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姚靖从阳明论治干眼经验

2022-12-18曹丛红姚靖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2年9期
关键词:论治干眼泪液

曹丛红,姚靖

干眼是以泪膜稳态失衡为主要特征,并伴有眼部不适症状的多因素眼表疾病,泪膜不稳定、泪液渗透压升高、眼表炎症反应和损伤以及神经异常是其主要病理生理机制。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眼部干涩、烧灼感、异物感、视力波动、视物疲劳等[1]。国际上干眼的发病率约为5.5%~33.7%,近年来我国干眼患者已占眼科门诊患者的30.0%以上[2],干眼的治疗日益成为眼科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重点。干眼的中医治疗,多从肝、肺、脾、肾论治,而姚靖主任医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发现,全身症状以阳明证为主的干眼患者,运用干眼的常规治疗,疗效欠佳,而以清泻阳明里热为法,从阳明论治干眼,泻下存阴,釜底抽薪,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1 何为阳明

阳明的涵义有以下4个方面:(1)阳气极盛的状态。《黄帝内经》[3]云:“两阳合明,谓之阳明”,认为阳气最盛是阳明。(2)六经辨证体系之阳明病。《伤寒论》[4]曰:“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黄帝内经》[3]载:“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经也”,说明阳明病的病位是胃、大小肠。(3)十二经络系统之手、足阳明经,包括手、足阳明经脉;手、足阳明皮部;手、足阳明经筋;手、足阳明经别。(4)阳明以燥金主令,胃土从令而化燥。《黄帝内经》[3]谓:“阳明之上,燥气主之。五气和五行,分之则二,合之则一。形气相感,形化气,气成形,形为阴,气为阳,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形气相感。”

综上所述,阳明是阳气极盛的状态,易与燥邪相感,与五行金相通,临床表现出现胃、大小肠的燥、热、实之象,及阳明经络系统循行的部位出现病变均可从阳明论治,阳明热盛,易伤津化燥,津血同源,津伤损及气血,出现气血亏虚等病理改变。

2 从阳明论治干眼的生理基础

阳明经络系统与眼有着密切的联系,泪液能正常分泌有赖于经络气血源源不断输送于目,阳明经尤著。《黄帝内经》[5]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之睛”。手阳明大肠经的支脉与足阳明胃经相接,止于目眶下部;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根部,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会,后循鼻外侧,眼下方下行。手太阳小肠经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

足阳明经别加强了足阳明经与眼的联系,足阳明、足太阴经别循行于眶下部,与目系相连。手足阳明经筋在眼及眼周均有分布,支配着胞睑的开合、眼珠的转动。

《黄帝内经》[3]曰:“皮者,脉之部也”“皮者有分部”“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十二皮部是十二正经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肤表面的分区,阳明脉经的皮部在眼睑部、目眶上下方均有分布。

由此可见,阳明经脉、经别、经筋及皮部均与眼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基于“经之所过,主治所及”[6],故目珠的营养有赖于阳明经脉气血的濡养。阳明经脉气血失调,气不能摄津,血失濡养,不能荣养目珠,目失润泽,而致干眼的发生。故调理阳明气血,使眼部气血充盛,津血同源,阴血充足,则目珠得养,能有效缓解眼部干涩不适症状。

3 从阳明论治干眼的病因病机

干眼属于中医学“白涩症”“神水将枯”“燥症”等范畴[7]。《审视瑶函》[8]云:“不肿不赤,爽快不得,沙涩昏朦,名曰白涩”;《黄帝内经》[9]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故泪液的生成、排泄及输布异常均可导致干眼的发生,而泪液属于中医学津液的范畴,气血与津液又互生互化,故气血津液的动态失衡是导致泪膜稳态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导致干眼的核心机制,其致病因素主要是火热之邪、燥邪、气血亏虚。向圣锦等[10]亦认为,精、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障碍均与干眼有密切关系。

火热之邪是为阳邪,其性炎热、升腾、炎上,易侵害人体上部,尤以头面部为多,故火热之邪易上扰于目,而致目赤肿痛,口苦咽干,头痛眩晕等症状。火热之邪又易伤津耗气,热淫于内:一方面,迫津外泄,使气随津泻,而致津亏气耗;另一方面,则直接消灼煎熬津液,耗伤人体的津液。故火热之邪上扰于目,眼部津液耗伤,而有眼部干涩、烧灼感。金福鑫等[11]指出,火邪耗伤阴液而至眼部干涩不适。《四圣心源》[12]云:“燥者,阳明金气之所化也。阳明以燥金主令”。燥邪其性干燥、收敛、干涩,易耗伤津液,出现各种眼干、咽干,口渴,皮肤干涩等症状。泪液是肝之液,当肝脏津液充盛,可输布于外窍而致,为肝精、肝血所化。津血又是可以互相生成、转化,血虚津亏,若肝血亏虚则两目干涩、视物昏花。

