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内外联动,学习方式多元”的教学实践探索

2022-12-17天津市北辰区教师发展中心樊雅富

天津教育 2022年34期
关键词:养蚕科学探究

■天津市北辰区教师发展中心 樊雅富

《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但有些探究实践活动单凭课上难以全面完成,应以课后拓展活动方式对教材学习内容予以补充。例如:教科版一年级《植物》《动物》单元、三年级《动物的一生》单元、四年级《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五年级《生物与环境》单元,在教学这些单元时,如果教师没有让学生亲历种植、养殖过程,只是依靠图片、视频来上课,那么学生就会因为缺少感性体验而造成上课时言之无物,而且会对科学课渐渐失去兴趣。因此,我们以三年级下册《动物的一生》单元中“养蚕”为载体,开展了“课内外联动,学习方式多元”教学实践探索。经过探索发现,课外养蚕活动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学习资源,课内教学活动为课外养蚕活动提供了方法指导。这样做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与当前“双减”政策相一致。下面将研究的成果与大家分享。

一、创建三级协作模式,保障活动正常开展

养蚕活动会涉及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比如:饲养场地、桑叶等。为了保障活动顺利开展,可以构建区、校、家三级协作模式。

(一)做好区级推动

每学年的第二学期初,可在全区召开推动会,介绍活动目标、意义、内容、实施细则等。然后,让各学校制定并上交活动计划,确定进行展示的学校,创建养蚕活动QQ群、微信群。

(二)做好校级推动

活动的成功开展离不开学校的支持,这是一项需要合力完成的工作。

1.分层制定目标。

养蚕活动历时40多天,对于养蚕者饲养能力有一定要求。学校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能力水平,分层制定目标:一、二年级应以班级为单位集体养蚕,教师要加强指导;三、四年级成立合作小组,分组养蚕;五、六年级倡导个人饲养,亲自实践。

2.培训与实践结合。

首先,专题培训。在实践前,先组织学生阅读《养蚕手册》,教师讲解养蚕注意事项。对于中、高年级,可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了解蚕卵的孵化、饲养步骤等常识,以便在活动中指导孩子,提高养护成功率。其次,常规实践。为解决桑叶问题,学校专门栽种桑树。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观察蚕卵孵化、记录蚕生长变化等活动。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学生了解蚕成长的整个过程;中、高年级学生学会运用测量工具对蚕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与记录分析。

3.家校联动共育。

应实现家校共成长。在养蚕活动中,学校应依托各年级班主任及家委会,号召家长参与活动,倡导在家庭中建立小的养蚕基地,组织家长积极分享养蚕经验及成果,实现校内外协同育人。

二、“课内外联动,学习方式多元”促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课内外活动有机融合,能促进学生科学课程目标达成,充分体现“做中学、学中思”的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实践空间。学习方式多元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而提出,既与核心素养内涵界定一致,又与科学课标所提出的8个科学探究要素相一致,满足学生个体需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探索与展示自我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课内外有机融合,让科学探究落到实处

首先,真饲养、真观察,才会真探究。科学课应重视探究实践,学生应像科学家认识自然世界所做的那样来学习科学。实践活动最能激发学生兴趣,只有经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如在探究“蚕蛾如何繁殖”时,因为学生没有观察过雌雄蚕蛾交尾,本知识点仅能通过图片、文字的形式将交尾与繁殖建立关联,让学生被动接受,导致探究流于形式。而课外观察活动能让学生有机会看到蚕蛾“交尾”,交尾后雌蛾产卵,学生很容易将交尾与繁殖建立联系,学生的探究真实发生。

