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德保壮族山歌文化的情景意涵及其展演形态

2022-12-08唐俊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意涵唱词曲调

唐俊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 650091)

广西壮族山歌流传较久、内涵丰富,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壮族山歌在群众生产生活、节庆习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德保壮族山歌具有前后押韵、结构对称、曲调优美、风格豪放、唱词生动、结构对称等特点,深受广大壮族群众喜爱,是壮族群众在节庆活动、歌圩集会、家庭聚会中娱乐和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1]。德保壮族山歌内容涵盖广泛,有爱情、礼俗、节庆、生活、生产等多种题材,体现出了壮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也呈现出壮族山歌具有的宣传教育、情感联系的纽带作用。刘锡蕃在《岭表纪蛮》中提到:“在‘集会’‘婚娶’‘群作’‘宴饮’时间,皆以赛歌胜负判荣辱……故唱歌不止娱乐……”可见,壮族山歌特有的形态多样、丰富内涵的特征流传已久,并作为一种交流互动的民间艺术广受群众喜爱。

德保县位于桂西南,德保与靖西市、天等县、田阳县等毗邻,属云贵高原向东的延伸部分,全县面积为2 575.03 m2,1990年时其壮族人口占97.69%。德保壮族山歌有北路和南路山歌的区分,其中德保壮族北路山歌广泛流传于广西德保北部地区,唱词通常以七字成句,有的是九字或十二字,称为“加花”。演唱者通常使用德靖土语,运用押腰脚韵的唱词进行集体演唱,通常会由2~10 人配合组成一组,歌者围成一圈,由一人唱高音,其余唱低音,现场呈现出优美、豪放的歌唱风格。德保南路山歌流行于燕峒等地,歌词前后押脚韵,运用同声二重唱,属德保南部歌圩较流行的曲调[2]。德保壮族山歌唱词以其内涵丰富,灵活多样的特征,内容从歌颂贺喜到言志咏情、生产生活等,几乎涵盖壮族群众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德保壮族山歌较好地反映和呈现了当地群众热爱生活、赞美生活的特点。

1 德保壮族山歌的情景意涵

“诗那”“诗摊八”是对德保壮族山歌的传统合唱形态的称呼,具有前后押韵的曲调,通常情况以上下四句为一段落,较常见的有“诗歇”“诗啼”等唱法,与德保邻近的靖西市的“上甲”“下甲”流派的山歌也属此类别。德保壮族北路山歌通常会由一位高声部领唱人在演唱前即兴创作,随后按高音和低音配合集体演唱,主要突出曲调旋律前后连贯、一气呵成等特点,唱词讲究格式工整,唱调上下押腰脚韵[3]。歌词的押韵形态构成前后对称的唱词结构,也会组成七字、九字、十二字的唱句,为听者呈现出唱词和曲调之间的和谐美感。

1.1 在集体聚会场景中的情景意涵

德保壮族在重要的人生礼仪等家族集会场合,特别是在婚宴等喜庆聚会中,通常会以山歌对唱的形式表达内心的祝福和情感。壮族群众自发组成男女若干组,分组进行男女组对歌,男女对唱是一种相互对歌、斗歌的比赛,也是表达情感的方式,现场往往气氛热烈,较能体现出集体创作的智慧[4]。在德保县巴头乡的婚宴现场,以结婚为主题展开的山歌对唱,通常会具有祝福和感谢等多重意涵。以婚宴现场的对唱唱词为例进行分析,宾客通常以结婚为主题歌唱内容,表达出对新人的祝福和赞美之情,男队会唱到“心如夏至一般热,没有手电提灯笼”,女队则回应“请帖早已拿到手,现就贺新郎新娘”。这是当地壮族婚宴会中的山歌唱词,宾客通过山歌表达出祝贺的意涵,通常以壮族山歌为载体表达对新人的祝福,也将现场气氛推至高潮。在类似的当地壮族婚宴场合,演唱者常会通过山歌表达对新人日后生活的祝福和期望,婚宴进行到下半夜后,以斗歌和叙事结合的对唱便开始了,男队唱“生活冷暖谁先知”,女队回应“自古以来难改变”,此时以斗歌为主要展现形式的山歌,在体现德保壮族山歌独特魅力的同时,也呈现出壮族山歌唱词的丰富内涵,往往在现场展现出较热闹的互动气氛,将生活的真实写照、美好祝愿、急切期盼等内容,进行更加深刻的呈现,往往这是婚礼中山歌对歌的高潮。

