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拟现实VR技术在警务心理学场景化教学中的应用

2022-12-08鸿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警务虚拟现实情境

张 鸿

(云南警官学院,云南·昆明 650223)

“虚拟现实”来自英文“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是2 0 世纪末发展起来的涉及众多学科的高新实用技术。VR技术具有多感知性(Multi-Sensory)、浸没感(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vity)、构想性(Imagination)四大虚拟现实心理特征。在教育领域,VR技术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现实中的空间进行三维仿真,具有人机交互性、真实、室内空间感、大面积三维地形仿真等特性。基于 VR 技术的虚拟仿真技术,可以通过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仿佛此时此刻都是自己亲身经历,使参训者在一个自主、开放、人机(人人)交互的虚拟环境中,进行观察式、体验式和实际操作的学习,通过VR 技术可以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训练操作技能,发挥想象力,提高学习和训练的效果。

一、虚拟现实VR技术与警务心理学教学

(一)虚拟现实VR技术与心理学的融合

2014年,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和实验中心基于虚拟现实VR技术,建造了一个包括虚拟认知心理实验、虚拟学习与教学实验、虚拟社会心理实验、虚拟人格心理实验、虚拟心理咨询与治疗实验5个子模块的实验平台来研究个体的心理与行为,突破了现实条件对心理学研究的限制。这说明VR技术在心理学领域的应用有很多空间可以开发使用。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并创新课程形式”(1)谢冬婵,林春,等.虚拟仿真心理实验中心促进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6).。在这样的背景下,虚拟现实技术无疑为心理学教学的多元化带来了新途径。

(二)警务人才心理品质的教育目标

警务工作是一项需要警察具备高抗压、高应激、高风险的职业,面对警务执法工作的复杂性,对警务人才心理能力的需求越来越高。一名优秀的警务人才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持久力、自控力、敢为性、人际交往能力、实验性等心理品质。在危机情景下,要求警察具有极强的抗压能力和控制能力;在警务活动中,要求警察具有一定的同理心及沟通能力;在侦查案件中需要警察具有分析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由于个体差异,在同一压力源下,个体产生的压力反应和缓解压力的能力有着极大差异。要胜任警务工作缩小个体间的差异,就需要通过大量的训练和体验来强化和提高,这样才能从容适应警务工作环境,正确对待压力,有效应对各类应激事件。从已有研究可以看出,在警察训练中,虚拟训练与标准训练效果一致。

(三)警务心理学场景化实训教学的现状

目前的警务心理学场景化实训由于受很多因素影响不能达到效果。在时间上,受传统课堂教学时间限制,不能连贯进行,夜晚的场景在白天训练不能达到效果;对于训练来说,场地或者场域有很大局限性,很多条件很难叠加在一起,如人群、地理环境、遮挡物、自然环境、交通环境等,这些单靠现实中创设的情景很难还原和复制。受自然条件的影响,需要在室外训练的内容往往由于天气问题不能定期且有规律地开展;同时,受到经费、硬件设施等影响,每次设置场景费时较长,场景使用率低,降低了可重复利用率。(2)廖建春.公安院校实战化教学反思[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6,28(6).在疫情背景下,“互联网+”教学模式的优势和可行性不言而喻,“互联网+VR”的教学模式,可以给体验者带来高参与度、自主灵活学习、个性化教学、实时共享和资源重配等良好的学习感受。

二、 虚拟现实VR技术在警务心理教学中的优势与局限

(一)虚拟现实VR技术在警务心理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1.环境的安全性高,减少实训的危险风险

根据警务工作环境,警察的心理训练往往具有较高的风险性,教师出于安全考虑而无法进行,这时候将VR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可以降低危险性,比如开枪射击、与劫持者对抗、暴恐事件下的处突、群体性事件中的群体压力与决策、现场救援中的危险事件,这些都会有安全风险,严重的甚至会有生命危险。通过虚拟VR技术模拟危险环境来开展心理训练,所产生的环境并不是真实的危险环境,更加安全。在训练中,受训者可以随时开始、暂停、中止和结束,教师也可观察受训者的状况随时停止训练,避免替代性心理创伤的发生,使得训练更安全、更有弹性。

2.营造危险高压的气氛,提高受训者的心理抗压能力

警务工作中一些高危的情景和项目的教学场面,是传统教学的器材与场景不能模拟出来的,这时候将VR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可以营造危险高压的环境气氛,如暴恐事件、枪击事件、爆炸现场。再比如模拟高空拓展训练的场景(如高楼顶层、观光电梯、空中索道、悬崖、独木桥等),然后让有恐高倾向的学员反复暴露在这些场景中,利用系统脱敏法减少其恐高心理。还有,在实际训练中使用训练弹也是有危险性的,将VR技术融于教学训练环境中,虚拟危险、复杂多变的情景,帮助学员更好地进入到实战场景中,获得高强度的心理体验。(3)诸伟,景臣.虚拟仿真技术在消防员心理训练中的应用[J].消防界:电子版,2021(2).

