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四川羌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策略与路径思考

2022-12-25

行政科学论坛 2022年9期
关键词:羌族城镇化四川

刘 利

(西南民族大学 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一、引言

四川羌族地区受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等方面的限制,经济、教育、交通等方面均相对滞后,而新型城镇化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形势下党中央对城乡融合发展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部署,不仅有利于四川羌族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还有利于解决城乡二元化、发展不充分等问题,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新形势下推进四川羌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及乡村振兴,有利于促进四川羌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地区和谐,对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现状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绵阳北川羌族自治县是四川羌族主要聚居地,由于地理位置偏僻,高原山地地形地貌以及气候复杂,该地区城镇化进程滞缓,乡村发展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状态。近年来,羌族地区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十四五”规划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目标也给羌族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契机。新形势下,四川羌族地区结合旅游与扶贫,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打造“农户+合作社+公司”的模式,形成一些乡村景区品牌、文化体验品牌。现在茂县已经成功打造以坪头羌寨为代表的安乡村、水西村等共十个精品村寨,共筑“羌乡古寨”旅游品牌。四川羌族地区以发展旅游业为契机,充分利用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民族特色以及生态资源等,以小城镇为中心打造农业公园、漫步绿道、风情小镇等,逐步实现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的完善,有机融合民俗风情、田园风光、农耕文化、特色产业等,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及民族特点的小城镇,形成了“一镇一特色,一镇一风情”的城市景观。此外,现在较多的农村羌族人口进入城市,打破了传统的以血缘等构建起的空间壁垒,促进了民族交流。四川羌族地区“安居工程建设行动”大力推进,目前,开工建设公租房一百多套,开工率达到16.12%;建设限价商品房近百套,开工率近乎百分之百;自然灾害发生后的住房恢复重建得到有序推进;城市棚户区、林业棚户区等改造项目前期工作也顺利开展。目前已计划培育打造一批“商贸强镇”“工业重镇”“旅游名镇”。稳步推进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落户,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城镇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扶贫搬迁工作,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使得越来越多城市周边的居民村寨进行了拆迁、改造。近年来,羌族地区依靠自己独特的文化优势发展旅游业给羌族地区带来了新的产业活力,城市、乡村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及城镇化的推进取得短暂性的突破[3]。

三、存在的问题

尽管四川羌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得到一定程度推进,但在这一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

(一)新形势下新型城镇化中存在的问题

1.四川羌族地区基础设施较差,城镇化起步较晚

基础条件的优劣极大程度影响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四川羌族地区面积比较大,且山区、高原地形居多,居住人口较分散,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导致城镇化起步相对较晚、进程较慢[4]。

2.城镇化路径单一,产业带动力不强

新型城镇化是一项多方协同互促互进的长期建设工程,而产业带动是这个系统工程的核心。在发达地区产业发展较成熟,城镇化的推进也就能循序渐进,而羌族地区由于位置偏远,地形崎岖,交通欠发达,耕地少,资源缺乏,自然影响到工业、农业的发展,羌族地区较弱的产业带动力对城镇化的推进起不到支撑作用。

3.羌族地区文化优势不能充分发挥,羌族文化特色不能彰显

羌族作为四川特有的少数民族,其文化丰富多彩、特色鲜明。但该少数民族的一大劣势是其本身有语言但无文字,使得其对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比较困难。同时由于人才、外来资金以及技术各方面的投入比较少,羌族地区仍然比较封闭,生产、生活方式仍然比较传统。且大多社区建筑模式较单一,设计理念大同小异,建筑除了楼房即街铺,形式单调,不能体现羌族的建筑特色。对于偏远的羌族地区而言,失去自身的发展特色本身就是对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阻碍。

4.活动空间较小,布局欠缺合理性

社区设计流于形式,如部分社区仅设置一两个篮球场,在其周边设置一些运动设施和宣传栏,便作为公共空间,显然活动空间不足,难以更好地满足羌族人民多元化的文化需求[5]。