全身症状以阳明证为主的干眼患者,其病因病机主要是阳明热盛,循经上扰于目,灼伤津液,而致目窍干涩;或阳明腑实,伤津化燥,迫津外泄,使气血津液不能上承于目,而致目窍枯竭;或阳明脉衰,气血亏虚,津血同源,血虚津亏,濡养失司,目珠失养,导致干眼。故提出全身症状以阳明证为主的干眼患者,其治疗从阳明论治,以清阳明热、泻下存阴、滋阴润燥,养血润目为法,为干眼的治疗提供新的理念。

4 从阳明论治干眼

4.1 清阳明热,泻热存阴

《黄帝内经》[3]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津液的生成来源于饮食水谷,在“胃主受纳腐熟”,吸收饮食水谷的部分精微、津液,小肠主液,吸收肠中较多津液,大肠主津,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津液,依赖脾的运化功能,通过脾气的转输作用布散到全身。可见,津液的生成,有赖于脾、胃、大肠、小肠等脏腑的共同协调参与。《伤寒论》[4]载:“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可见,阳明对应的脏腑即是胃肠系统,故脾、胃、大肠、小肠等胃肠系统功能系统失调时,均会导致津液生成不足的病变。《黄帝内经》[3]云:“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故阳明病可引起目珠的疼痛、鼻干等症状。《伤寒论》[4]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也。”故阳明受邪易化热,易化火,易伤津,且阳明经脉循行与目相连,火热之邪炎上,循经上扰于目,热盛伤津,灼伤泪液,而致泪液生成不足;火热伤肺,肺失宣降,津液不能输布于目,使津液的输布失常,火性炎上,津液不能上承于目,津液为水的范畴,火在上,水在下,形成水火未济之象,而致眼干涩不适。津液的排泄主要是通过排出汗液、尿液完成,阳明热盛,伴随汗大出、口大渴等伤津表现,加剧了津液的耗伤,出汗又是津液排泄的途径,故阳明热盛加速了津液的排泄,导致目窍干涸,而致本病。故阳明热盛伤津,影响了津液的生成、输布及排泄,使泪液生成、分泌不足,而导致干眼发生。故其治疗应以清阳明热、养阴生津为法,以白虎加参汤为基础方,常用石膏、知母、北沙参、玄参、麦冬等药,使火热下行,津液上承于目,水火既济,则目珠得养,釜底抽薪,清热存阴,从根本上治疗干眼。

4.2 泻阳明腑实,养阴润燥

《黄帝内经》[3]曰:“阳明之上,燥气主之”“燥以干之,暑以蒸之”“人身禀天地之燥气,于是有胃与大肠,二者皆消导水谷之府”“燥胜则干”,故阳明主燥,易伤津,阳明胃热下移于大肠及小肠,燥热使大肠、小肠的分清泌浊功能失调,不能将水谷精微重新吸收,导致津液的生成不足,泪液的生成减少,而致目窍失养,目珠干涩;另,阳明热盛下传于大肠,大肠实热,灼伤津液,大肠津液亏虚,与燥屎相结于肠道,形成阳明腑实证,热结肠道,气机壅滞,腑气不通,津液耗伤,邪热迫津外泄,津液从小便排出体外,而使津液的排泄失常,津液排泄增多,输布于目的津液就减少,目窍濡养失司,而致干眼。故阳明腑实证是导致干眼的根本原因之一,治疗应泻阳明腑实,荡涤肠胃,泻下存阴,增液行舟,若一味用清热、养阴之法,只能加重病情。其治疗以泻热存阴,润燥生津为法,方以承气类方合清眩润目饮加减。因下法易伤阴、伤正气、引邪入里,故不可久用。泻阳明腑实,通过影响津液的生成、排泄,进而改善泪液的生成,缓解眼部干涩症状。

