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纪录电影中的真实与虚构

2022-12-18崔雪煜王梓妍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8期
关键词:故事片虚构纪录

崔雪煜 梁 锐 王梓妍

(作者单位:1.河北传媒学院;2.陕西科技大学)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萧达车站月台上拍摄的《火车进站》,仅仅50 秒,没有任何情节,却开创了纪录片的先驱。影片上映时,由于其与现实极度相似,震惊到了初次接触影像的观众,当法国民众在巴黎咖啡馆欣赏短片时,被吓得四处逃窜,这是真实纪录电影给人留下的初次印象。随着不断尝试,电影在乔治·梅里爱手中开始散发活力,不再是现实生活的再现,而是利用假定的故事场景进行拍摄,营造出月球表面,这就是《月球旅行记》,被誉为世界第一部故事片,给观众带来了虚构的真实。之后,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诞生——《北方的纳努克》,该片真正融合了真实性与虚构性,电影正式开始了故事片与纪录片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1 纪录电影的真实性

真实性即无假定性真实,是相对于艺术真实而言的。纪录电影的主体是来源于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或事,导演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注重客观叙事,不存在虚构,而且纪录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内容都必须是确切发生的事件,影片中的人物也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物,区别于故事片中虚构、假定的人,故事片导演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更偏向于塑造观众需要的角色,以此来增强观众认同感。无假定性的真实在纪录电影中有以下两种形式:第一,通过采访、录像等形式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素材,采用非虚构的艺术手法,表现客观事物和创作者对该事物的认识;第二,通过摄像机直接记录如自然现象、人类社会等一系列事物,这些内容都是真实客观存在的。有些地方也许一生都无法到达,它或许难以企及,或许早已消逝,但人们仍然可以去感知,这就是纪录电影。从记录真实出发,使用影像让人们了解正在发生的事件。纪录电影满足了人们用眼睛和耳朵去感悟一个新领域的需求,尽管时隔千里,但人们依然觉得它是真实的。真实是纪录电影的核心,生活中现实的人、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的事都是纪录电影的创作源泉,它通过艺术手段带领人们认识陌生的领域。

我国在艺术创作中一直倡导真与善,而国外讲究的是真与美。总而言之,“真”是世界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倡导的一个基本准则。德国电影理论家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认为,电影的本质是照相的延伸,是对物质现实的复原。安德烈·巴赞认为,电影是完整的写实主义神话,具有客观纪录性。优质的纪录电影必备的一点就是真实性,而追求真实性就意味着影片将从多角度、多方面追求真实。首先,创作团队的态度要真实。例如,在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中,焦波老师及其团队扎根当地373 天,与村民一起干农活。同时,影片采用同期声,还原了村民真实生活的情景,营造了真实感氛围。其次,人物要真实,优秀的纪录电影最重要的是对人性的解读。以《乡村里的中国》为例,影片中有一个文化人叫杜深忠,导演在拍摄时为了反映其真实形象,就记录了他用水在门口写毛笔字、去琴行买琵琶等行为,这些都可以看出杜深忠不同于村中其他人,他追求精神世界的崇高与满足,对文化的追求到达了痴狂的程度。其妻子张兆珍在影片中说了这样一句话:“杜深忠越有文化,我越要跟他吵,我再不跟他吵,我在家就一点地位都没有了。”从语言中便可以看出,杜深忠对文化的向往和张兆珍没有文化的遗憾。影片中刻画了一种社会现象:在他们眼中,文化离自身很远,就像一种奢侈品,只能远远地看着。其实在农村总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满足自身的生活现状,渴望去追求更高的理想与生活,到头来却无可奈何,这就是真实的再现。

