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授精技术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2022-12-05苏红辽

养殖与饲料 2022年8期
关键词:产仔数输精交配

王 宁,苏红辽

河南省滑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 滑县 456400

母猪的繁殖性能是养猪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对促进养猪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繁殖性能是衡量母猪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一项综合指标。通常衡量母猪群生产性能的指标是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主要由2 个部分组成,即年母猪产仔窝数和母猪每窝的断奶仔猪数[2-3],产仔数是反映母猪繁殖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母猪产活仔数是养猪生产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之一,也是决定猪场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产仔过少影响窝重;产仔过多,母猪奶头不够,乳汁不足,影响育成率和头重。提高母猪的产仔数,在养猪生产中非常重要。产活仔猪数和断奶仔猪数对养殖者的收益有极大影响。因此,衡量母猪生产性能的主要指标是母猪生产活仔猪数和断奶仔猪数[4]。产活仔猪数和断奶仔猪数是一个综合指标,反映母猪的繁殖性能。因此,繁殖性能的比较研究,对现实生产具有一定实际指导意义[5]。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要加快我国畜牧业的步伐,采用人工授精技术可以满足人们对肉食品的追求,虽然自然交配也可以满足,但是其成本太高从而降低了养殖者的经济效益。猪人工授精技术是进行猪种品种改良的有效手段,可以促进品种更新和提高质量及其整齐度,减少成本,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6]。利用人工授精技术,只要母猪发情稳定,就可以克服公母猪体型大小的差异及公母猪的偏好造成的配种困难,根据需要进行适时配种,这样有利于优质种猪的利用和杂种优势充分发挥。本研究根据在种猪场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人工授精和自然交配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用于指导生产实践。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时间

本试验于2005 年1 月至2015 年7 月在河南省诸美猪场进行。

1.2 试验动物分组

试验选择健康的杜洛克、大白等品种母猪。2015 年3-7 月共100 头,分为2 组,每组50 头,分别进行人工授精和自然交配。2005—2014 年自然交配1 293 头,年产窝数18.72 窝,人工授精10 880头,年产窝数19.71 窝。

1.3 饲养管理

圈舍为带有水泥运动场的向阳双列半开放式猪舍,猪由同一专门饲养人员饲喂相同的母猪食料。该场按现代集约化养猪的要求,根据猪的不同生长阶段要求进行生产,种公猪、种母猪分开饲养,空怀配种舍中设有种公猪舍,并在其附近设有公猪跑道。猪舍按配种舍、空怀母猪舍、妊娠猪舍、分娩舍、保育舍、肥育猪舍的顺序排列分布,其中空怀母猪为混群饲养,妊娠舍为半封闭猪舍,分娩舍为定位栏全封闭舍,其舍内为双列式结构,并为仔猪提供保温设备和活动空间,同时设有补料设备。母猪妊娠期为定栏饲养,在产前7 d 转入分娩舍。后备母猪初次配种时间选择在7 月龄以上,第2 个至第3 个情期、体重120 kg 以上。本场全部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进行配种,每头母猪配3 次,间隔时间8~12 h。

1.4 精液品质检查

采集猪精液后及时送到实验室对精液进行处理和品质鉴定,以确定精子是否可用于授精。采集的精液置于15~20 ℃的室内,集精杯置于30~35 ℃的温水盆中,并立即进行评定。公猪一般1 次采精量有200~250 mL,多者达500 mL 以上。正常精液有腥味,颜色为乳白色或灰白色,pH 值为7.5(7.3~7.9),pH 值偏低的精液品质较好。用显微镜检查,主要观察精子的形态是否正常以及精子头部、尾部的损伤及头尾相离的情况。正常情况下用于输精的精子活力一般不宜低于0.7 分,活力低于0.5 分者应废弃[7]。将精液保存在固定的37 ℃或其他温度下,每隔2 h进行1 次观察,并记录时间。

1.5 适时配种

适时配种是保证人工授精成功和提高母猪受孕率的重要环节。操作时间:上午发现母猪呆站不食,阴户有黏液,则下午输精;下午发现母猪呆站发情,则第2 天上午输精。第2 次输精与第1 次输精间隔24 h 为宜,第3 次输精与第2 次输精相隔12 h为宜。

1.6 操作过程和方法

1)自然交配。把适时发情母猪赶进配种栏内,环境要安静,用指定的公猪与其配种,采用重复配种方式,即母猪在1 个发情期内用同1 头公猪相隔12 h 先后配种2 次的办法。配种过程中采用一些有助于自然交配的措施,如公猪爬跨后拉开母猪的尾巴、轻抬公猪腹部、辅助公猪阴茎插入母猪阴道等。