5.环境问题与生态失衡

城市生态绿化建设离不开生态基础设施支持。但近年来,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导致羌族地区某些城镇盲目追求高、宽、大、快、亮等工程,不合理的规划治理导致部分城镇的大气污染与水污染比较严重,同时不科学的垃圾处理方式和垃圾回收点设置加剧了生态的失衡。这样发展下去势必会引发四川羌族地区的生态恶化,直接危及羌族地区的环境安全和人民的健康。

(二)新形势下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

1.四川羌族地区耕地较少,土地问题亟待解决

四川羌族地区乡村耕地面积小,农业发展的条件也相对较差,农民还延续着传统的种植习惯,收成少,难以保证该地区的粮食需求,经济增长也就更加缓慢。土地问题一直是长期存在争议且难以调和的问题,在羌族地区该问题尤为突出,乡村征地引发的矛盾已成为城镇化进程的一大障碍[6]。

2.乡村产业趋同化严重

伴随乡村产业化进程加快,四川羌族地区出现了产业特色不明显、科技创新不够、产业融合度较低以及产业趋同化严重等问题。尤其是经济较滞后的羌族地区,由于环境、资源的限制,加上技术设备落后,难以形成集生产、物流、销售为一体化的精深、完整的加工产业链,且产品的消费以本地市场为主,利润空间受限。

3.乡村文明凝聚力不强,体系建设进程滞后

乡村文明是广大村民在历史实践中凝聚的精神财富,也是推动个人发展和丰富村民生活的精神基础。但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四川羌族地区的乡村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许多民族特色手艺、特色节日、特色语言文化逐渐衰落,同时,封建迷信等腐朽落后文化有抬头趋势,乡村居民价值观出现断裂,不利于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础的巩固。

4.乡村治理机制不够完善

四川羌族地区乡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还不够完善,村民参与基层民主进程呈现积极性不高、参与频次低、碎片化、效率低等趋势,乡村的自治法治德治水平有待提升。且当前民族地区对国家乡村治理政策贯彻落实还不到位。

5.经济生活面临难题,社会生活状况欠佳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四川羌族地区农民劳动方式逐渐多元化,原有的传统家庭生活方式也呈现现代化趋势,但仍有许多乡村地区的居民经济生活质量相对较差,巩固脱贫成果难度较高,再加之乡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欠缺导致青壮年外出务工,劳动力流失严重,原有的乡村社会秩序难以维持,乡村社会生活环境不够理想[7]。

四、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新形势下新型城镇化中问题产生的原因

1.地形气候条件复杂,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

羌族地区多为高山峡谷,地形复杂,城镇化建设难度大。同时,气候条件也较恶劣,某些地区气温垂直变化明显,给城镇化建设增加了难度。羌族地区开发利用资源的程度较低,城镇化发展基础薄弱。

2.缺少外部投资,建设工程实施较困难

城镇化的推进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而羌族地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外部投资很难进入,单方面依靠政府财政资金投资很难强化羌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3.生产力水平较低,城镇化发展基础支撑弱,规划失调

虽然四川羌族地区拥有较为富裕的资源,但受到技术、资金等制约,这些资源难以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另外,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难以解决。生产力水平较低,使得推动城镇化进程的产业支撑力薄弱,制约了城镇化发展。

4.文化素质较低,羌族民族特色文化未形成系统,文化较难传承

虽然羌族地区城镇化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人口素质普遍偏低,想要将羌族的优秀文化进行传承难度很大。要将当地羌族独特的民族文化转化成产业优势需要较大的投入,但是在如此偏远的地区去投资具有相当大的风险,投资者势必会花较长时间去权衡利弊。此外,羌族文化特色由于其民族散居的生活风格而不具有系统性,且交通的闭塞也阻碍了一些想去探寻羌族文化的学者,而不成规模的产业显然难以找寻它的发展市场,使得羌族的文化难以得到传承和发扬。

