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社科管理创新视角下的哲学社会科学育人研究

2022-12-18吴文钰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22年12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哲学育人

吴文钰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241)

科研育人是“三全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又是科研育人的重要体现。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我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全面审视哲学社会科学育人现状,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育人体系,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创新,对于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哲学社会科学育人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

当前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新兴产业和技术革命、全球化思潮出现重大变化。在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产生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思想支持,迫切需要为新时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培养优秀人才,培养哲学社会科学大先生、大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问题,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指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1]。科研是现代大学的重要功能之一,高水平科研是社会主义一流大学的重要体现之一。而在哲学社会科研活动中天然蕴含着育人要素,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过程中不但涉及知识的生产、传播,还涉及到伦理道德、科学审美等因素,而哲学社会科学最主要一点便是其高度的意识形态属性。在“三全育人”工作中,哲学社会科学育人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和重要抓手,同时哲学社会科学育人也与高校“双一流”建设密切相关。没有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就没有世界一流大学。因此,必须深入理解哲学社会科学育人的内涵价值,提高和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育人体现的重要作用,深化创新改革,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从而更加深入推动“三全育人”工作。

二、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的相关研究

(一)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

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包括三观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创新素质培养、健全人格教育等[2]。提高思维能力功能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更加突出[3]。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具有知识性、学术性、政治性和人文精神特征,有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其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价值追求、思想方法、持续发展能力等三个方面[4]。哲学社会科学事关人类社会方向性和根本性的问题,与自然科学相比,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更加显著[5]。哲学社会科学育人的基本方式是理论方向育人、理论魅力育人、理论整合育人、理论人格育人[6]。

(二)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如文理教育的相互融合不足,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相互配合不足,实际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因此,要想构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实现的合力机制[7],就要积极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立德树人功能,以科研促教学[8]。要以“学生、学术、学科、学风”一体协同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育才新格局的形成[9],激发科学育人的自主与自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升原始创新能力[10]。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深入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完善教材体系建设,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育才协同发展[11]。

(三)其他相关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育人育才论述的核心体现在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目标,“三学一体”的实现路径,“人才、学科、教材、学术、话语”的保障体系四个核心问题上,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12]。

总体而言,就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而言,对其重要意义和育人功能的认识不断加深,但在整个育人体系中,哲学社会科学育人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的内涵分析

(一)哲学社会科学的天然意识形态属性

与自然科学相比,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识形态属性较为明显。因为哲学社会科学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涉及到利益、价值等核心问题,这些核心问题必然会涉及立场问题,也就是“为什么人”的问题。站的立场不同,其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有不同,体现为采用的概念、话语、方法、研究路径及结论的差异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还充满着知性教育与德性教育协调统一的特征,哲学社会科学能够帮助培育人们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政治思想、法律意识、价值观和审美能力等。正是由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独特性,使得与自然科学相比,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不可缺失,也更加显著。

(二)哲学社会科学育人的主要功能

总体而言,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方向引领功能,即帮助人们树立坚定向上的理想信念。二是价值引领功能,即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养,巩固中华民族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三是知识传递和基础建构功能。通过传授人类积淀的知识文明,提高人们的知识和文化素养,培育具有现代社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社会建设者。四是文化传承功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增进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传承创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五是探索创新功能。通过认知和思辨,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不断提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六是研究功能。为建构和完善以育人为中心的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的主要环节和要素

根据思政教育四要素理论,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的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四要素进行深入分析(见表 1)。

表1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系统及主要要素

1.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的主体及影响因素。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的主体是指在育人活动中实施育人实践的人或者客观存在,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既包括从事哲学社会科学育人的教师,也可以指抽象的主体存在。总体而言,这个育人主体是一个系统,进一步可以包括多个要素,如高校本身、高校相关院系、科研机构基地平台、相关教师等。育人主体承担的功能不同,对育人的影响也不同。如高校是在国家政策下制定相关制度落实育人要求,直接决定育人的方向、尺度、效果;高校相关管理部门是育人工作的实施部门,其工作整体水平对育人有直接影响;而院系、科研机构及平台等则是在国家政策和高校的管理下直接实施育人行为的主体,其学术水平、管理水平等决定育人的深度;教师是高校育人的直接主体,教师的专业水平、育人投入、能力等都影响育人效果。总体而言,在一个高水平的高校中,具有高水平的教师和高水平的治理及支持,才有可能有较好的育人成效。

