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贝多芬和欧洲古典音乐

2022-12-08陈俐俐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交响曲古典音乐维也纳

陈俐俐

(阳光学院,福建福州 350015)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是表达人类情感情绪的艺术,一定时期的音乐能表达这一时期的人们的情绪,反映这一时期总体的社会状况。纵观西方音乐历史,贝多芬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在古典音乐领域,贝多芬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赢得了世人的尊重。除了贝多芬以外,该流派还有其他许多著名的代表人物,较为著名的是巴赫、莫扎特等。在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这一时期的欧洲社会很不稳定,人们生活在黑暗的统治下。在残酷的压迫之下,音乐无疑成了人们释放压力、抒发情感的有效工具,因此在这一时期音乐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1 欧洲古典音乐发展历史

从时间维度来看,我们可以将西方古典音乐大致划分为4 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巴洛克时期一直持续到20 世纪上半叶,人们通常将这一时期称为“巴洛克时期”,这一时期的杰出人物是有着“德国音乐之父”之称的巴赫,巴洛克时期古典音乐的主要特征为乐曲旋律婉转优美。巴洛克时期之后,西方古典音乐便进入了维也纳时期,该时期最为杰出的代表就是贝多芬、莫扎特等人。第三个阶段是浪漫主义及民族音乐时期,该时期的西方古典音乐,尝试在多个方向进行改革与创新,在音乐表现力方面重点突出民族风格[1]。第四个阶段为近代主义乐派,这一阶段的西方古典音乐最主要的特点是创作背景多元化,且音乐的演奏形式多种多样。亨德尔和巴赫是欧洲启蒙时期的音乐奠基人,而奥地利音乐家海顿以及同样久负盛名的莫扎特,成为维也纳时期西方古典音乐的重要奠基人。与巴赫相比,海顿与莫扎特出生时间较晚,20 世纪上半叶维也纳逐渐成为欧洲音乐的中心,从此在维也纳也逐渐形成了古典乐派,这些伟大的音乐家用一生的时间创作出大量优秀的交响乐,以及其他音乐作品,这些音乐作品承载着每一位音乐家鲜明的个人特点,海顿与莫扎特正是在维也纳相识、相知,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此时的贝多芬年仅11 岁。此后,22 岁的贝多芬也来到维也纳,在此地定居。由于贝多芬出生在18 世纪末期,他在青年时代就接受了启蒙思想,相对于前辈,他的资产阶级自觉性更加强烈。

2 西方古典音乐欣赏与诠释

2.1 音乐表演

从抽象层面来看,所谓的音乐表演,实际上是指表演者通过演唱、演奏或指挥的方式,让观众展现乐曲创作者的音乐思想。音乐表演过程中,演奏者以及演唱者通过特定的方式将物质层面的音乐文本(乐谱),转变为精神层面的音乐作品(演奏与表演),带给人审美享受。从物质转化为精神的过程中,演绎者与创作者之间存在一个相对宽泛的自由发挥空间,演绎者可以在不脱离音乐文本框架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对乐谱进行多元化的阐述[2]。

如果将古典音乐表演过程看作为一种游戏,那么乐谱就是游戏规则。乐曲演绎者根据乐谱进行演唱或表演,实际上就是以游戏者的身份正式参与到游戏当中。根据伽达默尔理论,乐曲演奏或演唱者完成乐谱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游戏参与者完成游戏任务的过程。基于该理论可以发现,乐曲演奏的基础框架以及演奏目标是相对固定的,但是演奏方式及演奏途径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无法确定什么是“正确的表演”,由此可以推导出古典音乐演奏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无正确性”。