5.高素质专业人才缺乏,建设用地有限

高素质人才大都不愿屈居于偏远、闭塞的羌族民族地区,因此该地区城乡规划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欠缺,由此呈现出来的规划效果也自然不太理想。而且羌族地区多处于山高谷狭之地,本身平地就比较少,如果大规模去建设娱乐活动空间,更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

6.生态破坏以及资源浪费造成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

近年来,随着四川羌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速度加快,新修公路、建造工厂等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不合理的资源使用方式和农作物处理方式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尤其是乡村的作物秸秆等随意堆放焚烧以及生活垃圾、禽畜粪便未经处理随意丢弃排放,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

(二)新形势下乡村振兴中问题产生的原因

1.自然条件的约束,土地产权未明确化

四川羌族地区由于多是山区,耕地少,自给自足的实现存在难度,经济自然较落后;土地产权的不明确,导致农民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根本保障,农民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往往会抵制乡村振兴规划中的征地计划,土地问题由此产生。

2.创新能力不足,生产技术较落后

四川羌族地区受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生产条件还处于传统的手工阶段,现代化技术运用严重落后。而近年来才成长起来的第三产业——旅游业,形式也比较简单,主要以休闲农家乐、古镇古村游览为主,产业融合还不够。

3.生产生活方式对乡村文明的破坏

近年来,四川羌族地区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以及粗放式的工业化兴起,现代价值观快速涌入,使乡村传统文明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难以得到充分的满足,导致村民面临物质、精神等多重危机。同时,由于羌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乡村空心化现象严重,留守的妇女、儿童、老人无力传承发展乡村文明,进一步削弱了乡村文明的凝聚力。

4.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制度不够完善

四川羌族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农民收入普遍较低,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或者选择到城镇定居,乡村生产力难以得到改善,再加上偏远地区乡村治理不够完善,乡村居民缺乏和谐安定的生活环境。

五、策略与路径

(一)新形势下新型城镇化的策略与路径

1.构建城乡之间资源双向流动的格局

努力打破阻碍城乡之间要素自由平等地交换的体制壁垒,建立健全资本下乡促进乡村发展的城乡耦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之间各种要素的互融互通,让城市带动乡村、乡村推动城市共同发展,弥补自然条件恶劣以及城镇化起步晚带来的不足[7]。

2.完善基础设施,吸引外商投资

四川羌族地区需要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并且要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利用相邻及周边大城市的辐射作用来带动本地的发展。民族地区的快速发展仅仅依靠国家投资是无法实现的,需要多发挥自身的优势去吸引更多的投资,拓宽自己的融资渠道,给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力量。

3.加大产业支撑力度,坚持走“三化结合”的道路

新形势下应强化产业协同推进城镇化发展,既要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要求产业之间相互配合协助,又要精准把握产业之间的内在逻辑和互促互进关系,推进产业化与城镇化耦合发展,利用产业化的助力来带动城镇化。同时要紧抓新时代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契机,打造民族特色旅游产业。四川羌族地区应该依靠自己的特色建筑以及特色饰品打造特色旅游产业。羌族地区政府要充分利用好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就业机遇,建立健全当地社会保障体系,争取早日建成设施完善、城乡一体以及配套充足、宜居宜业的城镇化地区。

4.保护好具有羌族特色的建筑

加强对羌族地区特色建筑的保护,要将当地有代表性的特色建筑纳入保护清单,建立羌族地区特色建筑保护机制,通过定期检查,及时排除风险隐患,对于年久失修、建筑材料老化、存在风险的建筑,要及时启动紧急预案,通过重新改造、修缮保存特色建筑。

5.加大教育投入,提升羌族人民文化素质

新形势下,为保证城镇化推进的持续性,应强化教育投入,着力提升羌族地区人民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在持续推进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强化职业技术培训,并且应该在传统课程设置的基础之上,增加羌族文化特色课程,让羌族文化得到有效传承,为羌族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铺路[8]。

