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以西南交通大学地质工程专业为例

2022-12-18赵晓彦王静雅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22年12期
关键词:交叉学科专业学位双一流

廖 昕,赵晓彦,王静雅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成都 611756)

近年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文件,明确提出新时代我国人才培养的目标,力争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型、应用型与复合型特征的高层次人才[1]。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是科技创新和人才兴国的战略需求[2],而新增交叉学科作为新的学科门类,也预示着在未来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大力推动研究生教育教学的跨越式发展。众多新兴前沿技术正在显著改变着传统科学研究方式,需要深度交叉、融合和渗透的领域不断衍生,这为高校科研与教育工作的提升带来了诸多挑战。如何培养具有跨学科基础知识、创新思维方式、跨团队合作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已转变为引导高校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3]。我国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培养过程、方式与成果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并不显著,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协同创新实践能力不强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地质工程作为传统的工科专业,与工程实践紧密联系,在评价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是极其重要的评价指标[4-5]。综上所述,在“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如何构建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满足技术迭代革新、科技高速发展新环境的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需求,是提升地质工程专业人才战略储备,并以科技强国引领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环节[6]。

一、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随着国家重大工程及重大战略的逐步实施,西南交通大学地质工程专业立足于国家轨道交通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始终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作为学科发展的责任与使命,近年来结合“一带一路”“西部开发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发展战略需要,培养了一批铁路工程地质领域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目前在该领域已具有一定影响力。然而,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存在不小差距,无论是在培养体系建设、师资教育水平,还是企业实习实践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但同时也面临着与岩土工程、测绘工程、环境工程等多学科交叉与多领域渗透融合的机遇与挑战。

(一)培养方案难以兼顾理论基础与创新实践

在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侧重点尚未形成显著差异,要求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能力两者并重。因此,培养方案设置中理论课程依然占比很大,而具有应用型实践类的课程又很难纳入课程体系,这与工程类专业需要培养具有能够面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工程技术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是不匹配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重视与加强案例和实践教学,而这部分培养内容在目前创新实践能力考评中没有相应指标响应,同时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考核方式尚未结合新的要求作出调整,从而造成了该类型研究生专业课程体系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不相匹配。而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各个专业研究生本身的专业背景有差异,学科交叉融合不够深入,需要继续推动制定相关政策,激励、资助交叉学科联合培养团队建设,在教学和科研两方面共同推进学科融合,进一步加强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提升。

(二)专业教师的国际竞争能力待提升

由于西南交通大学地处西南片区,在招收引进优秀青年专业教师方面较首都与沿海城市等地高校相比,师资的前沿学术视野与国际竞争力上有待提升,同时教师群体的学术资源平台也相对薄弱,能够向研究生提供高层次学术交流与大平台实践机会较少,这限制了研究生国际化素养与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中年以上专业教师在海外交流合作经历上更是相当匮乏,因此使得现有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深入了解国际学术热点、培养国际交流能力、拓展实践创新视野与取得高水平成果方面明显动力不足。

(三)缺乏完善的校企合作体制

鉴于目前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工程实践创新与专业理论学习有所脱节的问题,学校通过设立“校内外双导师制度”实行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一方面可促进研究生对理论分析与工程实践的理解融合,另一方面可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7]。然而,从目前所取得的成效来看,虽然校外导师工程实践经验丰富,但与学校之间尚缺乏深度合作,未建立完善的创新实践培训基地,双导师间共同合作研究较少,部分在校外导师所在企业实践的研究生,接受校外导师对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时长较短,更多是在企业中从事一些辅助性或机械性的简单工作[8],很难有机会参与到具有前沿性或高科技特征的创新实践类工程项目中,并不能很好地提高研究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真正从实践中学习知识和积累经验,使得联合培养流于形式,没有达到预期培养效果。同时,由于部分校内导师与校外企业联系较少,加上研究生新生有课业压力,校外实践难以保证全覆盖,从而使得企业实践环节的质量令人堪忧。

二、构建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范式

西南交通大学地质工程学科人才培养充分发挥了西南交通大学地处西南腹地四川成都,具有“一带一路”倡议和西部大开发重要区域的地缘优势,以及轨道交通特色办学的交叉学科融合模式,围绕多条进藏铁路建设与打造中国高铁名片等国家需求,对于地质学科人才培养过程及目标也是立足轨道交通工程地质领域专业优势,注重铁路工程地质特色的学科基础理论及工程实践教学活动,强调“地质过程—力学机理—工程技术”三位一体的学术理念(如图1)。通过大量轨道交通工程科研项目实践,着力为我国轨道交通工程事业培养技术人才,尤其在轨道交通工程地质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和绝对优势。为适应新的科技发展模式和地域特色,西南交通大学地质工程专业从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校企合作专业资源整合以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重点体现在以下四点。

