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本土舞蹈文化《前溪舞》动作语汇研究

2022-12-16褚琳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舞蹈学院

艺术评鉴 2022年19期
关键词:语汇舞蹈动作

褚琳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舞蹈学院

一、浙江本土舞蹈文化《前溪舞》历史文化概况

中国乐舞历史源远流长,从诞生源头的缕缕小溪到最终汇合为汪洋大海,经历了潺潺流水般的细腻,也经历了急流回旋的迅猛。值得庆幸的是,源于武康这朵绚丽的浪花——《前溪舞》 被幸运地保留下来。《中国舞蹈词典》对于《前溪舞》条目释文为:“南朝舞名,属‘清商乐’《吴歌》类。是其著名的代表之一。杜佑《通典》有记载:《清乐》,是起始于清商的三调,即‘平调’‘清调’‘瑟调’,并汉氏以来吁曲……”今尚存曲目有三十二曲。由此可见,《前溪舞》于隋唐时期归于《清乐》而被列入宫廷的九部乐、十部乐之中。这其中也有健舞与软舞之分,可以明显地看出,前溪舞蹈属于软舞。晋曹毗《箜篌赋》曰:“湖(濮)上飒沓以平雅,前溪摧藏而怀归”中,“飒沓”的意思是在展现一个优秀的舞者轻盈与迅疾的步伐转换。“平雅”则是代表了古代艺术的最高规格。由此可见,前溪舞蹈在古代亦或是当代都有独树一帜的价值。《前溪舞》自南北朝起始,历经隋、唐、元、明,直至前清,而前清时前溪一带尚有父老乡亲在传习前溪歌舞,这也清晰地说明《前溪舞》是中国舞蹈历史中源远流长的经典。

(一)《前溪舞》历史脉络梳理

前溪,又称余英溪,余英溪流经古城武康县治前的一段,故名前溪,《前溪舞》的诞生与东晋将领沈充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给舞伎”盛行,前溪恰是该舞伎习乐场所地,一大部分舞伎被沈氏送入宫廷,献给王室,这极大地推动了《前溪舞》的发展。此后,由于东晋政权向南迁移,清商乐也随之传入南方,原本作为主导的中原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向南方逐渐转移。此时,江南一带《前溪舞》作为本地域代表性舞蹈,体现出一种浓郁的江南特色,是当地人民生活状态与精神世界的反映。不断发展变化的《前溪舞》也促进了当地《吴歌》的发展,使南朝乐舞成为新声歌舞,影响甚广。纵向来讲,《前溪舞》被吴地民间歌舞所孕育,后进入宫廷,广泛流传于南北朝与唐朝时期,经宋、齐、粱、陈至五唐流传不断,近四、五个世纪之久。此舞虽从南朝开始逐步盛行,但直至唐末仍有歌舞者。南北朝时期作为汉魏与隋唐之间的过渡,即使这个朝代并不算强盛,但也留下了许多令人赞叹的文化瑰宝。前溪舞蹈以其独特的文化面貌成为了大江南地域文化界碑式的印记。时至今日,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究其源,探其根,解读内涵,剖析动作、动律、形态等,助推《前溪舞》的复建,填补了中国古代舞蹈史中《前溪舞》当代呈现的空白,也体现了浙江艺术高校对当地舞蹈文化研究的使命与担当。

(二)《前溪舞》歌舞文化释义

前溪舞的编曲者沈充乃晋代德清人,据史料记载,“沈充家富裕,曾在龙溪(今在浙江省德清县钟管镇),广蓄歌伎,常赋词作曲,后前溪为南朝习乐场所。”属于吴地的德清前溪,此地带的歌伎必然也会受到清商乐《吴歌》的影响。而《吴歌》是吴地的民歌民谣总称,吴地民众常以民间口头演唱方式表演,其艺术表现的基本方式为口语化演唱,与吴地的小桥流水、杨柳清风的自然环境,以及淳朴平和、蕴含秀润的民风习俗相吻合,因而吴歌的曲调大多是“柔和流畅,婉转起伏,高昂优美,好似行云流水,悠扬动听”。

史学家明确指出与乐舞一致性的《前溪舞》缠绵柔婉的风格特征:“《前溪舞》 情调缠绵舞态柔婉,具江南民间歌舞特色。”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纷争战乱不断,而江南吴地殃及较少,西晋八王之乱,流民起义基本都于浙境之外。因此,来自北方的技术、艺术等都推动了南方各方面的发展。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使南方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变为贵族的田庄,景色宜人的“山荫道上”一时名士云集。此时,浙江舞蹈呈现出多样、开放、包容的局面。一方面,北方舞蹈与南方舞蹈融合后展现出一种新的样态;另一方面,舞蹈开始更多地关注“人”的本体,反映人民的生活态度,从凸显追求端庄华丽的风格逐渐转向民间朴实的大众审美。南方在两晋以前多以蛮夷形象出现,后因北方文化的南迁,吴地在潜移默化中被影响,因而此时的浙江汉族舞蹈也开始呈现出温婉如玉、柔荑似水、清素细腻的风格。

