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运用项目化学习 实现个性化课后服务

2022-12-15罗玉冰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22期
关键词:课后服务项目化学习双减

罗玉冰

[摘要] “双减”政策强调提升学校的课后服务水平,结合项目化学习的形式展开课后服务,具有多样性项目满足活动可选择性、自主性学习实现个体差异满足,以及具身性实践改善个体学习等优势。以“鲫鱼养殖记”项目为例进行课后服务,构建并实施了因应学生特质制定发展性的素养目标、根据问题诊断划分差异性的项目群体、围绕项目类型展开线索化的探究实践、依托成果展示建立科学化的评价体系的教学程式。该项目化学习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开展跨学科实践,实现个性化课后服务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双减”政策;课后服务;项目化学习;跨学科实践

如何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实践中提供个性化的课后服务,落实“双减”目标,是当前中小学校的热门话题。项目化学习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有效途径。项目化学习是指学生围绕具有基于真实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精心设计项目规划,实施项目任务,促使学生掌握所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开展深度学习,提升核心素养。本研究根据初中生物学新课标所要求开展的“植物栽培与动物饲养类”跨学科实践活动,创生了系统性、多元化的“鲫鱼养殖记”跨学科实践项目。该项目将主要围绕鲫鱼的特征及生活史展开丰富的跨学科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理解生物、劳动、物理、美术等多学科知识的相互关系,并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为育德、增智、健体、育美、创劳服务,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以项目化学习实现个性化课后服务的依据

(一)多样性的项目可满足课后服务的可选择性

项目化学习依托具体真实的项目问题,让学习变得真实可及,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内学习动力,驱动学生积极投入项目化学习中。“双减”政策的实施要求学校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业负担。实现课后服务个性化可以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强调核心素养培育的教育背景下,满足义务教育课后服务个性化目标,其基础就是结合学生的学情特点为其提供可选择的服务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内在驱动力。传统的课后作业较为枯燥单一,学生无法结合个人兴趣特点选择多元化的作业,难以满足“双减”政策的要求。项目化学习模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其通过具体、真实的项目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能够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需求,让学生享有更多的选择权,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需求及学习动力等对具体项目进行探讨分析,通过团队合作探索方式提升个人知识素养。例如,通过项目化学习,学生可以自主组建学习团队,可以从不同视角对具体项目进行探析,以此增强课后服务的趣味性与知识性,落实核心素养教育。

(二)自主性的学习能实现课后服务的差异满足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会学习与自主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传统教育模式存在大量琐碎的知识和以成绩为导向的学习,过度追求千篇一律的人才培养效果,忽视学生的差异性发展。差异化教学是一种“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差异,满足学生个别需要,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理念。差异性理念是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观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理念。长期以来,义务教育学校在课后服务上缺乏与学生的结合,忽视学生个性的差异发展。项目化学习强调学生为了获得知识,必须要亲身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运用所學的专业知识,开展研究型、合作式的学习,以此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初中生物学科知识具有烦琐性与抽象性,而项目化学习立足于打破传统课后服务的桎梏,让学生从单纯地做题、背诵等模式过渡到对一个真实情境的驱动性问题进行项目设计来解决问题。其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把握生物大概念知识,促进深度学习,让学习过程变得更有趣,让学生在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中思考、学习、推理、创造,从而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品质。