2 纪录电影的创造性

生活中没有绝对的真实,纪录电影也不例外。真实本身就是一种感受、一种理解的存在,纪录片中的真实是相对于故事片中的艺术手段而言的,纪录片的核心是以真实生活为素材,以社会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叙事对象,通过艺术手段来呈现,但在创作过程中必须保证素材的真实性和生活的逻辑性。与故事片的虚构性相比,纪录电影具有相对性真实,因为纪录电影不能达到绝对真实,只能追求相对真实[1],所以近年来一些学者将纪录电影定义为“非虚构影像”,即内容以客观事实为核心,“非虚构”成为纪录电影的底线,一旦脱离了客观事实,就成了虚构的影片[2]。

在拍摄的过程中,纪录电影是由人完成的,无论是导演还是摄影师,他们对事物都有自身的理解。相对于纪录电影来说,事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某种非限定性意义,纪录电影用真实的视听语言把具有非限定意义的影像通过镜头展现在荧幕上,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未知事物的渴望,也是为了把存在的事物记录下来。历史具有继承性和革新性,事物的记录是为了传承,而纪录电影的存在是为了把事物进行革新,并用镜头语言去表现事物的存在,二者密不可分。真实性是纪录电影的生命,而历史是不可改变的,因此“非虚构影像”就成为历史事物的一种表现语言。纪录片无论是通过摄影机还是手机拍摄,都是一种记录的工具,纪录片导演只有把自己的主观色彩尽可能地降低,尽最大可能还原所处的空间环境,运用不同的镜像语言,才能适当发挥主观臆想。相对真实是相对于所处的空间来说的,影片所记录的生活具有一定真实感而不是所虚构出来的,然而纪录电影被定义“非虚构影像”其实也就是把所处的空间在银幕上表现出来,但是要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镜头语言,单纯为了记录而记录的影片只是一种“记录片”而不是“纪录片”,要区分二者的不同但不能失去相对真实。

纪录电影是对真实的创造性阐释,纪录电影的表现形式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都与照相的艺术形式分不开,一切通过摄影纪实的作品都能展现出一种创造性真实。在创造艺术作品时,离不开导演的镜头运用、主观构思、故事选择。影片在记录内容真实的基础上,要想做到完全真实,就需要将摄像机掩藏起来,甚至在拍摄对象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拍摄,当然摄像机不可能排除在外,否则无法实现记录。所有的纪录电影都是由三部分组成,即文字、画面、声音,媒体将这三部分进行编码后传播,观众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解码形成自己的理解,然后赋予作品新的内涵[3]。例如,在拍摄纪录片《幼儿园》过程中,张以庆导演采用多重话语方式,无论是声音元素、画面语言还是镜头语言,均为影片服务。拍摄过程中,为了达到理想的画面要求,张以庆就将教室的窗帘均换成百叶窗,让自然光源进入镜头中,达到温暖的视觉效果。在影片音乐的选择上,导演五次使用了歌曲《茉莉花》,通过变奏的形式来配合故事情节,既温暖又饱含淡淡的忧伤。同时,使用散文化的叙事方式,故事片中散文化叙事占据重要地位,在纪录电影中同样重要,其不仅能够梳理故事脉络,也能够增强可看性,吸引 观众[3]。

3 纪录电影的真实性与虚构性融合发展

纪录电影的整部历史可以被称为一部“虚构策略史”,在不同的时期都运用过或多或少的虚构手法。从《北方的纳努克》开始,人物搬演、场景再现等艺术手法就已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虽然业界开始强调影像的真实,但仍然没有摆脱掉主观重构和搬演的艺术方式,由于技术的限制,搬演的形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4]。20 世纪60年代,直接电影的出现开始主张纪录电影应追求绝对的真实,排斥一切虚构的手法,但这只是理想化的口号,由于创作者的参与,纪录电影始终无法脱离创作者的意图。20 世纪70年代以来,纪录电影开始明显地将真实与虚构结合起来,以表现艺术真实。此后,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新纪录电影出现,结合历史文化语境的影响,艺术家们对传统纪录电影的真实观进行了大胆的批判和继承,他们不再回避对虚构的使用,而是明确将二者结合起来,大量使用虚构手法来表现艺术真实。

