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黔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复兴路径探究

2022-12-16陈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艺术评鉴 2022年19期
关键词:黔南少数民族民族

陈飞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民族文化是指同一个民族的成员凭借其特有的认知在征服、改造和利用生境,以创造所有成员的全部生存条件,维系该民族繁衍生息的文化。民族音乐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个分支,黔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贵州省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是民族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以一定的社会文化氛围为前提,以内化为民族心理结构的特定文化模式为基础。在岁月的历史长河中,各少数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各具特色的、缤纷灿烂的民族文化艺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都是其所归属的并为之服务的人们的聪明智慧和创造的结晶,是民族生存与发展,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向自然索取民族全部成员生活物质资料的根本内驱动力,是民族成员互相团结、增强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的精神力量。如果缺少了民族文化,人就丧失了精神的力量,也就把握不住发展方向,变成了一个没有精神家园的、纯粹的“自然人”。没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就没有多彩的大千世界。

一、概述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作为一个多民族的西南省份,贵州有着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据资料显示,约有49 个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有1300 多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7.9%。历史较悠久的世居少数民族有17 个,最为古老的世居民族分别是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境内早期族群的起源大多与中国古代西南地区的四大族群有关:白浦、百越、氐羌和南蛮。今天,贵州的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水族、白族、毛南族、仫佬族、壮族和畲族都沿袭、分化于上述四个民族。

秦汉以后,贵州除上述少数民族和汉族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逐渐从其他地方迁入。因此,在贵州发展史上,各民族的和谐共处、共同发展和交流,极大地促进了经过多年洗礼后的贵州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既是贵州省少数民族文化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片多彩的大地上,多声部、无伴奏的侗族大歌、苗族的酒歌和芦笙舞、神秘的水书文化、布依族山歌、仡佬族山歌等共同交织成了一幅多彩的画卷。为世人认识贵州、了解贵州、读懂贵州留下了重要的信息。

二、新时代背景下黔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现状调查

黔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贵州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黔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正处于变异、衰退、消失的困境与现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的审美观念和兴趣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其占领了人们大多数的业余生活,人们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情感也在逐渐减弱,快节奏的生活导致了人们特别是青年人群对传统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兴致的缺失。民间艺人进城务工、民族民间音乐的人才培养、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乐器的制作与改良等方面目前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随着外资的不断涌入,国外的音乐也逐渐占据了国内市场,许多西方流行音乐录音制品象洪水一样席卷我国,并蔓延到了我国城乡地区。许多外国流行音乐和现代流行歌曲通俗易懂,具有伴奏音色丰富、节奏明快等优点,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追捧。近年来,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以都匀坝固镇为例,昔日的坝固镇被称为“芦笙”之乡。以悠扬清脆的芦笙曲、刚劲有力的“木鼓舞”、庄重肃穆的“铜鼓舞”、婀娜多姿的芦笙舞共同构成苗族音乐海洋的主旋律。例如,《打毽场上唱情歌》这首歌在格多苗寨是从老一辈传下来的,这类情歌描述的是:在大年初一到十五之间,苗族的青年男男女女到苗寨坡上一个叫做打键场的地方去活动,具体活动内容有——打苗毽、吹芦笙、吹木叶、对苗歌等,他们在这里向对方展现自己的才能,博得对方的欣赏,如果情投意合,女方会大胆地邀请男方一起打苗毽、跳芦笙舞,以此传达自己的爱慕之情。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民间艺术特别是口传心授的文化和非物质遗产正在逐步消亡。由于经济的发展,迫于生活的需要,大量苗族青年常年外出打工,远离家乡,“打苗毽” 这类活动已不再是他们用来与异性沟通的工具,唱苗族情歌的人自然也越来越少。昔日那种苗族男女老少人人都能歌善舞的场景已经越来越少,打毽场上已消失了往日那种充满苗族风情的风采。

面对日益衰退的少数民族音乐的现状,各县市政府也在积极响应,他们在拯救和发掘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改进民间艺人的生活质量方面作出了部分成绩。

(一)过去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保护方面的工作成绩

各级政府逐步认识到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性,逐渐形成了保护与开发的良好氛围。如:在2009 年4 月29 日,由黔南州委统战部主办、黔南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言献策座谈会”上,来自黔南不同战线的专家学者都在对我州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开发、利用和文化旅游的策划包装建言献策。他们认为当前我州弘扬传统文化的大环境正在朝好的方向发展,不过还有许多传统民族民间文化急需收集和抢救,我们应通过整理、调查、认定的方式,编制我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并对开发乡村民俗文化、音乐、舞蹈、乐器等内容该如何与黔南旅游更好地结合来进行研究。努力推进和加强对水书的保护、抢救、破译、出版工作,继承水族文化遗产,促进民族科学的研究工作,目前,三都县从立法的高度开展了水书文化的保护工作,将水书抢救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轨道。