2.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的客体及影响因素。育人的客体也就是育人主体实施育人实践的对象。从广义上来讲,育人的客体包括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影响的所有人,主要是学生,但也包括教师。因此,对教师而言,既是育人主体,同时也可能是育人客体。例如,将一名青年教师培育为知名专家、大师的过程就是一个育人的过程,其同时作为育人主体,也是育人客体。从狭义上讲,育人的客体主要是指高校的所有学生,既包括哲学社会科学类学生,也包括非哲学社会科学类学生,因为所有学生的培养都包含着对其思想思维的教育,这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功能。育人客体的影响因素包括育人客体自身的因素,也包括影响他们的因素,但作为育人客体的学生不是被动的,也具有主观能动性,其动机、意识、道德、能力等直接影响育人效果。

3.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的介体及影响因素。育人的介体主要是指育人主体在育人实践过程中为提升育人效果而使用的相关要素、方法,是连接育人主体与客体的相关要素和条件。具体而言,包括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学术活动、科学调研、科研经费、相关课程、期刊杂志等。此外,相关制度设计对育人介体有着重要影响。

4.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的环体及影响因素。所谓环体是指育人的主体、客体以及介体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也可以理解为影响科研育人的主要环境和制度因素。就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而言,典型的如科研资助体制、科研成果评价体制、科研管理体制、科研氛围等。科研环体可以直接影响育人主体、育人客体以及育人介体。

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主体对科研育人的重视有待加强

就高校而言,作为育人主体,其在哲学社会科学育人方面还有不少亟待完善的地方。当前,科研作为高水平高校的重要功能之一,已经成为高校竞争力的最重要内容之一。由于高校科研具有可以比较的显性指标,如学术成果发表或出版、获奖、重要科研项目等,因此各高校都高度重视科研工作,但作为育人的重要环节之一,高校对科研育人的重视和落实还远远不够。突出表现在高校顶层设计中科研育人的重视和支持还不够,科研育人主要停留在对教师的各类支持和资助方面,对学生的科研支持相对较少;从高校内部治理看,高校管理部门由于行政职能严格划分,在科研育人中存在多部门参与、各自为政等问题;就教师科研而言,在科研过程中,科研育人体现也不够,表现在各类项目申报、结项等过程中,相关管理制度中对科研育人的重视不够,没有将科研育人作为科研项目申报、结项的重要条件。而作为育人主体的教师以及科研机构而言,在日常科研活动中,面对来自科研管理部门的考核评价,在“竞标赛”体制下,主要追求项目申报、立项,出版发表论文和专著、成果获奖等数量指标,而科研育人一直处于从属的地位。

(二)育人客体科研动力不足,参与科研机会有限

作为科研育人狭义上的客体,学生存在自主科研动力不足,参与科研活动收获不大,科研的动机不足,科研作风不够严谨等问题。科研作为一种创新活动,其目的应该是为人类增加知识创新、改善人类的福利、推动人类进步和文明发展,但在现实中,部分学生的科研动机仅限于为了完成学业,为了就业,为了获得个人更好的发展机会等方面。在科研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秉承严谨和实事求是的作风,但在实际中,由于学业压力太大或者受到的训练不足,存在研究方法不够严谨、资料比较单薄、创新不足等问题,甚至抄袭等违反科研伦理道德的事情时有发生。此外,由于我国高校学生数量庞大,能够参与研究的以研究生为主,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机会较少,这也限制了优秀本科生的进一步发展。

(三)科研体制不完善,科研训练不足

在学生参与科研过程中,对其科研训练中的科研伦理道德教育不足,科研方法训练不够。从科研方法而言,现代科学活动发轫于西方,具有深厚的科研伦理道德积累,具有严苛的科学训练系统。世界一流大学中学生要经受严苛的学术写作训练,对其科研伦理道德审查更是零容忍。我国自改革开放后,才开始向西方学习现代科研方法,目前在科研方法训练方面尽管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学术写作、科研伦理等教育训练严重不足,很多高校本科毕业生不能写出一篇规范的学术论文。另外,我国存在科研体制不够完善、科研环境不够包容等问题。

