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脾浊证治

2022-12-12王建康

浙江中医杂志 2022年7期
关键词:水谷现代医学运化

王建康 冯 慧

1 宁波市中医院 浙江宁波 315000

2 宁波市鄞州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浙江宁波 315000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多食少动、营养过剩导致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等疾病多发。中医药对此有一定的治疗优势,笔者拟从脾浊的理论源流来系统阐述界定多种代谢性疾病相关的病证。

1 脾浊的理论源流

《黄帝内经》多篇论述言及人体之浊。《灵枢·阴阳清浊》言人气之清浊,云“受谷者浊,受气者清”[1]87。人体后天之精的生成有赖于自然界清气和水谷精微,认为自然界清气为清,水谷为浊。《素问·五脏别论》云“胃者,水谷之海”[2]23,《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2]45,分别论述了属浊的水谷入胃后人体对其精微的运化输布过程,可见水谷精微的生成和输布与胃之受纳腐熟、脾之运化输布功能密切相关。饮食无度摄入过多,或饮食失衡偏嗜肥甘厚味,则水谷精微因过于稠厚或肥甘滋腻而致重浊黏滞,而成水谷浊邪。脾胃功能失调,运化输布失常,亦可导致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转化输布,而成水谷浊邪。水谷浊邪不同于水谷精微,其不仅不能濡养脏腑肢体经络,反而易蓄积壅滞于脏腑经络,导致阶段性、系列性、多变性病证。因水谷浊邪的产生与饮食及脾胃功能密切相关,其既非消化后的水谷糟粕,又不完全等同于痰饮水湿,故笔者将之归纳为“脾浊”,常见于现代医学的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肾病等。

2 脾浊的病因病机

脾浊的产生与饮食及脾胃密切相关,其病因大致有三:一为饮食不节,包括饮食过量及虽不过量但偏嗜肥甘厚味;二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脾胃失调,如素体脾胃虚弱、情志损伤、外邪犯胃等;三是缺乏运动,脾不能主肌肉,水谷精微不能代谢而蓄积成浊。这三者常相互影响,而致水谷精微过盛、失衡、滞留而转化为脾浊,蓄积壅滞日久而伤脉、蓄肝、痹心,导致中风、消渴、水肿等。

3 脾浊的辨证鉴别

脾浊既为病理产物,又成致病因素,由此产生的脾浊病证有其辨证论治的规律性、循证性、精准性。其主要鉴别诊断要点有以下几方面。

3.1 脾浊与水谷精微的区别:脾浊和水谷精微均来源于饮食水谷,但水谷精微为饮食及脾胃功能正常生理状态下的产物,对脏腑肢体经络有濡养作用,而脾浊为水谷过盛、失衡,或脾胃失调、运化输布异常导致的病理产物。因过盛稠厚、肥甘滋腻,或转化、输布异常不能被机体利用而留滞黏着,通常较正常水谷精微更重浊黏滞。

3.2 脾浊与水谷糟粕的区别:脾浊与水谷糟粕不同,前者来源于饮食水谷中原本可运化吸收的部分,而后者则为饮食水谷中不可被运化吸收利用,从大肠、膀胱、汗腺排泄的部分。

3.3 脾浊与痰饮水湿的区别:脾浊属于广义痰湿的范畴。痰饮水湿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包括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转化输布而形成的病理产物。脾浊患者除肥胖外,一般无痰饮水湿患者的咳喘、呕恶、水肿、腹胀等症状。

4 脾浊的致病特性

脾浊既成日久,其损伤组织器官有一定的亲和性、易感性,主要伤及血脉、肝脏、心脏、脑窍、内分泌器官、肾脏等。

4.1 脾浊与心脉:《灵枢·决气》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1]75《素问·经脉别论》言:“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此处“浊气”指水谷精微。水谷由中焦脾胃运化,其精微奉心化赤而成血,仰赖心主血脉、行血的功能,行于周身脉络中。《灵枢·根结》言“血之清浊”[1]18,认为人体之血有清浊之分。水谷精微过盛、失衡或转化输布失调而成的脾浊病邪,因其亦源于水谷中所含的精微物质,故其亦可循常道入于血中,然其稠厚黏着,不仅不能濡养脏腑肢体经络,反致血液稠厚滞涩难行,或凝结停聚于脉中阻碍正常气血的运行,阻于心脉则致胸痹、心痛病,聚于脑络而成中风、眩晕、厥证。常见于现代医学中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梗死等。

