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闽北低碳生态茶园建设

2022-12-03林重阳黄志夫熊欣沁

福建茶叶 2022年11期
关键词:闽北茶业茶树

林重阳,黄志夫,熊欣沁

(1.福州瀚城食品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000;2.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3.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 南平 354200)

1 引 言

1.1 我国低碳生态茶园建设的背景与现状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全球气候和环境状况正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逐渐增大,全球灾难性天气频发等,已经严重危害到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开始呼唤“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和统计方式。低碳农业的发展模式,便是在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逐渐被应用于各类农事生产活动过程中。在全球气候变化已引起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今天,发展低碳经济,采用可持续的低碳农业技术措施发展低碳农业,是解决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矛盾的有效途径[1]。

低碳农业是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出现的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和低污染”为特征,以提高碳汇能力和降低碳源能力为突破口,统筹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进行低碳设计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形态[2]。

发展低碳茶业是实现低碳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宗懋院士指出,低碳茶业发展模式将是我国茶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尤志明[3]总结了翁伯琦等人关于低碳农业的观点,提出低碳茶业是一种在茶叶生产、经营过程中以最少的物质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收益,同时实现能源低消耗、环境低污染、温室气体低排放的产业发展形式,其特征是在茶叶生产实现高产、优质、安全、高效的同时达到增汇减排与资源有效利用。

当今,茶叶已成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中消费量最大并深受消费者喜爱与欢迎的一种保健性饮料。茶叶品质的高低,除与品种、加工技术有关外,更与茶园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为此,各产茶国都把改善茶园生态环境,提高茶叶品质作为一项研究性课题和根本性农业措施[4]。

低碳生态茶园建设是根据生态学的原理,以茶树为主要作物,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降低碳排放量,使茶树在生长过程中与茶园中的各种生物和谐共存,促进物质与能量良性循环,维持茶园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使茶叶生产得到持续发展的茶园建设模式。建立生态茶园必须严格选址和采用良种,采用科学的栽培和病虫害防治技术,从而生产出高产优质的茶叶,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5]。

茶园的低碳生态建设是绿色生态茶业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但目前我国茶园低碳生态建设仍处于起步、试验阶段,在行业内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现阶段国内外茶叶市场对茶产品的食用安全和卫生问题的高度关注,以及茶园生态失衡导致茶树病虫害难以根本上得到有效控制的现象,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应全面重视和开展茶园生态建设,保证我国茶业的可持续发展[6]。

我国茶业在经历了原始茶业、传统茶业之后,现阶段正由集约化茶业向生态茶业转型[7]。自1986年茶叶专家张顺高先生首次在国内提出“生态茶业”概念以来,生态茶园在我国已初具规模,并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8]。建设生态茶园,成为了发展现代茶业的重要基础性工作[9]。在这样的背景下,福建、浙江、云南等茶叶主产省份都逐渐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生态茶园建设,以提高茶业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应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发展经济。建设低碳生态茶园,是绿色茶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茶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我们有理由相信,低碳生态茶园建设模式将成为未来茶园建设模式的主流。

1.2 闽北低碳生态茶园建设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福建省近年来坚持把“生态省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作为科学发展观在福建的具体实践。作为中国的产茶大省,茶业是福建最重要的民生产业之一,其兴衰与否直接关联全省农业增效、农村稳定和农民增收[10]。通过出台国内第一部关于茶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福建省重点规划和引导生态茶园的建设,促进茶叶生产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闽北地区是“海西”建设的绿色腹地,是福建的后花园,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具备发展低碳生态茶园的先天优势。然而,在茶叶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有些地方不顾自然规律,片面追求茶园面积的增长和茶叶产量的增加,毁林种茶、过度开垦,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等,对茶园的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因此,要解决茶园大面积开垦、疏于管理带来的水土流失,环境恶化,病虫猖獗等一系列问题,必须重视对茶园生态环境的保护,利用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使得茶区资源被充分利用的同时,茶园环境也能得到良好的保护。

