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界音乐推动声乐教学融合发展的路径探析

2022-12-17吴锦美

学术探索 2022年7期
关键词:唱法跨界声乐

吴锦美

(云南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经济文化的深入交流和持续发展进程中,东西方古典音乐、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在发展中互相促进,互相借鉴的融合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不同文化中的音乐元素互相碰撞、融合,创造出了色彩绚丽、融多种音乐文化元素为一体的跨界音乐。在声乐跨界与器乐跨界相结合的背景下,中国、欧洲、美国乃至世界各地,音乐作品的演唱风格、舞台表现形式、表现手段、舞台美术造型几乎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近年来,多采用数字电子手段对音乐艺术进行再创作,进一步丰富了跨界音乐的内涵,提升了感染力和艺术水平,不断满足广大音乐爱好者对音乐欣赏和音乐审美更高的需求。同时,音乐爱好者不断提高的音乐审美需求也成为促进音乐创作者和表演者持续拓展视野的动力,博采众长,不断为作品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不断提升声乐技法能力,不断增强音乐艺术感染力,适应并拥抱跨界音乐多姿多彩新时代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一、 跨界音乐与跨界演唱:声乐教学融合发展的背景

“跨界音乐”一词源于20世纪50到60年代的西方音乐实践,发轫之初泛指混合演绎两种或两种以上音乐的形态,其中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的跨界最为常见。在发展过程中,跨界音乐进一步细分为“拉丁跨界”“古典跨界” “乡村跨界” “融合摇滚” 等众多类型。[1]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跨界音乐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目前既指音乐作品跨界创作,器乐跨界表现手段、声乐跨界表现技法,舞台跨界展现途径等,也包含了电子音乐创作、演出者的二度创作等。

(一) 跨界音乐源于跨界演唱的出现

从跨界音乐的构成来看,跨界演唱(声乐)与跨界器乐是其基本要素。其中,跨界演唱为创新跨界音乐发挥了重要的动力作用。20世纪80年代的新西兰歌唱家海莉·韦斯特娜,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三大男高音”等,以其独特的跨界演唱享誉世界。欧洲两位跨界歌唱家,意大利跨界男高音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英国跨界女高音歌唱家莎拉·布莱曼,把欧洲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所谓“古典音乐”,即严肃音乐或高雅音乐和流行音乐结合起来,把古典歌剧中的美声唱法用于现代通俗唱法的歌曲中,并且在演唱中融入了通俗唱法的舞台表演艺术。这些新的演唱曲目令观众耳目一新,迅速为大众接受和喜爱。自此,形成了一种新的音乐风格,学界称为古典跨界。1998年著名的世界级音乐格莱美大奖为这种风格的音乐设立了专项的奖励名目——“古典跨界奖”,跨界音乐自此发端。

有学者认为,西方古典跨界音乐的出现,西方音乐剧唱法的发展,爵士、流行、摇滚等多种唱法的并存,是跨界音乐形成的标志。可以说,“跨界演唱”突破了传统声乐艺术的分类体系,并重构了“和而不同”的演唱新模式,为跨界音乐发展开拓了新视野,提供了新路径,更为现代音乐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跨界演唱催生声乐教学融合发展思维

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互鉴,不断深化音乐界对跨界音乐与跨界演唱的认知。跨界音乐最基本的特征是开放性,即有机借鉴吸收不同文化中的优秀音乐文化要素,创作有灵魂的跨界音乐作品。跨界音乐最突出的特征是包容性,即有效发挥不同音乐艺术门类中的器乐及声乐技法优势,呈现有感染力的跨界音乐演唱。跨界音乐最本质的特征是融合性,即坚持在创新中继承优秀音乐文化要素,塑造有成长性和生命力的艺术形态。跨界音乐的“三性”明确了中国音乐艺术发展“融合”新思维的内涵要义,也为声乐教育突破“三种唱法”的局限性提供理论指导。在更为广阔、开放的全球视野中,认清“跨界音乐”的文化底蕴、风格特征,认识不同音乐艺术存在的文化生态,突破简单借鉴西方美声唱法所谓的“科学方法”,在培养艺术领悟力的过程中,全面提升跨界演唱技能,才能“创造”而非“组装”跨界音乐。总之,跨界音乐对声乐教学提出了“融合”的目标。