德保壮族山歌以集体分组对唱的形式,在充分运用七言唱词的山歌对唱中,山歌演唱者通常根据现场场景即兴编词,另一组则接词并作出回应。笔者于2020年12月在德保县参加了壮族乡村新房落成聚会,感受到了现场热烈的气氛。壮族山歌爱好者闻讯从附近村落赶到现场,自发组织形成约60 人的山歌对唱队伍,男女共8 组,每组围成一圈,由一人带头,现编歌词,带领本组队员对唱。对唱时运用的是德保北路山歌曲调,以前后押韵的七言唱词进行对歌。值得一提的是,该场壮族乡村庆祝新居建成的聚会由8 个对唱组别,轮流对唱至天亮时仍有不少村民依依不舍。有村民告诉笔者:“我们从敬德赶过来,在微信群里看到今天有山歌对唱,所以开车来凑凑热闹。”近年来,壮族乡村山歌群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他们借用现代通信工具,增加了交流频率,也使得信息能够共享。在前来参加山歌对唱的村民中,一位从10 公里外驱车赶到的山歌爱好者说:“这场聚会是提前一周在群里发布的,有人提前邀请大家来唱山歌,但是主要还是个人喜好,都喜爱唱山歌的人在一起交流,唱山歌是我们地方老一辈就传下来的风俗。”实际上,村民对唱山歌早已从爱好、娱乐发展成为壮族乡村社会的重要交往方式。壮族村民通过较真挚的互动交流,表达出对山歌的热爱,以壮族山歌为载体,在反映出德保壮族山歌独特魅力的同时,也为广大群众创造了集体交流、互动交往的场所,起到了较为有效的交流互动效果。

1.2 在生活场景中的情景意涵呈现

德保壮族山歌以其独特的展演形式、演唱风格,为广大壮族群众抒发内心感受提供了平台。从歌词意涵分析,德保壮族山歌呈现出内涵丰富的特点,唱词内容从歌颂美好生活,到思念故乡的乡愁,较为真实地反映出了壮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歌颂[5]。例如,描述生产生活的歌词“哥们生长在壮乡,遍地栽桑来养蚕”“山间乡村水泥路,车轮滚滚入富门”,反映出壮族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现实描绘,展现了壮族乡村生机勃勃的景象。从唱词可以看出,德保壮族山歌唱词不仅描绘出壮乡的美好风景,更表达出壮族群众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歌者以叙述描写的手法,将内心的真挚情感表达出来,呈现出了较为真挚的情感。

德保壮族山歌在歌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更高层面的艺术价值,以更真实的唱词体现出壮族群众的生活和内心体验。与德保邻近的靖西市,同样在壮族山歌唱词中描绘了当地人的生活场景,如“锦绣壮乡景色美,丰收粮食垒成堆”。这里通过对粮食丰收场景的描述,表达壮族群众内心的喜悦。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德保壮族山歌艺术在源于生活的层面,深刻地反映出群众内心的真实感受;而在高于生活的层面,诠释出广大壮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热爱。德保壮族乡村社会的山歌,不仅以曲调和形态的优势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更重要的是真实反映了壮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爱。通过广西上思县壮族山歌与德保壮族北路山歌的对照,也可以看出在壮族山歌对唱中反映出的群众真挚情感,表达出村民对农业丰收的喜悦之情,较直接展现出壮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这段山歌的对唱双方分为男队和女队,他们分别形象地扮演了打谷机和木车,从男女对唱的文本内容进行分析,男队唱到“头苗亩打三十箩,心中兴奋热过火……”女队回应“谷粒粗如葡萄粒,心中兴奋热似火……”这段唱词是对壮族乡村耕作的描述,山歌唱词较为质朴、真实,壮族群众在劳作之余,以山歌表达劳动光荣、生活美好和丰收喜悦,这是壮族生产劳动场景中的写照[6]。可以看出,在生活场景中,以情感抒发、热爱生活为主题的壮族山歌,较为真实地反映出了当地群众的内心情感,体现了壮族山歌所的独特价值和魅力。在以较通俗的形式进行描写的同时,壮族山歌将歌者内心的愿望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此时,壮族山歌所传递的不仅是一门艺术,而深刻反映出广大群众热爱生活、赞美生活的情怀。