例如,贝多芬所创作的《命运交响曲》,该作品作为西方古典音乐的杰出代表,以辉煌磅礴的气势带给人震撼的听觉享受。而不同的演奏者对于《命运交响曲》的诠释具有很大差别。例如,雷昂纳德·伯恩斯坦,他在诠释《命运交响曲》时,就喜欢打破常规,展现自己对于这首经典作品的独特理解,无论是在音乐配器还是演奏速度方面,完全跳脱出乐谱中标明的规定,即兴发挥。比如,在《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中,雷昂纳德·伯恩斯坦的演奏速度比乐谱中标明的速度足足慢了两分半,使得其演奏的《命运交响曲》呈现出十分个性化的舞台效果。

2.2 音乐文本

音乐是存在于时间维度的一门独特的艺术,只有通过乐器的演奏,才能让作曲家的内心情感,以及想要表达的思想展现在人们面前。而音乐文本就是作曲家思想以及情感的物质载体,只要这一载体存在,后世音乐人就可以根据音乐文本将作曲者的思想及情感,通过演奏的方式再次展现在人们面前[3]。借助这种方式,让处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能够以音乐文本作为纽带,达到精神上的共鸣与共同。理论上只要音乐文本存在,作曲家的思想情感就永不消亡。

与其他艺术类型的文本相比,音乐文本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有很强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具体体现在音乐文本,具有多个解释层次,演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对文本进行自由的阐释,相同的音乐文本在不同的时期可能呈现出风格迥异的表现方式,在演奏者及听众看来,欣赏西方古典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永远会有新的收获。

2.3 音乐受众

古典音乐听众在欣赏西方古典音乐作品时,作品具有的开放性使得听众成为了音乐作品的再度创作者。古典音乐听众在欣赏音乐作品时,不仅是为了追求听觉上的享受,同时也期待着演奏者所诠释的音乐作品能够展现出深刻的内涵与意义,这种对于音乐作品在意义层面的期待,使得古典音乐作品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特征,随着时空环境的改变,我们对于古典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会存在很大差异,古典音乐作品的意义也会有新的理解。

例如,在维也纳时期,古典音乐的听众绝大部分是身份高贵的封建贵族,这些封建贵族通常接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且家境优渥,能够聘请专业的作曲家为其量身打造音乐作品,或者命令作曲家根据贵族的喜好,演绎、诠释某一首古典音乐作品,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这些封建贵族就成为了维也纳时期古典音乐的第一批听众。作曲家在创作古典音乐作品时,也不可避免会受到这些听众的影响,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在欣赏维也纳时期古典音乐作品时,由于存在时代的间隔,其对于古典作品的感悟更为丰富、深刻[4]。当代乐曲演奏者在诠释维也纳时期古典音乐时,会不自觉地融入自己的理解,为作品印刻上属于新时代的烙印,令古典音乐作品在全新的时空环境中,其内涵显得更加丰富饱满。

从抽象层面来看,演奏者在诠释西方古典音乐作品过程中,只有让作品中的意义成功地展现在听众面前,为听众所理解,能够与听众产生情感共鸣,这首音乐作品才有其价值,也就是说音乐作品实际上是存在于听众的感受与认知当中。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感受”,不是听众的主观认知,而是基于音乐作品所产生的直观感受,简单来说就是听众在欣赏古典音乐作品之前,并不具备一种特定的感受,通过欣赏古典音乐这一活动,验证这种“感受”是否真实存在,而是处于不同认知状态、心理状态的听众,在欣赏完古典音乐作品时产生的一种具有统一性的感受与体验。基于此,德国著名哲学家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认为音乐作品具有“权威性”,在与听众的互动过程中,音乐作品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听众的情绪、情感会被音乐作品所左右。

同时,古典音乐作品带给听众的感受中,除了具有宏观层面的统一性,在微观层面又是丰富多彩的。每一位听众的人生阅历、思想水平不同,其对于古典音乐作品的感受也会出现显著的差异。例如,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在讨论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时,欣赏《第九交响曲》绝不仅是对历史的一种回味与追思,而是这部伟大的作品在向我们讲述贝多芬的情感与思想,就如同19 世纪初,它对第一批听众讲述作曲家的思想情感一样。我们在欣赏《第九交响曲》的过程中,实际上令这部作品在全新的时空环境中得到了重现,并赋予其全新的意义。