《乐府诗集》卷中的四十五著录《前溪歌》七首,所展现的乐舞风格也以忧愁与伤感为主题。因音乐与舞蹈相辅相成、和谐统一,所以史料中记载的《前溪歌》也称作《前溪舞》,内容、形式所表达的情感都以忧伤哀愁为主题,以男女间的离别相思、爱恨情仇为主体方向。这种独特风格的形成是受其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所影响的。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地、社会失序、民族遭殃、人民受难的大动乱阶段。男子常年征战在外,女子整日思君念君,期盼自己的丈夫平安归来,这就形成了《前溪舞》的主题内容,产生了“宁断娇儿乳,不断郎殷勤”这样催人心肠的情感。南北朝时,无数有识之士、胸怀抱负之人被皇权贵族玩弄于股掌,他们内心对腐朽的官僚无不悲痛、厌倦、失望。正是因为《前溪舞》忧思感怀的风格特性与文人骚客之间达成了一种完美的契合和平衡,所以《前溪舞》成为哀苦相思的代名词,被众多人所追逐、青睐。

二、浙江本土舞蹈文化《前溪舞》动作语汇特点

舞蹈动作语汇是一切舞蹈语言的总称,由若干个舞蹈动作拼接成舞句或舞段,最终逐步汇聚成舞蹈语汇。每一个动作有其不同的动作属性,是不同风格下的符号体现。《前溪舞》动作多以后仰、提胯为主,在一个顿点后连绵不断地延伸,在动作的路线变换中给人以抑扬顿挫、舒缓动人之感。整个舞蹈语汇在轻重缓急、动静结合下完成,加以妩媚娇俏的舞蹈风格,韵味十足,有身临其境之感。因其《前溪舞》根植于战火纷争,亲人分崩离析之际,所以舞蹈的同时也有煎熬愁苦之意。后有诗人以《前溪舞》作为典故,以此来表达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之感。

(一)《前溪舞》动作动律特点

舞蹈,它的作用不仅仅只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么简单,它更是一种传承、发展、创新的艺术表现。《前溪舞》作为“江南吴歌”代表作,折射出汉朝舞蹈中的一些动律体态,比如在胯部运动的延用。从创新角度而言,其海纳百川的吸收了一些外来文化,例如佛教的手位等。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硝烟纷争,人们期盼安居乐业,但因大势所致,无法实现美好生活的夙愿。无数百姓选择将自己的精神寄托到虚无缥缈的佛教、道教、玄学之中,致使当时的《前溪舞》肢体动作就多有表现女子追求精神解放的动作。如南朝乐府所载:“贵得相缠绵”,以及《中国舞蹈词典》中所描述:“情调缠绵、舞态柔婉”的体态。通过后仰、刷腰、提臀、下腰等动作训练,让《前溪舞》展现出柔和唯美之态。通过端腰、提胯、横移等循序渐进的协调练习,令胯部的摆动发挥出灵动之美。凸显出《前溪舞》中女子胯部独有的运动方式和韵律特征。目前关于《前溪舞》的研究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以包括动作、姿态、步伐、技巧、手势以及由不同动作组成的舞蹈构图、舞句、舞段等内容在内的舞蹈形态研究。其二是以历史变迁、文化底蕴在内的舞蹈文化研究。总而言之,在研究《前溪舞》时应将宏观把握和个案研究相结合,尽可能地将其置身于大的历史背景中,全面分析《前溪舞》在历史文化中的全貌。将人文历史背景与舞蹈语汇勾连,直指《前溪舞》的精神内核深处,探寻其真谛所在。

(二)《前溪舞》动作风格特点

生于和平年代的人对南北朝时期百姓的处境难以感同身受,这时就需要用一些方法与手段将现有的动作语汇与当时的情感进行跨时空连接。结合《前溪舞》传统的主题表达,在步伐的动作力效中应更多选取重力为“轻”的元素,展现动作质感,例如“滑动”“浮动”“点打”等体现它的轻盈姿态。柳如是作“翻风解作前溪舞,泣露犹闻子夜歌”,其中“翻风”很好地说明了《前溪舞》在舞动时轻如风的动态特征。下肢动作有“绕拖步”“平拖步”“横移步”等体现前溪女子独有的生活特征步伐。把体态、巾舞、步伐等各要素进行综合性训练,体现前溪舞“情调缠绵、舞态柔婉”的风格特征。《前溪舞》动作风格主要由“轻”和“柔”来表现,动作中多以腰部的扭动、折叠、横移、后仰等表达夫妻分离之苦,以此展现柔婉、绸缪的风格特征。下肢动作多以原地或轻巧飘逸的步伐为主,展现分离之人在独守空房时的幻想与回忆,从而体现出若有若无、虚无渺茫的哀愁,这也体现了“软舞”的独有风格。使用轻柔秀逸的舞蹈动作展示婀娜妙丽、哀婉忧愁的风格特征,以此表达悲痛欲绝之感。