图1 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学术理念

(一)瞄准“双一流”学科建设,建立交叉学科协同培养机制

为适应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发展规划,以提升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将交叉学科融合理念贯穿课程实践和工程实践,为取得具有影响力的科研与实践成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探索。(1)积极开展本学院学科群资源融合,为研究生培养搭建交叉学科协同创新平台。依托已有的学科交叉属性科研项目与仿真实验平台,开展基于项目研究与开放性实验探索的联合攻关,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2)融合交叉学科优势建立联合培养导师团队。在学院范围初步形成地质工程与环境工程、测绘工程等相关交叉学科导师团队联合培养模式,加强学科间知识体系深度融合,激励交叉学科联合培养导师团队建设。例如,在目前国内关注度非常高的川藏铁路建设工作中,地质工程、测绘工程与环境工程主要学术带头人联合成立了川藏铁路研究团队,综合三大学科知识体系与专业优势开展了多项川藏铁路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前期研究工作,不仅为保障我国川藏铁路安全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对于研究生交叉学科协同创新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优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体系,加强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包括对研究生的课程教学、科研实践、综合素养提升和毕业就业等全过程管理,形成规范有效的管理性文件。

(二)提升实验教学质量,优化创新实践课程体系

在“双一流”背景下如何优化课程体系是学科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导向作用[9]。在优化创新实践课程体系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如图2)。(1)改革以知识体系进行课程设置的传统模式,优化创新实践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加强培养方案中实践应用环节设置,开设专业实践类课程,调整后提高了创新实践课程的学时和学分的相应要求,开设创新性、实践性和研究型实验与实践环节,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与模式,引导研究生参与相关科研活动。关注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实践日志与指导教师进行探讨总结,锻炼实践创新能力。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典型工程案例解析研讨,在实习实践环节模拟实际工程场景开展工程实践训练活动,从而建立起一套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实践综合教学方法。(2)注重启发式教学。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可不使用固定教材,而是推荐相关经典文献书籍,采用思维引导图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调研和探索,通过自主思考验证先期判识。(3)整合资源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充分利用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主持的交叉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平台,采购共享先进的实验设备,逐步增加常规试验仪器数量,建设地质工程创新性实验室,加强实验室科研人员和高精尖实验人员配备。整合现有学科资源,建立地质工程专业本科和研究生基础教学实验中心,以实现资源共享,建立涵盖创新型、设计型、综合型内容为核心的实践平台。

图2 优化创新实践课程体系

(三)增强师资力量,提升导师国际化水平

开拓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以建设国际化示范学院为契机,吸引海外高端人才来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长期从事专职工作,通过开展国际科研项目合作,中外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建立国际化研究生授课团队,聘请知名学者来校讲学,组织国际学术会议等方式,构建全方位国际化协同培养模式。依托国际化示范学院建设平台,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前往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访学交流与项目研究,及时掌握各学科方向的学术动态、科学前沿与发展方向,同时助力青年学者拓宽学术思维,迸发学术激情,并引入国外优秀的课程教学方法、教研理念,在教学科研两方面大力提升导师国际化水平,从而为培养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四)探索校企合作创新模式,共建产学研用资源平台

契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西部重大交通工程建设需求,探索校企合作新型培养模式,依托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共建产学研用资源平台,为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支撑保障。围绕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与企业的技术总工联合培养,建立长期定期形式多样的校企联络制度,持续关注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最为核心和最具特色之处在于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企业在合作教学中承担着提供研究经费、共享实践基地、传递市场需求和经济信息等重要作用,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在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加强校内外导师的联络交流,重视科研方向与成果在企业中的应用与转化,明确规划研究生校外实践研究方向和具体内容。例如,与我国主要铁路设计院等知名企业合作建立双导师联合培养机制,从学术理论及实用技术两方面进行地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协同培养;注重实习实践过程中学习兴趣的引导,强化研究生主动探索问题的内驱力养成。邀请行业龙头、企业技术骨干开展线上线下讲座,促进研究生提升对工程实践研究的兴趣,聘请企业技术带头人作为校外导师,定期对所指导的研究生开展工程实践教育,建立全方位多层次校企联合导师团队,夯实培养培养教育质量。

三、结语

在“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地质工程专业作为西南交通大学传统工科专业,立足轨道交通工程地质领域研究优势,坚持“地质过程—力学机理—工程技术”三位一体的学术理念,以川藏铁路建设等国家重点战略为契机,瞄准地质科学前沿领域复杂工程地质问题,充分发挥鲜明轨道交通办学特色及西南山区地域优势,以培养高层次工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构建交叉学科协同创新平台。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提升师资队伍、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等多方面的改革举措,有效地提升了地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实践创新能力,以期为我国轨道交通建设培养优质的地质工程技术人才。

猜你喜欢

交叉学科专业学位双一流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中医文学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作为交叉学科的法治文化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中医文献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交叉学科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