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静脉输液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措施分析

2022-12-27苏海洁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15期
关键词:输液小儿静脉

苏海洁

(锦州市妇婴医院,辽宁 锦州 121000)

输液是临床抢救和治疗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护士必须掌握输血技术的原理和操作,输液药物不良反应是临床实践中使用输液时发生的各种非治疗作用。引起输液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比较复杂,是多种因素作用引起的综合表现。主要临床表现是输液过程中和输液后突然发冷、外周循环不良或高热。临床上要注意预防,一旦发生输液药物不良反应,要及时准确判断,迅速果断处理。小儿的体质比较特殊,因此小儿在输液过程中发生脉输液药物不良反应的概率很高。分析脉输液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非常重要。最近这几年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在不断的发展,有很多新的种类药品都被应用在临床上,在对患者进行有效治疗的同时也容易导致多种不良反应情况出现[1]。小儿的机体发育并不完全,免疫机制发展也不完全,代谢水平和成人相比也存在有较低的表现,因此容易导致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出现多种不同类型的药物不良反应,这对患儿的整体生命安全产生了一定的威胁[2-3]。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小儿在进行静脉输液的过程中所存在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同时将主要的针对性护理措施进行干预所取得的效果进行评价,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行分组对照试验,选取到我院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20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抽签法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中,男女患者比例为50∶50,对照组中,男女患者比例为55∶45(χ2=0.504,Z=0.708,P=0.481);观察组患儿年龄0~6岁,平均年龄为(2.23±0.27)岁,对照组患儿的年龄0~6岁,平均年龄为(2.26±0.31)岁(t=0.994,P=0.326)。本文两组患儿均为到我院进行静脉输液的患儿,两组进行一般资料的检验,两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和年龄之间无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组和抽组标准

1.2.1 入组标准 ①本文所选择的患儿均为到我院进行静脉输液的患儿。②所有患儿年龄均不超过7周岁[4]。③所有患儿不存在所输注的药物过敏表现。④所有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请临床资料完整。

1.2.2 出组标准 ①本文排除合并严重全身性感染的患儿。②排除治疗依从性差的患儿。③排除血管条件不佳的患儿[5]。④排除存在静脉输液禁忌的患儿。⑤排除因各种原因导致退出本文研究组而无法完成调查工作的患儿。

1.3 方法

1.3.1 研究方法 对本文两组静脉输液的患儿在进行静脉输液过程当中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并对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和表现进行分析,研究不同护理管理方法所应用的效果和价值。

1.3.2 护理管理方法 对照组的研究对象以常规护理管理方法进行护理管理,而观察组则通过应用针对性护理管理方法进行干预,具体的护理方案如下。

第一,完善激励机制:完善相关静脉穿刺流程和操作规范,并根据科室的实际状况制订适合的穿刺技术和方案流程,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定期对护士进行考核,对于表现突出的人员,应给予其相应的奖励和晋升,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6-7]。第二,强化培训: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学习小儿静脉输液的技能和理论知识,并邀请专家进行小儿静脉输液知识的讲解和示范,可有效地提高相关护理人员的认知和处理能力。同时也要强化对医护工作者的沟通技巧和人文素养的培训,确保医护工作者在静脉穿刺的过程当中有效地和患儿以及患儿家长进行协调沟通,提升整体穿刺的成功率[8]。第三,合理排班:合理的进行排班,高峰时段需要有效的进行人力资源的安排和协调,实施弹性制度的排班,在高峰时段安排充足的人力资源。如果存在有穿刺难度较大的情况,需要通过两名医护工作者进行配合来完成穿刺工作,保证静脉输液工作的顺利完成,同时对于高危患儿要强化关注,避免在输液过程当中出现相关的药物不良反应,同时也能减少医护工作者的负担,积极地避免职业倦怠的情况出现,防止护理差错事件发生[9-10]。

第四,护患沟通:对小儿进行静脉输液以前强化与患儿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工作,特别是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儿,应对家长积极说明配合静脉输液的重要性,告知患儿家长静脉穿刺难度较大的原因,告知患儿家属药液可能出现的多种不良反应表现,使患儿家长能够认识到在进行静脉输液过程当中所出现的多种不良表现情况,以便于获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

1.4 观察指标 统计本文两组研究对象经过不同护理以后的输液控制速度合理、输液巡回单记录规范、输液处理及时等相关表现,同时对两组患儿在输液过程当中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和比较,调查两组患儿家长对输液护理的满意度,采用自制的量表评分进行,量表为百分之制,分数越高表示满意度越好。

2 结果

观察组输液控制速度合理97例,占97.00%,对照组输液速度控制合理62例,占62.00%,P<0.05;观察组输液巡回单记录规范94例,占94.00%,对照组输液巡回单记录规范68例,占68.00%,P<0.05;观察组输液处理及时99例,占99.00%,对照组输液处理及时72例,占72.00%,P<0.05;观察组输液中出现药物不良反应4例,占4.00%,药物的不良表现主要为腹痛1例,高热寒战2例,恶心1例,对照组输液中出现药物不良反应15例,占15.00%,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腹痛4例,恶心呕吐2例,白细胞降低3例,注射部位疼痛2例,高热寒战3例,皮疹1例,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评分为(92.15±4.55)分,对照组为(78.45±6.15)分,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输液不良反应主要是根据正常的药物剂量在进行静脉输入药物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和治疗目的不相关的有害表现。小儿和成年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小儿抵抗力相对更弱,血管条件和成年人相比更差,具有各种病症高发的特点。再加之小儿的肝肾功能发育并不完善,酶系统也没有发育成熟,这就会导致在临床用药过程当中药物的代谢和排泄与成人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因多种原因的刺激等导致小儿群体成为在进行静脉输液的过程当中多种不良反应的多发群体。

