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发展目标下的图书馆阅读空间创新与服务提升
——以苏州第二图书馆探索为例

2022-12-24许晓霞杨利清

图书馆论坛 2022年11期
关键词:苏州图书馆空间

许晓霞,杨利清

0 引言

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要求。文化建设顺应时代潮流,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发展方向,推动转型升级。2021年4月出台的《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将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提出要“适应城乡居民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期待,对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功能布局进行创意性改造,实现设施空间的美化、舒适化”[1]。可见,公共文化空间提升成为国家文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图书馆领域同样面临提档升级、转型发展新时机。近年作为图书馆拓展空间功能和创新服务模式的手段,空间再造成为图书馆转型发展的重点,而新馆建设正是实现空间塑造和服务提升的最佳契机。苏州第二图书馆(以下简称“二馆”)建设恰是在此发展阶段,在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下探索公共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为抓住新馆建设机遇实现转型发展,在二馆立项之初和整个建设过程中,针对图书馆空间形态、功能布局、创新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文献调研与实地考察。21世纪以来,图书馆环境变化以及理念与技术更新持续推动图书馆空间再造热潮。

首先是信息共享空间(IC)理论[2-3],强调一站式获取和交互使用服务模式,我国图书馆界兴起了一波旨在推动知识积聚、知识关联、知识交流、用户互动的空间重组[4]。IC理论最早出现在1990年代初的美国大学图书馆,吴建中等2005年引介到我国,2009-2015年间在业界形成讨论高潮,衍生出“学习共享空间(LC)”“学术共享空间(RC)”“知识共享空间(KC)”等概念,这种以促进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为目标的创新服务模式对实践的推动影响至今。

“创客空间”概念最早由美国MAKE杂志提出,该杂志致力于推进DIY(Do It Yourself)科技项目发展,被誉为“创客圣经”。2011年该杂志发表的Is It Time to Rebuild&Retool Public Libraries and Make“TechShops”?提出把图书馆定位为“工厂”,但这个“工厂”不制造东西,而是服务于想要学习和创造的用户,这是首次将“创客”这一概念与图书馆联系起来[5]。随后美国图书馆创客运动开创领导者之一的Lauren Britton在费耶特维尔公共图书馆(Fayettevilte Free Library,FFL)建立全美第一所创客空间[6]。此后创客空间建设在美国图书馆界广泛开展[7]。随着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兴起,创客空间在图书馆界迅速成为热点。2013年上海图书馆“创·新空间”落成开放[8]。

“第三空间”概念由Ray Oldenburg提出[9],以2009年国际图联卫星会议将“作为场所与空间的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图书馆”作为会议主题为标志[10],全面触发图书馆空间转型的探讨与实践。“第三空间”理论使图书馆空间观念不断更新,功能定义不断拓展,越来越多图书馆尝试转变服务形式,丰富服务内容,以打造优质的“第三空间”,再次兴起馆“空间再造热”。“第三空间”主旨下的空间服务创新推动图书馆服务理念从以读者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促使空间服务多元化、多样化发展,改变了图书馆的刻板印象[11],强化了自由、舒适(轻松)、和谐(祥和、温馨)等特征。而我国图书馆界的实践探索活跃,涌现出许多空间再造案例,如杭州图书馆“平民图书馆、平民大书房”,深圳图书馆“南书房”经典阅读空间,北京大学图书馆信息、科技和艺术交织的文化空间,同济大学图书馆的空间布局变革与服务转型[12]。

