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分配制度的科学预见
——基于《哥达纲领批判》分析

2022-12-24谢丽娟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20期
关键词:共产主义资本主义分配

谢丽娟 李 鑫

《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批判拉萨尔机会主义的一部伟大著作,是继《共产党宣言》之后国际共产主义的又一部纲领性文件。拉萨尔是十九世纪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拉萨尔虽然看到了资本主义按资分配产生的两极分化的弊端,试图找出解决之道,提出“分配决定论”“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铁的工资规律”等观点,当时被德国工人运动及其领袖认同,但实际上,这些观点要么陷入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要么机械地照搬古典分配观点和歪曲马克思的经济学说。马克思对此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因此,新的纲领无论如何不应当像这个草案那样比爱森纳赫纲领还倒退一步。”[1]从而捍卫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并对未来社会的分配原则作出科学预见。

一、批判“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总产品分配原理

拉萨尔在《哥达纲领》中提出“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这一观点是被当时的社会统治阶级所认可的,满足了政府维持社会秩序和维护私有财产方面的要求。马克思批判了这种错误的观点,指出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所得都是有折有扣的,并自然地提出了社会总产品分配原理。

(一)批判“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拉萨尔指出,未来社会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是劳动,然而有益劳动之所以是可能的,原因就在于它发生在社会中并且通过社会实现,所以劳动所得应当归社会所有成员,并且必须不折不扣并按照平等的权利分配。他还指出,“劳动的解放要求把劳动资料提高为社会的公共财产,要求集体调节总劳动并公平分配劳动所得。”[2]也就是说,拉萨尔认为,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分配给一切社会成员。马克思驳斥了关于在未来社会制度下工人可以获得“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的观点。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所得”是个模糊的概念,那么究竟什么是“劳动所得”?“是劳动的产品呢,还是产品的价值?”[2]如果是产品的价值,是产品的总价值还是那部分劳动新加在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上的价值?即使按照拉萨尔的逻辑,假设“劳动所得”等同于劳动的产品,但是由于未来社会的消费品在社会成员间分配前要扣除必要的补偿基金和积累基金——用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追加以及应对不幸事故和自然灾害等,所以,即使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劳动者的分配也绝不会不折不扣。而这些所扣除的必要基金是保证社会生产正常进行所必需的,还需扣除和生产过程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管理费、文化教育和卫生保健费用以及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所设立的福利费用。只有扣除这些项目的费用以后,劳动产品才能在社会成员中进行分配。在马克思看来,纲领在拉萨尔的影响下狭隘地关注的那种“分配”到这一步才算达到了,也就是那部分在集体中的各个生产者之间进行分配的消费资料。实际上,不折不扣已经变成了有折有扣。由此推论,假设的结果不存在,那假设的前提也站不住脚了,正如“‘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消失了一样,现在‘劳动所得’一语本身也在消失。”[2]

(二)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总产品分配原理。在对拉萨尔分配思想进行批判的同时,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的分配理论。社会成员在进行社会总产品分配时要扣除用于社会再生产的费用和社会保障的费用。社会总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出的产品的总和。在未来社会,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成员服务,社会总产品在分配前应先扣除两次资金用于公共生活。一次是在经济上为了公共生产生活进行生产资料补偿和社会基金的扣除,这一次要扣除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补充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第二部分,用来扩大生产资料;第三部分,用来预防突发事件或者自然灾害。这一次是属于经济上的,是有必要进行扣除的,但是数量是多少还应当依据概率来计算。另一次是为了公共生活和社会救济,也要扣除三部分,第一部分,一般的管理费用;第二部分,社会公共设施建设;第三部分,助残助贫。在扣除以上两次之后所剩的社会总产品才是用来分配给劳动者个人的。针对拉萨尔“不折不扣”的观点,马克思指出了社会总产品在分配给个人之前,必须考虑社会整体利益,作六项扣除。