3 贝多芬与欧洲古典音乐

贝多芬作为西方古典音乐的杰出代表,在研究西方古典音乐的过程中,针对贝多芬的研究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在贝多芬成长的过程中,莫扎特及海顿的音乐作品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很多贝多芬早期的音乐正是以莫扎特以及海顿的音乐风格作为基础,并在其基础上将古典音乐风格达到了这样全新的高度[5]。之后,随着贝多芬音乐水平的不断提升,开始尝试转变音乐风格,由此浪漫主义乐派初步成型。贝多芬主宰着19 世纪的欧洲古典音乐,当时西欧社会正在轰轰烈烈开展启蒙运动,人们提倡自由、平等、 博爱,反对封建教会对人们的精神压迫与束缚,崇尚理性,反对愚昧。而启蒙运动的兴起,为贝多芬的创作指明了道路。海顿的音乐风趣幽默,具有鲜明的艺术感染力,充满喜剧色彩,而莫扎特的音乐,比较细腻华贵,富有哲理性。贝多芬音乐风格将海顿和莫扎特风格相结合,注入自己的风格,时而严肃,时而有趣和蔼。贝多芬画像中,贝多芬双眼炯炯有神,但是在贝多芬的眼神中,人们可以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忧郁神情。贝多芬的面容严峻而悲壮,很少露出笑容,贝多芬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性格特点,与他颠沛流离的童年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贝多芬出生在波恩贫穷的音乐世家,从小受音乐氛围的影响,使他将自己的音乐天赋表现出来,同时,他从小的悲惨命运,刻练了他反抗、执着的性格,在他的音乐中展现了他的反抗情绪。贝多芬曾提出“人民艺术家的作品应当为穷苦人们服务” 的信念,他厌恶封建统治的腐朽,追求和平平等。19 世纪初,贝多芬创作出旷世经典《命运交响曲》,这部作品的情绪饱满激昂且具有张力,气势雄伟。可以说,《命运交响曲》这部伟大的作品,正是以作家贝多芬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为基础创作而出的。《命运交响曲》总共有四个乐章,每一个乐章都各不相同,第一乐章明显感到快而急,快而急的节奏使人心神不宁而又激昂兴奋,表达了贝多芬对封建教会以及封建地主阶级的厌恶与不满。第二乐章主题温和抒情,体现出了贝多芬面对黑暗现实,仍然渴望美好的生活,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6]。除了《命运》,贝多芬还创作《悲怆》来表达自己对命运的愤恨和坚定的意志,贝多芬命运是悲惨的,他对命运的反抗使他能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在创作《命运交响曲》过程中,贝多芬还创作了经典曲目《月光》,贝多芬将这部作品献给了桂齐雅蒂女伯爵,桂齐雅蒂女伯爵是贝多芬的第一个恋人,由于门第的隔阂,贝多芬不能与恋人在一起,没有得到爱情。贝多芬的耳聋日益严重,并且慢慢达到了无法治疗的程度,他曾写下了“海利根施塔特惠遗书”,但最后他没有自杀反而更加地向命运反抗。因此,他在耳聋之后创造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如《田园》《命运》等。

4 贝多芬音乐发展及贡献分析

贝多芬之所以成为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与他继承并发展前人所积累的音乐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与变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贝多芬成了西方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在创作音乐作品过程中,贝多芬将18 世纪西方流行的古典音乐与19 世纪流行的浪漫主义进行了巧妙的融合,凭借其坚强不屈的意志书写了一段音乐历史上的传奇。