(三)跨界演唱要求声乐教学走融合发展路径

进入21世纪,跨界音乐进入全方位创新发展阶段,得到世界的持续关注,跨界演唱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内涵越来越丰富,层次越来越复杂。跨两种及以上流派的演唱发展到超越三种唱法艺术分类体系,兼有或融合两种以上流派艺术风格的新型唱法;超越声乐、戏曲、曲艺等不同艺术门类,在结合与融合中创新唱法艺术风格的跨艺术门类或跨行当演唱形式;跨越演唱者的性别和声部,在不同性别、声部之间进行演唱的跨越。[2]跨界音乐新的发展特点,对跨界演唱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对突破中国声乐教育“三种唱法”分类体系的边界,实现从结合教学到融合教学的转变提出了新要求。

二、中国跨界演唱现状:声乐教学融合发展的新要求

与20世纪80年代以古典与流行跨界为特征的西方跨界音乐兴起不同,中国跨界音乐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在中西音乐艺术交流的进程中产生,在中华民族多样唱法交融中发展,在中国传统声乐审美与流行音乐相结合中丰富。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音乐作品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好的音乐作品不断涌现。[3]歌唱者在同一首歌中同时运用美声或民族或流行唱法,对歌曲进行跨界表演,使得一首歌中融入了美声的高亢圆润、民族唱法的清丽婉转、流行唱法的潇洒自如,把一首歌唱得令人沉醉,达到了新的更高的艺术水平。

(一)融合化:跨界演唱新发展

我国跨界演唱有着悠久的历史,20世纪20年代之后,西方的美声唱法传入中国,中国音乐家在传统的民族唱法中吸纳了美声唱法的优点,开启了许多学者所称的“新民族唱法”之路。世界各国的多种音乐文化传入中国,与中国的音乐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中国的音乐跨界文化已经有了长足发展。在跨界演唱方面有了多种形式的表现。目前,最受人们青睐的是把各种唱法融合应用,甚至可以进行相互自然切换,完成对一首歌的演唱。[4]例如,中国首位将中国民族唱法和西洋美声唱法集于一身的歌唱家——吴碧霞,2000年参加“第8届西班牙毕尔巴厄国际声乐大赛”,获得冠军。2001年她获得第4届波兰玛纽什科国际声乐比赛第二名以及最佳女高音奖和最受观众欢迎奖。在中央电视台的《经典咏流传》节目中,吴碧霞将花鼓戏的唱腔、韵白与花腔的技巧、古诗词的吟唱融合在一起,用高亢清亮的美声花腔呈现刘禹锡的《秋词》,取得了非常好的演出效果。另一种情况是以美声或者民族唱法为基础,与流行唱法相结合,演绎作品和歌曲。这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是比较常见的,所以国内有过“美—通,民—通,民—美”唱法之说。

1.美声+流行演绎中国古典诗词

廖昌永教授演唱的“月满西楼”,[5]这首歌的歌词源于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讲的是女词人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婚后不久别离,在那年清秋时节,夏日红荷花已经凋谢,秋凉已浸寒入心,广袤天地里,更深露重,女词人独倚兰舟,满腹孤清,思念丈夫。天边升起一轮明月,映照着她身后倚靠的西楼。她看到天边大雁归来,鸿声渐消,望断天涯锦书未来。女词人恍惚中看到眼前的花自凋零,水自东去。那些曾经的良辰美景,却深深地埋在记忆中。但她相信,心中的赵明诚,虽与她相距千里之遥,也一定是愁绪万端、哀怨流年,同样的思念她。这样的情愁才从紧锁的眉间散去,却又漫上了心头。作曲苏越,作品的创作继承了古典音乐旋律的典雅、高贵等特点,又结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引入了现代音乐元素。在曲式、配器、演唱方面,都别具一格。廖昌永教授用美声与流行相结合的演唱方式,把这首饱含离愁别恨、婉约风格的歌曲,唱出了豪放的气质,甚至有着意大利美声的奔放和潇洒,许多吐字拖腔都运用了美声腔体的发声方式。用沉稳的气息,将女主人公内心对离愁相思的隐忍愁绪表现得十分完美,是流行与美声结合的优秀声乐作品。

