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循环”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发展
——以黄南州为例

2022-12-16周文庆

青海金融 2022年7期
关键词:双循环农村建设

■ 周文庆 王 林

(中国人民银行黄南州中心支行 青海同仁 811399)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外双循环相互催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发展良策。从国内情况来看,通过精准扶贫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夯实基础,乘势而上开启乡村振兴,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在“双循环”大背景下,在精准扶贫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交汇重叠期,欠发达地区如何实施好乡村振兴,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双循环”与乡村振兴内在关联

“双循环”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战略思维,旨在打通经济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农业农村经济是我国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建乡村产业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构建现代化乡村产业新基础功能。

(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动力源泉

三农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压仓石和稳定器,是形成强大国内国外市场双循环战略的基础要素和核心环节。在城市投资空间收窄、居民消费升级的情况下,发掘乡村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保障农村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1.有助于化解国际风险,降低对外界的依赖。逆全球化趋势、新冠肺炎疫情等不确定因素严重削弱了我国参与国际大循环的动能,在科技层面和农业层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挤压,粮食和其它重要农产品是内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提升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加快农业创新和提高生产能力,解决对进口粮食的依赖,进而为现代化农业奠定基础。

2.提高农民收入、拉动内部消费。农民收入低,消费能力不足的问题依然是制约中国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为畅通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为双循环新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通过开拓农村市场,建设新农村、发展新农业、提高农民收入,从而拉动农民消费。我国人口众多的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只有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消费观念改变,方能带动农民消费不断升级,提高农村地区消费能力,从而提高国内总体消费能力,促进双循环体系建设。

(二)“双循环”有助于完成畅通乡村振兴产业链

1.优化农业结构,实现良性循环。乡村振兴为农业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内生动力。通过有针对性的扶持农业重点产业,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农业产值和收益,逐步实现农民收入增长、农村原始资本积累,促进农村消费升级,实现农业的需求与供给的良性平衡发展。同时实现乡村内部和乡村间、城市内部和城市间以及城乡间的循环,提升各类资源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及城乡空间循环效率,形成国内大循环、经济大发展的新格局。

2.提升投资活力和创新动力,畅通内需市场。乡村振兴必然带动乡村建设,乡村建设行动将为社会资本带来巨大的投资空间。乡村振兴的全面实施势必带来城乡资金、信息、人才等要素资源的双向流动,有利于激活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随着大力发展乡村新基建,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加强生态建设,完善和提高公共服务,加速城乡边界融合等,需要大量资金、人力的投入和建设,进而推动乡村消费、绿色消费、旅游消费、健康消费和养老消费等新型消费的发展,带动国民经济的大发展,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巨大的空间市场。

二、黄南州乡村振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黄南州位于青海省东南部,面积1.88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2.63%,辖内有同仁县、尖扎县、泽库县、河南蒙古族自治县4个县35个乡镇。

(一)黄南州乡村振兴现状

黄南州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实部署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建立了乡村振兴工作领导机制,制定了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制定工作时间表,明确线路图,完善责任链,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一是优化调整种植业结构,确保稳粮保供。黄河谷地和隆务河谷地具备农牧业和种植业的良好条件,是全省重要的菜篮子生产基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牢牢守住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只增不减的底线,确保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以上,油料、蔬菜面积稳定不变。二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聚焦易返贫、易致贫及突发事件而导致的生活困难“三类户”,采取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2411”工作机制、构筑访贫保险模式、持续推动挂钩帮扶全覆盖和分层分类精准帮扶等四项措施,做到及时发现、跟进帮扶、动态清零,有力筑牢防止返贫的防护堤。三是促进产业增效。坚持因地制宜,围绕特色产业和品牌建设,深化产业研究和发展,培育和壮大牦牛、藏羊、生猪、冷水鱼等畜禽养殖业,建设核桃、黄果、中藏药等特色种植基地,已打造省级“菜篮子”生产基地8个,培育地理标志产品9个,打造区域公用品牌2个,认证绿色产品4个,有机认证产品43个,新型经营主体717家,申报绿色产品和地理标识产品12个,推进了农牧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四是厘清乡村建设思路。围绕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和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持续建设美丽乡村。坚持将50%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启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打造工程,新建农村“四好”公里200公里,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4293户,稳步加大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推动建设高原美丽乡村22个,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黄南州地区三大产业占比中以第三产业为主,2021年三产结构比为27.7:25.3:47。黄南州82.4%的耕地为干旱山地,受高原大陆性气候、地形地理位置影响,农牧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加之机械化水平低,农林牧渔产量不稳定,且增长缓慢;工业产值低,占国民生产总值不高,缺少优质企业,多年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基本不变,缺乏培育新的规模以上企业的能力。

2.经济增长缺乏创新动能。通过异地搬迁、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业等方式完成了黄南州脱贫摘帽任务,但是乡村旅游多限于“一日游”,未能形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完整文旅产业链。由于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畜产品的生产仍然采用资源类粗放式发展模式,品种结构单一,加之创新技术运用较少,农畜产品缺乏精深加工,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后续发展乏力,经济发展缓慢。

3.农牧区现代化建设任务繁重。黄南州辖内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与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不仅存在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交通不便,医疗卫生条件投入不足、社会保障不健全等问题,而且存在文化教育落后、缺乏“三农”人才,乡村文明建设等问题。