在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互动中,图书馆空间功能与价值扩展,在空间组织上更趋多元化、复合式,更显开放性和灵活性。二馆的空间规划与设计正是在融合当代多视角的图书馆空间新理念,借鉴先进图书馆经验基础上,根据苏州图书馆整体发展目标因地制宜、因势而为的结果。二馆项目于2011年底动议,2013年立项,2019年12月10日建成开放,历时8年。二馆引起业界广泛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包含我国第一个大型智能化书库建设,这种高密集型大型书库如何顺利落地并与业务融合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而二馆作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同一城市中的第二个大型公共图书馆,如何与原有图书馆实现功能互补、错位发展,如何统一管理等也是业界关注的方面。经过两年运行,目前可以较客观地就二馆的建设理念和实践成果进行总结,充分发挥其研究价值。本文侧重介绍二馆的建设理念、特色空间与服务提供。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二馆开馆不久即遭遇新冠疫情,因而这两年的服务数据无法用来做进一步的支撑分析,这是本文的局限。

1 功能设计与建筑设计

图书馆建筑所形成的公共空间应当服务于图书馆功能的实现,而图书馆的功能设计是办馆理念、发展目标与办馆方针的具体体现。同时,一个建设项目首先需要明确性质任务和功能需求,并据此编制成设计任务书,建筑设计工作才能在此基础上开展。苏州图书馆以“世界视野、国内领先,本土优势”为指导,在调研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公众对图书馆的需求、深入研究国内外图书馆建设实践经验及发展趋势、分析本馆现状及未来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明确二馆的功能定位。其总体要求为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瞄准国内一流水平,立足苏州特色,建设与苏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未来需求相适应的现代化图书馆,并实现城市文化地域特征和图书馆独有文化内涵的有机统一,使之成为苏州城市文化新标志,成为苏州图书馆面向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支撑平台[13]。总体思路为立足图书馆使命和发展趋势,运用现代图书馆理念与最新技术;以用户为中心,满足市民学习求知、相互交流、文化休闲的需求;突出亮点,彰显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与人民路图书馆(以下简称“一馆”)错位发展,功能相衔,南北呼应,共为一体,使苏州图书馆成为苏州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中心图书馆,支撑和引领整个服务体系的运行与发展,并进一步辐射带动苏州地区图书馆的发展;以二馆建设为契机,实现苏州图书馆又一次新的跨越发展。明确提出二馆因地处城北相城区,市民前往相对不便,应强化特色服务以吸引读者,在一馆基本满足大众化服务需求基础上,二馆侧重考虑市民多层次、多样化的个性化文化需求[12]。在空间规划上,从一馆以阅览为主的空间,转变为二馆以交流互动和多元开放为主的空间,充分展现出当代图书馆空间价值的新理念。探索运用新观念、新理论、新思路和新技术,开创新空间、新环境、新服务和新局面[14]。在此基础上,编制设计任务书,对二馆项目的性质任务、总体设计要求、各功能区的布局要求及空间面积需求以及相应设计要点等都作了明确说明。

德国GMP建筑事务所和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联合体设计的方案最终中标。该方案建筑形态新颖现代,富于变化,与所处区位及周边建筑环境协调,功能布局、内部流线设置,能够全面准确反映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建筑外立面采用旋转的纸张概念,通过严格控制的水平分割和轻质铝百叶遮阳,实现倾斜并逐渐旋转的立面波纹效果。整体呈现的是一个富有变化的四方体,展现出书籍叠放的静态之美。该方案经过深化设计,确定总建筑面积为45,332平方米,其中地上6层为35,888平方米,地下一层约9,444平方米。总体功能区域划分为3个部分:用于存储700万册文献的大型书库位于建筑北侧,横向木纹肌理清水混凝土外墙包裹的空间表现出这部分建筑的厚重,给人以厚实的安全感,契合书库的功能要求;服务功能集中在项目南区,双层通高的阅览室,旋转外倾的玻璃外墙,提供了宽敞明亮、安静温馨的阅读环境;儿童图书馆位于南区一、二层最佳位置,针对0-15岁少年儿童,按年龄划分不同功能区域,动静分开,充分满足亲子阅读和小读者自主探索阅读学习的需求,其他文化功能区穿插分布在各楼层。

