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青春校园题材网络剧的创新与局限

2022-12-18梁婷婷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8期
关键词:剧作校园网受众

梁婷婷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

青春是人们永远向往与怀念的梦,一直以来,大量青春题材的影视作品试图通过影像讲述带领人们回到过去,重温青葱岁月。网络剧作为一种新的影像形式随着互联网与移动客户端的出现而快速发展,其中,青春校园题材深受市场和受众的青睐,占据重要地位。青春校园题材网络剧讲述的是以中学或大学校园为主要叙事空间、以学生为主要角色所发生的故事,视频平台参与制作发行,且以网络为首发传播渠道。本文聚焦于国产青春题材网络剧中的校园类型,对其展开进一步分析与讨论。

1 青春校园题材网络剧的发展背景

自2000年由大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原色》上线至今,网络剧经历了20 余年的发展,已经渐成规模,并拥有了稳定的受众群体。在政策的影响与互联网平台日益完备的条件下,网络剧吸引了新生代影视从业者的目光,同时有不少传统电视行业的从业者加入网络剧的制作中,这些力量共同推动了网络剧的正规化进程。近年来,网络剧出现了大量内容新颖、类型多样、广受关注的作品,国产网络剧为我国影视行业注入了一股新生力量。

青春题材作品在网络剧市场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小成本投入带来高口碑回报的校园类型更是其中翘楚,出现了以《最好的我们》《你好,旧时光》等向卫视反输出的作品,也产生了《冰糖炖雪梨》《亲爱的,热爱的》等台网联播的作品,足以证明这一题材的接受程度和发展情况。青春校园题材网络剧(以下简称“青春校园网剧”)的基础受众是青少年、在读学生及职场新人,通过网络传播、观众口碑推广,也吸引了不少渴望获得情感共鸣、身份认同的群体关注。这些受众作为青春校园网剧的接收者和消费者,他们的接收倾向和消费行为也能够影响这一题材网络剧的内容生产。

《原色》《大学门》等作品,是青春校园网剧最初的尝试,这一阶段的作品多是大学生自发创作,以情景喜剧为主,用无厘头、轻松诙谐的方式讲述创作者对青春的理解。当观众不再满足于充斥屏幕的过度恶搞时,各个视频平台开始尝试自制网络剧。2014年,《匆匆那年》的出现,正式开启了青春校园网剧的序幕[1]。随后,大量青春题材网络剧数量激增,但这些作品内容高度相似、品质参差不齐,受众接受程度较低,他们期待更加多元化、精品化的作品。

2015年“一剧两星”政策的实施,增加了视频平台对于电视剧版权的采购成本,多方资本涌入网络剧市场,共同推动了青春校园网剧的发展,出现了以网络文学改编为主的青春校园题材作品。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最好的我们》《你好,旧时光》等,这些作品突破了偶像剧框架,剔除虐恋、狗血桥段,将“残酷爱情”“浪漫爱情”之外的校园生活呈现给观众,以怀旧风的方式,把重点放在了回忆青春、追忆美好上。在这一风格之后,新的尝试是以《一起同过窗》《忽而今夏》《独家记忆》等以群像刻画、书写青春“进行时”为主题的作品,这些作品将故事分散开来,塑造出了更多角色,通过碎片化的故事结构,给观众展现出了除男女主角之外更多普通人的青春故事。

对于这一题材的多维度探索仍在继续,出现了“青春+”的题材融合作品,以《冰糖炖雪梨》等为代表的作品,给热血、不服输的青春加入了竞技元素,展现了青春的更多可能。2020年,融合题材再次拓展出了新的可能,出现了《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风犬少年的天空》等突出地域特色的青春校园网剧,城市地缘文化与青春故事的结合,自带轻喜剧效果,碰撞出了更多火花。

2 青春校园题材网络剧的创新

2.1 元素选择:怀旧符号、校园之外与“青春+”

通常来说,很多青春校园网剧讲述的故事发生在2000年前后,故事跟随角色成长而有较长的时间跨度。不过,发生在过去的故事会拥有那个时代的特殊印记,如《你好,旧时光》中出现了明星贴画、小灵通等带有时代记忆的物件,还有随身听等元素,无一不在唤起观众的集体记忆,这些特定人群共有的青春记忆符号唤起了一代人的情感共鸣[2]。

