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2022-12-17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川镇中学李耀峰

天津教育 2022年34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语文课堂人文

■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川镇中学 李耀峰

应试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必须通过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变,在语文教学期间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既要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也要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语文能力,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所在。然而,从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来看,还需要教师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发展。

一、初中语文人文素养概述及其培养价值

(一)人文素养定义

人文素养具体可以分为“人文”和“素养”两部分。人文指的是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将人类历史、人类文明通过语言文字的方式总结、记录并传承下来。素养指的是个体所具备的能力和品质,能体现个体的认知水平、价值取向和文化修养。人文素养是在对人文科目的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有利于学生对人类历史、人类文明形成深度感悟,同时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实践之中,只有学生以学习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才能感受到语文学科和人文历史的魅力,进而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价值

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人文素养的培养成了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摆在了语文教学的突出位置。在人文素养导向下,教师会更加积极挖掘教材中的人文资源,并借助互联网的途径扩充语文课堂中的人文资源,既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能通过丰富的人文资源、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人文情怀。例如,在《陋室铭》这篇文言文的教学活动之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讲解文章内的字词知识、作者的生平事迹,更要让学生感受到刘禹锡积极乐观的精神态度和人文情怀。通过对教材资源的挖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人文魅力以及作者身上凸显的人文精神,进而在其熏陶下主动向文章、作者靠近,促进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并推动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初中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与三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通过人文素养的培养,能让学生接触到可贵的人文精神,让学生能正确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形成,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近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内容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爱国情怀是最高尚的人文精神。学习这些作品及其精神对初中生的人格塑造、价值观塑造有着不可小觑的重要意义。

二、初中语文人文素养培养现状

(一)重视知识传授,忽视素养培养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之中,语文教师肩负中考的压力,容易在语文教学期间采取应试教育的教学策略,具体表现为教学活动重视知识的传授,教师关注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且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容易将学生的语文成绩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同时,由于教师沿用保守的教学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过度主导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期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无法主动、深入体验语文知识内的人文素养,更不用说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

(二)人文素养所需的教学资源开发不足

人文素养的培养需要充足的教学资源支撑,而许多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并未做好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难免对人文素养的培养造成一定阻碍。例如,在《爱莲说》这一篇古文的教学期间,教师关注对字词知识的教学,并未深入牡丹、菊花、莲花三种花卉所指代的人文元素,也并未对周敦颐的生平事迹进行讲解。因此,当教师讲解到周敦颐以莲花自喻展现其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品质的时候,学生并未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此外,在古文学习期间,一些字词要放到特殊的语境里才能体现其文化含义和人文象征,而教师也并未做好这一方面的教学准备,这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三)缺乏实践学习,学习体验不够深入

人文素养的培养并非通过理论教学就能实现的,更需要学生将人文素养代入实践学习活动中,包括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或者在写作实践中引用富含人文精神的案例,使学生对人文素养形成深层次的体验,并能对人文精神进行深入思考,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然而从现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来看,由于教师采取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式主导课堂,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期间的参与性相对不足,既无法感受人文精神,也无法对人文精神进行应用,导致学生的学习体验不够深入。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策略分析

(一)积极转变语文教学观念,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观念和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的,而为了促进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师必须在语文教学期间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并且针对人文素养的培养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借助目标发展理论调整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分为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其中,基础目标指的是教师在语文教学期间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基础性的语文知识以及语文技能,并使学生能将这些知识进行灵活运用,而发展目标则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语文学习能力并促进学生在道德品质、个人素养方面的成长。因此,通过目标发展理论的应用,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教学目标会更加明确,能对语文教学活动发挥更加明显的引导作用,教师也会在关注学生成绩和知识基础的同时,注重学生品质的发展和文化素养的提升。

除了教学目标的优化之外,教师还要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认识到学生才是语文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只有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语文学习实践中,才能从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期间坚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体验语文学科和语文知识的魅力,以学习主体理论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之一,并关注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成长,而这也与建构主义理论相契合。教师要意识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让语文科目更多地发挥人文性,让语文科目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并以此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期间受到人文故事、人文知识的熏陶,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此外,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堂组织能力也关系到人文素养的培养效果,对此,语文教师要积极精进教学能力,在教学之余积极接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知识,丰富知识储备并将其应用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实践中。