可喜的是,近几年来,各级政府逐渐意识到盲目开垦新建茶园问题的严重性,从政策和法规层面,开始引导和规范茶园的生态建设,对违规开垦茶园和破坏茶园生态环境的行为给予严厉的处罚,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发挥闽北生态优势,建设闽北低碳生态茶园,发展闽北绿色生态茶业,对推动南平市绿色经济发展和“海西”绿色腹地建设,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因此,根据闽北地区的实际情况,针对闽北低碳生态茶园建设的具体内容,探索闽北低碳生态茶园构建的技术模式,建设具有闽北地方特色的低碳生态茶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

2 低碳生态茶园的内涵

2.1 低碳农业

农业是人类社会生产的基础产业,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工业化农业和现代农业四个阶段。在工业化农业的生产过程中,很多时候只注重农业经济的增长,而很少关注农业的社会、生态效益。农业具备碳源、碳汇的双重属性,如果能充分发挥农业的碳汇功能,尽可能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低碳农业就是低碳经济的最佳落脚点之一。

工业化农业是典型的“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和高污染”四位一体的高碳农业模式。在高碳农业理念的指导下,人们往往只关注农业的经济功能,而忽视了农业的社会、生态功能。随着当前人们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要求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对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

低碳农业,就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手段,尽可能地减少资源的消耗,降低碳的排放量,实现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互利双赢的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低碳农业模式不仅要关注农业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关注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提高,这也是现代农业模式的基本特征之一。

2.2 生态茶园

生态茶园是指以茶树为主要物种,以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为指导,根据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原则,按照生态系统内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起来的能够维持茶园生态平衡,促进茶园物质和能量良性循环的茶园模式[11]。

茶树具有喜阳耐阴、喜酸怕碱、喜湿怕涝等生物学特性,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较高。因此,建立新茶园时,应尽量选择自然条件良好,植被丰富,气候适宜,水肥资源丰富的低山或丘陵地区。在茶园开发过程中,注重维护茶园生态平衡和生态多样性,是建立生态茶园至关重要的一环。

生态茶园,最早是从农业生态学中普遍应用的“生态农场”的概念延伸而来的[12]。建立茶园生态系统,不断加强能源转化的效率,加速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循环,维护茶园生态平衡,是生态茶园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

2.3 低碳生态茶园

低碳生态茶园是指在茶园生产过程中按照生态学的原理,以茶树为主要物种,遵循低碳农业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系统工程方法,通过建立人工复合生态茶园模式,促进茶园间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维持茶园生态平衡,减少资源的消耗和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实现茶产业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和谐统一的茶园类型。

3 低碳生态茶园建设的作用与意义

3.1 低碳生态茶园建设的作用

低碳生态茶园建设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一、保持茶园水土、避免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减少资源消耗,促进茶园间物质、能量循环,改善茶园生态环境。

二、营造良好的茶园微域气候,为茶树生长提供有利的外界条件,促进茶叶中含氮物质的合成,改善茶叶品质。

三、保护茶园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平衡,降低茶树病虫害发生机率,减少乃至杜绝使用化学农药。

四、降低茶园生产、管理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效减少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五、在实现茶叶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生态效益,多系统联结,保证各要素持续、协调发展。

3.2 低碳生态茶园建设的意义

低碳生态茶园建设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首先,能够满足茶树自然生态习性的内在要求,为高产优质打下基础。建立以茶为主的人工复合生态茶园,可以显著改善茶园小气候,为茶叶的生长发育提供最佳条件。

其次,能够有效改良土壤中的营养结构和营养循环,提高地力,减少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工业化进程对农业发展特别是农作物产量提高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带来了不利影响,突出表现在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上。只有从茶园源头管控住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才能防止环境污染情况的进一步恶化。

再次,能够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研究表明,茶园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是造成病虫害日益猖獗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建设生态茶园,实现整个茶园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可以大大减少茶树病虫害的发生。