讲述青春校园故事的作品,其叙事空间不止发生在校园内,也会对角色所处的其他空间进行布置。以《最好的我们》为代表的作品重视对家庭空间的描写,耿耿的家庭里出现了父母离婚、父亲再婚、与后妈的矛盾激化以及误会解开等故事,家庭空间的叙事丰富了角色的性格与经历,解决了校园生活的单调叙事问题。单一的叙事空间会将故事的发展可能性“锁死”在校园之内,而青春并非如此,空间的拓展能够增强受众的代入感与认同感。例如,以《如此可爱的我们》为代表的作品侧重对街道空间的展示,黄橙子、谈宋等角色(包括其家人、朋友)居住在树德大院之中,大院文化、邻里关系成为校园之外极为重要的内容。

不仅如此,《风犬少年的天空》《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还对故事发生地的城市空间进行了强调,故事中出现了方言、特色小吃、城市景观等特殊的地缘文化内容[3]。故事没有停留在表象对于元素的抓取之上,而是深入其中,通过对“耙耳朵”的大力娇父亲、开澡堂的陈君何二叔等人物的塑造,与观众对故事发生地重庆、东北“铁原”这些特定地域的文化认知相匹配,提高了观众对地域特征的关注度,也添加了不少轻喜剧笑料。

除此之外,还出现了“青春+”的作品,以《冰糖炖雪梨》为例,棠雪、黎语冰、喻言等人在学生身份之外,还有一层特殊的运动员身份,这部作品另辟蹊径,在完成校园类型的叙事之余,从竞技角度展现了励志与成长的热血青春。

2.2 人物设计:从主角团到人物群像

以往的青春校园网剧故事主要发生在男女主角身上,不过能够发生在这两个人物身上的故事毕竟有限,于是拓展出了二号角色作为故事副线,但也多是在人物关系上做文章,剧作的同质化倾向明显。

《最好的我们》《你好,旧时光》等作品完成了人物群像的初步拓展。由于两部剧作在设计上原本就发生在振华中学的同一年级,所以选择了潘元胜、张平、张峰、武文陆等人作为教师群体的代表形象,并给每个老师都安排了校园之内、校园之外的故事,潘主任与武老师的酒戏、张平与张峰的形象对比,使得这些人物鲜活立体,很多观众至今都以剧中角色称呼这几位角色的演员。在人物群像上,《最好的我们》选择了蒋年年、简单、韩叙、徐延亮等人,但人物关系还是局限在青春期的暗恋主题上;《你好,旧时光》“主角团”的设定减弱不少,刻画了凌翔茜、辛锐、米乔、楚天阔、奔奔等人物形象,对每个人物进行了更加细致的矛盾冲突与情绪设计,故事层次也更加丰富。

到了《一起同过窗》《独家记忆》这两部写照大学生活的作品,其真正将人物刻画从主角团拓展至人物群像上,每个出场人物都是圆形人物,都有其独一无二的青春特质。这些形象成长轨迹清晰、情感脉络完整,各有侧重地完成了对校园记忆的书写。《一起同过窗》以男性视角叙述故事,以大一新生路桥川作为叙事主人公,在青梅竹马三人团的基础上,完成了对路桥川与钟白宿舍其他六人、电摄班班主任、宣传部部员等十余人的群像刻画。《独家记忆》则将女性视角融入作品,不仅将四位同宿舍女生的成长历程多线并行,还讲述了她们各具特色的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故事[4]。就故事节奏、青春的多层面和多样化表达而言,人物群像相较于“主角团”又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那些为了丰富故事、吸引观众而呈现出极不自然、戏剧性极强的堕胎、车祸等桥段,在这些作品中彻底销声匿迹。

2.3 价值取向:爱情之外的花样青春

青春题材剧表现了青年群体的日常生活和故事,其塑造的各种各样青年人物形象会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观众,影响青年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青春校园网剧的受众包括尚未形成完整观念体系的青少年群体,网络剧等媒介文化能够通过影像、声音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这些群体,因此作品的价值导向至关重要。在准入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部分素养低下、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制作方会在剧作中见缝插针地加入低俗媚俗、血腥暴力等内容,这会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不可估量的不良影响[5]。当下的青春校园网剧极为重视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递,通过讲述剧中人物积极、正向的成长经历,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

这些作品从聚焦“残酷青春”“伤痕青春”,逐渐发展成为“回忆青春”,再到展现一代人成长主题的“美好青春”,所讲述的故事与故事里的人也不再是浮夸无稽、假模假式的,他们的故事温馨治愈、清新脱俗。爱情主题在青春校园网剧里绝对重要的位置也让渡给了剧情,更多剧作愿意为故事主题增添更多发展的可能。《最好的我们》《你好,旧时光》等剧作都涉及了文理分科的情节,但对于“选择”这一命题交出了不同的答卷。耿耿、简单、蒋年年为了暧昧的情愫、不舍的友情而作出了未必对她们三人有利的决定;余周周、凌翔茜作为“理科班的尖子生”作出学文科的决定则是三思过后作出的选择,重点呈现了她们在旁人注视下的犹豫到坚定自我信念的变化过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3 对于青春校园题材网络剧的反思