(三)《前溪舞》动作表现特点

舞蹈是一门肢体艺术,对于艺术而言,其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传情达意,而众多史料记载,《前溪舞》多表现离别、悲伤的情绪。典籍上对于此项舞蹈的记载少之又少,现代人很难对其有深入的了解,但幸运的是可以通过诗词中描写《前溪舞》语句来窥探,从中发现独特的艺术美。《前溪舞》从民间进入宫廷,其体态特征定然具有一定的规格标准。古人对于舞蹈描述之多,有时平白直切,有时托物言志,有时借舞思情。在这些大量典籍面前,我们只能通过剖析其中的统一性完善其舞蹈语汇。在记录中,对于腰部动作的把握是整个前溪舞蹈的一个重点,宋人吕渭老《减字木兰花·雨帘高卷》曰:“前溪夜舞,化作惊鸿留不住。愁损腰肢,一桁香销旧舞衣。”其中对于前溪舞蹈虽然是以象征手法来描述,但也能从中考察出前溪舞蹈中借用腰部来体现愁容的动作用法。其中不仅仅只是以腰部的运用来表现愁绪,更主要的是舞者情感的迸发。晋曹毗《箜篌赋》中“摧藏而怀归”明确将《前溪舞》的伤感舞蹈风格定位为“摧藏”与“怀归”。通过查询发现,两次皆有极度难过与悲伤之意,故而腰部动作可以理解为一种折叠态势的动作形象,从中表现出舞者的悲伤情绪,以及腰肢的高超技艺。

三、浙江本土舞蹈文化《前溪舞》动作复建价值

乐舞复建指对某一时期的风格性乐舞进行跨时代的审美重构,实现传统艺术的时代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近年来,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舞蹈学院教研团队于2019 年初便开始了对《前溪舞》的复建研究和实践工作。北京舞蹈学院孙颖教授提出,必须将舞蹈视为一种文化形态,从总体文化中去解构。为此,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舞蹈团队曾多次前往德清县前溪村进行田野调查,向传承人徐亚乐和当地文化馆,以及乡土贤达人士求教,同时也得到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茅慧、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副主任郑璐、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特邀舞蹈研究员、浙江传统舞蹈专业委员会主任吴露生等专家、学者的指导。复建团队在文献资料、文物考察、田野调查等方面多角度深入研究考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尽力做到精神内涵与动律语言相辅相成,齐头并进。

(一)《前溪舞》复建过程

目前对《前溪舞》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理论层面,对于如何复建《前溪舞》的研究内容相对较少。《前溪舞文化特征与艺术风格》 一文主要从不同类别历史文献、文学作品中探寻前溪舞的特征,以此来展现《前溪舞》的艺术形式、音乐、服饰等文化特征,为复建前溪舞做了一定的理论准备①李佳:《前溪舞的文化特性和艺术风格研究》,《大众文艺》,2017 年,第10 期,第169—170 页。。《江南风格起,参差有异色》②吴露生:《江南风格起,参差有异色——两晋南北朝浙江汉、胡舞蹈寻踪》,《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3 年,第3 期,第49—57 页。一文主要研究《前溪舞》产生的历史环境、发展过程及文化背景,通过挖掘不同文艺作品中的《前溪舞》,进而了解该舞种的特点、风格及表现形式。《<前溪舞>管窥及其当代复建探索》③张林鹃、王旭杨:《<前溪舞>管窥及其当代复建探索》,《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6 期,第83—86 页。一文通过传统文辞、舞辞中对《前溪舞》的记载,从舞蹈风格到动作质感再到舞蹈本体语汇,为《前溪舞》现代复建探索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当下艺术工作者挖掘研究《前溪舞》提供了新的借鉴。

