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遵循核心素养导向 提升艺术课程育人质量

2022-12-22何茜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学业美育课程标准

何茜

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引下,中央为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做出了一系列工作部署,近日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修订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指出了艺术课程改革方向,不仅基于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明晰了艺术课程的性质和价值,而且结合素质教育发展需求扩充了艺术课程的内容和范围,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优化艺术课程设计,提升和增强艺术课程的育人实效。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艺术课程是学校美育课程体系的主体,这次艺术课程标准修订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美育工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艺术课程标准的新变化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22》)以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目标,在正确认识学校美育发展趋势,深入分析艺术课程现存问题的基础上,为学校艺术课程改革提供了指导。与《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比,其呈现出一些新变化。

首先,从艺术学科的独特性出发提炼了艺术核心素养。美育,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具有区别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的独特功能,即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在内的人的核心素养,实现人格的完善和气质的提升。结合学校美育发展规划以及艺术学科自身的特点,《标准2022》对艺术课程的认识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提炼出了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在内的艺术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是对艺术课程传授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培养学生艺术能力、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规定,侧重于强调艺术课程的学科属性,凸显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情操陶冶的本体功能;“文化理解”以了解和传承多元文化、尊重和包容文化多样性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所反映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领悟力和阐释力,侧重于将艺术课程与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基础。艺术核心素养的提出,将推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艺术学科中的具体转化和落地,从而实现艺术教育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重大使命。

其次,以课程育人为导向优化了艺术课程设置。课程是育人的基本载体,为突显艺术课程的育人价值,《标准2022》对艺术课程做出调整:一是在课时安排上,规定艺术课程需在一至九年级连续开设,课时总占比要达到9%—11%,仅次于语文、数学、体育与健康,位列第四,并要求各学校不仅在课内时段安排艺术课程,而且在课后服务时间创造条件开展艺术活动。二是在课程结构上,既建立统摄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多种艺术门类的艺术学科群,又重视艺术课程与自然、社会和现代科技的联系,尤其是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兴趣的联系,强化艺术课程的多元性和综合性。三是在课程内容上,融入更多中国文化元素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课程内容体系,比如在音乐课程中引入民歌、戏曲等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乐曲和锣鼓、丝竹等中国传统乐器;在美术课程中带领学生学习剪纸、刺绣、陶艺、印染和篆刻等中国传统工艺;在影视课程中组织学生观摩有代表性的红色经典影片,强化学生的历史认知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是在学段设计上,充分考虑学段过渡和衔接,根据艺术学习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分学段设置具有进阶性的艺术课程目标,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安排以音乐和美术为主线、融合其他艺术学科的学习任务,使得每一阶段的学习都能为下一阶段打好基础,以螺旋上升的学习内容落实艺术教育一体化。

最后,以指导实践为旨归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和学业水平考试建议。与旧标准相比,《标准2022》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增加了艺术课程学业质量标准和学业水平考试建议。学业质量标准是将学科内容和学科能力整合起来形成的对学习结果的预期规定,可以为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和指导。艺术课程学业质量标准,即对不同学段学生在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和影视五个学科的学业成就具体表现加以刻画,以确定学生在每个学段艺术课程学习结束后应达到的合格标准。它精准描述了学生在艺术学习中最有意义的和最需要关注的学业表现,明确了学生艺术学习所要达到的程度,这将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艺术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确定教什么和教到什么程度,从而指导和改进艺术教学实践。同时,艺术课程学业质量标准从艺术学科核心素养出发,建立起了艺术课程目标、内容和评价之间的内在关联,呈现出可测性和可评性的显著特点,从而为艺术教学评价、艺术学业水平测验和学生综合评定提供理论框架和基本模板。以此为依据,《标准2022》进一步提出增加艺术课程学业水平考试,建议以单项测验和整体考核相结合、以纸笔测验和行为表达相结合的方式考查学生的艺术学业表现,并将考查结果作为高一级学校招生录取和地区教育质量评估等的参考,推动艺术评价实践的改革。

二、艺术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教育改革总是伴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时代对于未来人才培养的需要而进行的。这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以优化学校育人蓝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通过教育变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体现了为国家发展培养和储备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根本理念。具体来说,艺术课程标准的修订遵循以下基本理念:

第一,聚焦核心素养,坚持以美育人。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培育核心素养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方向,也成为此次课程标准修订的关键抓手。新修订的艺术课程标准以落实核心素养要求为主线,结合艺术教育的价值定位,确定了艺术学科核心素养,并以此为基础沟通和串联各艺术门类,精心设计艺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任务和学业评价,积极引导学生整合各类艺术信息,提高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能力,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也充分渗透进艺术课程标准的修订过程中。作为学校美育最为重要的途径,艺术课程的本质规定与使命担当是以美育人[1]。此次艺术课程标准的修订始终坚持以美育人,强调通过开设艺术课程、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等开展审美教育,拓宽学生艺术视野,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了解,发挥艺术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的作用。