3.1 真实对戏剧性的让步

青春校园网剧对戏剧性冲突作出了相当程度的让步,甚至出现与现实生活逻辑相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情节设置和场景安排两个方面。

青春校园网剧主要呈现的是角色在成长历程中所经历的困惑、迷茫与烦恼,为了让故事变得好看,能够吸引人眼球,剧作还会设置一些角色的情感线贯穿始终,但这些情节难免走入套路化、夸张化的误区。同样以《最好的我们》为例,这部剧虽然是青春校园网剧的阶段性代表作品,但在第一集就陷入了创作误区。第一集中,耿耿与余淮一见面便互相看不顺眼,在共同经历了军训前拿错背包、被惩罚打扫器材室、烤无花果被发现等刻意的、有悖于真实学生生活的事件之后,两人在第二集放下偏见,正式开始校园生活。这些戏剧性过强的剧情导致了故事的失真,给人感觉这是一系列巧合连缀而成的情节所构成的虚假故事。

青春校园网剧的另一通病在于设计了过多丰富的课外生活,致使学习的“缺席”,这一设计虽然丰富了剧作所涉及的场景,迎合了观众的审美要求,但有悖于真实的学习生活。不仅如此,这些场景和事件安排往往还具有同质化倾向,在校园空间中所能出现的课外活动一般是晚会、校庆、运动会等,所以一些剧作会选择校园之外的空间进行故事的延展,如草坪、水边、餐馆等,角色在草坪上度过美好时光,在水边商议如何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在餐馆嬉笑打闹强调青春的欢乐与不隔夜的烦恼。不论风景如何变化,但更换场景所讲述的故事也不外乎如此,同质化的问题仍旧存在。还有一些剧作存在着不符合校园主题的内容,如《人不彪悍枉少年》,该剧中多次出现了打架斗殴之类的内容,只为了塑造花彪彪悍的人物形象,与之后孝顺、善良的形象形成反差,这种区别于学生生活之外的内容,使观众难以移情其中。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青春校园网剧应当秉持现实主义理念,坚持多元表达观念,从实际生活出发,以平民化的视角展现角色成长历程中所涉及的生活图景,以真实的表达策略描绘青春的无限可能。而且,青春校园网剧所能尝试与创新的领域还有很多,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园内,但也不能被校园之外的繁杂俗套乱花了眼。

3.2 矛盾的“工具化”人物

青春校园网剧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出现了一些“工具化”人物,这些人物仿佛是为了制造矛盾冲突而设计的,是预先设计好的矛盾冲突造就了人物,而非由人物本身性格特点、背景引发了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甚至会被扩大到亲子关系、朋友关系、夫妻关系中。对于青春校园网剧来说,这本身是向外延展为社会性话题的有效尝试,但其所探讨的话题不够深刻,更多的是为了吸引受众眼球,仅仅是浅尝辄止地进行表层化叙事。

在人物形象设计上,青春校园网剧存在矛盾性与同质化问题。其一是存在给人物贴标签的情况,人物标签的前期塑造与后期“打脸”自相矛盾。很多作品都很偏爱“学渣”这个身份标签,角色的特点包括性格外向、有独特爱好但爱好被打压等,角色顶着这个标签做了许多不符合学生身份的事情也都能够被观众理解与认可,观众看到的是恣意飞扬、无拘无束的,虽然学习不好但拥有许多其他优秀品质的人,但故事偏要在结尾将“学渣”的人生轨迹大力扭转,他们如有神助般在冲刺阶段通过勤奋学习考入顶尖学府。这些人物的成长轨迹虽然励志,但更多的是在逃避现实,有多少真实的“学渣”能够凭借短期努力达成其他人努力多年的学习成果呢?难道除了努力学习、考出高分外,拥有兴趣爱好的青少年就无路可走了吗?