1.3 在抒发内心情感中的情景意涵表达

德保壮族山歌常以唱词为依托,结合德保北路或南路唱调集体演唱,常以抒情的方式表达出歌者的内心体验感受,在德保歌圩等集体活动场合,演唱者通常自发组成三五个人的队伍,以抒发内心情感的情歌集体唱诵的形式,进一步呈现出德保壮族山歌的独特魅力[7]。以情歌对唱的形式,壮族山歌常会以比喻的手法,将日月、 星河等运用到优美的唱词中,借以抒发歌者内心的真挚情感,同时,壮族山歌的歌词表现形式,常以较真实、通俗的唱词表达出真挚情感,可以说在较为真实的民间艺术呈现中,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一种既质朴又高雅的民间艺术。德保南路歌圩场中的同声二重唱,男声用高八度演唱,展现德保南路山歌的独特特征,比如,《来听妹妹唱首歌》中的唱词“情意(情人)呀,情意呀,情意在哪叫出来”。德保南路山歌的特定曲调,造就了前后叠加的歌词展演形态,体现出地方壮族山歌的歌词魅力。除了德保歌圩的抒情情歌外,广西南丹县的情歌也能表达群众内心感情,表现出歌唱者对心爱之人的爱慕之情,比如,歌词描述“糯米蒸搞成一堆,好比星星配明月……铜鼓不打响千年,明镜不抹光万年。”这段唱词从日常生活出发,通过歌词描绘出壮族日常生活习俗,并为南丹壮族群众抒发内心情感营造出优美的意境。显然,与德保歌圩唱词的通俗化表达相比,这段具有拟人手法的唱词具有一定的文学气息,可以看出其唱词的呈现方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通过两段不同场合的情歌唱词对比,我们会发现通俗化和文学化色彩较浓的壮族山歌唱词,分别体现出壮族山歌在壮族社会的流行程度和群众的需求喜好,这是德保壮族山歌集高雅与质朴、优美与通俗为一体的艺术形态,也是德保壮族山歌广为流传、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奥秘,也进一步呈现出德保壮族山歌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价值[8]。

2 德保壮族山歌的展演形态及其发展

2.1 传统曲调唱词中的展演形态

通过对德保壮族山歌在不同情景展演意涵的论述,一定程度能反映出当地壮族群众在生产、生活等不同场景中的情感和内心期盼。以德保壮族山歌的展演形态为侧重,能体现出当地壮族山歌的曲调唱词中的意境内涵。在以上论述的基础上,可以看出较常见的德保壮族北路山歌的唱法特征,演唱曲调以双声部合唱为主,演唱者通常是高、低音相互配合。

首先,从曲调上进行分析,较为传统的德保壮族北路山歌,称为“诗摊八”,是多声部的合唱形式,壮族民间称“嘀”“抬”“乐”,主要分为3 个声调进行演唱,由一人唱“嘀”即高音,高音有挺拔、飚高之意,另外一部分人唱中音“抬”,中音有烘托气氛的作用,其余演唱者唱低音“乐”。有学者认为当前在德保流行的北路山歌,已进行了简单化的改造,通常情况,展演出的是高中音或高低音,“嘀”“抬”“乐” 的三声部合唱几乎很少有人会唱,所以亟须保护这项传统的壮族山歌唱法。其次,从唱词结构分析,德保北路山歌,多是七字成句,每句前后押腰脚韵,通常腰韵压在后半句,脚韵则始终要求押韵。德保壮族乡村山歌唱词通常是即兴创作,在山歌对唱中由一人编词,其余队员跟唱,演唱者需要具备演唱现场灵机应变的能力。唱词的形式通常是七字唱词,可以在家族聚会、歌圩聚集、对歌比赛等不同场合中进行展演,一方面要体现出山歌演唱者的团队合作,从领唱者的现场编词到一起合唱,需要有默契的配合,演唱者的音量大小、曲调唱调和唱词内涵都需要团队合作。另一方面需体现现场的气势和实力,可以通过编唱唱词的内容呈现出来,也可通过合唱的曲调气势进行表达。

