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继承、超越与新趋向

2022-12-03皮林弘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新课标核心

刘 耀,皮林弘

(四川外国语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重庆 400031)

相较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2011 年语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2022 年语文课程标准》)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统领,对二十余年来语文课程改革宝贵经验进行总结,对语文课程未来发展之道实施探索[1]。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最新指导性文本,新课标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新变化的课程方案。本次新课标既秉承前一版课标的基本精神,又对其有所超越,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继承:课程性质与课程实施的延续

《2022 年语文课程标准》并非“重起炉灶”的激进式变革,而是基于《2011 年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对语文课程改革经验的总结。《2022 年语文课程标准》仍然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并且在课程实施上仍旧认同语文课程实施需保证综合性与实践性的集合。

(一)课程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022 年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与前一版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一脉相承。两版课标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定义大体相似,工具性是指学生能够通过语文课程学习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迁移,构建学生共同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2],从而指导其他科目的学习,这也是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同时,语文课程应用于现实,助力当代人际交流,又沟通古今中外,赓续中华血脉,同时还能够传递价值观,提高全民素质,所以其人文价值不可忽视。人文性侧重语文课程育人的功能和价值,是对学生思想的浸染。学生即使离开学校之后仍能保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具备独立人格、思想品格和审美创造能力是语文课程人文性是否达成的重要指标[3]。

(二)课程实施:综合性与实践性的集合

两版课程标准明确表述了语文课程是综合性与实践性兼具的课程。《2011 年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并且针对每一学段对综合性学习预设了不同的要求,要求语文课程应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悟文化、学会学习。《2022 年语文课程标准》仍旧与前一版课标保持统一态度,即认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但在具体要求上表述更为细化和清晰。在综合性上新课标不仅予以重视而且更加强调跨学科学习,例如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起始年级确定为一年级,提出“学生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实践性方面新课标凸显情境性的重要性,认为学生应当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之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文化底蕴和发展思维能力。同时,新课标将语文课程实施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和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结合在一起,认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在语文实践活动过程中积累与建构的,并且强调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并非孤立的单个个体,而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集合,这与课程实施需要保障综合性的要求异途同归。

二、超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的突破

《2022 年语文课程标准》除承继《2011 年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外,还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未来蓝图做出了修正和畅想,主要表现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课程评价三个方面。

(一)课程目标:语文核心素养的廓清

与上一版课标强调三维目标相比,《2022 年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目标指向语文核心素养,并且将其明确归纳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集合体。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也是现代语文重建的起点与归宿,对语文课程的蜕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三维目标出现以来,虽已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同,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常被分裂为三类目标或者是三项目标,缺乏融会贯通,未将其视为一体性的教学目标[5]。这会导致学科育人价值的割裂,多数实践存在一个及以上教学目标的缺位。同时三维目标也有自身存在的局限,即缺乏对教育的内在性、人本性、整体性和终极性的关注,并且也只能够被视为怎样培养人的手段和过程,缺乏对人的发展内涵,尤其是有关人的素质要求的明确界定与描述[6]。本次新课标将课程目标指向语文核心素养,是中国为主的主体性表达[7],并且厘清了其要素构成,这是基于三维目标的超越,也是对未来语文课程育人目标的指引。

本次新课标中将语文学科能作用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建构为“三位一体”的模式(如图1 所示),不仅明确核心素养与语文学科的密切关系,还强化了具体的着力点。其中,文化自信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体”,居于“本位”地位,是学生在明了世界纷繁复杂的文化成就后仍具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强大生命力的坚定信仰,更是我国语文教育的固有责任和终极使命。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以及审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三位”。语言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基础。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发展最为基础的一面[8],是指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所获得的良好的语感、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对本国通用语言文字的热爱;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认知基础,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行为,侧重学生探索创新,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的习得与养成;审美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能力基础,凸显学生审美经验的积累,强调建构学生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以及审美创造组成的“三位”既是文化自信构建的基石,也是围绕文化自信这个“本位”来设计的。“三位一体”的核心素养是《2022 年语文课程标准》的内核,四个要素相辅相成,互惠共利,彼此形成“合力”,共同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关键能力发展。

图1 《2022 年语文课程标准》中“三位一体”