最后,能够为茶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调节生物循环的有序性,使生物循环中的能量传递以及种群间的信息传递有序进行,这样能保证太阳能有效地转化为生物能,增强系统的整体产出功能,实现资源再生循环,使资源得以永续充分利用。

4 闽北低碳生态茶园建设概况

4.1 闽北茶业发展概况

位于福建省北部的南平市,是福建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下辖10个县(区、市),是福建唯一以设区市为单位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被誉为“地球上同一纬度生态环境保护最好”的地区。全市现有山地面积211.2万hm2,占全省山地面积的四分之一,人均拥有山地0.69hm2,森林覆盖率达74.4%以上,素有“绿色金库”之称。

南平市是福建省第二大茶产区,现有茶园面积3.68万hm2,主要分布在武夷山、建瓯、建阳、政和、松溪等县市。其中,武夷岩茶、正山小种、政和白茶、政和工夫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武夷山大红袍”和“政和工夫”荣膺中国驰名商标。闽北地区茶类资源丰富,所产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花茶等品质优异、独具特色,深受海内外消费者喜爱。全市约45%的农户从事茶叶生产经营活动,茶产业已成为闽北农业经济主导产业之一,在闽北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4.2 闽北低碳生态茶园建设现状

闽北茶园大多分布在低山或丘陵地区,土层较深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茶园生态条件较好,建设低碳生态茶园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截止2012年底,全市茶园面积3.68万hm2,主要分布在武夷山、建瓯、建阳、政和、松溪等地,初步形成了辐射全市的闽北茶叶区域布局。但是,由于现有茶园开发建设年代较久远,建园标准较低,近年来新建的部分茶园也存在规划不足、盲目开垦等现象,在茶园基地选址规划、茶园路网和排灌系统设置、茶园生态建设等方面大多还达不到低碳生态茶园建设的规范要求。

近年来,南平市依托现代茶业生产发展项目资金实施茶园生态改造与建设面积约0.93万hm2,茶园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全市在植树种草、路网和水利建设等方面仍需进行生态改造的茶园面积约为1.64万hm2,占全市茶园面积的45%,茶园生态改造及生态建设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

4.3 闽北低碳生态茶园建设前景

随着当前茶叶市场竞争格局的加剧和对茶叶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各茶叶进口国对进口的茶叶纷纷增设绿色技术壁垒,推出了更为严格的农残限量标准和检测项目。国内消费者对茶叶农残超标等茶叶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也大大提高,在选购茶叶时,越来越青睐那些符合绿色食品生产规范的有机茶。因此,建设低碳生态茶园,生产绿色食品茶叶,是当前茶叶生产策略之根本[13]。

闽北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建设低碳生态茶园,发展有机茶具有先天优势。建设低碳生态茶园可以提高茶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效率,增强整个茶园系统的产出功能。通过合理配置与茶树和谐共存且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乔木或草本作物,可以较充分地利用太阳光能和土壤中的养分,促进茶园系统的稳定,提高单位面积茶园的产出率和茶叶品质,增强茶园系统整体产出功能和社会生态效益。

加快闽北低碳生态茶园建设,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控制茶园面积和产量,立足于现有茶园改造提升,实行生物、农艺、工程措施并举,推进茶园生态改造,强化茶园标准化管理,控制农残,提升品质,提高效益。

因此,建立闽北低碳生态茶园标准技术体系,提高茶园建设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以指导不同区域低碳生态茶园建设,形成富有闽北区域特色的生态茶园模式,对于促进茶农持续增收和茶业可持续发展,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14]。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建设具有闽北特色的低碳生态茶园,是促进闽北茶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关系到闽北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大事,同时也是提高闽北茶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5 闽北低碳生态茶园建设

5.1 闽北低碳生态茶园构建模式

低碳生态茶园构建模式是指以低碳经济和生态学原理为准则,采用低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的垦殖方式,建立良好茶园基地生态体系,合理布局茶、林、草、肥等区位,促进茶园物质和能量良性循环,提高茶园基地生物多样化水平,维护茶园生态平衡的茶园构建模式。据调查,目前闽北低碳生态茶园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模式1:林—茶套种模式