3.实现心理预警,保护受训者的心理安全

在压力下会有不同的应激反应,一些刺激性的场景有可能触发学员的心理创伤,在这样的情形下,要立刻停止训练,当学员有不适反应可以自主选择停止,可以在设计中加入测评环节,发现刺激过大,自动切断画面,保护学员的心理安全边界。同时,并不是每一人都能适应高压环境,VR技术可以通过观测学员在训练中的注意力、判断力、稳定性和操作等,评估学员是否适应这类强度和类型的高压力环境,判定该学员在此项目训练中是否具有稳定的心理素质,对于抗压能力较差的民警,实现预判预警。因此,VR技术可优化一个身临其境的场景,尝试应用于警察心理选拔。

4.打破场地局限,实现跨时空的多人合作模式

利用虚拟VR技术开展训练,打破了传统的实训室教学模式,使用虚拟空间不需占用真实场地,与实地开展心理训练相比,大大节省了设施装备放置和人员活动空间,在一间训练室使用同一套设备即可开展不同场景的训练,没有场地的限制。同时,虚拟VR技术可以单人训练,也可多人协作训练,可设置训练者和观察员的不同角色,更多的人可以参与训练过程,对场景有更全面、多视角的认识,在培养个体知识运用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的能力。(4)黄晓华,余志健.VR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对警务技能实战化教学方式的影响[J].公安教育,2019(06).这样,虚拟VR技术就可以为不同地域、不同警种的训练者提供交流合作环境,为多警种、多任务、多角色的人员开展团体协同训练打好基础。

(二)应用的局限性

1.缺少人际互动中的适时反馈

VR技术让人际交互变得更加便捷,但却缺少了人际反馈。好的反馈可以起到拉进关系、激励他人、澄清问题、聚焦问题、提出建设性支持等作用。当我们通过语言或行为向别人表达后,如果有适时的反馈,我们会获得行为的正向强化或者修正自我认知,改变行为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要弥补这一局限,需要多人互动、师生互动,同时,建立有效反馈的评价标准。

2.刺激通道较单一

心理训练要最大限度还原实景,需要视觉、听觉、触觉、痛觉、位置觉、嗅觉、温度觉等多通道的刺激。目前,VR技术比较成熟的是视觉和听觉。触觉的实现主要是通过佩戴有传感器的手套等设备,设置震动或者直接刺激皮肤,让参训者体验到触觉,但是能感知到的触觉形式很单一。尽管现在尝试使用电极模仿酸甜苦咸的味道,以及从大脑着手,希望通过向大脑直接传输信号来获得感觉,包括味觉、嗅觉、听觉、触觉、视觉、温度觉,但目前还在尝试阶段。

3.场景的典型性不突出

从公安院校的教学培养方案来看,理论课时远远大于实训课时,这也让一些教师在备课中重理论轻实训。同时,公安院校的教师虽有公安实践经历但参与警务工作的实践经验不足,深入研究公安实际问题的机会不多,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其看问题只看到问题的理论层面,对问题背后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认识不足。教学中使用的案例、素材等教学资料大都是来自网络,而非第一手来源,对实训案例包括场景的设计更多是闭门造车的单方设想。从而导致教学偏书面化、理论化,实训内容一般化,精品案例分析不够,无法掌握一手的典型案例资料,使得场景的典型性不突出。

4.避免成瘾行为

一些社会心理因素可能会限制VR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VR技术可能存在类似的成瘾倾向,因此,教育者和开发者还需进一步探索,要和虚拟游戏有所区别,要兼具趣味性和特殊实用性。

三、虚拟现实VR技术在心理教学中的设计原则

(一)安全原则

这里的安全不仅仅是环境的安全,而是指个体内心的安全感。使用虚拟VR技术开展心理训练的首要原则是要匹配受训人员心理负荷,确保训练安全、科学、有效。不同人对同一情景的心理反应是不同的,虽然是虚拟的环境,但仍然会对参训者带来强烈的心理冲击。在训练开始时需要对参训者进行心理评估,可以用生活事件量表、人格测验量表进行测评。尤其要注意有特殊经历的学员,如果这种情景曾经是他的创伤体验,不经评估就直接接触刺激情景,可能会诱发曾经的创伤体验,造成二次创伤。同时,要具有更多的适应性,学员在实景训练中自主地选择开始和停止,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心理安全。