4.3 养阳明血,濡养目珠

《黄帝内经》[3]云:“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阳明与头面、眼联系密切,阳明脉衰会出现面部少华,目窍失养,眼部干涩不适等症状。人体气血的衰老始于阳明,继之三阳,终于任脉虚、太冲脉衰少,与中老年女性干眼发病率高相符合[13]。《黄帝内经》[3]载:“阳明总宗筋之会……而阳明为之长”“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阳明脾胃为水谷化生之源,五脏六腑肢体关节均依赖于阳明气血的濡养,五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故阳明气血充盈,则目珠荣润,双目灵活。若阳明脉衰,则运化水谷精微能力减弱,气血津液不能上承于目,气虚则不能行津、摄津、生津,血虚则不能化津,故阳明气血亏虚,则津液的生成相对不足,津血同源,濡养肝脏、目的功能失司,而致目珠干涩不适。《黄帝内经》[3]曰:“刺阳明出气血”,说明针刺阳明经穴可生气血,补气血。故治疗以补益阳明气血,健脾和胃,益气养血为法,选用自拟养血润目汤治疗,其为四君子汤合四物汤加减化裁,气生津,血化津,泪液生化有源,目珠得养,从根本上缓解眼部干涩不适症状。

5 病案举隅

侯某,女,52 岁,因“双眼干涩不适6 个月”于2021年4月13日就诊。患者自述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干涩不适,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诊断为“干眼”,予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症状未缓解,后于多家医院就诊,诊断同前,予以抗炎、人工泪液等滴眼液点眼,疗效均欠佳。查视力:双眼1.0。双眼结膜轻度充血,泪膜不均,前房浅,余未见异常。双眼泪河高度<0.2 mm。泪膜破裂时间:右眼4 s,左眼3 s。泪液分泌试验:右眼3 mm/5 min,左眼4 mm/5 min。双眼干涩不适伴眼胀痛,口干、鼻干、皮肤干、脚干、怕热、动则汗出、五心烦热、乏力倦怠,饮食尚可,入睡困难,多梦,眠浅易醒,大便干,小便黄,舌红少津,边有齿痕,脉弦细。西医诊断:双眼干眼;中医诊断:神水将枯(阳明热盛、阳明血亏证)。治疗以清阳明热、养血生津为法,方用白虎加参汤合养血润目汤加减:生石膏30 g、知母20 g、炙甘草10 g、党参10 g、茯苓20 g、白术30 g、薏苡仁10 g、白芍25 g、当归10 g、川芎10 g、桃仁10 g、牡丹皮10 g、石斛10 g、玄参10 g、泽泻10 g、佩兰10 g、柴胡10 g、枳壳10 g。7 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

二诊(2021 年4 月20 日):患者诉双眼干涩不适、眼胀痛减轻、口干、鼻干、皮肤干、大便干、怕热减轻,睡眠好转。方效继服。

三诊(2021 年4 月27 日):患者诉以上诸证均好转。予上方去生石膏,继服。

按语:本例患者为中老年女性,全身证候以阳明热盛、阳明脉衰为主。阳明热盛,循经上饶,故见双眼干涩、眼胀痛、口干、鼻干、怕热、动则汗出;热盛扰心,故见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阳明脉衰,气血亏虚,血亏不能生津,目珠失养而致目窍干涩,纵观舌脉,皆为阳明热盛、阳明脉衰之象。方以生石膏、知母、炙甘草、党参、石斛、玄参清阳明热、养胃生津;茯苓、白术、薏苡仁益气生津、健脾利湿;泽泻健脾利湿;佩兰芳香化湿;当归、川芎、白芍、桃仁、牡丹皮养血化瘀;柴胡、枳壳升阳、载药上行。诸药合用,共奏清阳明热、养血化瘀、益气生津之效。三诊时,去石膏,是因为生石膏为辛寒之剂,不可久服,中病即止,久服易伤正。

6 小结

干眼之病因责之火热、燥、血虚等邪犯目,阳明经脉与眼在生理上密切相连,阳明热盛、阳明腑实及阳明脉衰均可影响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及排泄及动态平衡,进而影响泪膜的动态平衡,故“从阳明论治干眼”,治疗全身症状以阳明证为主的干眼患者,具有切实的理论基础,为干眼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猜你喜欢

论治干眼泪液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鲍远程从督脉论治脊柱疼痛经验
精准化治疗联合功能性湿房对白内障术后干眼的临床研究
眼睛干痒可能是患了干眼症
中药复方从脾虚论治肝癌的作用机制研究
切洋葱时嚼口香糖就不会流眼泪吗
2型糖尿病患者干眼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吃口香糖,切洋葱时就不会流泪?
中药联合人工泪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