起、优秀传统文化备受关注和文化强省建设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利用新媒介的优势,充分发掘陕西丰富的文化资源,讲好陕西故事,增强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已成为社会各界的重要共识之一。在此形势下,充分利用海内外各种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媒体合作,积极打造本土化媒体,使关中乃至陕西文化广泛进入主流传播平台,并融宣介于一切文化、商贸交流活动之中,以全景式、多角度、多层次地向世界讲述好陕西乃至中国故事,塑造陕西乃至中国的新形象。在此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不仅是我们能否与时俱进地塑造陕西乃至中国形象,而且是我们能否以有效的方式把陕西乃至中国故事、形象传播出去,能否让其深入人心。就传播本身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无疑是各界群众的接受期待及媒体形态或媒体平台的影响力。在新媒体语境下,人们主要通过互联网、卫星无线通信网、宽带局域网等渠道,以及电脑、数字电视机、手机等终端,传播或接受信息和娱乐服务。新媒体的兴起及其普及,不仅加速了信息传播,也增强了信息发布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互动性,而且还增大了受众接受信息的自主性与选择性。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有力地克服了平面媒体信息的枯燥性、延迟性与非互动性等不足,并切实增强了信息传播效率。

仍以秦腔为例,去彰显关中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传播的方式方法及其在讲述陕西故事、塑陕西形象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与作用。“在媒介背景下……移动传播媒介(新媒体)打破了秦腔传统的演出舞台的时空制约。在秦腔涌入新媒体的文化大潮中,被受众选择观看的同时,也在同媒介化、大众化的其他艺术形态进行着竞争。”[4]17新媒体的兴起与普及,不仅改变了秦腔的传播方式与接受方式,而且也改变了秦腔的存在方式。在新媒体语境下,短视频已经成为包括秦腔在内的传统戏曲艺术存在、传播与接受的常见方式。“以秦腔为主题的微信公众平台已经成为传播秦腔、发布秦腔业界动态、组织秦腔文化产业的重要阵地,同时也为秦腔演员、戏迷和媒介从业人员提供了一个公共文化区域。秦腔微信公众平台从自媒体发端开始,充分调动了广大业余爱好者对秦腔的热情,搭建了大家发言的平台,让这股有实力的庞大群体直接参与到秦腔的创作、传播和传承中去。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把大家紧紧地凝聚起来,从艺术审美、艺术传播、艺术传承等各方面开展深入的交流与互动,提升秦腔的传播效果,进而为秦腔在新媒体时代开创了有别于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的传播新格局。”[4]21“秦腔类微信公众平台按照运营主体可以分为三大阵营。第一类,梨园秦声、陕西戏曲广播、吼秦腔、秦之声、秦声飞扬均为陕西广播电视台旗下广播电视戏曲节目的公众号;第二类,‘秦腔’‘看秦腔’‘秦剧公益社’均是戏曲爱好者创办的秦腔及陕西地方戏视频赏析的自媒体;第三类为各大秦腔院团及戏曲研究机构的公众平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西安秦腔剧院’‘大戏剧’‘陕西秦腔传统流派传承发展中心’等都以自己机构名称注册了官方微信平台。”[4]21-22

网络化的存在、传播与接受方式不仅改变了秦腔艺术的文化生态,而且增强了秦腔艺术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在传统农业文明时代,由于演一场戏总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且演员只能在特定的时空表演,观众只能在特定的时空里观看,故那个年代的秦腔往往只能在农闲时间或庙会、节庆、祭祀等特定时空背景下展演,往往是演一场算一场。即使到了工业时代,虽然随着摄录技术及其设备的发展与进步,听秦腔磁带或看秦腔录像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秦腔鉴赏中时空因素的影响力,但除了设备制约之外,这种方式的鉴赏活动依然无法随时随地发生。与此不同,在信息化时代,随着互联网、卫星通信与移动终端及其技术的普及化,尤其是自媒体等新媒体的崛起,图文和音像于一体的短视频已经成为秦腔艺术常见的生存状态。秦腔短视频的出现不仅使秦腔艺术搭上新媒体的便车传到了全球各地,而且使全球各地每一个想欣赏秦腔艺术的人都能随时随地欣赏秦腔艺术。而且基于新媒体平台,短视频的发布、传播与接受还可以跨越时空实现对话与交流。在此过程,人们所感受到的不仅是短视频所散发的艺术魅力,而且是短视频背后的故事与温情。如此以来,人们在获悉短视频及其故事的同时,也必然会知悉其所展现的地域文化形态。如同秦腔艺术新媒体传播所产生的效果一样,其他关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媒体传播也必然会产生类似的效果。故而关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媒体传播成为保护传承关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之一,也是讲好陕西故事、塑造陕西形象较为有效的路径方式之一。