主要特点:小面积的茶树套种在林地或石缝间,如武夷山“三坑两涧”的正岩茶以及森林中的野生茶,茶园管理只施用一些有机肥,不使用化肥、农药。见图1。

图1 林—茶套种模式

模式2:茶—果—林模式

主要特点:茶园四周都是森林,茶园道路两旁或空地种植板栗树、桂花树、果树等,茶园管理安装杀虫灯、粘虫板等,有机肥使用量较大,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见图2。

图2 茶—果—林模式

模式3:茶—林—草(肥)—禽模式

主要特点:在生态茶园中(或梯壁)种植绿肥(或草皮)、养殖土鸡等,茶园管理基本上使用有机肥,只用少量化肥、农药。见图3。

图3 茶—林—草(肥)—禽

闽北低碳生态茶园建设,首先应立足于对现有茶园的改造升级,控制新垦茶园面积,严禁毁林种茶和超坡度种茶;遵循“头戴帽、腰束带、脚穿靴”的原则,对陡坡开垦和水土流失严重的茶园实行退茶还林和退茶还草;坚持科技兴茶,遵循茶树栽培规律,实施茶园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以武夷山市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九龙山有机茶园基地为例,公司所属九龙山茶园位于武夷山风景区莲花峰附近,高星公路旁,茶园海拔在253m~460m之间,地质属白垩纪武夷层。茶园土壤成土母岩,绝大部分为火山砾岩、红沙岩及页岩,土壤pH值在5.1左右。茶园基地面积83.3hm2,严格按照有机茶生产标准进行栽培管理,基地周围建有完善的绿化隔离带,茶园山顶、山腰种杉树,茶园地块划分明确,茶树及其他作物按照不同的生态区位合理密植,形成良好的茶园小气候。茶园路网规划合理,同时建立了茶园喷灌系统,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资源。茶园按照有机茶标准施用有机肥,同时运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茶园病虫害防治,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又避免了对环境的破坏。

闽北低碳生态茶园构建模式的选择应参考国内其他具有相似地理、气候条件地区的先进经验,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地构建以“茶、林、草(肥)、禽”为主的低碳生态茶园模式。

5.2 闽北低碳生态茶园基地构建

茶园基地的选择与规划是茶园建设的基础。

根据低碳生态茶园建设的要求,茶园基地选址需具备如下条件:一、茶园选址应远离城市工业区、居民生活区和交通干线,周围林木繁茂,生物多样性指数高,水土保持良好,基地附近无明显的和潜在的污染源。二、茶园基地土壤状况符合规定要求,土壤理化性状较好,潜在肥力水平高,且近年无受过的化学物质或重金属污染。三、茶园生态环境良好,空气清新,植被丰富,周围有自然植被作为天然屏障,有丰富的有机肥源和清洁的水资源。

对选择好的茶园基地,应对闽北当地的气候、农业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等展开调查,综合分析茶园基地的地形地貌条件,然后再根据低碳生态茶园建设的原则和标准,进行因地制宜地全面规划,制定出具体的发展实施方案。茶园规划的内容包括:一、设置茶园道路系统,注重茶园道路的硬化,根据整体布局,设置主干道和次干道,并相互连接成道路网,平地茶园道路系统尽量设置成直线形,陡坡茶园设置成“之”字形,以减少占地面积,避免水土流失,提高生产效率。二、设置茶园水利系统,茶园内的沟、渠等水利设施的设置,应与茶园路网建设紧密配合,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做到小雨不出园、中雨能保水、大雨能排水,有条件的地方应建立茶园喷灌体系,修建隔离沟、蓄水池等,保证茶树生长过程中的水分供应。三、设置茶园地块划分,茶园地块的划分一般以不超过0.67hm2为宜,茶行长度以不超过50m为宜。茶园周围构筑绿色防护带、绿化区,设置养殖业和多种经营用地等。