二、批判“分配决定论”,提出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的分配原则

拉萨尔派虽然不满资本主义两极分化的分配状况,但由于不懂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却找不到根除资本主义社会弊病的正确路径,加之对封建势力妥协退让,最终把分配当作最根本的问题并极力推崇“分配决定论”,企图通过改变分配方式而不触动私有制就能实现理想社会和所谓的“平等权利”。马克思分析了拉萨尔的错误,并由此提出了在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的分配原则。

(一)批判“劳动决定论”。

1.“公平的分配”实质是维护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拉萨尔认为“公平的”分配按照平等权利属于一切社会成员,错误式兜售拉萨尔的“公平分配”观点,实际上颠倒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与分配的辩证关系。拉萨尔企图以教条主义的形式将那些过时的陈词滥调复苏,同时企图用关于权利等等的空想的方式来歪曲现实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范畴所谓的“公平”和“平等”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不是相反。另外,法权观念是有具体的、历史的、有阶级性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认为按资分配是公平的,但无产阶级认为,在劳动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情况下,公平分配只是一种幻想,各种社会主义宗派分子的“公平”分配论调必然会麻痹无产阶级争取自身权益的斗争意志。

2.“分配决定论”只会把工人运动引向改良主义道路。“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2]在拉萨尔看来,之所以要把重点放在分配问题上,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共同合作生产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分配之间的矛盾,不触动资本主义所有制,只要改变一下分配形式,使工人按照“平等的权利”公平地分配到“全部劳动所得”,就可以消除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使工人阶级摆脱贫困,实现“纯粹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拉萨尔宣扬这种观点,目的在于为其分配决定论的机会主义路线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把德国工人运动引上改良主义的道路。而在马克思看来,生产条件的分配是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的体现,而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则决定了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以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基础为例,非劳动者手中掌握的是生产的物质条件,这些物质条件以资本和地产的形式出现,但是人民大众只有劳动力这一生产的人身条件。由于生产要素以这样的形式分配,因此对应的消费资料的分配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和斗争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作为新的生产力的代表,必然要起来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解放生产力。拉萨尔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论调,实质上是一种资产阶级的“分配决定论”,它完全撇开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个基本问题,割裂了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并且把分配看成是事物的本质,把重点放在分配问题上,是根本违背客观规律的唯心史观,是错误的。

(二)提出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的分配原则。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这两个阶段由于其各自不同的状况采取不同的分配制度。其中,第一阶段实行按劳分配,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

1.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实行按劳分配。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描述时,指出这一阶段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蜕变出来的,带有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子。它所面临的情况是,一是生产力和物质资料还没有得到极大的丰富;二是劳动并不是生活的第一需要,依然还是谋生手段,个人的劳动还存在着差异;三是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没有清除旧的资产阶级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受教育程度和个人的素养还没有达到很高的程度;四是还没有实现每个社会成员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分工还存在。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决定了分配方式只能是按劳分配。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实行按劳分配的同时,马克思指出在这里调解商品交换的原则:“至于消费资料在各个生产者中间的分配,那么这里通行的是商品等价物的交换中通行的同一原则,即一种形式的一定量劳动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2]也就是说马克思在这里取消了商品和货币,个人的劳动作为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而存在,采用等量的劳动的产品来交换另一种等量的劳动产品。按劳分配的方式打破了资产阶级的压迫与剥削,促进了社会的公平,使劳动者有了平等的劳动条件。这使得广大劳动者拥有了更高的劳动积极性,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有效提升,社会物质财富积累速度加快,为能更早地迈入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基础。

2.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第一,生产力高度发达,集体财富的充分涌流;第二,劳动不再是谋生手段,而变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界限也消失了;第三,迫使人们进行社会分工的情况消失,每个人可以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指出:“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3]按需分配是按照劳动者的需要进行消费资料的分配,而不是因为其他的因素作为分配的标准和尺度。在共产主义社会物质的生产条件是劳动者自己的集体财产,因此,分配消费资料的方式也要与之前不同,按需分配正是这种方式。由于生产要素在共产主义社会都属于广大的劳动者,所以在分配生产资料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也是为劳动者所分配。

