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美术跨学科教学的探索

2022-12-17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31期
关键词:学科知识跨学科雷锋

赵 悦

(颍上县第十六小学 安徽阜阳 236200)

当今社会发展迅猛,科学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各个行业跨界合作日益增多。我国传统的单科教学以知识灌输为主,唯分数论人才,其已经明显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基于此,国家多次提出要综合多学科、跨学科的力量,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一、跨学科教学概述

(一)跨学科教学的概念

20世纪美国的伍德沃思教授首次提出跨学科概念,即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互动、交叉。1989年美国舒梅克对“跨学科教学”做出界定:“教学将打破学科界限,组合课程的各个方面,建立彼此之间有意义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广阔的领域中学习。”2002年德国的杜惠洁、舒尔茨对“跨学科教学”的概念进行整理:“跨学科教学是指以一个学科为中心,从这个学科中选取一个中心题目,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展开对共同题目的加工和设计教学。”我国从20世纪中期开始研究“跨学科”理论。中国学者刘仲林提出“跨学科”包含三种含义:一是打破学科壁垒,把不同学科理论或方法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研究或教育活动;二是指包括众多学科在内的学科群;三是指一门以研究跨学科的规律和方法为基本内容的高层次学科。

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把“跨学科教学”理解为:以本学科的特质为基础,突破传统学科教学习惯,通过两种或多种学科之间的互动、沟通、交叉、整合,打破学科界限来进行教学。

(二)小学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意义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这一观念,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提出的,其中每部分相互独立而又联系紧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确定了美术学科的五个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这五个核心素养中的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在其他学科里同样有所体现。由此可见,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密不可分,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融合势在必行。美术课程可以培养人的审美意识,使人产生愉悦的心灵共鸣;它与不同的学科内容相融合都能迸发新的创意。小学生正处于发展认知、发展行为的黄金阶段,将小学美术与其他学科融合进行跨学科学习,开展以美术为主的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能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文化理解能力,促进小学生成为一个会思考、会实践、会创新的全方位发展的人。

二、小学美术跨学科教学现状分析

(一)小学美术跨学科教学观念滞后

在教育政策的指引下,学校逐步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实践多种跨学科教学形式,例如多学科融合教学、实践强调“STEAM教育”,明确教学预期效果再进行教学设计的“UBD教育”,“大观念”大单元项目式学习,等等。但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美术学科受重视程度低,教学中往往以机械地临摹或单纯的美术技法练习为主,忽略了知识内在联系,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

(二)小学美术跨学科教学实践偏差

实践小学美术跨学科教学时,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其次要融合多个学科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多个学科之间的知识有交叉、有互动。可是在实际操作时,常常出现一些偏差。

1.多学科以统一的主题开展授课,但学科间内容没有互动。如开展“学习雷锋”的跨学科专题活动,美术老师指导学生画雷锋,语文老师讲述雷锋的事迹,道德与法治老师强调雷锋乐于助人的品质。虽然每个学科都参与了,却没有进行系统的串联、融合。

2.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不明确。还是以“学习雷锋”的跨学科专题活动为例,美术老师的目标导向是“学习画雷锋这个人物的技法”,语文老师的目标导向是“学会怎样用各种事迹体现雷锋这个英雄人物”。所参与的各个学科没有一个统一的学习目标。

3.知识挑战性低,没有深度的学习参与。如美术老师提问学生“雷锋叔叔是哪个时代的人物?他做了哪些有意义的事情?”,学生回答后直接进入了“画雷锋”活动中。教学过程中仅涉及这些简单的跨学科知识引用,学生并未进行深度的思考,学习只停留在表层。

三、小学美术跨学科教学实施途径

(一)小学美术常规教学跨学科融合

小学美术常规教学中,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跨学科知识融合和知识的迁移,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以湖南美术出版社小学五年级上册美术教科书《小记者》一课为例,共设计三个课时:融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课时一“小记者的眼睛”,找出身边的优秀先进事迹,用相机进行记录;融合语文学科知识、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课时二“小记者的报纸”,将自己发现的优秀先进事迹书写成文,配以拍摄的图片(根据事迹编绘的画面),对小报进行排版、美化,生成具有共鸣的图文小报;融合德育的课时三“小记者的宣传”,将自己的小报进行分享、宣传,并说一说哪些是值得学习的品质。