第二,着眼素质教育,强化艺术体验。作为对应试教育的校正和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回应,素质教育常常被认为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应然方向,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行动[2]。新时代的素质教育在注重培养学生认知、思维、创造等智力因素的同时,也注重对情感、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新一轮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着眼于新时代素质教育的要求,既强调借助艺术课程增强学生对艺术美、自然美、生活美和社会美的认识、阐释、表现和创新等能力,也重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艺术感知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热情和兴趣。艺术课程新标准主张围绕艺术学习的实践性、体验性和创造性,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课程素材及情境,为学生设计包括欣赏、表现、创造和融合在内的四类艺术实践,使学生在参与艺术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艺术体验和艺术创作,综合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这些体现了课标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人才,实现学生全面素养提升的教育意图。

第三,践行培根铸魂,重视以美培元。从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全局来看,课程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动能,承担着为党育人、培根铸魂的重大使命,艺术课程更是关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使命。鉴于此,艺术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积极践行培根铸魂,重视以美培元,以培养具有民族复兴担当的时代新人为目标,优化艺术课程设计。其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新修订的艺术课程标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共同理想为支撑,注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通过艺术课程领会中华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另一方面,新修订的艺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各艺术学科的学习中观察自然、了解社会、感悟人生,在健康向上的艺术活动和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里求真、崇善、尚美,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崇高的理想信念,成为拥有美好心灵和浩然正气的新青年[3]。

三、提升艺术课程育人质量的新路径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我国美育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艺术课程作为学校美育的主干课程,也被摆在了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位置,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注的焦点。修订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对深化艺术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为新时代背景下优化艺术课程设计及提升课程育人功能指明了方向。

第一,坚持素养导向,更新艺术课程目标。优化和完善艺术课程的首要任务在于确立符合艺术课程定位的课程目标,重塑艺术课程的育人价值。《标准2022》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深入理解和把握艺术课程的育人特点,更新艺术课程目标。具体来说,制订科学的艺术课程目标应体现两点要求:其一,艺术课程目标必须以艺术核心素养为统领。艺术核心素养是艺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它明确了艺术学科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独有贡献。以艺术核心素养为统领,把核心素养要求转化为艺术课程目标,是艺术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将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发展贯穿于艺术课程始终,是艺术课程改革与时俱进的体现。其二,艺术课程目标必须指向整体人格培养。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艺术课程存在的意义不只是传授单纯的艺术知识和技能,更多是强调以美化人、以美润心,在艺术活动中感知、体验、理解和弘扬真善美。鉴于此,艺术课程目标需超越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束缚,指向整体人格培养,借助美育涵养心灵,从而养成优良品格和作风。

第二,推进综合学习,精心组织艺术课程内容。在课程结构化和综合化的发展趋势下,精心组织艺术课程内容,切实推进艺术综合学习,也是提升艺术课程育人实效的必要举措。根据艺术课程新标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应突出课程的综合化,构建具有整体性和关联性的艺术课程内容体系。艺术课程内容的综合包括内部综合和外部综合两个层面。内部综合侧重于以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在内部综合过程中,应以艺术实践为基础,以学习任务为载体,用整体观念看待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这五门艺术学科,从艺术单科学习转向艺术“通感”和“联觉”的培养,挖掘学生的综合艺术潜质。外部综合侧重于加强艺术课程与非艺术领域的其他课程的交叉和融合,与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的深层联系。在外部综合过程中,应注重从义务教育各学科中汲取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从学生经验和社会生活中挖掘多元的审美教育主题,拓宽艺术教育场域,充分发挥各学科和各领域相向整合的协同育人功能。

第三,强化学科实践,变革艺术课程实施方式。新修订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以变革教学方式为突破口,推进育人方式改革,真正实现学科育人和实践育人。在此要求指引下,增强艺术课程育人实效需要变革艺术课程实施方式。艺术教学必须超越传统的、零散的知识授受和技能传递,向学科实践的方向演变和发展,让学生“做中学”“做中悟”,在实践中体验、习得艺术技能、学会创新。艺术学科实践是将艺术知识和能力嵌入任务、主题或项目,开发真实的艺术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以具身参与的方式获取和建构艺术思维,完成艺术作品或解决实际问题。在强化艺术学科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营造开放的、与学生相关联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艺术实践和探究活动,在全身心地投入和体验中领会艺术学习的乐趣,提升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二是善用教学媒介,包括传统艺术教具和现代智能工具等,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艺术感知途径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增强学生对艺术的深层体验,提升艺术学科实践育人成效。

第四,立足全面发展,探索艺术评价新模式。艺术课程评价是监测艺术课程质量、推动艺术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对优化艺术课程实施,强化课程育人功能起着导向作用。《标准2022》在艺术课程评价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倡导遵循以评促学的理念,主张合理利用评价结果改进学生艺术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鉴于此,需要立足学生全面发展探索艺术评价新模式,建立全方位的艺术课程评价体系。一方面,应依据艺术核心素养、艺术课程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确定艺术课程评价的主要内容,既关注学生在艺术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掌握情况,也重视对学生审美感知力、艺术表现力、文化理解力和创造力的考查,以及对学生价值观和品格的评判。另一方面,应围绕艺术课程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运用多种艺术课程评价手段,采取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并举的方式,将课堂表现评价、日常作业评价和期末评价等相结合,既强调学习过程的评价又关注学习结果的监测,既对学生艺术学习表现进行质性分析又兼顾艺术知识考查。

猜你喜欢

学业美育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谈学业不良学生的教育策略
基于数据挖掘的学业预警模型构建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音乐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