其二是存在人物背景与行为矛盾的情况,这种不够专业的人物塑造导致人物缺乏真实感。例如,《如此可爱的我们》的第一集围绕黄橙子想买新自行车展开,明确表示了黄橙子的家境普通,而且母亲勤俭持家、节省克制,之后几集也明确其家庭条件在大院处于一般水平。但她在剧情的后半段出手阔绰,父母也绝口不提节省之事,倘若是其父母升职加薪致使家庭条件发生明显变化无可厚非,但是却未见情节交代。同样是在这部剧中,第十一集着重讲述树德大院中的林爷爷要出国去儿子家养老,却突发意外进入抢救室的故事,前半段展现出树德大院邻居们对林爷爷的深厚感情,却在最后林爷爷进入抢救室时,用蒙太奇的手法让观众看到了高三在读的主角团跑出教室、工作中的邻居立刻赶往医院等画面,众人一起在手术室前等待结果的焦灼画面的确彰显了令人动容的大院情谊,但未免失真。

笔者认为,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首先要回归到作品本身,青春校园网剧的第一要义是聚焦青春时期少年们的成长历程,呈现他们的成长、迷惘与奋斗,所以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极为重要的[6]。在人物塑造过程中,青春校园网剧创作者应当建立合理的情感认同点,设置有逻辑的人物行动线,只有人物的动机、行为能够令人信服,人物才具有真实感,才能够通过他们讲述出生动真实的感人故事,基于人物情感逻辑所发生的叙事进程才能吸引更多受众观看。

3.3 单薄的“造梦”表达

需要明确的是,笔者所指的“造梦”并非否定青春校园网剧的励志、成长主题,而是指在青春校园网剧中出现的脱离实际的励志传达、虚无缥缈的情感表达等价值导向方面的“造梦”问题。

首先是对励志、成长主题的简单化。校园类型剧作离不开对学习问题的呈现,而如今的青春校园网剧大多都在回避与消解“学习的意义”这个命题。学习带给青少年的困扰不仅仅是成绩不够高,还有别的方面的困扰,但只有极少数的剧作尝试给出了这些问题的答案,而更多的剧作将好的学习成绩与成功的人生画上等号。在这些大力鼓吹努力学习就可以成就梦想的剧作中,人物从不爱学习到找到学习的诀窍,并奋发上进,考到了顶尖学校,这样单薄扁平的故事缺乏本应具有的深度。

但是,笔者也在一些作品中看到了有益的尝试。《你好,旧时光》中,郑彦一有绘画天赋且热爱绘画,却不得不听从家长安排选择读文科,他迫使自己努力,但成绩没有起色,武老师安慰的“不是说所有的事情,努力就能达到的”这句话戳破了他的幻觉。在朋友的鼓励下,他终于鼓起勇气选择了艺考这条旁人认为是“捷径”的路,但实际上对他而言这才是真正的背水一战。艺考问题在詹燕飞身上也有体现,她作为年少成名的主持人,长大之后却失去了光环,备考期间甚至低血糖晕倒,她却说“这不是为了形象糟蹋身体,而是为了梦想”。该剧通过各具特色、各有追求的人物形象,将高考志愿填报与人生理想追求相联系,武老师教育盲目填写高考志愿的学生时说,“每个人都是充满了生机、活力与个性的个体,你们的梦想也绝对不是一种颜色”,引来了学生发自内心赞同的掌声。对真实问题的呈现、探讨与交流才是青春校园网剧应有的底色,社会镜像摹写对于青春校园网剧来说,是其可以尝试的加分项,在适当位置融入社会议题能够提高作品价值,增强作品的影响力,但将剧作无法容纳的范畴强行融合,只会使作品出现更多问题。

另外,“造梦”还体现在青春校园网剧最热衷于表现的情感——友情之中,一些剧作对友情的书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真实的。人们常见到的是为朋友两肋插刀、把“约架”“教训”这些词挂在嘴边的“兄弟”形象,但是做事不考虑后果,应当被称为勇敢大力宣扬,还是被视作鲁莽令人警醒,值得受众思考。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网剧出现了用金钱、物质得来的友谊,家庭条件好的人物或是做出用小恩小惠贿赂同学等行为,抑或把买名牌球鞋等奢侈品挂在嘴边,这也是助长攀比风气、消费主义等歪风邪气的桥段,不应当被提倡。

综上所述,青春校园网剧的受众有许多是尚未形构成熟价值观的青少年群体,他们缺乏自控能力,容易受到暴力、血腥信息的干扰,从而为了所谓的“友谊”而做出冲动举动,甚至构成违法行为。因此,青春校园网剧应当注意情感表达方面的价值导向问题,通过影像化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受众积极、正向成长[7]。对于青春校园网剧来说,其想要通过情感表达来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就要以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性格为叙事基础,注重人物的情感表达,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

猜你喜欢

剧作校园网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论罗周剧作的情感与形式
诗性的叩响——罗周剧作中“诗”的重塑与探寻
中职学校校园网教育功能应用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试论最大匹配算法在校园网信息提取中的应用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剧作法可以模仿,但有一样东西学不来!
校园网贷 今生后世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