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对宫颈癌及其临床分期的诊断作用研究

2022-12-20张岩峰布春青罗忠峰通信作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22期
关键词:磁共振宫颈癌动态

张岩峰,布春青,罗忠峰,白 敏(通信作者)

(聊城市人民医院磁共振室 山东 聊城 252000)

宫颈癌是临床妇科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发病率较高,并且已呈现出年轻化的发展趋势,严重影响女性患者的健康。宫颈癌的病情较为严重,患者的预后效果较差,因此,如何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提升其生存质量,是现在临床的研究重点[1]。有学者提出[2],对早期宫颈癌诊断和分型可以明确患者的治疗方案,并提升患者的预后效果,对患者的健康有重要意义。在临床常用的检查方式中磁共振成像是重要的检查方法,该方法对患者组织分辨能力较强,另外具有多序列、多方位成像的特点,但是对于患者病情的分期方面,其效果较差。而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是在常规磁共振成像的基础上衍生而来,利用对比剂的增强反应来明确患者肿瘤和其周围组织、血管的关系,因此增强扫描下不仅能更清晰地显示患者肿瘤情况,同时还能利用相关参数,对患者的疾病分期进行区分[3-4]。因此,本文选取聊城市人民医院2021年5月—2022年3月收治的55例宫颈癌患者,观察采用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对疾病分期的诊断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聊城市人民医院2021年5月—2022年3月收治的55例宫颈癌患者,年龄29~64岁,平均年龄为(43.18±2.38)岁。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宫颈癌的临床诊断标准,经病理组织学确诊;②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阴道出血的症状;③存在接触性出血;④患者无检查禁忌证;⑤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对比剂过敏者;②存在宫颈乳头状瘤者;③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者;④合并其他妇科疾病者;⑤在实施检查前进行化疗者;⑥合并存在严重心血管疾病者。

1.2 方法

患者均进行常规磁共振和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检查。

仪器选择GE 750w 3.0T磁共振扫描仪,常规磁共振检查T1W1、T2W1、矢状位以及冠状位扫描,轴位进行DWI扫描,其视野的范围设定为380 mm×380 mm,重复时间为6 500 ms,回波时间为74 ms,层厚为5 mm,矩阵为192×128。在进行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时,其相关参数的设定分别为,利用轴位T1VIBE序列,其视野为260 mm×260 mm,重复时间为5.08 ms,回波时间为1.77 ms,矩阵为154×192,层厚为3.5 mm,翻转角度为15°,对比剂选择Gd-DTPA,并利用高压注射器进行注射,速率为3 mL/s,经患者手背静脉注射,其剂量为0.1 mmol/kg,在使用后,需要利用20 mL的氯化钠注射液进行冲洗。获得患者的动态增强扫描信息后,单期扫描时间为8 s,总扫描时间为280 s,共35期,并在第三期扫描开始时,注射对比剂,并将扫描的图像传送至工作站,由2名及以上的医师进行阅片,并判断患者的分期情况。观察患者的弥散加权成像、序列表现弥散系数图等,并避开患者的囊变以及出血、坏死的区域,设定相关感兴趣区域,将动态增强的原始图像放置在相关处理软件中。

将动态增强原始图像调入软件中,并进行动态对比增强灌注分析,避开囊变以及坏死区域,选择病灶显著强化区域3个,选择Fast动脉输入函数,获得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e)、速率常数(Kep)、容量转移常数(Ktrans)。

1.3 观察指标

①检查结果与临床病理学组织检查进行对比,分析常规扫描和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情况;②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影像表现;③不同分期患者的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参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利用Kappa指数进行一致性检验(Kappa>0.75表明一致性极好,0.4~0.75表明一致性尚可,<0.4表明一致性差),并采用Pearson进行相关性分析。

2 结果

2.1 病理检查结果

55例宫颈癌的患者中,Ⅰb期10例,Ⅱa期12例,Ⅱb期20例,Ⅲa期6例,Ⅲb期5例,Ⅳa期2例。

2.2 分析常规磁共振扫描和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诊断情况

实施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诊断符合率较高,同时其Kappa指数也高于常规扫描,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常规磁共振扫描和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诊断情况

2.3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影像表现

所有患者在实施对比剂注射后,肿块可见不同程度的强化情况,其强化较为明显,信号高于正常子宫肌层,边界显示较为清晰,出现轻度强化的患者为3例,不均匀强化的为5例。在本次研究的55例患者中,有27例患者增强中晚期病灶中心信号强度降低,但是边缘仍强化,以环形强化;有20例患者晚期病灶仍强化,但是病灶部位相比常规子宫肌层信号低。

