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滇中岔河村彝族传统村落文化生态与景观田野调查

2022-12-05卜颖辉

寻根 2022年4期
关键词:河村彝族村落

□卜颖辉

岔河村是云南滇中山区的典型彝族传统村落,属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龙川镇。村子较好地保留了滇中山区彝族聚落的自然生态、文化传统、景观风貌。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当地的彝族村寨都十分贫穷落后,这也是岔河村能够保留村落文化的自然性与原始性的重要原因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当地生产、生活状况逐步改善。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几年,岔河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村民生活大为改观,步入了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时代。2019年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并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2020年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岔河村作为一个文化生态相对完整的滇中彝族村落,近年来在保护村落文化生态,并以此引领乡村文旅振兴等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是值得调查、研究的个案。

地理环境

岔河村位于南华、姚安、牟定三县交界处。该村的名称来自彝语“伙笃瓦”,为大岔河与小岔河汇合处之意。岔河村海拔高度平均为2130米,气温年均14.9摄氏度。2013年当地公布数据村民人口为1538人,村辖区12个村民小组,彝族村民占99.6%。

岔河村虽地处山区,但地理位置比较优越,宽阔的公路穿村而过,村民小组沿公路散落分布于山间。马鞍山村民小组距离南华县县城有13公里左右,新村村民小组离姚安县县城有24公里左右,与姚安县的太平乡相接。岔河村同周边城市也有着比较密切的交通联系,距离昆明、大理、攀枝花的车程都在2个小时以内。岔河村的自然生态状态良好,民族文化传统延续得也非常好,民族风情浓郁,文化底蕴深厚。节日里民众还会进行热闹的集会,吹奏着彝族特有的迎宾喇叭调子,跳起热情奔放的左脚舞,举行隆重的图腾崇拜仪式。

文化传统

岔河村村民属彝族支系“倮倮颇”,有“虎的人民”的意思。清康熙年间的《镇南州志·风俗》中记载:“倮倮,山居田少,食荞麦,缠头跣足,辫发,用布裹头,不分男女,俱披羊皮,织麻布为衣,采野蕨而食,性嗜酒,寝室趺坐火床,凡遇婚丧,男女围聚、吹笙跌脚,以歌自相唱和为乐。”

1.咪依噜

“咪依噜”是是彝族语言的音译,意为马樱花。它也是岔河村的标识,走进村寨,到处可以看见有“咪依噜”字样,马樱花是岔河村村民最喜欢的开花乔木,主要分布于暖温带和寒温带,属于杜鹃花科,春季开花较多,花颜色丰富,常见的有红马樱花、粉红马樱花、白马樱花等。岔河村村民喜欢栽种红马樱花。每当春天马樱花盛开的季节,岔河村的山坡、沟谷都成了鲜花盛开的海洋。山上山下盛开的红马樱花如火焰般娇艳,将整个岔河村都装扮在一片绚烂的红霞中,格外美丽。

岔河彝民喜爱咪依噜,一者源于它的美丽,再者也因为在当地一直流传着很多关于“咪依噜”的动人传说。据其中流传最广的一个传说,彝族人的先祖中有一个人叫阿普笃慕。在一场大洪水中,阿普笃慕被美丽的仙女救了,此后他就和仙女成亲并生育了许多子女,而他的这些子女逐渐成了彝族各部族的先祖。阿普笃慕在死后,因为思念他的后人,化作了生长于山野田间的咪依噜,常伴其子孙左右。彝族人自然也都将咪依噜当作了崇敬的对象。还有一个当地人熟悉的传说,在大山的村子里住着一个善良的彝族姑娘名叫咪依噜。有一天,土司头人看上了她,凶恶的土司头人要把咪依噜抢去做小老婆。咪依噜誓死不从,她为了坚守与恋人间的爱情,同土司头人以死抗争。在新婚之夜,咪依噜把一朵有毒的马樱花泡于酒中,和土司头人一饮而尽。等咪依噜的恋人找来的时候,她已经闭上了双眼。咪依噜的恋人伤心欲绝,抱着死去的咪依噜一路边哭边走,眼泪哭干了,眼睛哭出了血,血滴下来将山上的马樱花染得如鲜血般红艳。此后,当地的彝族女子都会在衣裳上刺绣上美丽的樱花,以此怀念传说中的彝族姑娘咪依噜。