2)人工授精。做好采精前的准备工作,用手握法采集公猪精液,对采集的猪精液进行品质检查、计数,活力达0.7 以上、畸形率在18%以下可以进行稀释,稀释倍数的确定按每个输精量含40 亿个精子,输精量为80~100 mL。稀释液与精液要求等温稀释,二者温差不超过1 ℃,稀释后要求静置片刻再做精子活力检查,活力没有明显变化,进行分装。分装后置于22~25 ℃的室温1 h 后直接置于17 ℃精液保存箱保存。

3)输精时间。每次输精先清洗母猪外阴,然后用消毒液浸泡后晾干的毛巾擦拭干净。根据母猪的年龄、发情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外观变化等方面进行适时输精确定,1 个发情期可输精3 次,第1 次是在发情母猪出现站立反应时进行,采用上午、下午、上午或下午、上午、下午3 次的输精方式。

4)输精过程。在输精液前对保存24 h 以上的猪精进行显微镜检查,活力达0.7 以上者才能用于输精;输精时将母猪移至邻近公猪栏的栏[8];用干净清水冲洗母猪外阴及尾根周围,用干净毛巾擦干;从密封袋中取出无污染的一次性输精管,在其前端涂上精液作为润滑液,将输精管45°角向上插入母猪生殖道内,顺时针旋转,当感觉有阻力时,继续缓慢旋转同时前后移动,直至感觉输精管前端被锁定;将猪精液接到输精管上进行输精,在输精时可刺激母猪,让精液依靠子宫收缩产生负压吸纳至母猪子宫内[9];输精时间要求3~5 min,输完1 头母猪后,把输精管后端一小段折起放在输精瓶中,防止空气进入和精液倒流,让输精管自由滑落。

1.7 测定指标

测定活产仔猪数、断奶仔猪数和仔猪成活率。

1.8 数据统计分析

数据应用SAS(6.12)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显著性检验采用ANOVA 方法,用多重比较检验不同授精技术的差异,结果均以“平均值±标准差”来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授精方式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由表1 可知,自然交配的产活仔猪数为(10.65±0.23)头,断奶仔猪数(8.25±0.27) 头,成活率(77.26±0.33)%。人工授精产活仔猪数为(12.34±0.27)头,断奶仔猪数(10.70±0.31)头,成活率(87.43±0.36)%。产活仔猪数、断奶仔猪数及成活率上,人工授精极显著高于自然交配。

表1 2015 年3-7 月不同授精方式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2.2 授精方式对每年平均每窝产仔数的影响

由表2 可知,根据人工授精和自然交配方式不同,在2005 年、2007 年、2009 年、2012 年和2014 年自然交配每年平均每窝产仔数与人工授精相比,差异均不显著。2006 年、2008 年、2010 年、2011 年和2013 年每年平均每窝产仔数,人工授精极显著高于自然交配。

表2 2005—2014 年每年产仔数情况

3 讨 论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不同品种间成活率存在差异,且随着产仔数的增加,差异越来越显著。这与陈健雄等[9]报道的结果一致。而对于成规模养殖场来讲,其产仔数平均要达到10.5 头以上。一般情况下,产活仔猪数越多,断奶仔猪数越多,体质越健壮,生长越快,仔猪成活率越高,断奶重越大,所以人工授精繁殖性能一般要高于自然交配。

根据试验观察与调查,繁殖性能不同可能的原因有:①自然交配一般是2 次,人工授精是3 次,人工授精比自然交配多1 次受精机会;②自然交配有时候很容易传染疾病,生产成本高,而且容易导致整齐度不高,每窝产仔数没有自然交配多。说明人工授精比自然交配好,可以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发情率高的原因可能是母猪发情不明显,配种人员错过了发情期。在推广人工授精时应对人工授精技术员进行技术培训,使其掌握一整套成熟的人工授精技术,为提高受胎率提供技术保障。试验结果表明,如果各方面的工作都做好的话,采用人工授精技术进行配种,能充分利用优良种公猪,不受地域限制,防止近亲繁殖,有利于品种改良,防止疫病的传播,节省种公猪,降低饲养成本等,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猜你喜欢

产仔数输精交配
猪子宫内深部输精技术与应用
不同胎次和产仔季节对母猪产仔性能的影响及窝产仔数分布研究
母猪低剂量精液深部输精技术研究
不同交配方式对家蚕种性影响
深部输精技术的应用及效果观察
交配的最佳工具
猪人工输精产仔数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
关于肉牛冻精改良异地输精的解冻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的探讨
苏姜猪RPL10a假基因第2外显子多态性与产仔数的相关性
说说“自交与自由交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