4.金融扶持乡村振兴力度有待加强。目前农牧区金融基础设施薄弱,基础数据相对缺乏,融资产品供给有限,金融服务精准触达受限。同时农牧业发展对自然环境依赖度高,黄南州产业链基础较为薄弱,诸多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尤其是金融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而金融体系尚不完善,金融机构的规模、涉农种类等还有待增加。金融生态尚需完善,从整体上看黄南州地区除银行、保险外,基金、信托、融资租赁等欠缺,无法满足乡村振兴对金融的需求,加之金融基础设施薄弱、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和本土金融机构实力薄弱等,在金融资源配置、金融创新及风险管理等方面明显存在不足。

三、“双循环”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途径

(一)由“旧”到“新”——乡村振兴大建设

真正让乡村振兴在国内大循环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必须明确乡村角色定位,以现代化农村新貌为目标,因地制宜地科学规划,加快明确村庄布局分类,注重民族习俗,建设更加宜居的现代乡村;加快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农村供水保障工程、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乡村生态环境优化设施建设工程、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等建设,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医疗、物流、养老等资源配置,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

(二)由“内”到“外”——乡村振兴大合作

一是强化乡村内部振兴。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规范民主选举,推进乡村法治建设,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和乡村治理能力,促进乡村内生发展能力。二是加强乡村与外部的双向融合。不仅要加强乡村之间的合作,通过开展村内合作和跨村合作,建立一定规模的集聚经济效应,进一步提升乡村的市场竞争力,而且要密切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合作关系,加强城市要素流入乡村的吸引力,推动城市要素和乡村要素的双向循环流动,促进城市乡村融合发展,构建区域内循环模式。

(三)由“量”到“质”——乡村振兴大发展

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核心技术和特色产业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的动力。一是科技赋能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科技现代化,扩大本土农产品市场规模,提高优势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是突出地域优势和民族特色,打造文旅融合品牌。深度挖掘文化资源内涵,着力提升文化创意水平,高质量建设特色风情村镇,全面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以“文化旅游 + 生态”“文化旅游 + 体育”“文化旅游 + 康养”等推动文旅项目与多种业态互动发展,形成农民持续稳定的增收长效机制,农民收入增加,便能刺激农民消费,强化双循环格局的根基,真正实现“质”的提升,以更好地带动“量”的增长。

四、对策建议

(一)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推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1.中央银行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乡村振兴各个方面的资金支持力度,强化货币信贷跨周期调节,着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大央行资金投放、强化窗口指导,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领域的信贷投放,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乡村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黄南州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金融机构应按照“一行一策”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开展与乡村振兴发展息息相关的各类业务和产品项目,扩大农业农村抵质押范围,加大对科技创新、特色产业、绿色发展、三农等实体经济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

2.政策性银行要积极支持粮食收购、储备、轮换,全力保障地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保供稳价,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特色牦牛产业发展和水资源利用开发等领域的合作。商业银行机构应围绕新产业新项目出台专项信贷政策,主动满足黄南州牦牛、青稞、水产和果蔬产业及美丽乡村建设和创业创新工程等领域的金融服务需求,积极创新乡村振兴产品和服务模式,有效提升“三农”服务质效。

(二)加强重点领域扶持,推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1.大力支持县域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抢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机遇,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大力支持市政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和产城融合发展项目,做好城北新区“十大市政”工程和老城区风貌改造工作的金融服务工作。

2.贯彻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积极支持园区新型产业发展。以黄南州实施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整治和4个县域特色产业园区(同仁农牧业科技产业园、尖扎三江源生态产业园、泽库生态有机畜牧业产业园、河南有机畜牧业科技示范园)为重点,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牧场等建设,以标准厂房按揭、法人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等产品为抓手,大力支持延链补链企业和新业态企业入驻园区,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促进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

(三)强化金融科技赋能,推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1.充分利用科技赋能,精准对接乡村振兴融资需求。依托青海省小微企业信用融资服务中心平台,对符合条件的线上小微企业贷款精准给予再贷款支持,重点帮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信贷投放。通过“青信融”平台向社会公布银行信贷联系人电话,扩大政策知悉面,构建人民银行、金融机构、企业联动机制,畅通政策传导渠道,撬动更多金融资源投向农业民生、特色农牧产业和品牌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领域。

2.金融机构应抓住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等发展机遇,进一步优化县域服务渠道建设。加快县域网点新增和布局调整,大力支持同仁、河南、尖扎、泽库四县电子商务进农村金融服务配套建设。同时加大对县域金融机具布放的资金投入,力争做到金融电子机具所有行政村全覆盖。

(四)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推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1.抓住普惠金融改革实验区落地实施的机会,聚焦农村牧区、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科技创新等薄弱环节,加快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网络普惠,持续开展“固定平台+移动展业+流动金融服务车”多维度移动金融服务,逐步实现将各类移动终端产品和移动支付技术与各类生活场景的深度融合,持续提升农村牧区金融服务可获得性。

2.深入推进信用普惠,在农村牧区深入宣讲金融政策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树立农牧民群众的金融意识和法制观念,推动“信用乡、信用村、信用户”治理,深入推进村级信用体系建设、贫困户信用创评及信用修复重建和“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暨惠农金融服务平台”应用,拓展农村牧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渠道,切实改善农村牧区信用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双循环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亨通集团:畅通“双循环”,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张明:如何系统地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