(二)递进原则

心理训练的目标是要提高心理耐受力,这是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警务心理训练的根本目的是在应激情景下,耐受危险刺激,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场及实战环境。使用VR 技术开展心理训练要按照递进原则进行。按照个体差异,不能急于求成,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按照参训者心理承受能力的强弱,逐级增加模拟案事件现场的复杂程度和完成任务的难度,逐步提升心理耐受力和心理应激能力。比如在对交通民警进行勘查惨烈交通事故现场心理应激能力训练中,现场有一具尸体,脸部被碾压后严重变形。根据递进原则,可以做如下递进的设计:第一步,听觉适应训练。通过文字叙述现场的状况,接着播放现场事故发生时车辆剧烈碰撞的撞击声、车辆的急刹车等声音,让学生进入一种警觉状态;第二,视觉适用训练。画面的呈现要由远及近、由模糊到清晰、由全景到局部再到特写。当学员适应前一个低刺激训练后才能开始下一层级的训练。

(三)可评估原则

使用VR 技术开展心理训练,要建立一套合理的心理训练评估体系,评估包括两方面:第一,评估学习效果。教学是要体现在效果上,为不同的情境设置合理的考核内容和方法,对学员心理训练中的表现进行量化打分,学员完成初级训练并通过考核评估,才能进入下一关。可以采取系统自动评分和专家现场打分相结合的方式,对训练效果进行检验分析。第二,优化系统。科学地评估参训者训练中的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研究制定相应的优化方案,加强和完善针对性训练任务。

四、虚拟现实VR技术在警务心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情境设计

皮亚杰认为:人类认知的两大因素,一是自身的内因,二是外因的情境。所有的知识目标都应围绕情境展开,越具体的情境越能给学员提供直观、生动的环境,越能激发其积极的联想和体验。在警务心理教学中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情景教学要最大化还原现场,如果说真实案例是“原著”,情境化设计则是训练的“剧本”,在“原著”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场景,在众多资料中找到最适合教学的素材。为此,在设计 VR 技术训练项目时,训练情境脚本的设计一定要紧贴警务实战,符合训练对象的心理需求。

VR 技术创设的教学情境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模拟难以再现的教学场景和内容,如:地震、火灾、交通事故、枪战、暴恐案件等。第二,模拟危险性高、费用昂贵或操作性强的实验场景。如:绳索救援、高空任务、特警训练、飞行器操作等。第三,模拟虚拟交互,实现多人协作学习与沟通交流,如:群体性事件处置、警务访谈、调查访问、交通管理、窗口管理等虚拟场景。(5)张毅,顾燕,高桐.VR技术教学应用的策略设计研究[J].科教导刊, 2021,28(10).

(二)基本教学应用

1.探究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心理学教学不是单纯的理论教学,还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探究是心理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学生的分析、综合、评价等高阶认知会得到有机的整合和训练。学生经过各种假设、分析和论证,找到正确的路径和方向,进而在不同情境里完成相应的任务。比如,设计派出所日常工作情境,在情境中开展还原性学习。在这一情境下可能出现的不同时间、空间、事件、人物和自然因素等进行多种组合设计,让学员在复杂多变的工作情境中进行思考和决策。在虚拟技术应用中确保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挑战。虚拟情境类型的增多和互动的增多,需要教学者在讨论及思考引导上多下功夫,既要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又要留有批判思考的空间,形成多维度的探索。(6)张毅.VR技术教学模式设计研究[J].科教导刊, 2021,26(9).

2.人际交往适应性训练

虚拟情景下可以模拟人体心理尺度空间。人际交往中,心理尺度空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个体与他人交往时的心理安全距离,不是以视觉来区分,而是以个体心理感受确定的。人际交往的心理安全距离可分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众距离。亲密距离在15厘米之内;个人距离在46~76厘米之间,身体没有亲密接触,能相互握手、近距离交谈;社交距离范围为1.2~3.7米;公众距离范围在3.7~7.6米之间。警务工作多数场合需要在社交距离与个人距离间把握尺度,虚拟心理距离空间可以帮助学员训练人际心理空间感。先判断参训者与虚拟人之间的距离,然后根据该距离以及参训者与虚拟人的虚拟位置关系,确定后续的动作反应。如果为陌生关系,在公众距离范围为宜,如果进入社交距离时将发出提示音并触发动作;若为同事、熟人,则以社交距离为宜;朋友关系以个人距离为宜;亲人关系则可以进入亲密距离。根据人物关系和远近距离而变化的声音提示和文字提示,训练人际交往中的空间距离感。(7)陈梅,虚拟人的心理尺度空间[J].仿真计算机仿真,2005,22(9).