2.民族+美声演绎中国民族音乐

吴碧霞是中国首位把中国民族唱法和西洋美声唱法集于一身,并且获得最高国际奖项的歌唱家,她的表演极具感染力。她有着清丽甜美的音色和高明的演唱技巧。她曾经写过论文《试论“鱼”与“熊掌”能否“得兼”——论中外作品演唱的歌曲观念和思维方法》,对她在中外音乐作品演唱中自如运用不同唱法的经验和技巧体会有精辟论述,这篇论文引起了音乐界强烈的反响。她的作品有美声纯歌剧的作品,“亲爱的爸爸”,也有中国民族歌曲的作品,例如“梅花引”。

除了著名歌唱家的演唱之外,近年来跨界演唱也成为音乐文化的热门话题,出现了更多值得关注的情况,使人们深切感到有必要对这个领域的问题进行更多的研究。

(二)多样化:跨界演唱新趋势

湖南电视台举办的“声入人心”演唱比赛节目,在娱乐节目中融入美声歌手的比赛,这是跨界音乐表演的一次实践。[6]节目中,从古典到流行,从美声到民族、通俗,相互交流融合,是一场在交流融合中创新的音乐盛宴,节目受到了观众的普遍欢迎。分析这档音乐节目中歌手、指导教师、出品人的具体情况,及节目多元化组成的创新形式,可以看出当今声乐发展的重要方向,从而也对今后音乐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对声乐学生的培养提供重要借鉴。

1. 曲目与演唱多元素交融

“声入人心”邀请了36位以美声唱法为基础的演唱者参加,他们当中有歌剧演员、音乐剧演员、流行歌手,还有国内外音乐学院在读或刚毕业的优秀学生,他们大多数都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组成了一支对艺术有追求,并且对音乐学有造诣的年轻人队伍。而评委、教师和出品人,邀请了学院派中外著名歌唱家廖昌永教授、著名音乐制作人尚雯婕以及多面手音乐人刘宪华。声入人心节目虽然以推广美声唱法作为节目制作的初衷,但实际上,从第一季12期节目制作情况来看,据相关统计,其中“跨界美声流行作品占比41%,中外艺术歌曲占比29%,还有26%的音乐剧选段,10%的歌剧选段”等。当然,这里音乐剧曲目本身也是融合了美声和流行唱法为一体的跨界曲目。同时,在节目中,歌手和编曲的音乐家们,也把艺术歌曲改编为可以跨界演唱的曲目。例如男声三重唱《小河淌水》,舒伯特的《鳟鱼》,中国的一些经典曲目,如《红豆》《夜来香》《在那银色月光下》等。这些跨界歌曲都以新的优美旋律和歌声进入了观众视野,熟悉又陌生的美妙乐曲,深入了观众心中。节目中还演唱了世界著名歌剧选段《饮酒歌》(歌剧《茶花女》选段),《夜无人入睡》(歌剧《图兰朵》选段)。所有乐曲,有的以歌剧选段形式出现,有的已经编排为歌剧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的新旋律。这些节目过去仅仅在音乐厅和歌剧院才能够欣赏到,称为高雅的音乐、严肃音乐。但在“声入人心”舞台上,或者以原创形式登上了舞台,更多地以改编过的美声流行形式出现,甚至以多重唱合唱的形式进入了大众的音乐欣赏空间。

2. 文化与音乐多层面互动

《图兰朵》是意大利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根据童话《杜兰朵的三个谜》故事改编的三幕歌剧,讲述了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传奇故事。故事描写的是元朝时期的中国公主图兰朵,因为祖母被外族人俘虏致死,为了为祖母报仇,她想出一个让外族求婚者赴死的办法。她出了三个谜语,能猜中的可以成为女婿,猜不中的就要被杀头。因为公主十分美貌,各国王子纷纷前来。波斯王子已经遭到杀头,鞑靼王子卡拉夫却乔装前来,并且猜中了谜语,但图兰朵却不愿意履行承诺。于是卡拉夫约定图兰朵在第二天猜他的真实姓名,如果猜中卡拉夫就受死,如果猜不中,公主就要履行承诺。经过一个“无人入睡”的长夜,图兰朵公主没能猜出他的名字。后来卡拉夫告诉了图兰朵他的名字,公主图兰朵也对卡拉夫起了敬爱之意嫁给了卡拉夫。《今夜无人入睡》,就是图兰朵在猜卡拉夫身份的那一夜,男主人公所唱的咏叹调。