(四)科研评价体系不完善,科研育人环境不够包容

一是科研评价体系不完善。表现在科研评价中重视数量、课题、帽子、获奖,而忽视了真正的科研创新,尤其是对需要长期投入支持的基础科学研究不够友好。二是科研环境和育人氛围较差。在社会竞争等各方面影响下,存在浮躁的科研氛围,缺乏“十年磨一剑”的环境。三是制度建设不足。从各类制度设计上,科研育人的规定和要求不足,育人在科研活动中处于从属地位。四是物质环境不够充分。对学生和青年教师科研活动的支持还不够充分,与自然科学相比,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物质和保障机制还显得不足。

五、高校社科管理创新视角下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育人的对策

哲学社会科学育人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社科管理需要全面融入育人体系,以育人育才为核心,扎根中国大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这就需要在高校社科管理中全面树立以人为中心理念,不断提高对育人的认识,着力加强对育人的支持,不断完善育人系统和生态,打造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高质量的哲学社会科学育人体系。

(一)充分提高对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和意义的认识

高校要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在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顶层设计上要将科研育人放在首要位置,并在各项制度设计中得到体现。在具体实践上,各级科研管理部门更应该高度重视育人,并在各项工作中以育人为核心,使育人理念贯穿科研管理全过程,如在科研项目申报、评价中将育人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充分调动教师、科研机构团队的育人积极性;学校各级管理部门对育人亦都负有一定责任,也应将育人作为核心理念贯穿到工作全过程中,形成科研育人合力。

(二)大力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育人主体和客体的支持

应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首先,从国家及各级科研管理部门层面,应大力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支持,从科研项目立项、出版、发表等方面充分满足高水平哲学社会科学的需要。其次,要大力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一流学科、高水平大学及高水平基地的支持。最后,从高校本身而言,要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青年教师和优秀研究生乃至本科生的支持,加强对优秀人文社科基地、团队的支持,尤其要对其中有潜力的优秀学生进行重点投入和培育,推动成为大才、大师。

(三)加强哲学社会科研伦理道德和方法体系建设

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学术写作和科研伦理道德、科研方法等训练。要让学生从接触科研开始就得到最为完善和严格的学术训练,了解科研伦理和道德规范,让科研伦理道德相关课程成为必修课,避免在以后科研中走入误区。此外,要优化科研体制,逐步减少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内的竞争性课题,提高高校的自主权。在科研经费使用中,也应加强包干制等办法实施,加强服务支持,让教师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教学和科研中。高校教师也要不断更新现代科研方法,善于把科研的最新成果、最新方法、理念转化为教材、讲义,及时传授给学生。

(四)构建有利于哲学社会科学育人的良好学术生态环境

一是要建立良好的学术共同体,通过共同体形成创新氛围。要形成科研信用体制以及良好的科研讨论环境,实现百家争鸣。二是各类科研机构、科研期刊、出版社、高校之间要更好协同,坚决反对为了项目、经费、获奖等而破坏科研生态的个人和集体行为。三是要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治,推动建设集教育、防范、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建设学术诚信公开制度。要支持高水平科研交流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四是以评价为抓手,牵动提升哲学社会科学育人成效。应坚持质量第一的评价导向,实施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完善诚信公正的评价制度。逐渐淡化对科研指标的重视,逐步降低对科研成果的奖励制度,减少各类评奖评价活动,让科研评价回归科研本身。

(五)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创新

要深化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机制改革,大力推进包括科研组织模式、资源配置、经费管理、学术评价和绩效奖励等制度在内的科研管理综合改革。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引导专家和学者深入实践,提高服务党和国家的能力。在科研管理中,鼓励自由探索与组织科研团队合作攻关互相协调,尊重科研人员的个性,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服务和支持。此外,加强与其他育人要素的协同建设,共同打造全过程、全方位的哲学社会科学育人体系。要加强同教学管理部门的沟通和协同,促进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一方面,加强优秀科研成果向教学的转化,让更多的优秀科研人员参加育人工作;另一方面,加强对优秀学生和青年教师的支持力度,吸引他们参加高水平科研活动,为科研活动带来连绵不绝的创新力量。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哲学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