6.重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做好城乡功能区和产业布局规划,提升区域之间的互惠互利效应。首先,优化生态空间,在坚守生态保护底线基础上,坚持以系统性的观点看待生态环境治理,做好治理统筹规划。其次,优化生产空间,要建立健全城乡协同、互促共进的产业体系,尤其是依托特色小镇、特色民族乡村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新兴科技产业,通过产业促就业,有力推动城镇化进程。最后,优化生活空间,不仅要努力满足人民基本的生活需求,而且要大力发展医疗、教育、养老等现代化基础设施,满足人民对更高层次生活的需求[9]。

7.因地制宜打造羌族特色小镇

四川羌族地区要充分利用羌族独有的民族特色、资源条件,以发展乡村民族特色旅游为切入点,将现代城镇景观、商业环境、游憩功能等与当地民族文化气息、生态环境相融合,因地制宜打造休闲宜居、商贸物流联动的山地特色小镇,实现城乡一体化[10]。

(二)新形势下乡村振兴的策略与路径

1.完善土地制度,以制度促发展

要切实健全农民土地保护制度,从法律层面完善农民权益保障,让农民土地的流通、转让在法律规范内充分运转,从而转化成有效资源,帮助农民解决生活、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11]。

2.壮大农村的优势特色产业

要充分利用四川羌族资源优势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一是做好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和布局,通过特色产业集群及平台提升特色产业集群效应。二是立足当地特色产业着力培育新兴龙头企业,并依托龙头企业示范效应带动其他企业发展,推动产业集聚和上规模。三是强化品牌建设,要根据市场定位做好特色产业品牌宣传和营销,并强化品牌质量、营销渠道、平台建设[12]。

3.推进乡村文明复兴

一是强化乡村精神文化建设,要大力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抵制落后的、消极的、腐朽的文化糟粕,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推进乡村和谐家园、人文家园和文明家园建设。二是要强化对农耕文化的系统性保护,通过拓展保护资金渠道和强化现代化手段运用,在保留原始风貌基础上,有效保护历史农耕文化遗产、文化村落及乡土文化,让乡情情感回归。

4.健全乡村治理机制

新形势下,要强化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一是要持续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提升村民自治水平。二是要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实行村务公开透明制度,凡是涉及资金管理、政策执行落实等情况应充分公开,并积极发挥群众组织的作用,建立政府、社会和村民三方联动监督管理机制。

5.重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基于羌族地区乡村空心化和老年人留守较多现象,可考虑修建更多的养老基础设施,包括在户外设置无障碍设施、安置休闲座椅、修建户外广场等,在室内可增设老年活动中心、文化活动中心,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要和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们的归属感。

6.建立城乡联合发展的政策体系

建立保障城乡耦合发展的系统性、连贯性和长期性政策体系。一是全力推动羌族地区户籍制度改革,放宽羌族人口的落户条件。二是推进城乡融合的就业制度,破除城市就业歧视壁垒和不合理的就业限制,改善羌族人民群众就业环境。三是建立健全覆盖乡村的社会保障体系,给予到城市务工的乡村人口与市民同等的权利[13]。

7.采取实质性的有效举措推动城乡产业发展

要立足羌族地区特色优势农业,着力打造“农业+”特色乡村产业发展模式,畅通城镇和乡村产业链发展通道,做好城乡产业统筹规划,进一步提升产业链的附加值。要充分推动第二、三产业对羌族地区第一产业的带动作用,推进现代化精深加工业、物流业和旅游业与传统农业的融合发展,发挥产业对羌族地区促进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提升农民生活层次以及推进农村现代化的作用[15]。

结语

新形势下四川羌族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新型城镇化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是一个长期、持续不断的过程,这需要四川羌族地区结合多方力量,多管齐下、多方支持,为加强新形势下四川羌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建设而努力。

猜你喜欢

羌族城镇化四川
A gift I treasure
四川移动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李锦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阿坝州羌族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自强研究
城镇化与报纸双赢——二论赢在守护这张纸
城镇化重量更要重质
羌族人物线描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