《前溪舞》产生于极其动荡的年代,在历史演进中有一定的失传,我们只能通过后世的研究来一窥它的原貌。事实上这样的窥看也是不完全的,我们只能通过壁画、文献等再次重组这种独特的舞蹈语汇。在历史洪流中,《前溪舞》是碎片化的,我们的工作就是将碎片重组,呈现当代的《前溪舞》。当下,《前溪舞》的发展需要紧随时代潮流,发扬文化自信,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历史文献等,使其在遵循历史风格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创新。在历史中找类比性,不仅要参考南北朝时期的文物,也要参考其前朝后代的文物,在其中发现同一性,通过分析与想象,从中发现其关联性。在得到一部分研究结果后,再去进行分析,比较前溪舞蹈与其它舞蹈在步伐、上肢动作语汇等方面的异同。思考在运动轨迹中,是否有什么新的发展变化,是否跟其它舞蹈的动律发展一致。围绕《前溪舞》的历史文化特点,在已复建《前溪舞》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前溪舞》的舞蹈动作语汇,并融入现代舞蹈元素,进一步挖掘传统舞蹈的文化内涵,扩大《前溪舞》研究范围和社会影响力,取得新的突破。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舞蹈学院开展《前溪舞》复建工作后已取得部分可喜的成果。如CEFA 第二届芳华杯艺术职业教育舞蹈教学成果展演活动,《前溪舞》复建基础课荣获教学精品课程最佳展示;第三届“浙江风格 江南舞韵” 舞蹈作品展演,《春水前溪》荣获甲组专业类作品编排奖等。取得良好的成绩对复建团队是一种莫大的鼓励,但这仅仅是开始,团队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循序渐进的完善、丰满《前溪舞》的舞蹈动作语汇,逐步打造浙江本土舞蹈文化品牌,展现出浙江本土舞蹈文化的魅力。复建过程中,在已有《前溪舞》动作基础上不断融入新的内容,丰富动作语汇,进一步完善《前溪舞》舞台展现能力,完成建设《前溪舞》的语汇复现,并在复建过程中取得阶段性的成果,这无疑是复建过程中阶段性的胜利,也是复建工作走向正轨的第一步。在动作语汇特点上,我们注意旁松胯横移的动作趋势,运用胯和下肢动作,通过提胯、端腰、横移的中段和下肢训练,把胯拎起来,横胯移过去,完全在胯部的灵活摆动中进行,这体现出《前溪舞》中女子胯部独有的运动方式和韵律特征。在表现形式上,我们创作了巾舞类型的动作,通过长巾的抖、绕、扬等技法训练,丰富动作语汇。舞蹈时络绎飞散的长巾,在外袖内缝缀一条较细的长袖或飘带似的长巾,挥舞起来不感沉重,又很飘逸,充分体现出江南水乡“池上舞前溪”的历史风貌和风格特色。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搜集与田野调查,创作了“绕拖步”“平拖步”“横移步”等体现前溪女子独有生活特征的步伐动作。在韵律上前者合一,把体态、巾舞、步伐等各要素进行综合性训练,体现前溪舞“情调缠绵、舞态柔婉”的风格特征。这些阶段性成果与历史中的 《前溪舞》 相比必然还有较大差距,动作设计上还略显粗糙,复建团队需要通过借鉴大量相关舞蹈动律,以期进一步拓展空间。

(二)《前溪舞》复建价值

《前溪舞》作为该时期具有标志性的乐舞艺术,凝聚了时代的精粹,承载着地域性的文化意蕴,在舞蹈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复建《前溪舞》必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研磨,且要开展针对性考察。《前溪舞》的复现不仅是要展现中国的古典美,更要体现当代人优雅的精神追求,不仅是对本民族辉煌灿烂舞蹈艺术的复建,更是本民族文化艺术的溯源及传统文化的回顾及再现,是时代背景下精神文化的夯实,也是审美特征与美学倾向的体现。针对南北朝时期的文物陶俑出土考察,这是复现《前溪舞》动作语汇的必然功课,需学习壁画上的体态,文献当中的队形调度、艺术风格等。此外,还需使用现当代的艺术手法去诠释古典艺术,如一些现代舞蹈使用的调度,舞美上中的干冰、灯光等用法,以其来复现诠释当时民众的精神风貌,从而体现出浙江舞蹈独特的韵味。

在复建《前溪舞》的基础上,要将现代舞蹈元素、内容融入到传统的《前溪舞》之中,特别是用现代审美眼光去审视、再现《前溪舞》中的传统文化,并将复建路径的新尝试融入舞蹈表演与创作之中,丰富艺术实践经验,从而体现其价值。通过课程中具有针对性的训练,以及复建团队对舞蹈动作语汇的不断研磨,逐步形成具有现代价值意义的《前溪舞》。

猜你喜欢

语汇舞蹈动作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动作描写要具体
用歌剧语汇展示戏剧力量——解读悬疑歌剧《马克若普洛斯档案》
《荆楚岁时记》饮食类语汇探析
向大师致敬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