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锡商文化嵌入高职商科全过程教育的路径研究
——以无锡旅游商贸高职学校为例

2022-12-09王晓宁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期
关键词:商科无锡职校

□王晓宁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他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因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文化传播是一个长期而隐性的过程,学校是文化育人的主要阵地,学校应深刻认识到缺乏文化精神的教育是没有灵魂的教育。商业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锡商文化又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商业文化,无锡职业院校若重视商业文化相关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把课程的学习和人文学科与科学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具有国际化视野,提高学生领导才能、合作精神和沟通技巧,同时有利于学生伦理道德的培养。

一、锡商文化嵌入高职商科教育的意义

(一)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角度——文化认同。伴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经济业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这给高职商科人才培养带来机遇,它使学生拥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多的职业发展可能性,但同时也对商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高职商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90%以上,但同时毕业生就业后离职率居高不下,这一“双高”数据的背后,六成原因是商业文化教育缺失所导致的观念冲突和文化冲突。企业亟需有文化认同感的专业人才,因此改变当前商科教育中专业知识偏重、文化熏陶偏弱的现状,将学生培养成既具备丰富的商科专业知识,又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职业素养的新型商科人才,成为现阶段商科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从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角度——培根固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即通俗所讲的软实力和硬技术。而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硬技术呈现出变化越来越快、模式越来越新的特点,学校教育相对职业需求而言是滞后的,要想完全跟上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发展,是非常困难的。纵观所有新技术和新模式产生与发展的背后,都是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优秀职业素养等软实力的人才,而文化教育是软实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要阵地,是育人成才的主要场所,而教书育人,其本质在于文化育人。学校应重视文化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文化的教化和陶冶的育人功能。

商业文化作为文化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商科院校文化教育的首要和核心素材,因此对商科学生的文化教育主要体现在商业文化的教育。商业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振兴商业经济的重要手段。在高职商科院校开展商业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商业文化素养、提升综合职业能力。

(三)从终身发展的个人成长角度——厚积薄发。学生是教学认识的主体,是学习实践、创造发展的主体,是未来面向复杂多变的职业岗位的主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校无法将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因此教学目标不再只是使学生学会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学会求知,使之具备学习的能力,从而成为发现问题的探索者,知识信息的反馈者,学习目标的实现者。而学习能力的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求知欲望的养成、商业素养的培养,是需要文化的积淀以及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的,这也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锡商文化嵌入高职商科全过程教育的路径设计

要将锡商文化渗透到高职商科教育的全过程中,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锡商文化培养体系,帮助学生了解锡商文化的优良传统,丰富学生的商业文化知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实际行动践行文化自信。同时可以提升学生对锡商文化的认同感和商业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最终实现提高商科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满足本土企业对人才基本素养的要求。此培养体系应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核心,以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日常管理为支撑,不同维度多管齐下,形成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培养闭环。

图1 锡商文化嵌入高职商科全过程教育的路径图

三、锡商文化嵌入高职商科全过程教育的多维度实施方案

(一)人才培养方案维度。人才培养方案是开展人才培养过程的基础,只有形成合理、务实、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才有可能。要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对无锡地区众多本土企业进行走访调研,了解企业对于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而后针对基本要求,合理设置课程,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创建教学资源,培养兼职教师,并对课堂教学的内容提出要求,将锡商文化融入课堂。

1.开设《锡商文化概论》选修课。选修课是对学校教育中主修课程的有力补充,可以使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全面提升学科素养,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使学生更深入了解锡商文化精神,2019年开始,无锡旅游商贸高职校在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技能课程的选修模块中,开设《锡商文化概论》课程,内容涉及无锡工商概况、无锡工商业遗址、无锡工商业主要产品以及无锡民族工商业四大家族等。为使教学内容更生动形象,课程组查阅大量文字和影视资料,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资料检索、收集和汇总,从教材框架、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目的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研讨打磨,目前该选修课已较为成熟,每学期均开设,受众也已从国际商务专业拓展到全校其他专业。

2.编写《锡商文化概论》校本教材。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依据,教学过程需要依据一本与时俱进的教材来开展。锡商文化是具有特色的区域性商业文化,目前市面上尚没有公开出版的教材,这将给选修课的开展带来一定挑战。无锡旅商高职校《锡商文化概论》课程组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对素材的整理和再开发,逐渐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思路和主线,并形成校本教材,供本校学生使用。

3.与优秀锡商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满足企业需求,而这一目标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得以实现,一是根据企业需求设置配套课程,这种方式是通过教师讲授间接将企业需求传递给学生,效果要打折扣;二是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将企业真实项目和工作要求引入校园,学生自主完成企业项目,完成效果由企业进行评价。这种方式促使企业与学生直接接触,培养效果最为显著。

无锡旅商高职校商贸专业积极与无锡地区优秀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学校已与江苏无锡朝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四个订单班,共同践行现代学徒制,培养认同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的准职工;与无锡红豆集团合作开办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企业派驻实训导师对高年级学生进行集中培训后,直接参与企业“双十一”、“双十二”大型营销推广和客户服务等工作;与无锡跨境电商中小企业商会合作,针对“互联网+”商业模式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校企形成产教联盟,共同开发实训课程,将各企业真实业务引入课堂。未来学校还将继续加大与优秀锡商企业的合作力度,将锡商文化发扬光大。

4.内培外引,加强专兼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无锡旅商高职校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在锡商文化传播方面也不例外。学校主要通过如下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鼓励在职教师通过自我提升、下企业锻炼等方式,了解锡商发展现状和本土企业发展动态,掌握专业技能;二是通过外部引进的方式,从外贸企业、电商企业、货代企业,聘请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能承担课程与实训教学、实习指导等专业教学任务的优秀锡商企业的负责人担任兼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优秀锡商文化的精髓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丰富学生商业文化知识,传承和弘扬传统民族工商业精神。