(二)课程内容:文化育人价值的凸显

《2022 年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课程的主题和载体形式,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充分凸显了语文课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课程功能。这是对《2011 年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缺位的弥补,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提升。除三大文化主题外,新课标仍然鼓励对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学习,认为三大文化主题的学习材料应当占据学生学习内容的60%-70%,科技、自然、生活等方面的应用、说明、记叙类作品以及外国优秀文化作品,占30%-40%。这是因为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相较于以往存在较大改变。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学生能够获取的知识与信息并非全部来源于课堂,而多了许多不可控的因素。长期受到外来文化的浸染会造成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选择问题,甚至会导致学生与传统文化的疏离,使学生不能够坚定对中华文化的信仰和决心,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而语文课程所具备的“推广国家语言文字,建立文化自信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天然优势使语文课程成为三大文化主题依附的第一选择,更显语文课程文化育人的价值所在。

不仅如此,为充分发挥三大文化主题的功用,新课标创新了课程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这与《2011 年语文课程标准》仅有教学建议相比进步显著。新课标强调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课程内容,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且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实践活动,并且重视学生生活逻辑与语文学科逻辑的衔接。学习任务群根据不同学段可有所侧重,主要分三个层面,可概括为:1 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重视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3 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重视阅读与交流表达;2 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强调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新课标对每个学习任务的学习内容、学习要求都做出了详细规定,并给予一些教学提示,旨在改变传统应试教育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促使教师加紧转变“题海”“灌输”等教学方式,以期给语文教育带来令人可喜的改变。

(三)课程评价: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

《2011 年语文课程标准》仅设评价建议,且描述较为笼统,缺乏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容易造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迎合应试教育的需求,重视知识点的传授而忽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及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这不仅是造成教学过程随意性的重要原因,也常常导致教学评价无从下手。《2022 语文课程标准》针对这一点做出了改善,单列学业质量,详细阐述了学业质量的内涵和各个学段学业质量的要求,针对不同学段学生通过语文课程学习后所要实现哪些成就进行了群体画像。新课标基于核心素养,将语言文字运用的三类情境——日常生活、文学体验及跨学科学习和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整合起来,对学生通过系统学习语文课程之后所获成就的关键表现进行整体描述和刻画,从而具体界定各个学段结束时学生核心素养所应达到的水平。

在评价建议上,新课标力克过去终结性评价占据绝对主导的弊端,强调过程性评价要贯穿语文学习的全过程,终结性则是包含过程性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的综合结果。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往往过分关注学生学习的记忆成果,在平时作业、寒暑假作业评价上也关注数量多过质量。基于以上问题,新课标提出过程性评价应有助于教与学的及时改进,坚持多种评价手段和多元评价主体结合,拓宽评价视野,着重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表达出来的情感能力和语用能力。课堂教学评价要坚持“教—学—评”一体意识,关注学生知识基础、认知过程、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表现。作业评价上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少量优质的作业帮助学生获得典型而深入的学习体验。阶段性评价则要求秉承素养立意,灵活采取各种方式,及时反馈学生情况并有效指导学生发展。从学业考试评价来说,新课标从命题原则、命题规划、命题要求三个方面给出详细建议,认为学业考试主要是了解学生核心素养在义务教育结束时的发展水平,并为高一级学校招生提供甄别和选拔。总体来说,学业质量的研制确立了高水平的实践标准与实施策略,必将给语文教育评价带来深刻影响。它不仅为教师在每一阶段的教学评价提供了可参考的具体指标,也为语文课程评价改革迈出了前瞻性的一步。

三、新趋向:教育理念、教学手段、评价素养的全面提升

《2022 年语文课程标准》成为新时代语文课程的“掌舵手”,为语文课程未来建设之路指引方向,因此该文件的颁布将造就现行语文课程的新趋向。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新趋向并非学界或业界的新事物,而是厚积薄发之后首次以文件的形式正式表达并要求实施。教师是语文课程建设的主力,是语文课堂的主导,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引路人,因此,从课程标准出发探讨教师在语文课程建设中紧跟时代新趋向是极为必要的。

