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秘表达:感受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
——《童年》整本书阅读交流课教学设计

2022-12-12滕衍平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阿廖沙童年高尔基

文|滕衍平

板块一 《童年》与童年

一、聊聊我们的童年

出示:

4 岁————11 岁

师生交流:从4 岁到11 岁,从幼儿园到现在,正是我们上学的阶段。这期间,你就读过几所学校?有没有搬过家?生活的环境如何?每天陪伴你的人有谁?他们对你如何?生活中有没有让你印象深刻的“大事件”?

二、说说作者的《童年》

1.出示名言,交流体会。

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名人名言,是一个人基于自己的人生经历产生的深刻感悟,是最朴实而真切的语言表达。有人说过这样两句话,你认为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预设:这个人叫高尔基。这两句话非常形象,第一句是比喻的说法,突出了热爱读书,渴望学习。第二句中,暴风雨不仅仅是大自然的风雨,更是指人生的困苦,写出了敢于迎接挑战的精神。

出示高尔基简介:

高尔基(1868 年3 月16 日~1936 年6月18 日),苏联作家,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姆维奇·彼什科夫,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政治活动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

这样的经历与成就,可以看出高尔基不屈于命运,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精神。

2.回顾阅读内容。

(1)想一想,下面的说法正确吗?

①《童年》是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

②在阿廖沙的生活中,带给他积极影响的人有外祖母、小茨冈、舅舅。()

(2)师生交流:

①“小说大多是虚构的,却又有生活的影子。”自传体小说,就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作为素材写的小说作品。文中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有时还以成人的视角来进行评点。

②出示下图,结合《童年》的阅读说一说这部分内容。

点拨:这是“我”的生活经历,也就是《童年》这本书的结构框架。与课始的图表比较,引导学生感受“我们”与“我”的童年经历。

(设计意图:这部分,4 岁到11 岁,进行了两次交流。一方面让学生真切地体会自传体小说的特点,一方面也拉近了学生与《童年》的距离,这样的“相似”建构,让读者与书本建立联系,破解了对书本的陌生感,能够消除一定的畏难情绪,让学生更容易浸入整本书的阅读情境之中。)

板块二 感知人物形象

一、聚焦典型人物

出示: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

1.这个人是谁?这句话怎么理解?

这个人是外祖母。作者用黑暗与光明对比,突出了外祖母带给“我”的影响,突出了外祖母给“我”的无私的爱。

2.习作中,我们会如何表现一个人物?阅读时,我们又如何读懂一个人物?

阅读时要关注小说阅读的特点,注意情节、环境,通过典型事件和人物言行,关注人物形象。

二、探秘人物表达

1.明确阅读任务。

(1)浏览第四章,给下列事件排序。(救火 祷告 怕蟑螂)

(2)细读第四章,说说每件事分别写出了外祖母的什么特点。

2.完成任务,分析人物形象。

(1)排序:祷告—怕蟑螂—救火

(2)分析外祖母形象。

①祷告部分,我们看到外祖母为身边各种人祈祷,希望得到上帝的保佑。可以看出她的淳朴善良。

②怕蟑螂的描写,写出了外祖母的胆子小,可笑也是可爱。中间有关于“鬼”的描写,可以想象外祖母不怕人,不怕事,不怕鬼,却怕蟑螂,形成了对比。

③救火中,外祖母的表现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默读,填写表格。

通过梳理表格,我们能够感受到外祖母是救火现场的主心骨、指挥官,这里写出了她的勇敢、镇定。

(3)思辨:写人物,一般要突出正面形象,为什么要写外祖母“怕蟑螂”?