电影无论是在理论阶段还是创作阶段都存在着真实与虚构的概念,这里所说的真实和虚构并非故事片或纪录片的某种形态属性,而是电影的艺术手法,任何类型的影片都可以使用适合的艺术手法,但不对其基本属性进行更改。同时,在创作过程中,纪录电影可以直接表现出创作主体的主观色彩,直接对内容进行取舍,导演所构建的电影框架和主题思想被呈现在镜头里,能够满足观众的心理期待,这就是艺术的真实表达,因此在纪录电影诞生之初,真实与虚构便相互关联、共生。

“纪录电影的教父”约翰·格里尔逊执导的纪录片《漂网渔船》展现了工人从出海到回港卖鱼的全过程,影片中丰富的剪辑手法、极具美感的摄影镜头、恰当的配乐都给人全新的感受,通过一系列记录,反映北海渔民的生活状态,向当时的英国人展现他们不了解的人与大海的故事。在创作过程中,捕鱼人在海上下网之后,镜头明显不能被使用,在当时的技术情况下显然是采用搬演的形式来完成镜头叙事。这些创作手法的使用,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还原真实,让观众对拍摄者更加了解。《漂网渔船》不仅在故事内容上取得了成功,也在艺术技巧中取得了突破,影片中当渔船出发和快速航行时,导演运用了蒙太奇、叠化及切换的艺术手法,让多个画面来回出现,如烟囱的特写、汽船轮轴、锅炉工人、计速绳,这在当时被作为开创性方式。同时,诗意氛围贯穿纪录片始终,影片以一个田园风光渔村开始,以驶向远方的火车结束,镜头寓意明确,结合影片背景,寓意着工业时代、全球化的到来,结尾采用叠化的艺术手法,随着从海上捕到的鱼被运到工厂,再到装进火车被运到远方,镜头中忙碌的工人和简洁明快的表达节奏,给人以诗意的情感体验。在叙述真实故事的基础上,运用艺术化创作手法来表现纪录电影的主题,使纪录电影更具吸引力。同时,色彩的使用也为该纪录电影增加了诗意的氛围。在展现夜晚时,影片中的画面是绿色的,绿色营造出诡秘、压抑的情感氛围,以此来突出夜晚海洋的神秘,同时伴随着鲨鱼猎食的紧张气氛;在展现破晓时,画面呈现紫色,与黎明的冷清氛围融为一体,用真实和虚构的方式来创作作品,使作品神秘且耐人寻味。

当下,纪录电影创作更加趋向于多元化。无论是传播渠道、传播方式,还是传播内容,都离不开真实与虚构[6]。智能互联网时代,人们是纪录电影的受众、传播者及创作者,如何兼顾纪录电影的真实性、艺术性以及创新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山村里的幼儿园》向观众真实还原了贵州地区留守儿童的现状,被称为我国首部VR 纪录片,使用了“真实+虚构”的艺术形式。客观是纪录电影的生命,而纪录电影最本质的特性在于影像技术性,纪录电影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真实的概念,其出现的主观性也是一种合理的主观性。

综上所述,在纪录电影的发展历程中,不管如何使用虚构手法,以事实为核心一直是纪录电影所遵循的原则。纪录电影以真实为依据,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与故事片的界限越发模糊,但内涵上依然坚守真实的底线。只有不断加强对内容的把控才可以进一步控制纪录电影的走向,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纪录电影会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这种形式的出现会把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将纪录电影和故事片的界限分得更加清楚,内容也更加丰富。在坚守以事实为核心的基础上,纪录电影只有具备故事性、戏剧性,才能够获得观众的青睐。在众多艺术形式中,纪录电影要想杀出重围,就必须不断吸引受众沉浸其中,这是纪录电影发展的必然之路。

猜你喜欢

故事片虚构纪录
虚构
京东商城图书销售排行榜
虚构的钥匙
《老阿姨》喜获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
出版纪录
《科教·纪录》
央视纪录频道国际版简论
小勺子的故事片段
小勺子的故事片段
小勺子的故事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