2 空间特色与服务

图书馆建筑空间的规划和设计对图书馆随后的服务提供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图书馆改变原来模样,显著趋势是传统服务空间的压缩和新颖服务空间的扩展。传统意义上的“非图书馆空间”如会议厅、展览厅、共享空间、休闲空间、创客空间等逐渐成为图书馆现有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15],“审美”“体验”“交流”“休闲”等概念和主题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4,16-19],创新阅读空间,优化阅读环境成为各图书馆提升服务的有效途径,也是图书馆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在调研论证基础上,二馆在总体建筑设计、功能设置、区域划分、资源布局、室内装饰、设施配备等方面都作了精心设计与安排,这里不做全面评述,而是选取了8个方面的空间特色向业界同行介绍和分享。

2.1 高密集型文献存储集散空间——国内首个大型智能化书库

高密度自动仓储书库于1986年最早应用于美国哈佛大学,称为ASRS(Automated Storage and Retrieval System),主要用于解决非常用文献存储问题[20]。随着文献数量积累,几乎每个馆都会碰到“胀库”问题,苏州图书馆也被这个问题困扰多年。与此同时,随着总分馆体系完善和网借投递项目开展,苏州图书馆亟需一个高效的文献存储集散中心来提供便捷顺畅的物流支持。于是就有了借鉴ASRS技术融合本馆需求建设苏州市文献存储集散中心的动议。目前建成的我国首个大型智能化书库是国内首次将自动化仓储技术应用于图书馆领域,实现文献存储空间利用最大化和智能化的高密集型文献存储集散空间,可容纳700余万册藏书,通过自动存取和分拣传输系统,实现便捷的读者借阅和图书调配功能,充分满足总分馆体系运转和苏州图书馆进一步发展的需求。该项目包括自动化存取系统、典藏管理、出入库管理、流通分拣、文献传送、系统管理,并与苏州图书馆业务管理系统、网上借阅系统和数字图书馆管理系统无缝对接,具有文献存储、调配、加工整理、数据管理等功能,在图书馆领域内首次打造了自动化仓储技术与线上线下文献服务相结合的成功案例,实现了在ASRS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

书库面积3,000平方米,共分4个库区,按各库区功能,分别采用堆垛机、穿梭车和叉车存取技术,可实现每天2万册图书出入库效率。书库同时支撑现场借阅和网借投递服务。读者在二馆本部发起借阅需求后,约15分钟即可拿到图书。书库同时作为网借第一查询地提供文献传递服务,在2个工作日内送抵社区分馆或自助投递点。目前书库约承担了全馆50%左右的网借投递业务,极大提高了文献存储管理及流通利用的效率。

2.2 儿童阅读新天地——少儿馆

提供高品质的空间服务是图书馆关注的热点,尤其是促进儿童阅读的公共图书馆空间建设更是关注的重点。因为儿童对空间的感受能力更直接、强烈,适宜的阅读空间往往能激发儿童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二馆的建设非常重视儿童图书馆的空间营造,首先在空间划分上,将其安排在位于南区一、二层的最佳位置,在空间设置上体现了分龄分众化、互动体验式的特点,根据动静分开的原则,设置了0-3岁幼幼启蒙区,4-6岁亲子阅读区,6-12岁主题体验区,6-15岁儿童阅览区,还有少儿讨论空间和童梦空间。其中童梦空间兼具舞台表演、音乐厅、报告厅、电影放映厅的功能。主题体验区旨在为小读者们打造一个新颖的、充满童趣与创意的知识探索空间,有积木书屋、发现迷宫、未来书屋、自然书屋等,该空间运用了丰富的色彩以形成主题分区。这些空间的精心打造,为小朋友们提供了不同的学习空间,以鼓励亲子共读、小组讨论、沉浸体验等不同的学习方式。