通过对贝多芬音乐历程的分析可以发现,贝多芬的创作之路主要可以分为4 个阶段。

4.1 波恩时期

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并在这座古老的城市中生活了22年,贝多芬的整个童年时期,以及少年时期,都在波恩度过。这座城市具有浓厚的音乐氛围,这对于年少的贝多芬产生了十分关键的影响。在这一时期,贝多芬尝试创作了一些钢琴三重奏、四重奏小品。贝多芬的父亲是当地合唱团的歌手,少年贝多芬深受父亲的影响,对音乐展现出惊人的天赋,以及浓厚的兴趣。当时著名的音乐家莫扎特、 海顿等人,都对贝多芬大加赞赏。

在贝多芬成长过程中,聂费也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聂费发现了贝多芬在音乐方面的天赋,并带领贝多芬了解德国古典音乐的文化及历史传统,这使得贝多芬对于文学与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4.2 维也纳时期

贝多芬22 岁离开波恩前往维也纳,跟随海顿学习音乐知识,在维也纳生活期间,贝多芬在上层社会以及贵族之间穿行,并由于其音乐家的身份而受到了热情的欢迎。维也纳时期贝多芬所创作的作品,具有非常澎湃的气势,这些作品带有贝多芬鲜明的个人特点,使得贝多芬的声望日益提高。也是在这一时期,贝多芬患上了耳聋病,这使得贝多芬经受了极大的痛苦。但是贝多芬对于音乐的执着,以及其顽强意志,使得贝多芬勇敢地向命运发出挑战,并喊出了那句经典名言“我将扼住命运的喉咙”。

4.3 成熟期

耳聋病并没有击溃贝多芬,反而激起了贝多芬的斗志,积极与命运抗争,其音乐创作生涯也迎来了第三个阶段,在该阶段贝多芬创作出《第三交响曲》及其他经典作品,此阶段创作的作品,展现出了贝多芬高超的音乐水平,以及强大的个人魅力。同时,在与上层社会及封建贵族的接触中,贝多芬感受到了封建等级制度的弊端,对于平等、自由、博爱的向往变得越发激烈,这种渴望平等与自由的思想,在他成熟期所创作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4.4 创作晚期

到了创作晚期,由于宏观历史背景发生了重大变化,贝多芬所创作的音乐作品更加成熟、恢宏。伴随着拿破仑的失败,封建势力在整个欧洲大陆复辟,维也纳也重新成为政治中心。在这一特殊时期,贝多芬创作出了大量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的传世巨作,如《第九交响曲》《庄严弥撒》等,这一时期贝多芬所创作的作品,更加注重自我意识与音乐作品本身之间的联系。

综合来看,贝多芬对于西方音乐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音乐理论研究方面来看,贝多芬最为重要的贡献就是在各种古典音乐作品中,加入了大量奏鸣曲式,贝多芬作品中不同音乐材料之间的相互碰撞,使得交响曲以及奏鸣曲的曲式结构得到了更为丰富的变化。

纵观西方音乐发展历史,贝多芬继承了大量古典主义音乐精华,其创作的作品风格独树一帜,具有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鉴赏贝多芬音乐作品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贝多芬受耳聋症折磨所表现出的悲痛与愤懑,但即便在这样的境况下,其作品的结尾还是以恢宏大气为主旋律,能够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勇于向命运发起挑战的宝贵精神。贝多芬毕生都在追求自由与平等,他的音乐理念、音乐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5 结语

综上所述,欧洲古典音乐各个时期风格不同,还有许多著名的代表人物,如莫扎特、海顿等。其中贝多芬是欧洲古典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贝多芬音乐风格独特,他一生创作不少作品,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我们应当使之完整保留下来,经典永存。

猜你喜欢

交响曲古典音乐维也纳
解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影视中的古典音乐
乐随心动与古典同行
春之交响曲:听春天的声音
集市交响曲
集大成的交响乐《英雄》:兼谈怎样听古典音乐
畅游全世界最宜居的城市——维也纳
厨房交响曲
听点古典音乐
色彩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