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至上”价值理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价值意蕴

2022-12-08

延边党校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理念

韩 潇

(青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海 西宁 810016)

自党的十八大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特别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最大的牵挂,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一词,共出现了203次;2020年初武汉爆发新冠肺炎疫情,习总书记在第一时间就批示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2020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指出“在重大疫情面前,我们一开始就鲜明提出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1]这正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出人民群众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地位,也彰显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践行“不忘初心,心系人民”的价值理念。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控制,足以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正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显著制度优势就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2]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上强调“全党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3]探究“人民至上”价值理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价值意蕴意义深远。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社会发展史和政治思想史中寻信仰之根、铸精神之魂以及明未来之光。在中国共产党深沉的为民情怀中全面理解“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真义,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回溯人民之根;以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保障人民之利和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筑牢人民之情,从而准确把握其深度、高度和力度。

一、在溯本寻源中挖掘“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深度

探究习近平“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深度,就要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中溯本寻源。习近平“人民至上”价值理念是基于深厚的理论渊源而形成的,是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为理论起点,沿着党的宗旨这一主线,发展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习近平“人民至上”价值理念涵养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内核之脉。民本思想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也是中华民族鲜明的价值取向。早在《诗经》《左传》等作品中就有了民本思想,“《尚书》认为,人民为国家的根基,国家因为人民而稳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左传》充分体现了统治阶级认为国家的兴亡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民。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孔子曾批判苛政猛于虎。荀子认为国家存在与否取决于民心,正所谓水则载舟,水则覆舟。”[4]这都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民本思想的深入人心以及国家兴亡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重要性。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关于民生领域的讲话中多次引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尤其是对于儒家文化的批判继承。比如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5],他引用这句话,重申了人民是衡量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人民的监督是党工作价值判断的“检测器”、思想体系的“导航仪”、理政行动的“启明星”;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政之所兴灾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6],阐释出民心与执政相辅相成的关系,指出在面对人民对于美好生活新向往的新时代,我们必须再接再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全面建成现代化国家的方向稳步前进;在《之江新语:为民办实事成于务实》等文中引用“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中;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7],强调了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党员干部要倾心于民,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实现党群关系的良性互动以及在新时代重叙鱼水情谊。新时代,准确把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体现了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回溯人民之根的核心理念。

习近平“人民至上”价值理念承续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之势。习近平“人民至上”价值理念就是对于其“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进一步升华。“中国共产党历代主要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理念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8]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联系为党自身的核心利益,始终把人民至上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永恒价值追求。在新中国建设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就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这不但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最大显著特征,而且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重要理论来源。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指出要改变中国经济落后的面貌,必须恢复和重新发扬以往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执政作风。人民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人民是源,饮水更要思源。他指出党的群众路线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要发动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另一方面它还能监督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保证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2000年初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强调了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科学发展观中胡锦涛旗帜鲜明地提出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让延续了几千年的农业税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惠及当时的9亿人民。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指出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诠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动力源就是“人民至上”价值理念。以上五代领导人对于人民的论述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更诠释了以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保障人民之利的核心理念。

习近平“人民至上”价值理念溯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习近平“人民至上”价值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群众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要通过社会生产活动的实践成果和人民群众满足感、幸福感、收获感来检验一个政党或国家发展的成果以及社会治理的成效。当时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就忽视了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的力量,他们把革命胜利的成败寄托于某个具体的领袖身上,自始至终没能找到改造现代社会的物质力量,导致了革命失败的必然性。马克思正是在目睹了欧洲工人革命运动的三次高潮后,指出革命的胜利必然要依靠广大无产阶级,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一切社会总活动的根本来源,从事不同职业的和以不同方式促进生产实践活动的人民,都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文中指出:“历史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9]。因此,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任何真正有价值的精神财富都会对人民群众所从事的实践活动起到指导作用,因为那是一切实践活动的概括和总结。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他们一直是社会制度变革的践行者、参与者和见证者。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百年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群众路线,善于倾听群众心声。习近平“人民至上”价值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群众观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明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彰显了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筑牢人民之情的核心理念。

二、在深邃内涵中感悟“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高度

纵观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历程,“人民”一词是他提到最多次数的概念。“基层”是他跑的最多的地方,“民生”是他最关心的领域。切实为民,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的政治品格。因此,他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工作准则;紧紧依靠人民的强大力量;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将人民的利益高高举过头。

紧紧依靠人民,擦亮现代化国家的底色。人民作为现代化国家的底色和现代化强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强底气。我们党执政的根基在人民、行政的血脉在人民、改革的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光辉历程启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是我们从群众中汲取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不竭源泉。正是这种力量支撑着我们创造了中国奇迹、书写了中国震撼、找到了中国道路。主要从三个历史性片段可以体现出人民群众的重要性,首先,我们党依靠和带领人民群众进行了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结束了中国近代以来外敌入侵的局面,建立了一个新中国。其次,我们党又带领人民群众进行三大改造,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最后,我们党又依靠人民群众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并在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中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发展既迎来了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这些都使得我们深刻意识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不易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艰辛,这更加需要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从依靠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到以人民为中心,真正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再到打掉横亘在党和群众之间的无形之墙,增强我们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履新之始就将“人民”作为治国理政的核心,并在“亲民、爱民、利民、敬民、依民”的话语坐标下,迸发真感情、采取真措施、产生真成效。