三、通过文旅融合,让陕西形象的文化软实力转变成经济硬实力

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发展文化旅游,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实现从浅层次粗放旅游到深层次集约旅游的转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事业的重要举措,也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就关中地区而言,文旅融合不仅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且是保护传承关中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建设、促进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关中地区不仅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而且是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核心地带之一,曾有十三个王朝在关中地区建都兴业,周秦汉唐等让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朝代都曾建都关中。当前除了华山、少华山、钓鱼台、关山草原、秦岭、太白山等举世瞩目的自然景观之外,还有司马迁祠、杜康造酒遗址、大雁塔、小雁塔、钟楼、鼓楼、大明宫、兴庆宫、兵马俑、华清宫、炎帝祠、九成宫以及不可胜数的寺庙与帝王陵寝、宫殿等文化遗存,渭华起义旧址、杨虎城纪念馆、八路军旧址、扶眉战役纪念馆、抗战工业遗址、马栏革命旧址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都是关中地区非常宝贵的旅游文化资源,而且也早已具备了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兼而有之的特点。因此,上述自然、人文景观既是关中地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依托,也是陕西开展文化建设,讲述陕西故事、塑造陕西形象的重要资源和依托。当前,文旅融合在关中乃至陕西经济社会发展,讲述陕西故事、塑造陕西形象的过程中已展现出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如《长恨歌》《梦回大唐》及各种文旅体验项目等。

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以白居易的同名长篇诗作为故事蓝本,将舞蹈、杂技及华美服饰、原创音乐、激光奇景、LED视频、骊山与华清池实景等元素相融合,把一千多年前的故事重新复现于故事的发生地,形象逼真地演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令观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长恨歌》实景演出既是一种成功的创意,也有深远的中华文化渊源。《长恨歌》实景演出传承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山水及人的实景,舞台演出和历史文化及人的心灵感悟,构成了完美和谐的整体。《长恨歌》实景演出堪称中国首部大型山水历史舞剧,其将历史与现实、自然与文化、人间与仙界、传统与时尚有机交融,以“两情相悦”“恃宠而娇”“生离死别”“仙境重逢”等四个层次、十一幕情景构成完整的故事构架,由300名专业演员组成强大阵容,以势造情,以舞诉情,在故事的原发地艺术地再现了这一动人的爱情故事。自演出活动开展以来,《长恨歌》实景演出就高举“旅游+文化”的旗帜,将演出活动与骊山、华清池风景旅游及其历史文化相结合,守正创新,努力打造精品力作。每年的音乐都有创新,服装都有变换,场景都会推陈出新,舞步也会有所改进。以上创新无疑是《长恨歌》实景演出闻名遐迩、深受社会各界欢迎与好评,并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关键原因。与此同时,《长恨歌》实景演出也因此打造了一个陕西文化旅游的新地标,并为讲好陕西故事、塑造陕西做出了重大贡献。

《梦回大唐》是大唐芙蓉园凤鸣九天剧院的保留剧目,其以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以全新的视听效果,展现了绚丽多彩与大气恢宏的盛唐歌舞文化。如果说大唐芙蓉园是让人追寻盛唐文化的精神乐园,那么大型梦幻诗乐舞剧《梦回大唐》则是奉献给人们的一台丰盛的盛唐文化大餐。《梦回大唐》全剧演出时间为70分钟,由“梦幻霓裳”“梦邀秦王”“梦浴华清”“梦萦西域”“梦游曲江”“梦回大唐”等六部分构成。《梦回大唐》是集歌舞精粹、盛唐风情、绚丽奇幻、狂欢多彩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乐舞表演,是一首充满梦幻盛唐史诗,给人带来的不仅是大气、美艳和华贵的艺术享受,而且是中华文化认同与自信。其将文化与旅游、科技及沉浸式观演相结合,营造了既有明显的戏剧效果,又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独特美艳、感动震撼的唐文化艺术精品。《梦回大唐》通过讲述现代少女梦儿穿越千年,追寻梦中恋人长安的浪漫爱情故事,从战争、市井、歌舞、婚礼、海上丝绸之路等多个维度深度演绎了大唐历史。《梦回大唐》黄金版将“沉浸式”和“音乐剧”等元素与传统歌舞交融,通过歌舞表演,为游客呈现了最真实的唐代文化,使游客身临其境,赏唐代歌舞,与唐人共舞,深度体验唐文化的精髓。如同《长恨歌》实景演出一样,《梦回大唐》歌舞也已成为陕西文旅融合的成功典范和重要名片之一,其在讲述陕西故事、塑造陕西形象的同时,还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无论是讲好陕西故事,还是塑造陕西形象都不是凌空蹈虚,凭空臆造空中楼阁,而是要基于陕西现有的文化传承与积淀,脚踏实地,积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把握信息时代地域文化人格、文化品牌、文化产业培育与建设的基本规律,充分洞悉信息时代讲好地方故事、塑造地方形象的影响机制与动力机制,充分发挥信息时代新媒体在文化传播与信息交流方面的比较优势,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文旅融合的过程中,接续讲述陕西故事,更有成效地塑造陕西形象。关中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陕西人文化人格的重要表征之一,还是陕西的重要文化名片之一。历经历史风雨的洗礼,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关中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发挥培根铸魂的功能与作用。因此,在文化强省、共筑中国梦的形势下,我们必然要更加重视关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价值与现实意义,在守正创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关中优秀传统文化应有的价值与功能,通过讲好关中乃至陕西故事,塑造陕西形象,为建设美丽、和谐、富裕的陕西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秦腔陕西传统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秦腔名旦”是怎样练就的?——《双官诰》、李娟及秦腔艺术的传承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在“秦腔现代化与现代秦腔实践之路”研讨会上的发言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主角》与秦腔:彼此成长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