按劳分配把劳动作为一种平等的尺度来衡量生产者所获得的权利和物质。这样一种分配方式既否定了阶级差别,同时又承认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但是由于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差别和需要赡养的情况不同很难跳出资产阶级的框框,导致最终事实上的不公平分配。按需分配实现了人类在分配上的真正的平等,消除了在按劳分配中的弊端,是回归到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源头进行的思考。在人类开始生产生活时其目的就是为满足人的需要,随后出现了生产、交换、消费等环节。在阶级出现之后,分配开始变得复杂,统治阶级依靠特权左右了分配,需要也就不再是分配的标准和尺度了。而在共产主义社会到来之时,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足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阶级化消失不再影响分配,马克思认为需要应重新成为分配的标准和尺度。

三、批判“铁的工资规律”,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工资的实质

《哥达纲领》提出,基于这些原则,德国工人党努力通过一切合法手段建立自由的国家和社会主义社会,并且同时废除工资制度、废除“铁的工资规律”以及一切形式的剥削,消除所有社会的和政治的不平等。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重申了马克思主义的工资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集中批判了所谓的“铁的工资规律”,马克思认为劳动力价格低廉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而并非供求关系,劳动者想要摆脱贫困必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恩格斯也指出,如果赞同拉萨尔的“铁的工资规律”就是赞同了他的错误观点和错误的论据。整体上来讲,拉萨尔的错误就在于把工资看作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一)“铁的工资规律”违背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和工资理论,从根本上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工资的本质,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这些理论已经在德国党内传播愈来愈给自己开辟道路的时候,而《哥达纲领》却提出“铁的工资规律”,则违背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指出应当废除的是“雇佣劳动制度”,因为它才是无产阶级贫困的真正根源,资本主义工资是由它决定的,如果废除雇佣劳动制度这张皮了,资本主义的工资制度的毛就无所依附,不管这些规律是“铁的”还是“海绵的”,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正如马克思指出:“工资不是它表面上呈现的那种东西,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掩蔽形式。”[2]

劳动力是劳动的能力,它是有价值的,其货币表现就是工资。劳动和劳动力的关系在于,劳动可以创造价值但是本身却没有价值,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过程,是劳动力的表现,它是价值的实在内容,同时也是衡量价值的内在尺度。然而,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拉萨尔认为工人的工资就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显然是对事物本质的错误判断。

(二)“铁的工资规律”掩盖了工人贫困化的根源。拉萨尔认为工资总额不变,工资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工人人数的多少,人数和工资成反比,人数多则工资低。正因如此,他指出,工人阶级的贫困与社会制度无关,与工人和生产资料的分离无关,与资本家或专制王朝的残酷剥削无关,根源在于工人阶级人口太多和生活资料太少的自然原因。据此,拉萨尔以“规律论”为噱头,让工人相信争取自身权利和解放的一切斗争都是毫无意义的。让工人顺理成章地接受贫困的现状,并且接受其组建生产合作社使工人获得“全部劳动所得”的机会主义观点。

我们承认节制人口过度增长的重大意义,但不能简单粗暴地将劳动者的多少与收入低下的贫穷状况捆绑在一起,否则会陷入“铁的工资规律”的怪圈而难以自拔,因为“铁的工资规律”的本质是把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贫困归咎于人口的自然繁殖,其他社会也不可能超越。因为它的核心问题——人口问题的理论来源是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如果接受拉萨尔的“铁的工资规律”,那么就不得不连同他的论据一起接受下来。实质上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下的雇佣劳动制度才是造成工人贫困的真正根源。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发展的科学预见,把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学说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马克思以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程度为依据,把共产主义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同时指出了两个阶段采取不同的分配制度。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增添了新鲜血液,对于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分配模式的设想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同时对于我们当代青年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共产主义资本主义分配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1种新型燃油分配方案设计
Crying Foul
遗产的分配
共产主义就在你我的奋斗中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
东欧的后共产主义变革
我会好好地分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