现在,在岔河村,咪依噜已经成为当地彝族文化生态中重要的文化符号与信仰崇拜物了。在岔河族群文化中,咪依噜甚至代表了世间万物的灵性,是图腾庇佑的象征。岔河村随处可见咪依噜马樱花的图案。当地每年都会在农历的二月初八举办盛大的插花节,节日里各地彝族人民都会聚集到盛开着马樱花的山上,在毕摩的主持下共同进行向“咪依噜”祭拜的祭花仪式,以祈求生活的幸福平安。插花节上,大家还登山把马樱花采摘下来戴在头上,插到家门上,表示祝福。从2006年开始,岔河村依托咪依噜文化和插花节,发展文旅融合乡村旅游,在大岔河、小岔河、三家村、新房子、新村、马鞍山等村民小组辖区打造了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完美融合的咪依噜风情谷,使得岔河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咪依噜文化村。

2.串“姑娘房”

岔河村还保留了一种楚雄彝族山寨中的古老习俗——串“姑娘房”。这是彝族青年男女的一种传统自由恋爱方式。“姑娘房”一般设置在村子的公共房屋里或者有未婚姑娘的村民家庭中。村里未婚的姑娘们三五结伴相约,共同居住在“姑娘房”里。“姑娘房”房间的布置十分简单,往往只是搭一张大床,供姑娘们休息,其他并不添置更多的家具。“姑娘房”在日常只有未婚的青年男女进出,已婚者是不允许进入房间的。村里这些未婚的姑娘们白天回家劳作、生活,到了晚上就会一同回到“姑娘房”休息、过夜。而到成家的时候,姑娘们就会从“姑娘房”中搬走,走入各自的小家庭。住在“姑娘房”里的彝族姑娘们在劳作了一天后,一般都是一边绣着嫁衣、纳着鞋垫,一边唠着家常,有时候还会唱上一段婉转悠扬的彝族调子——梅葛调。“姑娘房”总会吸引村里的未婚小伙子们前来“串门子”。“姑娘房”的“串门子”讲究很多,已婚男子是串不得的,而未婚男子串门子不但要会找姑娘聊天,还得能对梅葛调。每当万家灯火时,“姑娘房”里,彝族青年男女对歌、说笑,在热热闹闹的氛围里,大姑娘、小伙子,你来我往,慢慢互生情愫。姑娘要是看上了哪个小伙子,就会故意找他对歌。要是姑娘发现自己的头巾或者手帕被小伙子带走了,那就是小伙子也中意对歌的姑娘了。再到“姑娘房”相见的时候,小伙子也会送给姑娘一件礼品作为信物。在“姑娘房”里,青年男女尽兴地弹着弦子,大胆地唱着梅葛调,为恋人尽情地高歌。这里也成了当地最富有民族风情的“恋人圣地”,因而岔河村委会也成了第一个被云南楚雄自治州政府指定的民族风情考察参观地点。

3.山林与火崇拜

岔河村地处山区,自然生态保存较好,有大面积的林木分布。因为一直生活在山地森林之中,岔河村的村民历来有山林崇拜的传统。每年在农历的二月初二或者初八,村民们都会组织起来进行隆重的祭拜密枝(山林神)的仪式,在仪式中祈求山林神的福佑,期望密枝能够保护农产,以求来年平安。在岔河村以及该地区的其他村落,一般都会有一片茂密的树林,被当地人叫作“密枝林”,在密枝林里,人们还会专门选定高大古老又有优美造型的林木作为“龙树”,以此来表达村民们对山林神的崇拜。密枝林是每个村落中十分神圣的场所空间,按照当地的习俗,只有男丁才会被允许进入密枝林,并且在神圣的密枝林中不能进行狩猎和放牧等活动,毁坏林木更是最大的忌讳。在岔河村村民的心中,“密枝神”佑护着村落,保护着族人世世代代的平安,让村子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自然就有了这样发自内心的虔诚的山林崇拜传统。

“火”在彝族文化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岔河村很多家庭的火塘是终年不熄灭的。在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彝族民众都会举行隆重的火把节盛会。彝族人把火把节叫“都则”,是祭火的意思。彝族的火崇拜与他们祖先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有关,彝族先民早期很多生活在滇中山林之中,他们建造的房屋也大都就地取材,以木结构建筑为主。这样的房屋最怕失火,因此祖祖辈辈的彝族人为了警示火患,并且出于对自然的虔诚崇敬,便逐渐建立了对火神的信仰与祭祀,并且最终形成了族人共同举行的相关仪式活动。这样的山林与火崇拜,根植在岔河村的文化信俗中,成了当地文化生态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景观风貌