学生经历了自主寻找、精心设计、耐心宣传等一系列活动,不仅学到了美术知识,还巩固了信息技术、语文等学科知识,对自身、对他人进行了德育,使这节美术课富有深度。

(二)开展小学美术项目化学习活动

美术项目化教学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学科内知识的项目化教学,即通过设定一个学习目标,将本学科的知识内容进行整合,层层递进地设计知识与技能目标,达到知识的内化、迁移。二是跨学科项目化教学,即设定一个具体的学习目标,融合不同学科思维进行活动策划,引导学生运用综合能力去达成学习目标。

1.小学美术跨学科融合项目化教学模式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根据美术学习活动的方式,将小学美术分为四大学习领域,其中“综合·探索”领域强调“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接点,设计出丰富多彩并突出美术学科特点的课程”。小学美术跨学科项目化教学,可以以“综合·探索”领域作为基点,以一次“名画复活”的学生作品展览活动这例。该活动提出美术学习目标“名画复活”,在这个美术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学生集科学、信息技术、数学、地理等多种相关学科资源,不仅感悟到名画的审美意义、作用,而且也主动通过多种学科知识构建出学习成果,认知更加深化。例如学生作品1《星月相融》:以梵·高的代表作之一《星月夜》为主题,学生在查阅美术相关知识后,知晓该作品运用夸张手法表现出运动、变化的星空场景。“动”这个字让学生联想到了物理课上的流体,于是其利用两种不同质量的液体产生扩散现象,使名画复活。学生作品2《拾光“穗”道》以梵·高的《麦田》做远景幕布、以米勒的《拾穗者》做立体的中景、以库尔贝的《筛麦子的妇女》做动态的近景来进行整体建构,其中近景融合了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利用编程技术控制红外线马达,科技感十足。

2.小学美术跨学科项目化教学实践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小学高段“综合·探索”领域课程目标:“结合小学阶段其他学科知识、技能以及学校和社区的活动,进行策划、创作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生活、环境、文化的关系。”下面以湖南美术出版社小学六年级上册美术教科书第12课《废物新用》为例来分析小学美术跨学科项目化教学实践。本次跨学科项目化教学实践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用美术的方式、用跨学科的方式来养成合作的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美术与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的关系,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确立主题“变废为宝”,设计三个课时:第一课时语文《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道德与法治《勤俭节约》、第三课时美术《废物新用》。这里主要介绍美术教学设计。首先提出问题:说一说身边哪些废物可以发挥余热,产生新的价值。学生阐述身边常见的“空饮料瓶变身为调料罐”“旧衣服化身拖把”“鞋盒当作收纳箱”等“变废为宝”的案例。再提出问题:什么是“宝”?刚刚你们说的那些可以作为“宝”吗?学生纷纷表达出内心想法,达成共识:“宝”给人以美的感受。接着将准备好的一个“变废为宝”的宝箱拿出来,里面装有废纸筒、凹凸镜、塑料袋、麻绳、彩带、小马达等。学生分组思考如何进行组合,“变废为宝”。在教师的点拨下,有的小组运用科学知识,将废纸筒两端配上凹凸镜,做成望远镜;有的小组利用立体知识,用多个废纸筒搭建城堡;等等。之后布置课后作业:分小组合作,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策划并制作一件综合材料作品,并用文字描述作品主题。最后举办“变废为宝”展示会,各个小组展示本组作品,并描述表达的主题。小组A的作品是《连年有余》,他们通过互联网搜索得到灵感,利用饮料瓶做了一个鱼形灯笼;小组B的作品是《玻璃编钟》,他们查阅资料看到青铜编钟后,向口服液瓶子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制成编钟;等等。该小学美术跨学科项目化活动以“废物利用”为载体,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利用信息技术查阅资料,运用语文学科知识进行表达,再辅以音乐、数学、科学等学科知识进行废物再创造,增强了节约资源、保护地球的观念。有了这样一系列的“探索、发现、感知、理解”的活动体验后,学生对于“变废为宝”的理解也会有质的提升。

结语

面对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小学美术跨学科教学已经是一种趋势,它能够重组小学美术课堂,符合现代素质教育需求,为培养具备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审美意识等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夯实了基础。今后美术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学习跨学科理念,改变单一的学科教学模式,注重各学科知识融合,开展多元化的美术课堂教学,激发课堂活力,优化美术课堂,促进美术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跨学科雷锋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通向学科育人的学科知识观
品读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写给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