这个歌剧是以中国故事为背景,在全球上演率最高的歌剧。特别是由导演张艺谋执导的,斥巨资制作的《大型多媒体歌剧图兰朵》,于2009年10月在北京鸟巢体育馆成功演出后在全世界的震撼上演。由于《图兰朵》这个歌剧的音乐内涵和文化故事,吸引了世界观众,于是意大利人开始在佛罗伦萨及世界很多地方(包括中国)都开设了《图兰朵》音乐咖啡馆。他们注意保持“图兰朵”音乐咖啡的灵魂,咖啡文化与音乐艺术文化的结合,使这个咖啡经典品牌恒久流传,成为商业与文化结合的佳话。在声入人心节目中,《今夜无人入睡》一曲,多名歌手以不同的唱法演唱过。有以歌剧原创美声唱法独唱形式演唱,有以男声三重唱、合唱形式演唱的,也有美声与流行结合的编曲和演唱形式,作曲和演唱都有跨界音乐的身影。

以上这些作品的出现,让观众耳目一新。把美声歌曲的旋律、美声歌曲的表现形式融入到流行歌曲中,让大家在通俗歌曲熟悉的旋律中享受到了美声的美。优秀的跨界演唱一定是能给观众带来正能量的。但是要演唱好这些作品,歌手必须具备相当的中外音乐历史背景知识,了解中外曲目背后的音乐故事,要对美声、流行甚至民族民谣唱法有相当的学习和演唱基础。这无疑对歌者的文化素养、演唱水平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中国风:审美体验新境界

不少学者认为,古风歌曲也可以包括在中国风歌曲的范畴内。[7]这类歌曲是用西方流行音乐元素,特别是R∮B(节奏布鲁斯)音乐与中国古典音乐元素结合,应用近现代音乐元素甚至中国戏曲元素,将这些元素有机结合的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这些歌曲有的直接以中国古诗词为歌词,有的把中国古代诗词歌赋,包括古典文学名著的故事传说作为歌词的背景,大量采用中国调式和中国乐器,形成文词秀丽、旋律优美,具有隽永中国文化沉淀的歌曲,也可以说是中国式的古典跨界歌曲。既有中国文言的古韵,又有西方现代音乐的身影,非常符合中国民众的审美意境。因此,自成一格很受欢迎。这些曲目出现在我国仙侠传奇的电视剧中、出现在动画片中甚至在电子游戏中。最近,大量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例如,至今还在热播的《经典咏流传》节目,每一首经典几乎都可以看作中国风的音乐。是用流行音乐演绎经典诗词、经典文学作品的节目。这些歌曲与中国几千年文明历史密不可分。不论是离愁别恨、田园山水、爱恋情仇,听了都让人心中柔肠寸断。更还有古代诗人的雄阔抱负、家国情怀,听了也让人满怀豪情、振奋不已。这种新格调的音乐和歌唱也是当今跨界歌唱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华语乐坛的一致好评,也为西方音乐界所瞩目。

例如《卷珠帘》,[8]这是得到广大观众喜爱的中国风歌曲。李姝作词,霍尊作曲并演唱,在2014年《中国好歌曲》节目中获得金奖。唐代文学家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其中有那么一句,“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有不少学者认为这首歌名就来自于此。据悉,作者的创作灵感来自北欧的一部关于爱情的动画故事片。据评论称,其旋律与著名的国际跨界女高音歌唱家莎拉布莱曼演唱的《卡斯布罗卡集市》的旋律有相似之处。特别是由女高音歌唱家王莉在央视《中国民歌》节目中再次演绎,更使得欧洲风格在中国的古风歌曲中得到彰显,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享受。后来,中国台湾著名歌手林志炫又用音乐剧唱法演绎了这首歌曲,也让观众得到了另一种美的享受。这首歌的歌词“镌刻好每道眉间心上,画间透过思量……”来自李清照词《一剪梅》中的“愁”“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歌词中“她眷恋梨花泪,静化红妆等谁归”“空留伊人憔悴”等。这些歌词又取自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描写杨贵妃的“梨花带雨”“伊人憔悴”等。

