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2022-12-13张铃丽

教育观察 2022年34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育人计算机

张铃丽,汪 凯

(许昌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高校肩负的重要使命。[1]课程思政是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关键一环。高校应着力提高课程建设站位,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实现育人与育才相统一,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学计算机课程旨在赋予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2]如何结合课程内容和特点,探索一套切实可行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让大学计算机课程为实现全方位育人提供更好的支撑,是新时代高校教师面临的问题。

一、课程定位与思政育人目标

信息社会需要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对应用型高校提出了新要求。大学计算机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第一门信息技术类课程。[3]该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以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课程授课对象为刚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他们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因此,探索大学计算机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计算机课程通过实施课程思政,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人文素养,着力培育有理想、有学问,具有责任担当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计算机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计算机新技术,激发学生奋发向上,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和科学精神,使学生在学习时全身心投入,工作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课程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支持。

在知识与技能层面,学生应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方法,形成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素质素养层面,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提升信息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思政层面,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课程思政建设状况与可行性分析

(一)建设状况分析

目前,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还存在着“两张皮”现象,教师对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关系的理解还有待提升。大学计算机课程内容丰富,课程思政潜力巨大,但目前开发挖掘的思政元素尚有不足。相关教师还没有把国家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任务完全贯彻落实在课程教学中引领大学生。

思政融入的“度”难把握,教学方法有待创新。[4]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融合受到时间及具体课程内容的限制,要把握好“度”,思政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要润物无声般融入,否则达不到相应的育人效果。

课程思政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虽然能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会存在思政教育教学能力不足、忽视个人思政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等情况。

(二)建设可行性分析

计算机课程内容涵盖了计算机领域相关基础知识,也蕴含了丰富的思政元素。目前,教师通常只将最明显、最直接的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课程蕴藏的思政元素还没有被深入挖掘。通过挖掘该课程显性和隐性思政元素,将信息技术与中国信息产业结合起来,既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大国工匠精神。

大学计算机课程与思政教育能够形成较强的协同效应。课程内容结构性强,具有模块化的知识体系,教学目标层层递进,融入思政元素之后学生更容易接受。

三、大学计算机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一)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提升教师育人能力

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导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较强的教学能力。[5]为了更好地进行全方位育人,高校应建设复合型教师队伍,主要包括各门课程主讲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等。团队成员涵盖多个学科,形成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教学队伍。辅导员更加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课程主讲教师与辅导员双向沟通,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更好地发挥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思政教师和课程主讲教师互相听课,课程主讲教师提升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思政教师拓展知识面。

此外,高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思政理论知识,提高教师自身的政治素养;开展集体备课,挖掘思政元素,设计并优化思政教学案例;通过“以赛促教”“以研促教”“磨课研课”等教学活动不断提升团队教师的业务能力。

(二)修订教学大纲,新增思政育人目标

大学计算机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文化与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软硬件系统、信息的表示与存储、常用文档编辑、计算机网络与数据库等。教师应在原有大纲基础上,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课程教学目标。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深入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与课程知识传递有机融合起来。

教师应将“爱国主义”“创新精神”“民族自豪感”“工匠精神”等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内容融入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完成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术层面,帮助学生掌握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在能力层面,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机程序设计、系统开发和应用能力,实现计算机赋能教育;在价值塑造方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着力培育有理想、有学问,具有责任担当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重构教学内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教师应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定位和课程教学目标,根据思政教学目标,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将思政教育与课程知识传递有机融合起来。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探寻思政元素的切入点,最终形成以知识模块为基本单元的详细课程教学方案,课程思政切入点与案例如表1所示。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划与设计,把大国工匠精神、民族自豪感、创新精神、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教育等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表1 课程思政切入点与案例

(四)创新教学方法,将思政教育理念融入教学全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平台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渠道,以中国大学MOOC平台为依托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MOOC平台和面对面课堂完成学习任务,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教学案例来源于学生生活,又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营造了生动真实的教学环境,也把课程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通过小组共同完成任务,实现师生之间的共鸣共情,双教双学、同频共振。

图1 融合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

学生借助优质的MOOC资源,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任务进行在线学习,在面对面课堂,教师对共性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内化。课后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并完成拓展任务。下面以“幻灯片的放映”为例,说明如何在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全程融入思政元素。

课前教师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思政元素,教师提供电子资源、设计问题并发布任务。根据前述的教学设计,该部分共有三个小视频:自定义动画设计、超链接的设置及幻灯片的切换。教师将录制的视频上传至MOOC平台,并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消息,提醒学生观看视频。此外,教师还要发布相关单元测试、作业及思政教育主题探索任务。同时,在MOOC平台上发布演示文稿:中国传统节日介绍。课程内容发布后,学生即可开始进行课前学习并完成相应的单元测试。对于微视频,学生可以有选择性地观看,自己掌握学习时间和进度,对疑难问题可以在线与同学、教师交流。学生的学习数据都被记录到网站后台,供教师课前查看评价。

课中教师进行深度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内化知识,完成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教师根据课前学习数据,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课前学生掌握较好的知识点设计案例并进行快速测评。主要测试内容有自定义动画的设置、幻灯片切换的设置及鼠标放映幻灯片。课堂任务是课前学习任务的提升与拓展,学生不但需要理解学习内容还需要小组内合作探究,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对课堂任务进行知识点分解,设置引导问题。对该部分教学内容,课堂案例为编辑“向英雄致敬”演示文稿,课堂任务为以“致敬戍边英雄”为主题制作演示文稿。学习小组之间进行沟通交流,探讨各自小组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经过小组间的交流讨论,进一步加强“幻灯片的放映”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掌握。在教师的监督下,进行小组推优评选,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课后教师对前两个阶段的教学进行总结,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进行深度学习。课后学生梳理知识,将课堂上的思政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五)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科学考核思政育人目标

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形成了多元化考核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6]为了更好地评价思政育人效果,课程增加项目阶段性评价,进一步降低总结性评价的比重,最终实现能够体现德育教学成效的课程考核方式,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课程总评成绩包括三部分:过程性评价(28%)、阶段性评价(12%)和总结性评价(60%),课程评价体系具体构成如表2所示。

表2 多元化思政化评价体系

四、结语

为了更好地推进大学计算机课程思政建设,本文结合大学计算机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分析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性,提出切实可行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首先,建设包括课程主讲、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复合型教师队伍;其次,结合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做到知识能力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最后,在融合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与重构,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教学环节中全程融入课程思政,形成能够体现德育成效的考核方式,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育人计算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计算机操作系统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