3.冲突下的情绪管理训练

在冲突情境下,人本能地会出现愤怒、不安等负性情绪,如果提前进行预防性训练,可以增强其耐受能力。例如在模拟与群众发生冲突的情景、冲突时的嘈杂环境、高分贝的声音、甚至是侮辱性语言,尽可能制造出现场的声音,让学员在这种环境中控制情绪,并按照法定程序完成执法工作,从而增加学员的心理承受能力。甚至模拟执法对象侮辱性的语言,通过呼吸、心跳等生理心理的传感器监控生理指标,一旦指标超过异常就给出提示,指导其作出恰当的行为反应,比如暂停冲动行为、深呼吸、离开环境等。

4.压力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是通过指导语进行心理暗示,通过心理暗示使肌肉放松,从而实现对植物性机能的控制,肌肉放松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循序渐进进行。训练者可以选择安静的地方,选择自己舒适的坐卧方式进行放松练习,结合生物反馈的原理,在放松后暗示自己很舒服很轻松。最后,模拟一些会引发焦虑的工作环境,在焦虑环境中指导进行放松训练。在放松训练中为了增加训练效果可以构建放松环境,VR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营造出想要的放松氛围,通过视觉带来的变化达到全身心的变化,再加以利用交互技术,达到虚拟与现实的互动。

5.警务沟通训练

针对不同对象的访谈态度和方式是不同的。在一般性警务沟通中,警务沟通最重要的作用是增进信任、获取信息、达成一致。在虚拟技术中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实现警务人员与虚拟现实系统进行深层的交互。将警务沟通中可能会说的话预先输入到计算机中,设置系统在不同对话内容下的回应,以此训练警务人员的谈话技巧或某项技能,如果沟通顺畅可以进入下一级别或者获得更多信息,如果沟通不当则需要重新组织语言再次尝试沟通。这类似Siri等智能语音对话系统,只是对话内容根据警务沟通情境进行改编。

特殊情境下的警务沟通就更为复杂。例如在自杀危机事件中,警察需要在谈话中了解其自杀原因和需求,找到积极性资源,做出适当的安抚与安慰。在人质劫持事件中,在与劫持者进行周旋与谈判的过程中,应掌控劫持者的心理活动轨迹,准确判断劫持者的性格特征,整个谈判过程中都需要对遇到的各种状况进行评估、分析、决策,这一层层的逻辑和演变的过程可以通过VR呈现,让学员在一次次判断和决策后,最终呈现科学的解决方案。

6.认知能力的训练

认知能力包括观察、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在现场勘查和调查取证时,警察注意力广度或稳定性对全面搜寻证据有重要影响。对可疑人进行盘问和检查,警察具备较强的记忆力和注意力。比如在毒品侦查案件中,对可疑信息的加工需要知觉的统一性,知觉的统一性是对知觉的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的统一,通过认知加工来确定是否是嫌疑人,以克服知觉的定势。有的老民警说:“我只要看他几眼,就知道他有没有藏毒。”这是其多年经验和认知整合的结果。在不同虚拟环境中呈现各种相关和不相关元素,让学员在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中去甄别和选择,从而提升学员的认知能力(8)周丽华,吕萌.警务实战心理分析[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19(2).。

7.应激事件心理抗压训练

警察的工作需要面临很多应激事件,如持刀持械劫持人质事件、持危险物品危害公共安全事件、灾害事故现场、执法受阻。这时警察只有保持镇定才能更好地施展专业能力,化解危机。可以使用 VR 技术模拟岀多种压力训练项目,如施害者正在实施危险行为、遭到攻击和漠视、遭到指挥员质疑、团队内部意见分歧等。也可以模拟高空高楼、悬崖现场,营造高分贝嘈杂环境等场景,对警察的感官系统施加刺激或干扰,使警察在高压力的状态下进行训练,进而帮助警察在真实的应激事件处置现场能从容应对。也可以在紧张的应激训练后加入心理放松训练项目,让警察的压力得到缓解,比如使用 VR 技术模拟劫持者放下刀械投降,施暴者停止伤害行为并向警察哭诉,以及自杀者放弃自杀与家人拥抱等放松的模拟情景,使警察紧绷的神经得到放松(9)于洋,余梓乔,郭晓峰.基于虚拟现实 VR 技术的危机谈判培训模式研究[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117(3).。

猜你喜欢

警务虚拟现实情境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学校园中的应用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环球警务专访
风口上的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技术向科幻小说借灵感
浅谈港航公安网上警务公开的现状和问题
警务训练中腹痛的成因及预防
警务指挥与战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