依托多层次的阅读空间,少儿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开展了“不一样的两岁半”“悦悦姐姐念儿歌”“听故事姐姐讲故事”“‘贝贝树’亲子阅读主题活动”“童话剧比赛”“科创天地”等品牌活动。两年来,每到周末,少儿馆成了全馆最“拥挤”的空间,没有在第一时间预约上的家长们宁愿排长队等候。不仅工作人员需要全部上岗,还需要志愿者们的大力支持。这样的景象的确实现了当初以“小手牵大手”带旺二馆人气的预期设想。

2.3 一脉书香——苏州文学馆

为挖掘和展示地方文化特色,并与图书馆业务相结合打造展示本地特色文化的空间,选择了苏州文学作为主题。苏州地域文化底蕴深厚,文学发展源远流长,古往今来涌现出不少文学巨匠,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也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存和精神财富。二馆特设苏州文学馆,以展示和弘扬苏州文学成就,作为市民接触文学的公共文化空间。通过收藏、展示、宣传、研究苏州文学发展史以及重要作家、文学流派的文学成就,弘扬苏州传统文化,并将其打造成为当代苏州文学家创作交流、作品发布、宣传推广、社会辅导的重要阵地。文学馆的空间设计极具苏州园林特色,通过复原位于苏州可园中的苏州图书馆始建之初的学古堂古建,不仅赓续了苏州书香文脉,也让当代读者在亭廊桥榭中领略古典园林诗意与恬淡的同时邂逅经典与永恒,很好地体现出空间环境营造的经典阅读氛围。

依托这一阵地,开展“吴门缥缃”传统文化推广活动和“文韵苏州”系列文学推广活动。“吴门缥缃”传统文化推广活动面向青少年及普通读者,通过现场演示、讲座、展览、DIY等方式,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通过对经典文献的阐释和解读,加深读者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缥缃”是古籍的代称,相关系列活动在帮助读者走近古籍,了解古籍的形态、古籍保护知识和修复过程的同时,引领读者接触和利用本馆古籍资源。该活动曾入选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优秀项目”及“公共图书馆创新创意案例”。“文韵苏州”系列文学推广活动通过“苏州图书馆”和“书香苏州”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苏州文学名家系列”文章、邀请著名作家进行现场讲座、文学爱好者相互交流等方式,展示和弘扬苏州文学的突出成就,提高市民的文学素养,推动苏州的文学创作再上新台阶。

2.4 沉浸乐享——音乐图书馆

在图书馆空间发展新理念下,图书馆要为用户打造一个集书籍、创意、美学艺术等为一体的活动场所,为读者开拓感受知识、审美与学习的完美体验[8]。音乐最为大众所接受,并能陶冶情操。二馆特设音乐图书馆,通过汇集黑胶、CD、书籍等音乐资源并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世界音乐的辉煌印记,传播普及音乐知识,弘扬苏州传统音乐;还通过沉浸式音乐享受、专业级设备向Hi-Fi级发烧友提供音乐体验和录音体验,为市民提供高品质的音乐鉴赏和参与场所,通过展示、欣赏、体验和互动,提升市民音乐文化素养。穿过音乐馆标志性的深邃的音乐长廊,随着乐曲不断舞动的光影,带领读者缓缓走进中外音乐的历史长卷,感受音乐文化带来的魅力。

音乐馆定期进行“音乐的力量”资源推介,将音乐按照四季分为冬梦、春暖、夏鸣、秋语四大主题,分别对应治愈的力量、绽放的力量、清新的力量和安静的力量,定期推荐黑胶唱片、CD与图书,发布于音乐馆大屏及“苏州图书馆”和“书香苏州”公众号。开展“苏城YUE事”音乐主题活动,如围绕苏州地方传统音乐的“耳畔姑苏”,以西方古典音乐欣赏为主的“黑胶音乐分享会”,有针对青少年的“音课堂,阅生活”活动,更有与苏州本地民族管弦乐团合作的每月一期的“听·说||乐读课堂”专业导赏活动,这种边欣赏专业演奏,边学习音乐知识的形式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