在中国古代,丈夫征战,女子思念丈夫的闺怨诗歌流传下来的不少。要对这种历史文化背景有所了解,才能唱好这首歌。唱这首歌的歌手霍尊应用了跨界唱法中的假声(女声),歌手王莉用音乐剧唱法和流行唱法,都把这首歌的情感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样,《菊花台》(周杰伦作曲演唱,方文山作词),这首中国风歌曲是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主题曲。描写外出征战的将军与在家守候的妻子互相思念的歌曲。以将军和妻子二人不同视角构成不同的唱段,画面感极强,词都是古风风格。开篇就是“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是谁在阁楼上冰冷的绝望?”歌词结束的时候有“北风乱,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断……”。这个词单中,“阁楼”“夜未央”“剪不断”都是人们在古诗词里常常读到的词汇。整个诗韵和畅,作者用吉他配上带着沧桑的弦乐,呈现出电影的唯美画面。这也是中国风的重要代表歌曲。

由此可以看出,要演唱好中国风歌曲,需要歌手对歌曲所描绘的内容、相关的历史背景以及中国古诗词文化有深入的学习研究。要娴熟驾驭作曲家们融入的西方流行音乐与中国古典音乐也要有相当的歌唱经验,将其融会贯通创作演绎出最美好的中国风歌曲。

三、遵循音乐发展规律:声乐教学融合发展的路径

跨界音乐和跨界演唱的发展,拓宽了观众的音乐视野,提升了观众的审美水平,逐渐成为当前市场的重要需求。不论是站在音乐文化发展的角度和立场上,还是考虑市场的需求,都需要培养一大批适应当前音乐文化发展形势的人才队伍。除了词曲创作、舞美、音响等音乐气氛烘托的手段之外,对乐曲进行二次创作,真正把这些音乐传递给观众的重要媒介,还需要高水平的声乐演唱人才。这无疑对声乐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声乐教学,特别是高校的声乐教学,必须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以新思路、新体系、新路径培育新一代跨界演唱人才。

(一)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推动声乐教学融合发展

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植根中华文明沃土、博采众家之长、繁荣发展的历史。回顾历史,从远古时代开始,中国就有着古歌时代的很多古文化音乐。南北朝时期,西域地区的民族音乐和印度佛教音乐传入中囯,与中国本土音乐交流融合,形成了中国的戏曲音乐。历史上唐诗宋词之美,令古今音乐作曲家谱写了很多歌曲,一直传唱至今。中国的京剧艺术也是音乐元素、文化元素和舞台艺术元素跨界融合和创新发展的成果。

在2022年的春节晚会上,大家看到了《只此青绿》舞蹈诗剧的片段,仅此惊鸿一瞥,就吸引了全国亿万观众。整场舞剧历时二个多小时,有人追了几个城市,就为等一票,一睹为快。演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仅在北京保利剧院就连演了18场。

笔者认为这部舞蹈巨作有几大特点是值得学习借鉴的。我们看到了党中央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一系列措施,已经在这部舞剧的诞生过程中,结出了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发展的硕果。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以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为素材,创造了一部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舞蹈作品。《千里江山图》保存在故宫博物院内,是北宋画家王希孟的传世名作。以此为背景,将画中的主色调“青绿”作为视觉元素,艺术化地提炼了画作中的篆、绢、颜料、笔、墨等制作特点,展现中国古典艺术之美。经由国之工匠在剧中的身影,唤醒了沉睡的文物。让民众朔源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传承的记忆,舞剧溯源中国优秀文化的构思,既是大手笔又颇具细致入微的匠心。创作团队克服了没有资料,也无法借鉴的困难,进行了艰苦索求,驰骋艺术想象、艰苦创作,历时一年零八个月,打造了这个艺术精品。作品成功之后,又不断改进,成就了精彩绝伦的舞台呈现。跨界合作也是《只此青绿》成功的重要基础。这个舞剧由故宫博物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人民网共同出品,强强联合、跨界合作,为文博单位、艺术院团、权威媒体合作创作艺术精品走出了一条新路。舞剧本身集舞蹈、诗画、音乐、舞美为一体。主创团队和演员都必须对《千里江山图》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进行学习交流,各个方面的专家工匠跨界通力合作,才有了艺术之路上的高峰,在商业运作上取得成功的基础。《只此青绿》舞蹈诗剧成为继承传统文化的创新标识。

