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苜蓿切叶蜂在苜蓿制种中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2022-12-07邰发红张永东

畜牧兽医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蜂箱单产苜蓿

邰发红 ,张永东

(凉州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甘肃 武威 733000)

2021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苜蓿在我国畜牧业发展特别是奶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在苜蓿生产中,苜蓿种子单位面积产量不高,而产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是苜蓿开花期间得不到充分授粉。提高苜蓿草种子产量已成为苜蓿草生产的瓶颈。苜蓿属于异花授粉植物,种子产量与传粉昆虫有着密切关系。授粉情况对种子产量和质量影响极大。切叶蜂是为苜蓿授粉最有效的昆虫,也是典型的苜蓿蜂种,但必须依靠人为的蜂巢管理模式进行人工繁育。

1 苜蓿授粉

苜蓿授粉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花由旗瓣、翼瓣和龙骨瓣组成,龙骨瓣内雄蕊和雌蕊紧抱在一起。苜蓿的花粉隐藏在其龙骨瓣内。因其构造的特殊性,一般的授粉昆虫难以打开其弹粉装置进行有效授粉。苜蓿切叶蜂在为苜蓿授粉时能够主动打开苜蓿花的龙骨瓣,其腹部绒毛组成的“腹毛刷”极易粘附花粉,从而完成授粉过程。

2 苜蓿切叶蜂及繁育

切叶蜂隶属于蜜蜂总科的切叶蜂科,是一类野蜜蜂,而苜蓿切叶蜂是一种原产于西亚和欧洲的半家养蜂,喜欢温暖、光照充足和少雨的气候条件,是苜蓿种子田的高效传粉昆虫,尤其是西北地区为苜蓿切叶蜂适宜繁育和授粉地区域。苜蓿切叶蜂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几个阶段,在蛹后期,其蛹体被苜蓿叶包裹,又称为蜂茧。苜蓿切叶蜂在冬季气温2~5 ℃时以蜂茧形式越冬,春末夏初孵育,孵育温度20~30 ℃之间,湿度65%左右,25~27 d结束。蜂茧经孵化过程羽化成成蜂后在苜蓿田中放养。

王凤鹤等观察到放蜂后第3天雌雄交配,雌蜂在寻找并确认巢道后用切叶筑巢,采集花粉和花蜜作为蜂粮贮存,并在蜂粮上产卵,巢室口用苜蓿叶封严后,重复上述过程,继续做下一个。同时还观察到,当温度低于21 ℃时,切叶蜂出巢活动很少,当温度达到22 ℃时,切叶蜂开始正常的采集活动。在苜蓿开花末期,切叶蜂采集活动明显下降时收回蜂茧,在2~5 ℃的条件保存。2017年朱猛蒙等研究了不同方位、不同颜色巢板对苜蓿切叶蜂蜂茧回收率的影响。采用进口巢板时,面向东南方向,平均每个巢板封孔数为139.67个,诱集蜂茧517.67个,面向南方向平均每个巢板封孔数为86个,诱集蜂茧338个,结果表明,东南方向为田间诱集最适宜方位。采用绿黑、白黑、蓝黑进口巢板时,每个巢板平均收集蜂茧为512.67个、471个和220个,说明收集蜂茧效果最好的是绿黑巢板,其次是白黑,蓝黑巢板收集蜂茧效果相对较差。

3 苜蓿切叶蜂的应用研究

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引进苜蓿切叶蜂,开始对其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繁育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并在苜蓿制种方面取得了成功;60年代初引入加拿大后,在繁育技术、设备和利用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一系列改进,并处于领先地位,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繁殖及应用技术,在苜蓿生产中被广泛利用。国内对苜蓿切叶蜂的研究相对较晚。1988年中国农业大学通过中—加合作项目从加拿大引进少量开始进行研究。此后北京、甘肃、吉林、黑龙江、新疆、内蒙古及宁夏等地相继开展了人工繁育、苜蓿制种田授粉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 苜蓿切叶蜂对苜蓿种子产量的影响

李少南等的试验结果表明,放蜂田苜蓿种子产量明显高于对照田,放蜂田和对照田平均单产分别为315 kg/hm2和186 kg/hm2,增产率为69.4%。姜春等于2001年在新疆的研究表明,苜蓿田放苜蓿切叶蜂后对照田平均产量是210 kg/hm2,放蜂田为357 kg/hm2,比对照田提高了70%。向金城等于1999年在甘肃省景泰县的试验结果表明,对照田平均单产为171.67kg/hm2,放蜂田为260.24 kg/hm2,比对照田提高51.6%;2000年在甘肃省广河县的试验结果表明,对照田平均单产为346.2 kg/hm2,放蜂田为718.1 kg/hm2,比对照田提高了1.07倍。试验结果还表明,放蜂距离和蜂箱方向与苜蓿种子产量有一定关系。在蜂箱正东10 m、20 m、30 m处平均单产每公顷分别为385.5 kg、265.5 kg、205.5 kg。蜂箱东南10 m处产量最高,平均单产为1 503.2 kg/hm2,40 m处产量则降为506.8 kg/hm2,蜂箱西北20 m处平均单产为733.4 kg/hm2,50 m处产量最低,平均单产为379.6 kg/hm2。臧福君等研究了距蜂箱30 m、50 m、80 m和100 m时,种子产量每公顷分别为280.5 kg、242.9 kg、170.1 kg、131.7 kg,而对照田为133.7 kg/hm2,证明放蜂距离对苜蓿种子产量的影响。即距蜂箱较近地的种子产量增幅较大,较远地增幅较小,超过一定距离则没有效果。刘胜男等的研究结果也证实蜂箱不同距离和方位处苜蓿种子产量有显著差异。

5 苜蓿切叶蜂应用前景

随着国家奶业苜蓿产业振兴行动的实施,苜蓿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因而对苜蓿种子需求量也急剧增加,但国内苜蓿种子产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苜蓿花授粉不充分是造成苜蓿种子产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大幅度提高苜蓿种子产量,实现苜蓿种子生产国产化是我国亟需解决的问题。苜蓿切叶蜂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苜蓿花的协同作用,使苜蓿切叶蜂在苜蓿种子生产中被广泛应用,成为苜蓿种子生产的最有效的措施,并将在种子生产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力推动我国牧草产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蜂箱单产苜蓿
山西夏收全面完成 总产单产好于常年
黑龙江省和全国“十三五”期间三大作物单产变化分析
蜂箱的合理选择及注意事项
又到苜蓿飘香的季节
环保蜂箱设计
不同种植区陇东苜蓿营养价值的比较研究
农大农企联手创山西小麦最高单产新纪录
油菜“不务正业”,单产3.4吨
苜蓿的种植技术
悬崖上的蜂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