不断造福人民,补足现代化国家的成色。民生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事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成色和质量,事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事关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做好民生工作,是做到“两个维护”的具象要求、践行为民初心的生动实践以及守住战略底线的现实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这也显示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趋多元,不仅停留在物质生活层面,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都有着更高要求和期望。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是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更是诠释了“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10]这进一步表明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人民至上”价值理念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尤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意识到是党和人民赋予了自己手中的权力和所处的岗位,因此要运用自己的每一份权利为党和人民做事,为民谋利。

牢牢根植人民,绘就现代化国家的亮色。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靠的是实招,比的是干劲。当前,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的历史交汇期,“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不踩急刹车、留足过渡期”的政策走向,是我国绘就现代化国家的亮色中有力的一抹,也为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能。坚持“人民至上”价值理念就是牢牢根植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扎实做好群众工作以及切实维护好人民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做好群众工作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不能心系群众,情牵群众,那么一切发展就没有价值,改革的意义也就无从谈起,国家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实际效果。我们党自成立到现在,要保证长期执政,就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构筑好党群关系的钢铁长城。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浩荡胸怀和执政关怀在新时代的理论意涵和逻辑理路,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100年来历久弥新的价值追求和执政信条。正是我们党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把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才使得我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因此,我们的工作和决策必须识民情、接地气,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盼人民所盼,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见,关心群众疾苦。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基层,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多办一些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在党群关系中充分调动起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三、在价值意蕴中彰显“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力度

在价值意蕴中彰显“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力度,关键在理论维度上运用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价值维度上学习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群众史观以及在精神维度上践行好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价值理念。习近平“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继承和创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群众史观,深化和践行了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价值理念。

习近平“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继承和创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瑰宝,它起源于商周承接之时,由孔子提出,孟子加以完善。其含义就是人民群众在政治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的思想。民本思想在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中一直延续并发挥着深远持久的影响,延续到今天,民本思想的土壤依然孕育着习近平“人民至上”价值理念。习近平“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时代价值来源于传统民本思想的内容与形式。一方面,就其内容来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所蕴含的相似性。即承认民众在江山社稷中的根本地位,注重民众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性作用;将民众的福祉作为国家施政的先决条件,注重民众在传统民本思想中的引领性作用;将民众的集体智慧作为社稷发展的丰厚滋养,重视民众智慧在国家治理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作用。这也正是习近平“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价值所在。另一方面,就其形式来讲,同一思想内容在不同历史背景下所呈现出的差异性。“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存在着‘为民作主、保民而主’的历史局限,的确是为统治者服务、受统治者支配的思想,不管这个‘统治者’是奴隶主还是封建君主。”[11]这正是传统民本思想存在的局限性,也是新时代需要剔除的部分。习近平“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核心就是在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凸显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共商、共建、共享发展成果的同时实现人民自身价值,即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习近平“人民至上”价值理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群众史观。理论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完善的。因此,在社会发展、时代变迁,问题更新等可变性因素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必然日渐完善,“人民至上”价值理念也愈加重要,人民主体地位更需巩固。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预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12]因此,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众多著作中都体现了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否认了极端的英雄史观,指出了社会发展的本质,肯定了人在唯物史观中的中心地位,凸显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关键地位以及强调了人民群众在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的独创作用。习近平“人民至上”价值理念一方面体现出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其将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融入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将实践创新的成果投入到理论完善的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要把深化改革的成果充分地展示到人民中来,让人民群众从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满足。要牢记“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坚持同人民在一起。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为了人民干事创业,依靠人民干事创业。”[13]时刻要有“以人民忧而忧、以人民苦而苦”的忧患意识,始终秉持一颗忧民、爱民、为民、惠民之心,察民情、惠民生,达民意,切实践行好“人民至上”的科学理念。这些既顺应了时代潮流,又结合时代任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群众史观。

习近平“人民至上”价值理念深化和践行了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价值理念。“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在明确‘我是谁’和‘为了谁’的基础上,回答了作为无产阶级执政党‘怎么做’的问题。”[14]新时代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想要完成新的历史任务,就要把握习近平“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精神价值。“人民至上”价值理念在其精神维度上,对于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精神支撑和精神激励,深化践行了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价值理念。其先进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永葆。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实现了由小到大的蜕变,经历了由弱到强的过程,诠释了由简到繁的发展。之所以有这般历史性的飞跃,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理想信念,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维护群众利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不断丰富发展,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带领人民为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和稳步推进;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当前,我国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又深处“十四五”开局之年,更是经历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任务,针对多元的社会矛盾等一系列实践课题和历史命题,中国共产党就要坚守始终为民的初心,恪守为民富民的使命。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要和人民心相连、情相系、话相通,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进一步要求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习近平“人民至上”价值理念,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想信念。

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从十个方面科学总结了10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群众通过不懈的伟大奋斗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其中“坚持人民至上”这一宝贵经验鲜明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本质特征。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全面理解“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深度、高度以及力度,在溯本寻源中挖深度、在深邃内涵中寻高度和在价值意蕴撑力度,从而准确把握“人民至上”价值理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价值意蕴。

猜你喜欢

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理念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人民至上”的真实含义与内在要求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读懂穆青 弘扬穆青精神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不断增强党性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