2.5 数字素养普及——数字体验馆

提升民众信息素养一直是图书馆重要使命。二馆数字体验馆的设置初衷是通过多种数字技术展示和体验,帮助普通民众消除对数字技术的陌生感,并传递图书馆数字阅读服务信息,使读者充分了解、使用、分享数字图书馆的优质资源和服务,激发其数字阅读兴趣和行为。2021年11月5日,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出台《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标志着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得到了党和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被作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工作,成为一项国家战略。二馆数字体验馆的设置,完全契合《纲要》要求,可谓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数字体验馆位于二馆五楼南区。进入数字体验馆首先迎来的是虚拟解说员的亲切讲解。场馆设置有心理关爱自助系统、zSpace虚拟现实学习体验、裸眼3D体验、虚拟书法体验、体感AR拍照体验、3D立体书体验、VR自由体验、瀑布流电子借阅屏借阅等十多个数字技术体验学习项目,一改传统图书馆的静态阅读模式,呈现出互动性、趣味性特征。数字体验馆的设置,是二馆运用新技术建设数字化时代的图书馆空间的一种探索。以多种数字阅读设备让读者体验数字化、网络化的数字学习空间,将智能理念通过空间向用户传递[13]。两年运行下来,这个空间非常受欢迎,每天的预约额度都是被一抢而空。

2.6 激发创新创意——设计图书馆

设计图书馆的设置是受“创客文化”影响以及苏州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而专门打造的集学习、创意、交流、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图书馆创客空间,位于五楼北区,包含有一个主馆和两个配套多功能厅,即产品发布厅和设计展示厅。主馆区除提供专题文献阅览和咨询外,还设置了若干独立的共享办公区。作为国内首家以设计为主题的特色图书馆,设计图书馆聚焦“设计”环节,是图书馆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以主题服务方式推动专题资源和创客空间建设,为创业创新提供信息知识和空间服务的创新之举。

设计图书馆从专业特色文献和数字资源入手,围绕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研发、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筑设计等元素,为读者和机构提供文献及数字资源使用、前沿情报信息收集、优秀产品和案例展示、共享办公区使用等相关服务。也为设计师、文创师、非遗传承人、设计协会等组织和个人提供文化政策咨询、文化产业咨询及金融扶持咨询等配套服务。此外,设计图书馆还为公众提供科技查新、原文传递、文献代查代检等文献情报支持服务。

2.7 温馨舒适的市民书房——公共阅读新空间

公共图书馆建筑空间的布局既要考虑设计美感,也要兼顾丰富多元的空间服务需求,设置不同的空间。可喜的是,不仅有先进的空间理论指导,更有丰富的实践形态可以借鉴。如备受全球文化界瞩目的芬兰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国内著名的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广州图书馆、杭州图书馆等给予了很大的启发。二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立足苏州特色,着力打造阅读学习、交流共享、激扬智慧、文化休闲相互融合的现代化图书馆,营造开放、融合、智慧、创新、温馨、舒适的公共空间,充分满足市民学习求知、相互交流、文化休闲的需求。首先,二馆的整体建筑极具现代感,逐层向上旋转倾斜的建筑形态与轻质遮阳铝板构成的横向立面线条赋予了该馆独特的建筑造型。建筑体量向上逐层旋转并外倾,配合大玻璃幕墙的运用,使得每层楼面都拥有朝向公园和城市的更佳视野,以及更宽敞的阅览空间,整体效果也显得非常通透美观。并且,由于其采用逐层旋转外倾并配合了横向线条的轻质遮阳铝板的设计,使得室内在具有良好自然采光与视野的同时,完美避免了阳光的直射。在这样的大空间中,就比较容易营造出一个温馨、舒适的公共阅读空间。其次,主要公共阅读区域全部设置在建筑的南部,占据了整个建筑的最佳空间位置。儿童馆在一、二层,成人阅览室在三、四层,都是双层通高设计,内部由宽敞的大台阶式楼梯连接。大台阶被铺上了彩色软垫,读者可以随时“席地而坐”。一侧的通高墙面及天花板都采用了原木装饰,大气美观。这里的内部空间几乎成了网红打卡点,不仅吸引了苏州本市的广大市民,也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前来打卡。楼层四周的共享空间都有沙发休闲椅或具有较好私密性的沉浸式阅读桌椅,读者可随时选择一个角落,透过落地大玻璃眺望远处的美景,或沉思或学习或创作,营造了随处可阅读的空间氛围。