4.2 脾浊与肝:《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肝脉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1]14脾浊亦可致肥气病。《素问·经脉别论》言“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饮食水谷由脾胃运化后,一部分水谷精微输送至肝,再由肝输布。肝主藏血,水谷精微奉心化赤而成血液,一部分贮藏于肝中。水谷精微过盛、失衡或转化输布异常而成的脾浊病邪聚于肝中,或随肝之藏血蓄积于肝中,进一步阻滞气机、浊瘀互结,而致肥气、胁痛、癥瘕等,常见于现代医学中的脂肪肝、肝硬化等。

4.3 脾浊致消:《素问·奇病论》云:“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2]93消渴病的形成与过食肥甘及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脾浊亦可导致消渴病。脾浊致消者多形体肥胖,脾浊较正常水谷精微稠厚黏着,输布分散于脏腑肢体经络,却不能为机体所用,壅滞于脏腑肢体经络,而致形体肥胖。因其不具备正常水谷精微的濡养功能,机体失养而见多饮、多食。《素问·五脏别论》云“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受五脏浊气”[2]22,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受人体脏腑肢体经络产生的糟粕之浊,然后以二便排出。脾浊壅滞于脏腑肢体经络,又不能为其所用,而成糟粕之浊,部分随二便排出,故脾浊致消患者常见多尿、甚则小便气味发甜,大便多而黏滞。脾浊的形成通常同时伴有脾失运化,致使人体水液代谢失常,不能上输于肺而见口渴,水液下迫而致多尿。脾浊稠厚黏着易蕴而化热,助胃热则见多食。两因合并,进一步加重消渴症状。

5 脾浊证治

脾浊治疗,首先清淡饮食,少食甘醇厚味;同时适度运动,畅通脾机主肌肉;再则辨证施治,靶向用药。5.1 脾虚浊蕴:患者多形体肥胖,多食少动,嗜食肥甘厚味,乏力神疲,食后困倦,大便黏滞,舌胖伴齿痕、苔腻,脉多见滑。化验多提示血脂升高。多以芳香醒脾化浊、消食导滞之品以运脾化浊。方用保和丸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5.2 肝经浊瘀:患者多形体肥胖,嗜食肥甘厚味,右胁不适、胀痛,甚或如覆杯,口苦口黏,大便黏滞,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现代医学超声检查多提示脂肪肝。治以化浊祛瘀、调和肝脾。方用甘露消毒丹加生山楂、丹参、泽泻、桃仁、红花等。

5.3 浊滞心胸:患者多见心胸满闷,或伴心前区疼痛,形体肥胖,肢体困重,舌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多弦滑。常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冠心病。治以化浊宣痹、健脾养心。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归芍六君汤加减。

5.4 浊瘀阻脑:脾浊之邪阻于脑络,阻滞气血运行,而致浊瘀互结,脑络失养。患者多见头重昏蒙,头胀眩晕,困倦多寐,或伴胸闷恶心,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多弦滑。常见于现代医学中的脑梗死、颈动脉斑块导致的脑供血不足、高脂血症等。治以化浊降逆、活血通窍为主。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白芷、蔓荆子、川芎、参三七等。

5.5 脾浊致消:患者多饮、多食、多尿,形体肥胖,口甜口黏,大便黏滞,生化检查多提示血糖升高,舌质淡红或红、苔黄腻,脉滑。治以健脾化浊,清胃祛湿。方用清胃散加荆芥、防风、葛根、苍白术等。若消渴日久,湿热伤及肾之阴阳而并发水肿者,宜从济生肾气丸加减论治。

6 结语

脾浊是由饮食失当、脾胃失运、肌肉失主所引起的病理产物和病及多脏器的综合病证。脾浊的证治首调饮食,适度运动;其次重脾,以运脾化浊为大法,佐以消积、化瘀、祛风、宣痹、开窍、行气、利水等方法,坚持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康防复原则,降低并发症危重症。

猜你喜欢

水谷现代医学运化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温胆汤在现代医学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水谷隼接抢段技战术分析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鼠疫促进现代医学
评方小平《赤脚医生与现代医学在中国》
脾主运化浅议
上如浮云 下如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