5.将锡商文化嵌入专业课教学。文化的传播与浸润不应急于一时,应该是潜移默化、细水长流的。在一门课上急火强攻,会目标性太强,学生被动接受,收效甚微。因此除了开设专门的有关锡商文化的选修课外,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适时融入锡商文化元素,比如在《商品学》的纺织品模块教学过程中,可以以红豆集团产品为例,着重分析其产品性能和特点,向学生传递产品品质与质量在企业做大做强过程中的重要性,将崇德厚生的锡商文化精神以实际案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会更容易接受。

(二)校园文化建设维度。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途径很多,理论知识的传授可以育人,实践技能的训练可以育人,优秀文化的传播也可以育人。锡商文化是一种优秀的地方商业文化,它滋润着众多无锡工商界的精英,将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做精,以文化的力量推动着工匠精神的传承。高职商科院校的校园文化与优秀锡商文化的融合,可以提高高职商科院校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耦合度,既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提高了文化建设的层次,又能间接助推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质量。

1.创建专业文化墙。校园文化的主要功能在于对师生能进行导向、约束、激励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单纯靠语言传播是不够的,还需要辅以文字和图案来不断强化记忆。教室、走廊、实训室等场所是学生在校期间每天都生活的区域,在这些区域加入锡商文化元素,是加强学生对锡商文化认知的重要途径。无锡旅游商贸高职校在商贸系各班级教室、走廊和实训室中悬挂锡商名人介绍、语录以及无锡主要民营企业发展历程简介,于无形之中将锡商精神传递给学生。

2.建设“锡商文化展示厅”。锡商文化的呈现因素和形式很多,除了文字和图案外,还存在众多商品、出版物等物化成果,应集中管理和展示。无锡旅游商贸高职校于2014年在商贸综合实训中心设立了专门的锡商文化展示厅,集中展示了近现代锡商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人物、相关事迹、主要产品、出版物等,为增强学生对地方工商文化的感性认识提供了平台。同时,该展示厅也是无锡地区高职校中最先建立的有关锡商文化的展厅。

3.打造锡商名人冠名的校园景点。锡商文化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文化内涵需要创新,文化的呈现方式也需要创新。在锡商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过程中,除了传统的呈现和浸润方式外,还需要不断拓展更新颖的呈现方式。无锡旅游商贸高职校在校园内打造了一片樱花林,命名为“君远林”,以此向无锡工商业名人唐君远先生致敬。春暖花开之际,师生在暖阳和花海中徜徉,闲聊中不断传播树林名字的由来,进而传播锡商名人的事迹和精神。

(三)学生日常管理维度。除专业教育外,德育管理是学生在校期间接触的又一大教育途径,高职商科院校应重视学生日常管理过程中锡商文化的渗透。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爆炸时代,各种资讯会迅速淹没在信息浪潮中。因此锡商文化的传播不能短视,需要做到“润物无声”,间歇性或偶发性的学生活动所产生的效果是不明显的,需要建立常态化的学生管理与锡商文化融合的机制。

1.设立锡商名人冠名奖学金。名人奖学金是扶持品学兼优学生、激励青年一代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名人事迹与精神的重要方式。百年锡商发展史上涌现出许多典型人物,高职商科院校应积极与相关基金会取得联系,建立相关合作。无锡旅游商贸高职校在锡商文化传承方面的工作得到唐君远基金会的认可,在学校成立了唐君远班级,由君远班主任挑选品学兼优的学生定期参加活动,学习唐氏家族的优秀品格,努力学习,回报社会。学校还设有唐君远奖学金,用于奖励德才兼备、拼搏进取的优秀学生。这种常态化学生管理模式,激励一届又一届学生,也将唐君远先生事迹与精神一届一届的传承下去。

2.参观锡商文化主题展馆。校外德育综合实践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补充,是德育工作多样化开展的重要途径。高职商科院校应积极与政府或行业协会牵头创建的各种锡商文化主题展馆建立合作,创建德育教育基地,共同推动锡商文化和锡商精神的传播与发展。无锡旅游商贸高职校商贸系在此方面做出大胆尝试,与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签订了德育基地合作协议,每年新生入学时均到该博物馆进行认识性实践活动,使即将开始商科学习的新生们直观形象感受锡商的魅力和锡商文化的精深。

3.参观锡商名人故居。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对于名人故居的态度,彰显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意识与胸怀,通过对故居的保护与瞻仰,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那些名人们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生活状况、思想状况,进而可以看出那个时代变迁过程中的人文风貌和发展轨迹。无锡旅游商贸高职校会定期组织学生干部或相关专业学生参观锡商名人故居,如严家桥村唐君远故居、荣巷荣德生故居等。

四、结语

将优秀的锡商文化嵌入到高职商科教育的全过程中,是一个自上而下的系统工程,上到学校管理层的顶层设计与布局,下到相关专业负责人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都需要嵌入锡商文化因素,只有如此,锡商文化与高职商科教育的融合才能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在实施过程中,对于锡商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也需要不断创新,对锡商文化的精髓进行深入挖掘,准确把握,真正做好锡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商科无锡职校
面向现代产业急需 培养复合型商科人才
无锡一棉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基于信息化背景的职校财务内部控制研究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由2016年无锡中考17题说起
《中国学生商科留学报告》:中国留学生扎堆商科热度不减理性回归
体验教育在职校生专业选择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