(二)做好语文教材的开发,积极发掘教材内部人文元素

语文科目具有明显的人文属性,语文教材内部也包含大量的人文元素,教师可以充分借助教材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研专家的精心编纂下,教材的内容都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同时能满足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发展需要。因此,教师应当做好针对教材资源的人文元素发掘,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感受人文精神,领略人文元素的本质,对人文素养形成具体的认识,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将人文元素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在发掘教材的人文元素的时候,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否则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导致教学进度缓慢。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符合建构主义对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建构主义强调教学活动应当符合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并且让学习者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进而在课堂学习中获得学习体验以及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发展。

例如,在讲解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发掘文章的亲情、责任、感恩等人文元素,并将其融入知识的讲解中,将知识和人文元素的讲授融为一体。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播放《父亲》这首歌曲的MV,让学生联系实际经历,想一想父亲的背影,从而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内容对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例如,“为什么父亲的背影发生了变化?”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问题答案,并通过这一探索活动感受文章的人文情怀,在建立学生与文章、作者的情感共鸣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到的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在《背影》这篇文章授课结束之时,大多数学生的眼睛都泛红,甚至有一些学生的眼角出现泪痕,说明教师成功将《背影》这篇文章的人文元素与课堂教学活动融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期间应当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元素,借助教材附带的人文元素引导学生、感化学生,这要求教师能借助互联网资源、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设备创设适合人文教育的生动情境,合理设计教学问题,实现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吸引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感受,最终形成突出的人文素养。

(三)做好课外教学资源的延伸,丰富语文课堂教学资源

教师不仅要做好语文教材的开发,还应当充分借助互联网工具,以语文教材为起点,向外延伸,通过互联网资源支持语文教学的开展,推动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使学生能在充沛的互联网资源的支撑下养成突出的语文素养。在讲解九年级下册第12课的过程中,这一节课的四首诗都与抗争、爱国相关,尤其是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和秋瑾的《满江红(小住京华)》,更是表达了作者浓浓的报国之情。然而,如果只是对诗词内容进行讲解,难以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的可贵精神,也难以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就需要教师从这几首诗出去,将诗词和作者的生平联系起来。例如,教师可以讲解辛弃疾的生平事迹,辛弃疾一生以驱逐外寇、收复中原为志向,但是命途多舛,壮志未已,因此他将他的豪情壮志寄托在诗词中,词作风格多变,善用典故。同时,教师也可以播放与辛弃疾有关的历史视频,让学生能在视听一体化教学中感受辛弃疾身上的人文精神。

在课外教学资源延伸的过程中,生活化资源、网络资源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而且课外教学资源的引用应当以课本教材为主,更多起到一种补充、辅助的作用。教师要树立互联网思维,能借助网络资源推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并在教学期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此外,教师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中要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借助群文阅读、情境再现、小组探究、自主思考、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以主动的形式接受人文精神、人文元素的浸染。此外,教师也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期间适当融入一些传统文化资源,让学生感受并学习古人身上的人文品质,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

(四)增强实践教学,通过写作练习体验人文精神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人文素养的培养不能局限于理论知识教学,更要让学生在人文精神的指引下进行实践活动,并在实践学习期间形成突出的人文素养,这才符合现代教育对理论教学、实践学习的要求。对此,教师可以依托语文教材内的综合性学习环节,例如,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就是以演讲为主题的语文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演讲稿的写作训练,并让学生朗读演讲稿。教师要给出演讲稿主题而不对学生的写作结构、写作内容进行明确约束,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也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例如,教师将演讲稿写作主题定为“爱国”,让学生探讨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践行爱国主义。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写作期间运用学过的或者了解的爱国人士论证自己的观点。在写作训练中,有的学生指出岳飞、秋瑾身上展现了无畏牺牲、积极抗争、英勇就义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指出大国工匠坚守岗位、奉献人民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同样展现了他们身上浓厚的人文素养。在演讲稿写作的过程中,每名学生运用到的人物和案例都不同,都能从爱国人士的行为事迹中获得人文主义的熏陶,从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在完成演讲稿写作之后,一些学生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讨论,指出大国工匠身上展现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这样一个道理:即便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要兢兢业业,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即是爱国。由此发散开来,认为中学生努力学习、掌握知识是对爱国主义人文精神的践行。

除了上述的演讲稿写作之外,教师也可以安排其他课堂活动让学生体验、感受人文精神,并使学生恰当运用富含人文精神的故事典例进行写作训练,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同时,也能让学生体验到丰富有趣的课堂教学,优化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感受,并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四、结语

本文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进行了简单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初中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价值,进而探讨了几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方式,具体而言,教师要积极转变语文教学观念,明确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并善于发掘课内外的教学资源,要使语文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并鼓励学生在写作或者课堂活动中发扬人文精神、感受人文元素,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统一。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语文课堂人文
人文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