(三)具身性的实践会改善课后服务的个体学习

教育的中心问题是让知识保持鲜活、避免知识的惰性化。项目化学习,学生不只是理论上的学习,更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应用,体会知识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问题解决与批判性思维等能力,促进学生多向度发展。生物学新课标强调核心素养教育,聚焦大概念,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知识,获得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后服务是增强学生认知能力、将课堂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重要载体,具身性的实践活动能让学生高质量地完成专业学习任务,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而项目化学习具有实践性,构建项目化生物课后服务能够有效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利用实践性的项目获得知识。一方面项目化是借助真实的情境完成教学任务,通过真实情境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传统的初中生物课后作业难以促使学生深度学习,而项目化学习重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让学生亲自发现、交流、设计、探索,用高阶思维带动低阶认知,促使学生深度思考。另一方面项目化学习改善课后服务个体学习效果,解决制约我国教育的短板。例如初中生物课后作业长期以来聚焦学业考试内容,而没有融入对现实的关怀和爱国精神,竞争性学习也难以让学生体会到共同体的社群价值。项目化学习则通过与正确价值观的融合能够有效改善个体的学习状态,塑造自由而有价值的灵魂,促进个体学习的提质增效。

二、运用项目化学习实现个性化课后服务的案例

“鲫鱼养殖记”项目主要基于新课标“生物的多样性”学习主题中鱼类的相关内容。“鱼类”一节介绍了鲫鱼的外部形态结构、呼吸运动方式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及鱼类的主要特征。考虑到生物适应性发展的特点,该内容可以渗透“生物与环境”学习主题下的概念,即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初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的物理及生物学知识,具备了实验操作的基本素养,为本项目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该学段的学生执行力强,思维活跃,对于动物养殖充满兴趣,对自然科学知识具有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项目化学习课程,既能有效提升课后服务课程水平,又能满足学生探索自然的学习需求,真正落实“双减”目标。

(一)因应学生特质制订发展性的素养目标

个性化课后服务需要围绕学生特质制订明确的核心发展目标,将核心素养目标融入项目化学习的全过程。对照生物学新课标要求,核心目标内容如下:

生命观念:通过课堂学习、收集资料,获得鲫鱼的主要特征、生活习性等基础知识,初步形成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能够运用系统与整体的思维方式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科学思维:通过设计制作生态鱼缸、科学养殖鲫鱼等实践活动,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形成基于事实证据和逻辑的思维习惯。探究实践:通过观察记录鲫鱼的生长发育过程,能够发现并提出科学问题,用实验探究法认知鱼类生存所需的环境条件、环境因素对鱼类生活的影响。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通过劳动创造形成真实产品,解决现实问题,展现学生的创造能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引导学生与美术对话,崇德尚艺,乐于创造。态度责任:通过参与科学探究,初步理解科学的本质,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通过长期的鲫鱼养殖过程,树立顺应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确立生态文明观念。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树立学生的合作意识,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二)根据问题诊断划分差异性的项目群体

划分差异性项目群体是开展项目化学习的基础,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学情,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确定项目主题。本项目从新课标要求出发,明确教学目标,结合真实情境,围绕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跨学科实践等大概念,对教材、资料等相关内容进行编排组织,从而确定项目主题,并进行项目的整体规划设计。项目体系由问题进行逐级驱动,子项目之间相互联系,层层递进,最终指向核心问题。具体项目框架如下图所示。

(三)围绕项目类型展开线索化的探究实践

先期实践:教师根据已确定的项目主题及整体规划,进行大量的资料收集汇总,学习鲫鱼养殖经验,并开展为期两周的养殖实践。通过先期实践明确实践所需材料器具,累积实践经验,为将来带领学生完成实践活动奠定坚实基础。确定小组成员:项目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活动,共20名初二学生参与项目。项目化学习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实践,因此每个小组应在考虑学生意愿、能力、性格等因素的基础上选择4-6名学生。小组成员要明确分工,制订规则,便于更好地完成项目活动。设计实践任务单:教师基于教学目标,设计不同子项目的课堂及课后作业,即实践任务单。实践任务单可分为设计制作、感知体验、科学探究等多种类型。