脉输液药物不良反应是指根据药物说明书,在规定的范围和剂量内,在正常使用药物的情况下,出现无关的或偶然的有害反应。合理用药可以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有目的地调节患者生理功能,促进患者康复。患者服用合格药物的不良反应不仅会影响康复过程,还会引起医患纠纷。而引起脉输液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较为复杂,不仅是药物质量,还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下的综合表现。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最常用的给药方式,在儿科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小儿体质与成人存在一定差距,更容易出现静脉输液的药物不良反应。然而,静脉输液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会严重危害小儿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正确认识患儿脉输液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对预防静脉输液药物不良反应有重要作用。脉输液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种因素:①在运输、储存和搬运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玻璃碰撞,造成小裂缝或瓶盖松动,从而导致漏气,最终导致微生物进入输液并污染输液。②加药质量不合格或加药用量大。③液体配伍过于复杂或配伍不合理。④配液环境:输液前,分液环境中配药的人员流动较为密集,或者配药空间环境空气消毒不严格或不符合相关规定,可能会将环境中的细菌、微生物带入药液中,进而污染药液。⑤操作因素:进行输液的护士可能会出现注意力分散、操作不当等情况,也会引起静脉输液药物的不良反应,输液室环境清洁度不符合要求,或低浓度酒精、碘酊等消毒剂不合格,细菌对消毒剂有很强的抵抗力,可能导致静脉输液药物的不良反应。在护士准备过程中,不按“一人一关,一液一管”,或用一支注射器给多人或多组液体进行配制,导致医源性热原输入人体。小儿静脉输液的不良反应表现主要包括来自于静脉穿刺和药物不良反应两个种类,从药物不良反应的角度而言,临床有研究认为小儿在输注青霉素类药物以后,所出现的不良反应表现相对较大。这主要是因为青霉素属于一种人工合成的半抗原广谱抗菌药物,在药物进入人体以后,可有效的控制机体蛋白形成和完全抗原,因此也是青霉素释敏的关键因素。而且青霉素在制作的过程当中,容易残留一些蛋白成分和青霉素形成完全抗原,这些成分容易在用药过程中导致患儿体内出现相关过敏反应和表现。

还有临床研究认为,最近这些年中药注射液在临床上的应用相对越来越广泛,所发挥的药理效果虽然理想,但是因为中药注射剂的成分比较复杂,而且很多药物的毒理、药理和药效等相关机制并不完全明确,这样就容易导致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出现多种不可预估的风险。市面上还有一部分中药注射液,没有完全的质量控制标准,这样也容易导致一些用药的患者出现相关的致敏表现。所以在临床用药过程当中,对于小儿进行静脉输液时应对此状况加以重视,输液过程中强化对患儿的针对性护理管理,提升对患儿输液表现的关注,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维护是十分重要的。

对本文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可得,观察组输液控制速度合理97例,占97.00%,对照组输液速度控制合理62例,占62.00%,P<0.05;观察组输液巡回单记录规范94例,占94.00%,对照组输液巡回单记录规范68例,占68.00%,P<0.05;观察组输液处理及时99例,占99.00%,对照组输液处理及时72例,占72.00%,P<0.05;观察组输液中出现药物不良反应4例,占4.00%,对照组输液中出现药物不良反应15例,占15.00%,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评分为(92.15±4.55)分,对照组为(78.45±6.15)分,P<0.05。一方面可以肯定对观察组配合针对性护理管理的价值,另一方面也能够说明在小儿进行输液的过程中,存在着较高概率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表现。因此可以得出,通过针对性护理管理的落实,可以确保院内的医护人员严格的遵循各种护理原则完成操作,能够落实科室的学科查对制度,可根据患儿的实际病情表现进行科学化的输液顺序,有效地根据药物配伍禁忌等情况进行合理的药业配置,积极地确保护士对患儿进行静脉保护。在临床输液管理过程当中,临床护士能够做到从远端小静脉开始进行操作,输液的过程中可以排尽输液管当中和针头内的残留气体,在药物滴尽之前可及时更换溶液瓶,能够全方面的避免患儿的输液过程中出现空气栓塞的表现。针对性护理管理方法可以强化巡回监测等各项工作,护理人员可积极听取患儿和家属的主诉,根据输液皮肤等部位的异常表现进行相关的处置,可基本上保证患儿静脉输液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临床小儿静脉输液存在药物不良反应表现,及时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能够降低输液不良反应对患儿产生的干扰,提升患儿家属满意度,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输液小儿静脉
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内径及功能变化的研究进展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
小儿涵之三事
小儿难养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颈枕输液袋
注射用曲札芪苷与常用输液配伍稳定性研究
可溶性Jagged1对大鼠静脉桥狭窄的抑制作用
小儿惊厥紧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