(二)坚持中西声乐文化艺术互鉴,推动声乐教学融合发展

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在发声方面是有所区别的。歌唱时的呼吸是发声的动力,怎样科学呼吸是歌唱的重要技巧。人们总结了歌唱时的呼吸方式,称之为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联合呼吸。参与歌唱呼吸的人体器官是比较多的,包括鼻腔、口腔、咽部、声带、肺部、横膈膜、腹部小腹部等。在歌唱中各个腔体的运动都各有规律,十分讲究。在教学中应该给予足够重视,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美声唱法常用的是胸腹式联合呼吸,要求吸气深而饱满。气息运动流畅,用气托起声音。传统的民族唱法更多是要求气沉丹田,也有不少民歌演唱歌手用胸式呼吸法。通俗唱法就是流行唱法,基本上以胸式呼吸为主,歌唱时一般吸气的位置偏高。但是随着声乐的发展,特别是跨界唱法的出现,各种唱法互相借鉴,因此,歌手也常常在不同的乐句里运用不同的呼吸方式。

学者们通常把美声唱法称为混声唱法。人的发声器官可以发出真声和假声,真声指胸声,假声是指声带边缘振动的头声。胸声与头声完全结合,就能够产生混声。美声唱法的歌者必须学习研究混合共鸣的歌唱状态,在歌唱的时候要求声区要统一、音量要大、穿透力要强,不用麦克风也可以在歌剧院音乐厅的舞台上演唱,并使整个剧院都能听到。美声唱法相对来说,发声方法更科学。这种唱法是从欧洲传来的,但至今已经与我们国家本土唱法结合,成为大家公认的相对正确的歌唱发声方法。在高等院校的声乐课里,不论学生以何种唱法为主,都应该接受美声发声方法的训练,在歌唱中还要学习不同发声方法,能够实现不同方式发声方法的自然转换,以使学习者的歌唱更加多姿多彩。不论学生今后以何种唱法为主,或者成为一名跨界歌者,或者成为一名音乐教师,这样的发声方法训练都是必须的。

(三)强化中西音乐文化修养,推动声乐教学融合发展

为了让学习者能够正确驾驭不同曲风、不同时代背景的作品,充分展示艺术作品的魅力。需要让学习者了解歌词的内容含义、创作背景、情感内涵、同时对作品的曲式结构,歌唱表现特点都要进行学习。让学生能够正确的使用声音的起伏跌宕、音量的强弱,不同的发声方式来表现歌曲的情感内容。因此,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是至关重要的。要对中外音乐史和相关历史文化知识深入学习研究。特别是对一些传唱百年的中外经典,中国的古诗词文化更应当结合歌曲的内容学习了解。要让学生有机会与词曲作者产生跨越时空的对话和共鸣,在历史文化层面上理解作品内容。在歌唱中要把作品处理好,就要对曲目的音乐特点进行学习分析,对演唱速度、各章节乐句音量强弱进行处理,注意换气的技巧共鸣的应用、装饰音的处理。经过歌唱者的二度创作,不仅表现出作品的情感内涵,而且把歌曲唱美,唱得有感染力,能够打动人心。为此,学习者应该提升文化素养,还应该进一步在音乐美学、艺术哲学等方面尽可能涉猎。学习者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艺术鉴赏水平都是十分有益的。当演唱者全身心投入歌唱的时候,其文化素养、艺术审美水平将会带到歌声中,表现出二度创作水平。