一批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文化品牌初步形成。如:2006 年6 月 “刺绣艺术的活化石——水族马尾绣”“水书”和水族端节均来自三都水族自治县。独山花灯戏在2008 年6 月被列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好花红”民族文化品牌也在进一步推广,“唱响好花红民族炫歌”活动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中。

一些少数民族文化的开发工作已开始显现出了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如:平塘县“自古贵族——毛南族”习俗的有序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都匀市韦帮粉剪纸艺术不仅给人们以美的艺术享受,同时还收获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三都水族马尾绣多次参加北京、深圳等地的展销会,产品供不应求。

一批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开发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2009 年6 月,省政府出资2500 万对水族马尾绣进行了系列开发。“水书”的保护、抢救、破译、出版等工作已进行了多年,三都水族自治县将水书保护工作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所需经费也列入了县级财政预算,以确保水书抢救工作能够正常开展。

(二)分析在新时代背景下影响黔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复兴的主要因素

1.开发不到位、缺乏系统性、长久性

如:2006 年在深河抗日民族文化园举办的独山花灯节,主办方邀请了国家民委、省政府、省民委、州委州政府等部门,由贵州电视台、黔南电视台共同报道,本次活动安排有序、盛况空前。我们向参与活动的领导、嘉宾展现了一场民族盛宴。我们本应该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以此次花灯节为契机,继续深入开发、规划、创作以花灯为基础的独山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和以花灯戏为基础的民族音乐创作,不断系统的丰富花灯旋律,使独山的花灯成为我州向外界展示的一张文化名片。可惜,此项活动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延伸,无法将独山花灯的民族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

2.个体开发、不成规模

黔南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多项艺术品是靠家庭作坊手工制作的。没有集中的生产线,无法批量生产,无法做到有效传承。少数民族音乐也是如此,以苗族乐器芦笙为例:芦笙是我国苗族地区非常重要的笙簧类乐器,在日常生活中、重大节日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但是,芦笙的制作仍然是由民间艺人进行制作和改良的,例如簧片的选择、各种音调笙管的选择等。这就造成了芦笙市场较窄的现象,无法满足市场的大面积需求,为芦笙文化进校园和乐器的推广和传承方面带来了严重的考验。

3.政府缺乏投资和综合规划

严重缺乏资金是限制本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缺乏系统性、科学性是我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技术性障碍。目前,我州各市、县尽管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和其他州市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1)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除新建的州体育馆、市文化馆外,没有一个原声音乐厅。对于民族歌曲演唱而言,原声的音乐厅是可以最真实的还原演唱效果的,并且能够做到与国内、国际接轨。目前,我州的歌唱活动只能在室外搭建舞台,以2019 年4 月黔南州总工会的“五一歌唱”比赛为例,在都匀市文峰广场搭建舞台举行赛事,所有参赛队员都必须顶着烈日进行比赛,这除了能达到一定的社会活动宣传效果外,并没有真正的提升人们对民歌演唱的审美水平,更无法推进其演唱水平的提升。

(2)人才重视力度不够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除了要依靠民间艺人的努力,还需要更多的通晓民族语言、熟悉少数民族民俗的专业人才来进行搜集、整理与创新。例如:云南省长期聘请的作曲家刘晓耕老师长年生活在云南地区,他通过不断的采风、积累,创作出了多首佳作,并在全国范围内宣传推广。其《水母鸡》《月亮今晚要出嫁》《撒里罗》《回家》 等多部作品均被全国多所优秀的合唱团队采用并进行了演唱,再一次让观众聆听到了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美。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需要在民族元素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的创作技法和审美,才能够适应当下社会的需求,让更多的听众会自觉地进行演唱,只有扩大传唱的范围,才有可能真正的将其传承下去。

(3)没有形成系统性推广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发展具有长期性,它并非是在短期时间之内就可以完善的。从2005 年多彩贵州歌唱大赛、舞蹈大赛开始,从县、市开始比赛到全省半决赛总决赛,全省的歌唱氛围变得越来越浓烈。在举办多彩贵州大赛期间,多少优秀的作品、优秀的歌手脱颖而出,既丰富了贵州省的文艺作品,又弥补了人才的空缺。同时,多彩贵州大赛的影响力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外来人才服务贵州、建设贵州。

三、探索黔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复兴的路径

黔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各少数民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本文在结合现代审美需求对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遇到的严重困难做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之后,做出了如下构想:

(一)统一认识,科学规划

我们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黔南少数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保护,要求各级政府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功能、价值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并把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增设专职部门、选派专职人员、让州财政列入专项经费对其进行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努力寻找县域之间少数民族文化的联系点,建立民族文化的演示和产业链,并在商业运作上合理布局,寻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建立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部门机构,协调和合理部署本地区民族文化的普查、保存和保护工作,招聘研究民族、民俗、考古、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舞蹈、民间社会的专家和学者。这些机构的具体任务是为修订地区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计划以及对评估项目提供专业的业务指导。走访民间,走进民间艺人的生活,尽快开展全国民间传统文化普查工作。以书籍、DVD、书面、音像和数字形式,系统、全面和三维地记录少数民族的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图像,以便最大限度地记录和保存现有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图像。

(二)加大投入,培养人才

政府要提供专项资金保障。地方财政应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保护经费列为专项预算。政府应该将财政保障作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抢救和保护经费的主要来源,加大投入力度,并逐年增加。与此同时,更要加强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力度。

1.注重人才培养,解决民间艺人青黄不接的问题

鉴于老一辈民间艺人、非遗文化传承人先后辞世,年轻人又偏爱现代音乐,少数民族音乐人才的培养工作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这使得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工作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解决好民间艺人青黄不接的问题是其关键所在。造就一支事业心强、专业过硬、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专业人才队伍是极为重要的。同时,政府应当主导外出务工的民间艺人返乡创业,将口传心授的民间音乐有效的保留下来,并进行开发和保护。

2.注重高素质专业人才引入,打造艺术精品

民族音乐的传承,首先要传唱,我们应该通过引入高素质专业人才,来组织创作者创作少数民族音乐作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黔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要做到健康传承发展,必须要创造和汇集代表社会形象和领导当代文化的杰出作品,跟上时代的进步。如《飞向苗乡侗寨》《醉苗乡》等作品,他们都是在原有的民歌音乐元素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的作曲技法,使作品给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郎朗上口的感觉。当越来越多的听众开始自觉地传唱少数民族音乐时,传承工作才可以说产生了质的变化。

3.培养通晓民族语言的经营人才,提升适应市场能力

必须积极发展和引进掌握民族语言的创业和管理技能,并在民族文化领域积极发展展览、商品和旅游市场的综合性人才。同时积极扩大非政府资本对文化的投入,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将文化资源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重大节日、重大活动时,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市场经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发展,利用和促进少数民族独特的音乐文化,并将其作为经济增长的新来源。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具有广泛影响的独特文化产业,以促进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品的品牌优势,从而带动我州发展与旅游有关的产业和民间手工艺等,既可以提升社会效益,又可以达到经济效益。

(三)兼顾“双效”,经济中心

推动我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要紧密保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效结合。一般而言,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不同趋势往往会导致两者之间出现相互矛盾或不一致的关系。例如:举办独山花灯节不仅仅是实现经济效益的一种手段,所以我们也要重视其社会效益,更要将其上升到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曲艺、推进文艺创作、向全世界推广民族艺术和文化的高度。在这种情况下创造出更好的效益,才能实现举办活动的真正意义,更加凸显出民族文化底蕴的强大生命力,让以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为基础的文化创新能够创造更大的市场。将多声的民歌、特色的乐器、节日的庆典有效结合,营造出反映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品的趋势,做到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转化和利用,并基于此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真正的达到双赢的效果。

(四)深度推广,形成系列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之所以在现代发展中出现了衰败的情况,就是因为其在发展中慢慢的失去了现代社会的认同感。因此,讲究时效性、统一性原则是尤为重要的。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文化产品的命运与其他商品一样,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的身份和观念。这意味着,文化产品只有在得到更多的认可和接受的情况下才能产生经济价值,并获得预期的效果。因此,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必然取决于一系列的因素,包括社会发展、资源结构、资源分配、主流思想和美学等。单一的音乐活动和民族音乐保护活动则会显得力不从心。从政策制定到工作部署,从活动组织到参与,从社会效益到经济利益联结,都要形成系统的、统一的、长久的活动机制。我们可以借鉴三年一届的多彩贵州歌唱大赛、舞蹈大赛的经验,面向全州的市、县开展民族民间音乐活动,让更多的人才可以借此展露才华。同时,我们可以将其与经济效益巧妙结合,确保活动的永久性和时效性,尝试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模式。

四、结语

黔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贵州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黔南少数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财富,是黔南少数民族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也是黔南艺术和文化的重要象征。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对此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倍加爱护、努力传唱、努力传承。复兴黔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既是民族的复兴,又展现出了一种文化自信的姿态,我们应该让黔南少数民族音乐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让少数民族人民的智慧结晶得到进一步的延伸,谱写出新的篇章。

猜你喜欢

黔南少数民族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二)
黔南文艺界3-4月大事记
图解黔南五年 高歌猛进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全域旅游嘉年华我在黔南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