1.设计制作类。设计制作是该课程的重点内容,是检验学生综合知识的重要载体。教师布置“设计、制作生态鱼缸”的实践任务单。实践任务清单包括明确生态鱼缸的设计要点、生态鱼缸需要哪些动植物、生态鱼缸应该选择怎样的材质等问题。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学知识,强调生物部分及非生物部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随即发布生态鱼缸的设计任务。基于学生的学情,实践任务单应明确生态鱼缸的制作要点,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提示学生从生物、物理、美术等多学科角度进行思考分析,从而设计合适的生态鱼缸。此类实践任务单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通过灵活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术,动手制作美观实用的产品。

2.感知体验类。以子项目“观察记录鲫鱼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的实践任务单为例,教师与小组成员通过收集分析相关资料,结合先期实践经验,共同设计并制作了鲫鱼养殖记录表。记录表包括鲫鱼体重、体长等生长发育指标,水温、pH等环境指标,以及饲料的组成、投喂情况等营养指标。同时,教师要求学生记录异常情况,这有利于把握正确的养殖方向,同时发现有趣的科学问题。此类实践任务单可引导学生通过辛勤劳动来学习鲫鱼的养殖方法,体验并感知生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从而树立生命观念,形成热爱生命、敬畏自然的情感。

3.科学探究类。科学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举措。在该课程教学中,要以“探究影響鲫鱼生长的条件”项目为切入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具体项目设计方案:学生通过观察并记录鲫鱼的生长发育过程,发现鲫鱼的体色与生活环境、生长发育情况密切相关。教师与学生小组基于观察结果,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设计制作实践任务单;实践任务清单包括两个实验,一是探究引起鲫鱼变色的因素,二是探究鲫鱼的体色与生长发育的关联。学生通过参与设计制作实践任务单,提升了活动参与度,初步形成了科学思维。而且,完成任务单的过程促使学生以科学实验寻求真理,深刻理解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生成产品:项目化学习的特点之一是通过产品的生成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具体的产品形式包括通过跨学科实践制作的生态鱼缸,通过科学探究撰写的实验报告,通过观察记录汇总的养殖手册,以及照片、视频等。

(四)依托成果展示建立科学化的评价体系

学生之间的交流展示不仅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交流展示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例如生态鱼缸、手抄报、养殖手册展览,小组成果汇报展示,养殖趣事分享等。通过展示,小组之间可以更多地交流分享心得体会、经验教训。与此同时,还应当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评价是教学的关键环节,发挥着帮助学生反思总结、纠正不足、强化优点等重要作用,不应片面地根据结果进行判定。因此,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对于项目化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应基于学生的行为表现及学习成果,制订科学的评价量规。根据子项目的不同,评价量规的内容可进行适当调整。例如,生态鱼缸养殖鲫鱼的评价量规(如下表所示),包括对学生科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科学思维的培育情况、实践活动的参与程度、交流汇报的表达能力及产品的艺术性与实用性考查。评价量规兼具过程性与结果性,有利于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实践过程,分析小组成果的得失,积累经验教训。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素养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活动。

三、总结与反思

项目化学习以问题推动教学进程,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知识储备与真实问题联系起来,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充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在课后服务的过程中积极组织跨学科实践活动,通过多学科教师联合教研等方式,将子项目内容与其他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方法,形成物化的学习产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项目化学习还应当创新作业设计的形式,以实践任务单形式特色展开。

[参考文献]

[1]夏雪梅.指向创造性问题解决的项目化学习:一个中国建构的框架[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06):59-67.

[2]丁奕然,李雁冰.《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与教学建议[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2,23(03):7-12.

[3]高巍,周嘉腾,李梓怡.“双减”背景下的中小学课后服务:问题检视与实践超越[J].中国电化教育,2022(05):35-41,58.

[4]罗章莉,丁奕然.《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版与2011版的比较研究[J].中小学班主任,2022(16):38-43.

猜你喜欢

课后服务项目化学习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发挥学校优势 做好课后服务
“课后服务”之我见
“课后服务”:亟待研究的一些问题
以项目化学习为推力的初中思想品德实践教学策略研究
当项目化学习遇见STEAM课程
“项目化学习·多元呈现”教学模式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