2.8 延伸阅读空间——书香公园

开放共享,与自然交融,体现人与建筑、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之美应该是图书馆追求的目标。二馆除拥有一个内部空中花园外,紧靠其西侧和北侧,还有一个占地9万平方米的“书香公园”,这是政府专门为配套二馆而同步建设的。这片绿色生态的文化聚集地为在室内阅读的读者提供了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也方便读者将阅读活动随时延伸到公园,寻找一处室外阅读休闲空间,享受大自然的清风和阳光。书香公园融入许多阅读元素,如书籍形休闲座椅、知识林、数字与字母廊、书香号列车等配套设施随处可见。书香公园与图书馆建筑同步建设,相辅相成,融为一体,成为图书馆建筑史上的成功案例。

3 不足

经过两年运行,二馆建设暴露出一些不足。(1)公共交通不够便捷。从外部环境看,二馆所处区位相对偏北,距位于古城区中心位置的苏州图书馆一馆约10公里,由地铁4号线相连接。两相比较,一馆位于地铁站入口处,且其他公共交通也非常便捷。二馆距离最近的地铁站仍需步行15分钟左右,虽然相城区公交专门设置了图书馆到地铁站的小公交专线,但行车间隔时间在15-20分钟,除非特别凑巧,否则等车时间与步行时间相差无几,因而除雨雪天外,小公交使用率并不高。这一缺憾直接影响部分公交出行的读者使用第二图书馆。再者,二馆可提供的停车位仍显不足,导致部分读者仍需使用附近的商业停车场,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读者对图书馆的使用。(2)内部流线不够通畅。从内部结构看,整个建筑南北两部分连接不够通畅,除第5楼层四周能完全连通外,其余各楼层皆不能完全连通,导致读者目标找寻和通达的困难。电梯设置虽多,却也是因为南北连通不畅造成使用不均,动线不畅,给读者造成了一定的不便。(3)儿童阅读空间仍显不足。虽然二馆在功能设计之初就将儿童阅读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加以考虑,建设实施过程也始终如一地体现了这一初衷,将最好的空间位置留给儿童,并精心打造了丰富多彩的阅读空间,但投入运行后,就发现“这边风景独好”,特别是亲子阅读空间经常出现排长队现象,尤其节假日供不应求,这给管理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建筑是遗憾的艺术,二馆在建设方面存在的这些缺憾,可以为其他地区建设新馆时提供经验借鉴,以便读者能够更加便捷充分地利用图书馆。因为这些因素也是图书馆高质量发展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

4 结语

在高质量发展时代背景下,二馆利用新馆建设的契机探索新时代图书馆的转型发展,体现了绿色、融合、人文、智慧、创新、开放、包容和共享等理念,具有新一代图书馆应该具有的交流中心、学习中心和知识中心的功能[21]。大型智能化书库实现了文献的高密集型智能化集中存取,在提高文献存储管理及流通利用效率的同时,节省出更多的空间为市民提供更多层次更多功能的服务空间,彰显图书馆的空间价值;与此同时,设计更多体验互动的服务项目及活动,以提高读者的参与度和黏性。总体而言,二馆以创新理念精心打造的馆内外环境及服务提供,提升了图书馆的整体舒适度和互动性,增强对广大市民的吸引力,建设中的不足之处也为同行提供了借鉴。希望二馆对图书馆转型发展进行的有益探索,可为我国的图书馆建设增添一份经验。

猜你喜欢

苏州图书馆空间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图书馆
去图书馆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