“大分散、小聚居”是岔河村村落景观布局的基本特征。这样的布局也反映了岔河世代族民在山区生活,逐步将人居环境融入自然构建聚落环境的人地适应过程。村子坡地多、平地少,在农耕社会里,适合耕种的平地和缓坡地是最为宝贵的生产资源,大规模的聚居方式是不利于村落的生存和长久发展的,所以他们选择了分散居住的方式。“小聚居”指的是在岔河村的空间组织上,每个分散组团都会形成聚集式的自然村落小组,而且小组内有相对完整的村民组织结构,从而形成聚居结构单元。虽然村落的各个结构单元大小、形态各有不同,但是结构模式以及发展态势又趋于统一,各单元间相互联系,有多元一体的文化与组织体系,是文化生态和文化景观的有机整体。

岔河村的景观风貌具有“画意”与“诗情”的综合特点。岔河村地处山区,彝族山寨隐藏于山间莽林中,林木葱郁、山峦拱伏,入村远眺,只见到田野间阡陌纵横,山坡上马樱花怒放,加上入村有幽深的隧道,仿佛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桃源乐土。岔河村的房屋院落也别具特色,院落大都朝向开敞地带,日照充足,视野开阔。村子里还有很多旧时村民居住的木棱房。岔河村民居以木骨泥墙的双层檐悬坡顶房屋为主,相比简陋的木棱房,这样的房屋冬暖夏凉,居住更加舒适,而且土木结构也方便建筑,是经济实用的民间建筑形式。民居内的装饰也比较朴质洗练,充满乡土气息。大都在山墙、屋檐等重点位置利用屋顶的自然起翘、梁头的牛腿状收口等,形成内敛、古拙的装饰元素。

产业经济的发展

岔河村的耕地较少,又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村民收入有限,十分贫困。随着国家美丽乡村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等的实施,村里通了公路,当地政府依托村子良好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环境,建设了咪依噜风情谷,大力发展文旅融合乡村旅游项目。生态旅游和相关产业成为了岔河村的支柱产业。在发展乡村旅游项目的同时,岔河村还利用旅游业的建设完善了村落的基础环境设施,村里新建了公共厕所、文化活动、停车场、跳歌场等公共服务场所。村内还硬化了道路,装饰了民居墙体,上下水和畜圈等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改造。村里专门设置了用于展示彝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文化遗产传习空间,在提升岔河村环境质量的同时,更通过系统的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打造了咪依噜风情谷的景区形象。经过多年经营发展,咪依噜风情谷成了当地的知名景区,接待能力不断提升,给岔河村的发展带来了极大活力。村里建设了彝族特色民居塑木小镇、镇南月琴传习所、月牙泉、夫妻树等旅游景点,彝人客栈、李氏罗锅饭、扁担酒坊、年猪饭等接待点,还建有咪依噜风情谷景区游客接待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文旅体系。2020年,岔河村被列入了文化和旅游部公示的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根据当地政府部门统计,2020年1月至8月,咪依噜风情谷景区的累计接待游客数量就达到了25.58万人次,旅游业的产业收入达717.86万元。

岔河村在乡村旅游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生态农业,努力拓展文旅融合的产业外延。村里提出了村落土地利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土地由专业运营公司经营,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组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在运营公司的统一组织下带领村民参加集体劳动技能培训,有序开展耕作劳动。岔河村按照上级的统一产业规划,发展了适合当地山区环境的山菌、核桃、樱桃等特色种植产业,以及生猪、黑山羊、土鸡等特色养殖产业,拓宽了村民的收入渠道,促进了当地乡村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村民的生活富裕了,他们也更愿意投入到村庄家园的村容建设和环境改善工作中,村落面貌和文化氛围变得越来越好。现在的岔河村正在由一个闭塞、落后的山区小村向文明、现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转变。

猜你喜欢

河村彝族村落
“荷国”走出的彝族列车长
彝族荞粑粑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油画《村落》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名古屋市长再次拒绝道歉
名古屋市长欲访中国大使馆被拒
名古屋市长再就大屠杀狡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