预设:小说这样写,一方面塑造了全面的、真实的、立体的人物形象。“我”是弱小的,她是温暖的翅膀,是温馨的港湾。另一方面,也写出了“我”的价值,也可以保护外祖母,这样的经历,也助力了“我”的精神成长。

3.回顾文段,再谈感受。

预设:更真切地感受到外祖母对“我”的疼爱以及带给“我”的影响。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围绕探究话题进行阅读批注,学生在阅读中借助已有经验就会发现外祖母的诸多特点——善良、虔诚、勇敢,同时,胆小。这样看似矛盾的、多样的形象恰恰是整本书作品丰富、丰满、真实的地方。学生在以上的阅读中,经历了批注阅读、对比阅读、思辨阅读,在深度阅读中感受了人物形象,经历了思维的挑战,提升了阅读品质。)

板块三 阅读策略迁移

一、聚焦外祖父

1.书中很多人物,还有谁也是“立体的”形象呢?

2.找出描写外祖父的章节,找出关键事件,说说你的看法。

分组研读:

外祖父与外祖母,外祖父与“我”,外祖父与儿女,外祖父与仆人。

二、品析,说说人物形象

1.交流:

对“我”,冷漠与关爱同在。

对妻子,毒打与依赖同在。

对儿女,自私与理解同在。

对下人,恩情与残忍同在。

2.汇总讨论:

(1)外祖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交流: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暗放高利贷,怂恿帮工偷东西。有时也有无助、可怜、和蔼的一面。

(2)外祖父为什么会这样?

出示补充资料:

外祖父出身贫寒,长大后成为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仅凭两年的时间就从纤夫升为管理人员。他一步步从社会的最底层走上了上流社会。从一个贫苦的农民变成受人敬仰的会长,从一个一无所有的青年变成家财万贯的富人。

外祖父年轻时事业有成,但是家庭教育却很糟。他对待孩子的教育除了打就是骂,家里大大小小,家人、仆人包括小主人公阿廖沙都曾被外祖父毒打过。外祖父性格暴躁、凶残,一言不合就动手。年轻时外祖母成了外祖父拳头下的常客。有了孩子以后,两个舅舅就沦为鞭下客。母亲因讨厌外祖父而选择留下阿廖沙独自离开那个让她感到压抑的家。

两个舅舅从小在外祖父这种残暴的教育下,也变得越来越像外祖父。他们继承了外祖父的凶残、自私、冷漠无情,除此之外还阴险狡诈、嗜酒如命、自甘堕落。两个舅舅成天吵嚷着要分家,他们都希望从中能多分点家产。分家后外祖父和外祖母以及小主人公阿廖沙搬进了新的房子。

外祖父本以为能在这栋漂亮的小白房子里度过余生,可天不遂人愿。他把分家后所有积蓄都放给高利贷,本想以此挣点零花钱,没曾想,最后血本无归。

(《〈童年〉——外祖父篇》,有改动。)

小结:外祖父的家庭经济落败有社会的原因,也有个人的原因。外祖父的性格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的。

(设计意图:高尔基的《童年》,人物众多,形象多元。作品的文学魅力需要学生进一步体验,并进行学法迁移。这里学生能体会到作者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的特征,通过多方面描写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对比等方式突出人物特点的方法。)

板块四 “我”与“我们”

一、阿廖沙与“我们”

1.阿廖沙与我们,有哪些不同?

预设:生活环境的不同,生活经历的不同。

2.阿廖沙与高尔基的联系。

体会阿廖沙与高尔基身上共有的顽强、坚韧的品格。

二、《童年》与“我们”

制订阅读计划,深入阅读,尝试着在“我”中看见“我们”。

(设计意图:整本书阅读的意义在于学习经验的感知与运用:双本并立,师生共读,以小说阅读的视角关注情节、环境、人物。同时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汲取精神的养料,获得生活的正能量。阅读要与自我发生关系,在书中读到自己,在书外影响自己。)

猜你喜欢

阿廖沙童年高尔基
从苦难的孩子到无产阶级新人—《我的大学》中促进阿廖沙成长进步的因素分析
我与阿廖沙的童年
父亲的群星
扑在书上的高尔基
嗜书如命的高尔基
为孩子再造个“童年”,父子联手打造“少年师爷”
再议回归快乐童年
美育——让孩子的童年更绚烂
再造一个“童年”父子联手打造“少年师爷”
高尔基的苦难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