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方略

2022-12-17福建省龙海第一中学钟建松

天津教育 2022年34期
关键词:现象核心区域

■福建省龙海第一中学 钟建松

随着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浪潮的奔涌向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对此,笔者就高中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在研究高中地理教学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主要从进行多元分析、开展多项比较、导入具体实例和布置实践作业四个方面入手,展开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以期为地理教学发展添砖加瓦。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时势所需,也是时代教育更进一步的体现。地理是一门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自然现象与社会人文现象形成原因的重要学科,是学生正确认知世界、洞悉世界现象作用机理的重要方式。随着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和人地关系日渐突出的矛盾,地理学科被赋予了更多内涵,在原有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行了强调与要求。这种情况下,对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研究势在必行。

一、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通过地理学习,能利用地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含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紧密关联。其中,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核心素养的根本,综合思维是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表现出来的思维,区域认知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思想,地理实践力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主要动力。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之下,我们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遇到难题迎难而上,多维度地培养地理思维与地理敏感度,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内化,要让学生主宰课堂,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二、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方略

(一)进行多元分析,培养综合思维

人作为一种拥有较高主观能动思维的高级生物,对地理的认知应该是相对多元、相对全面的,对地理现象的认识与理解不应该局限在某一观点上,更不应该用静止的观点看待地理现象。这是因为地理现象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当中,学生在学习地理时,应该对地理现象进行多元分析,挖掘地理现象的多种关系,树立辩证看待问题的意识,培养其综合思维。

譬如,在学习了人教版《地表形态的塑造》后,笔者就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华山、长江三角洲等地的形成原因进行多元分析,并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其他学生可以对分析结果提出不同的意见或进行适当补充,最后通过集体的力量,整理出一份相对多元、合理的分析报告。这个过程中,有学生从地壳运动、山阴阳面、积雪融化后的流动轨迹等角度,分析了华山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有学生从长江的搬运、泥沙的堆积和板块的运动等方面,分析了长三角形成的原因;其他学生则从其他角度对分析结果进行了补充,并在此基础上,将结果中的成因按重要性排列、汇总。随后,笔者让学生继续分析,如果导致地形形成的主因继续进行下去,会对原有地貌产生什么影响,进而让他们总结分析地理问题时,应该从哪些角度考虑。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考虑问题的多元思维和动态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素养的目标。

(二)开展多项比较,培养区域认知

地理具有区域性,不同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不同地理现象的出现,同一地理现象在不同的地区也会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适时地开展地理现象的比较,可以是同地域内部不同现象的比较,也可以是不同区域间的比较,在这个过程中深化学生理解,培养其区域认知。

譬如,在学习必修二的相关内容后,笔者就让学生对珠三角的城市与农村、内陆区域(宁夏平原)和沿海区域(环渤海)的开发、鞍山与攀枝花等进行多角度的比较,并结合实际,给出不同的区域开发方案。这个过程中,有学生以列表的形式,从人口密度、空气清新程度、环境美化程度、交通情况、经济发展情况、卫生医疗状况等角度入手,对城市与农村进行具体比较,在此基础上,按照目的不同,给出了两者不同的开发方案;有学生以两圈相交的形式,从气候、植被、水资源、交通方式、产业结构状况等多个角度入手,对宁夏与环渤海进行比较,其中两者相同的区域是两圈相交的地方,不同的地方在两者不相交的地方,借此给出不同的区域开发方案;有学生以横纵轴的形式,比较鞍山与攀枝花的矿产、气候、交通、政策等情况,并给出了针对的开发方案,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具体比较六份开发方案的不同,从而增加学生对区域地理的理解程度,培养其区域认知素养。

(三)导入具体实例,培养人地协调观

人类数量的增加和各类活动的频繁,给地球造成了严重的负担,导致各地地理环境被破坏的问题频出,人地关系趋于紧张,时至今日,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迫切解决的重要问题。高中生是国家储备人才,未来会高举国家发展的旗帜,培养他们的人地协调观,是大势所趋,是其良性发展的要求,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对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导入具体实例,让学生分析、探究,借此培养其人地协调观念。

譬如,在学习人教版《环境与发展》时,笔者就利用网络信息媒体,先向学生展示了诸如被污染的河流、雾霾笼罩的城市等人类面临的迫切环境难题,阐述了这些环境问题对生物生存的危害,令他们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接着,就给出了诸如石家庄雾霾多发、海平面上升威胁毛里求斯等海上国家的存亡等实际例子,让他们先尝试分析具体实例,探究问题出现的原因,并给出具体的解决策略,思考应该如何看待当下的人地关系;然后,让学生具体学习教学内容,结合更多实例,理解有关知识;最后,让他们根据所学,检查自己之前对实例的分析结果,完善相关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引导他们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一步阐述应该持有的人地关系观念,导入更多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成因,落脚到人地关系的处理上,进而优化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

(四)布置实践作业,培养地理实践力

实践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有效方式,地理是一门对理论与实践都有较高要求的学科,传统的以书面作业为主的作业形式已经难以满足地理学科进步的要求和学生内在成长的诉求。要想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优化教学目标,教师需要改变以往的作业布置形式,增加实践类的作业,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锻炼、培养与强化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譬如,在学习人教版《人口分布》时,除了让学生学习相关内容外,笔者还向他们布置了如下作业:收集学校所在地区、自己家庭所在区域等的人口分布情况,思考“哪些属于密集区域,哪些属于稀疏区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要求他们亲自动手绘制具体的人口分布图,进一步分析这种人口密布格局对周围商业等方面的影响。在学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时,笔者就同样向学生安排了“调查学校、家庭附近的交通状况,探究他们对城市布局的影响,制作具体的交通分布图”的任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结合以前所学人口分布时笔者特意让他们保留的分布图,比较两者的异同,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亲自到学校、家庭等周围区域进行观察、记录等,展开具体的实践,深化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程度,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他们收集、提炼与整理信息的能力,使其认识到知识间的关联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需要注意的是,实践作业并不是一味地让学生实践,而是要让学生进行适当且合理的实践,兼顾知识考量与能力培养的双重目的,这样的教学实践才是有效的,才能在较高程度上促进学生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契合了时代教育纵深化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满足学生内在的学习诉求。教师在教学时,要认真研读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多元分析,培养综合思维;开展多项比较,培养区域认知;导入具体实例,培养人地协调观;布置实践作业,培养地理实践力,在此基础上,开展有效的地理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人地协调观念,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与良性发展。

猜你喜欢

现象核心区域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分区域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