2.4 不同分期患者的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参数分析

Ⅰb期、Ⅱa期、Ⅱb期、Ⅲa期、Ⅲb期的数据中Ve、Kep、Ktrans,Ⅲa~Ⅳa期数据最高,最低为Ⅰb期。见表2。

表2 不同分期患者的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参数分析()

表2 不同分期患者的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参数分析()

分期 例数 Ve/% Kep/(min-1) Ktrans/(min-1)Ⅰb期 10 0.37±0.04 0.44±0.02 0.16±0.03Ⅱa期 12 0.45±0.09 0.51±0.04 0.29±0.02Ⅱb期 20 0.57±0.04 0.59±0.06 0.37±0.04Ⅲa~Ⅳa期 13 0.65±0.11 0.69±0.10 0.46±0.05

3 讨论

宫颈癌的发病率较高,在临床系统的分析中,认为该疾病的发生和性生活紊乱以及多次流产有关,但是对于疾病的发病机制则没有明确观点。而女性患者一旦患有宫颈癌,对其身心以及日常生活均会造成严重影响,由于该疾病在发病早期并没有特殊症状,当出现相关临床症状时,疾病已发展为中晚期,错失最佳的治疗时机[5]。所以临床需要通过相关检测方式,提高该疾病的早期检出率,才能达到预防疾病发生、发展的目的。在传统的临床检查中,妇科检查、细胞学检查、病理活检等方式虽然有一定的诊断效果,但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6],对于患者宫颈内部肌层的病变情况无法准确分析,同时有些检查属于有创检查,患者接受程度不高,故需要寻找一种更为科学、有效的诊断方式[7]。

磁共振是临床中较为常用的诊断方法,在各科的使用率均较高,该诊断方式对软组织分辨能力较强,可以有效反映病变的范围和其相邻结构的关系。而常规磁共振检查无法评估疾病的分期[8]。而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属于无创检查,能准确评估组织、肿瘤血管之间的关系,并且其成像方式较为特殊[9],可以全方位进行分析,另外其扫描早期能快速强化,而在延迟期也能通过比较对比剂的衰退情况进行分析,将相关数据和周围正常组织的信号进行比对,依据不同时期的强化特点进行分析,可准确了解患者肿瘤内血管生长以及血流灌注的情况[10]。

而在本次研究中,采用磁共振增动态增强扫描发现Ⅰb期患者的早期病灶强化较为明显,同时和阴道穹窿部分的分界较为清晰,因此该分期下的患者可以清晰观察到是否存在癌细胞侵袭的现象;而对于Ⅱa期、Ⅱb期患者而言,由于病灶长时间压迫宫腔内的相关组织,进而出现肿块、水肿现象,但是和其正常组织的边界较为清晰,仅病灶内出现强化现象,对相邻的正常组织则无明显影响[11]。因此通过上述的相关参数,就能明确对患者的宫颈癌分期进行区分,同时再结合血流动力学、定量参数等,能有效对患者的病灶组织以及血管功能、血管通透性等进行分析[12-13]。通过本次研究看出,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Ⅰb期、Ⅱa期、Ⅱb期、Ⅲa期、Ⅲb期的数据中Ve、Kep、Ktrans,Ⅲa~Ⅳa期数据最高,最低为Ⅰb期,证实分期越高的患者,其相关数据的数值也越大,因此分期越高,新生血管量和血管通透性越高。

在本次研究结果中对宫颈癌诊断方法的对照研究,在本次55例宫颈癌的患者中,实施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诊断符合率较高,同时其Kappa指数也高于常规扫描,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化宫颈癌患者的Ve、Kep、Ktrans数据最低,其次为中分化,最高为低分化,其数据和分化程度呈反比。充分证实宫颈癌采用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的效果较为理想。但是,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以及相关的处理方法在临床中并无统一的规范,并且勾画出感兴趣区域范围较小,仅能观察患者局部肿瘤微血管的情况,无法反映整个病灶的信息,因此缺乏定量参数,需要临床进一步探讨[14]。

综上所述,宫颈癌采用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能有效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并且其分期较为准确,可以有效观察到患者的临床分析情况,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猜你喜欢

磁共振宫颈癌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中老年女性的宫颈癌预防
预防宫颈癌,筛查怎么做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动态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Hepsin及HMGB-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侵袭性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