(一)教育理念:全面深入地理解课程标准的修订

《2022 年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培训需要从新时代教育变革的总体方向和要求出发,明晰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和价值。本次新课标修订是对时代变化的回应,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和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要求下的语文课程建设蓝图。因此,教师要回应语文课程标准的期待,必须全面深入地理解课程标准的修订背景和修订思路,深化对前沿教育理念的理解,坚守不变,适应万变。教师既要继承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延续课程实施综合性与实践性的传统,又要深刻理解新课标对诸如核心素养等的最新表述与内涵升级。新课标以语文课程中的核心素养为线索建构,不再笼统以“语文核心素养”冠之,而是强调语文对核心素养的培养,明确语文学科滋养下学生“三位一体”核心素养的具体生成。与以往长期使用的三维目标有所区分,新课标将涵盖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课堂目标的设定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等因素都列为影响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因由[9],因此新课标更需要教师们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跟随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引,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了解和理解,才能更好地实现语文对核心素养从理念层面到实践层面作用的转化。其次,教师需要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之间的内在融通性,确保在实践中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并把这几个方面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逻辑结合起来,才能够提高课程的实施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生成和发展。最后教师应当关注本次新课标中所设的诸多新概念,如学业质量标准、语文核心素养等,厘清概念是保障实践正确的首要前提。

(二)教学手段:提升信息素养和创设情境的能力

先进多样的教学手段是教师高效教授语文课程内容、有效开展语文课程实践的必备能力。《2022 年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不断发生着深刻变革。面对新的教育需求和育人蓝图,教师必须响应时代号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语文教学形式,给予学生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故而教师需要时刻关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知识和新业态,提升自身信息素养,以先进的教学手段结合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三大语文课程主题与信息化教育手段结合,使传统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此外,除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2022 年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这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进一步要求和挑战。因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为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所以情境化教学能够真正实现学生生活经验与语文知识体系的有效链接,是对以知识和讲授为本位的传统教学的全新尝试[10]。同时,倘若教师的教学手段能够创设兼具实践性和情境性的教学模块,就能设计更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积极性,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且对学生文化自信、语文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皆有益处。

(三)评价素养:知识与态度的二合一

《2022 年语文课程标准》首设学业质量,重申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这是对传统教育评价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教师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方应当以新课标为准绳,全面了解教育评价的知识,树立正确的评价态度,才能发展自身的评价素养以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予以指导,促进学生学习。新时期的评价知识应当以新课标中所涉的相关要求为准绳,从课程标准来看,教育评价应当与学业质量统整起来,教师应注重各个学段之间的梯度与衔接,以相应的学段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为评价考核的主要指标,关注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及时反馈并不断审视自身,从而调整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这与20 世纪末西方盛行的“促进学习的评价”之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新课标认为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和阶段性评价都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养成,并且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对学生个体做出及时反馈和有效指导,“促进学习的评价”也同样认为评价是为促进学生学习而进行的,是镶嵌在教学过程之中的[11]。因此,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扩宽自身视野,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评价理论和经验。同时,教师也应当掌握一些关于教育评价的基本知识,如进行课堂评价的五个关键要素:清晰的学业目标、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方式、重视评价伦理问题、对评价结果的有效应用和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12]。在标准化测验中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试卷编制,因此教师应掌握试卷编制的相应流程。为了合理分析学生学习上存在的漏洞,教师也应当能够使用数据分析软件,具备基本的数据收集与统计知识。在评价态度上,教师应当认识到标准化测验并不能全面地判断学生的学业成就,所以为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教师应当结合标准化测验的结果,关注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和阶段性评价三个方面,从中尽可提取学生的整体面貌和水平,才具有更好的教学意义。

四、结论与展望

语文课程标准改革自2001 年实验稿的颁布已经走过了二十余年,其中遭遇过质疑,也达成不少共识。如今语文课程改革已成燎原之势,必将会持续不断、蓬勃发展。同其他学科一样,新课标既继承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又是对前一版课程标准做出的修正和超越。不同的是,语文新课标中着重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习得性及随之而来的浓厚生活气息。这无疑为语文课程育人方式和目标指引了与时俱进的新方向。全方位、多维度地对接学生核心素养,积极主动地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凸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的载体和阵地价值,敢于创新学业质量的内涵,勇于实践过程性评价的新操作……可以说,《2022 年语文课程标准》在响应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凸显文化基因全面渗透和顺应世界教育改革热潮上都迈出了宝贵的一步。新课标来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的贯彻执行,需要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一线工作者共同努力,以迎接充满挑战与无限可能的未来。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新课标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