(四)系统设置理论实践教程,推动声乐教学融合发展

声乐表演者的歌唱状态,由他的情感、语言、表演风格和形体语言等共同形成。这也是一门既有理论研究,又需要实践训练的学问。当今不少学者认为,在美声与民族唱法的演唱过程中,比较适合于更多采用戏剧表演的方式。而在流行通俗歌曲的演唱过程中,更适合于用舞蹈,用形体语言的表演方式。实际上,我们所看到的是不同种类的表演方式有可能同时出现在歌手的同一首歌曲演唱中。所以作为跨界演唱的歌者,更需要学习多种表演方式,打好各类声乐表演的表演基础,包括情感与手势的配合、眼神与语言的配合、形体与歌曲内容的衔接等。确实,随着近年来跨界音乐、跨界演唱的发展,不论是古典音乐还是民族音乐,通俗音乐或是跨界音乐,其界限已经并不是那么明显了,要全面发展寻找内部联系,尝试新的突破,对于声乐教学提出了一些全新的要求。

(五)因材施教发挥音乐潜能,推动声乐教学融合发展

培养学生正确的跨界演唱能力,其实是为了适应当今多元文化发展的要求。在坚持以上各方面基础学习训练的前提下,因材施教,挖掘发挥学生的潜能,根据各个学生的特长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让他们的演唱能够彰显与众不同的风格和艺术魅力。这也是教学当中应当特别重视的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来自少数民族地区能歌善舞,甚至对本民族的音乐传承有着先天的禀赋。对这样的学生,应该在声乐基本理论教学之外,给予特别的引导。可以将美声的发声方法与他们本民族的唱法和流行唱法融合。让这样的学生在演唱中能够融合多种声音的表现方法和舞台实践的方式,展示出别样的风采。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根据他们的嗓音条件、学习基础、兴趣爱好,让他们在多元化的教学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形成多元化的演唱风格,这是一种值得积极探索的教学方法。

(六)坚守艺术追求甘于寂寞,推动声乐教学融合发展

对音乐人才的培养和对其他人才的培养一样,都需要对学生实施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教育培养。学生要取得好的成绩,要成长为优秀的人才,须经历艰难的探索过程。没有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的追求,没有提升中国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责任感,是难以接受这个求索的漫长过程的。因此,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有必要增强对追求艺术成就的那一份坚持。

对学习声乐的学生而言。每天的练声,不论是“嘟”声还是哼鸣练习,声带闭合练习,以及重复练习一首歌,都是枯燥的,但是又是必须坚持的。当今,在一些浮躁的社会风气影响下,更要提倡学生脚踏实地学习。歌唱的探索和进步是无止境的,困难失败都难以避免,特别是跨界歌唱,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花费的精力很多,要克服的困难更多。但是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坚信积少成多的道理。失败后的振作,嘲讽中的坚持,任凭浮躁的社会风气弥漫身边,仍要坚守着自己在学习艺术、学习歌唱时的初心。

近年来,跨界音乐和跨界唱法的发展和提升速度很快,已经使大批中国音乐人创作了很多不同唱法相互融合的精彩曲目,在世界音乐舞台上大放异彩。不少音乐大家,如廖昌永、吴碧霞、谭晶、周杰伦等,他们在跨界演唱方面获得了新的成就。同时,在各层级的不同音乐、戏剧、电视节目舞台上,还有更多年轻的歌手也都成功“跨界”。凡是能够取得跨界演唱成功的歌手,都是很有实力的歌唱家,他们有着深厚的音乐造诣,并且对于中西方音乐,对于多种演唱方法都有深入的了解和学习。因此,能够自由游走于多种唱法之间,游刃有余、融汇贯通,把作品表现得更加完美,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要培养新一代多元文化的音乐人才,特别是声乐表演人才,需要教师们做出更多的努力。要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和中国声乐发展的新形式新动向,教师们必须身先士卒、打开眼界、拓宽视野,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适应新时代对教师教学的需求。中国有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国家的人民热爱民族文化,所以有很多以传统民族唱法为基础的中国风流行歌曲很受大众欢迎。同时,随着中国对世界的开放,欧美等域外的音乐文化也不断地传入中国,使观众求新求变的审美心理更加澎拜。因此,基于中国文化的丰厚土壤,博采众家之长,拥抱多元文化的新时代已经到来。为了顺应音乐文化本身的发展规律,为了适应市场和观众的审美需求,声乐教学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猜你喜欢

唱法跨界声乐
牙医跨界冬奥会裁判
“中国唱法”不如叫“中式唱法”
浅谈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高校声乐教学中跨界唱法的应用探讨
学霸也是人 那些跨界的大拿们①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浅谈流行唱法的演唱特点及特殊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