可以说,德保壮族山歌不仅是在曲调唱词上的优美表演,更是一种团队配合、 智勇并存的集体游戏,演唱者在表演过程中,通常需要体现出创作能力、演唱水平,更需要集体合作、相互协助的团队精神[9]。当前,德保壮族北路山歌在集体演唱的展演形态中,为我们呈现出以曲调、唱词配合,高低声部结合的唱法,从展演形态上体现出德保壮族群众团结互助的特点。从更深层面的意涵分析,德保壮族山歌是一门集通俗与深奥为一体的民间艺术,以较为通俗的表现形式表达出广大群众内心的情感,体现出壮族群众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通过壮族山歌的对歌等展演形式,也为广大群众增进友谊、交流情感、传递智慧提供了展示平台。

2.2 壮族山歌展演形态的演变发展

随着德保壮族山歌的发展变化,当地壮族山歌逐渐从生产耕作演唱场景,逐步过渡演变为综合性的展演模式。相传德保一带每年农忙之前人们会祈求平安丰收,德保壮族从最初以农忙生产为主的农事活动,逐步演变形成了壮族乡村歌圩活动;从情感表达来看,当地壮族群众通过唱山歌表达出内心的期盼和情感,逐渐过渡演变为以山歌为载体的求婚等活动。可以说,德保壮族山歌的演化发展过程,是一部反映壮族群众生产生活的发展历程,如今当地壮族歌圩活动已涵盖集市、歌圩、比赛等多个层面的活动,德保县境内的古寿歌圩、 扶平歌圩等歌圩活动,据统计有28 个不同的歌圩点,举办时间从正月开始到七月十五(农历),参加人数从一千人到近万人不等,活动内容有山歌、篮球、棋类、演戏等[10]。可以看出,以壮族山歌为载体的生产活动,经过演变发展成了乡村聚会的综合性活动,人们的活动方式也从最初的祈福求平安,演化到社会交往、交流互动,发展成为集体性的综合娱乐活动。燕峒歌圩在20 世纪80年代后,参加歌圩的人数就已超过万人,从白天到晚上进行山歌对唱。如今,德保壮族乡村歌圩依然是人们情感交流、集会交往的重要平台,通过山歌也为壮族广大群众创造了展现自我的舞台。德保壮族山歌从展演形态、 唱词内涵、 表现形式等多个方面,也得到不断地充实、发展和创新,真正成了一门群众喜爱的民间艺术。

3 结语

德保壮族山歌以其优美的曲调、豪放的风格,深受广大壮族群众喜爱,德保壮族山歌的演唱形式体现出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积极上进的个体魅力等多重意涵。从德保壮族山歌演唱的情景意涵分析,以壮族群众生产生活和感情抒发情景为侧重,表现出壮族群众热爱生活、勤劳奋进的性格,也体现了德保壮族山歌在民间艺术中的通俗化、丰富性、多样化的唱词意涵,呈现了既优雅又质朴,既通俗又高深的山歌魅力。德保壮族山歌不仅是壮族群众内心的情感表达渠道,更是一种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民间艺术,这是德保壮族山歌来源于壮族群众生产、 生活的独特魅力所在,通过壮族群众对山歌的创作、演唱,更直接反映出壮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猜你喜欢

意涵唱词曲调
心情如曲调般平衡缤纷
唱词(外一首)
那唱词本上,满是回忆
雨来了
撞色雅痞,撞色乐章
广西文场的曲词艺术特征研究
听说,陈意涵充满了正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