其次,真饲养、真观察,才会真交流。教科版三年级新老教材中,都有一个单元是以观察蚕的生长变化为主线,但是教师上课时不让学生观察真蚕,而是借助图片或视频上课,造成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鉴于此,教师要让学生养蚕,课上观察真蚕,并用课上学习的探究方法到课下再去观察,将课上与课下有机融合,才会形成良好的课堂交流氛围。如在教学《茧中钻出了蚕蛾》这课时,学生只有亲自养蚕,亲眼看到并记录蚕的形态变化,才能兴致勃勃地与同伴分享发现和收获,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最后,在经历中成长,凸显生命教育。养蚕活动需要恒心、毅力,学生完整经历此项活动需要付出辛苦。这不仅是一种磨练,而且是一次人生美好的经历,就如同“化茧成蝶”,想要成蝶必须经过破茧的蜕变。而破茧的意义,并不在于飞翔的自由,而在于突破束缚,前往更广阔的世界挑战和探索,只有经历过才会真正长大。由于蚕的生命只有50多天,虽然生命短暂,却经过多次蜕皮,才能吐丝结茧。在它的生长过程中虽经历很多磨难,却能历练出顽强的生命力。蚕的生命历程能让学生懂得生命的可贵与伟大。

(二)主题剧展演,培养家国情怀

4000多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已开始养蚕,并用蚕丝织成华丽的绸缎和各种丝织品。这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在养蚕过程中,学生会对桑蚕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到中国古代蚕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应以“重走丝绸之路,传承中华文明”为主题,从古人“养蚕之法、丝绸之路”—介绍现代缫丝工厂—蚕丝制品—“丝绸之路经济带”,编演课本剧,让学生了解我国养蚕历史和丝绸之路,感受中国桑蚕文化。这样不仅能够丰富活动底蕴,还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当前倡导的课程思政相契合。

(三)与其他学科关联,培养综合素养

科学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可以为其他学科作贡献,其他学科也可以为科学学科作贡献。与数学相关联:科学探究中的数据处理、模型建立都离不开数学。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应用数学知识和建立数学思维方式。如通过分析蚕幼虫长度、每日喂养次数及食桑数量,定量分析蚕各阶段成长需求。与语文相关联:科学课有许多听、说、读、写的机会,如养蚕小课题研究报告、养蚕日记、手抄报等。应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养蚕‘心’体验”交流活动,让学生体会“养育”的艰辛,感受生命成长,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热爱生命的情感。

(四)以多彩的成果,促综合素养提升

在开展养蚕活动时,要重视成果展示。首先,纸制品。学生通过卷压、揉搓,展现蚕的头、胸、腹的特征和比例,在动手中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其次,手抄报。可举办“蚕成长记录表”“蚕的一生”主题手抄报展。手抄报有助于学生观察、绘画、表达等能力的提高。最后,蚕制品。如彩色蚕、彩色蚕茧、蚕茧装饰画、蚕茧制品、蚕丝制品等。这些制作不仅能提高学生科学实践的动手能力,还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贵在坚持,由点到面,形成品牌活动

养蚕是一项有意义且受师生喜爱的活动。只有持之以恒、扎扎实实、全区域开展,才能形成品牌活动。

首先,经验积淀。养蚕时会遇到各种问题,如气温突变、桑叶短缺、生病等,造成蚕死亡。这时,不能气馁,应学会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持之以恒,最终获得成功。

其次,由点到面。北辰区共有50余所学校,分布散且存在地域差异。为了将活动搞得扎实、全面,可以采取由点到面、逐步推进的策略。2008年,先选取中片的2所学校作为试点校,在三年级开展活动,初步积累养蚕经验;2009年,又发展了4所学校,扩展至3-6年级;2010年,参与的学校达到12所。截至目前,全区各校都能积极参与此项活动。

最后,形成品牌。经过十余年研究,北辰区养蚕活动已具有一定影响力。为了扩大影响,2011年、2013年分别在瑞景小学、模范小学将养蚕活动向全市进行推介。之后,又经过8年积淀,北辰区养蚕活动已实现系列化、成果化,成为实践探究活动典范,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2021年5月20日,在第二模范小学举办了天津市首场精品教研活动,天津市教科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赵诗辉、胡高敏等领导,各区科学教研员二百余人参加了活动。此次精品教研为天津市各区搭建了学习、交流的平台,获得参会者的高度赞誉,得到了市、区领导的一致好评。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娄立新主任表示,这是一场标杆性质的教研活动,为精品教研树立了典范。

此实践活动还可以项目化研究为切入点,将活动与专题研究建立联系,如彩色蚕饲养、吐丝研究等。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养蚕科学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养蚕记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在养蚕中成长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