5.3 闽北低碳生态茶园生态建设

在发展新茶园和改造老茶园过程中,应因地制宜地确保茶园植被丰富,特别是在山顶及山腰之间应保留一定的乔木型植被。闽北茶园可以适当套种松树、板栗树和桂花树等,既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减少水土流失、又能改善茶园小气候,提高茶叶品质。

闽北地区地形地貌条件复杂,茶园多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现象较严重。根据闽北茶园实际情况,建议修筑水平梯田,降低坡度,实行合理密植,在陡坡上种植护坡植物,在梯壁上种植经济作物,如豆类、花生等。实行茶园铺草、地表覆盖有机物等,避免地表土壤被侵蚀,增强茶园土壤的肥力与生物活性,促进茶树的生长发育。

有条件的地方,鼓励发展有机畜牧业和养殖业。如,茶园养羊、养鸡等,既可以利用禽畜粪便作有机肥源,又能发挥禽畜除虫除草的功能,促进茶、林、牧生态效应的良性循环。在茶园生态建设过程中,应重视对茶园生物栖息地的保护,促进各类动植物及微生物种群的繁衍发展,维护茶园的生物多样性[15]。

闽北植被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茶园生态条件好,特别是在高海拔地区,茶园大部分处于崇山峻岭中。在茶园基地与其他农业用地交界处,应利用山地、河流、植被等作为天然屏障,保留缓冲区或隔离带。也可按照有机栽培方式,人工种植经济作物等作为缓冲隔离带。对茶园周围原有的林木植被,要严格实行保护,若茶园周围原有自然植被数量稀少,需营造人工防护林。闽北地区适宜种植杉树、松树、香樟等作为茶园边界防护林。

5.4 闽北低碳生态茶园施肥技术

在茶树生长周期的各阶段,总是需要有规律地从土壤和空气中吸收各类营养元素,以保持其正常生长需求。在茶树的栽培管理过程中,需根据茶树营养特点、需肥规律、肥料效应等,综合考虑,采用合理、科学的施肥技术对茶树进行施肥。通过合理施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肥料效应,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满足茶树生育需要,提高鲜叶的有效成分含量。

按照低碳生态茶园构建技术的要求,在茶树栽培管理过程中,禁止施用化肥、受过污染的有机肥和未经过处理的禽畜粪便等。根据绿色农业和循环农业技术发展的要求,茶园套种绿肥作物,能提高和改善茶园土壤含氮量,增强土壤生物活性,保护茶园土壤不受侵蚀,提高土壤矿物质的有效转化程度等[16]。还可以充分利用茶树修剪废弃枝叶或茶梗茶片等,经过堆肥和无害化处理等技术措施,变废为宝,将茶树修剪枝等转化为有机肥,节约成本,拓宽肥料来源渠道,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5.5 闽北低碳生态茶园病虫害防治

长期以来,在茶园栽培管理过程中,多种农业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防治技术措施不断被应用于茶园病虫害防治实践中,并且根据茶叶生产过程中茶树病虫害的发生特点,这些措施又被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维系着茶树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化学农药的普遍应用,并未能有效地控制茶园病虫害的危害,在一定程度上还干扰了茶园的次生系统,破坏了茶园的生态平衡。因此,按照生态茶园要求,为了维护茶园良好的生态环境,应当尽可能减少乃至杜绝使用化学农药。

根据闽北地区茶园实际情况,可以综合考虑各种农业、物理、生物防治措施,例如: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推广太阳能杀虫灯、粘虫板等物理防治技术;采用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等生物防治技术,建立闽北低碳生态茶园病虫害防治技术体系,降低茶树病虫害的发生机率,改善茶园生态环境。

6 结论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采用低碳生产技术,发挥茶园生态系统的汇碳功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维护茶园生态平衡,将成为未来茶园建设的关键。

低碳生态茶园,就是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建立的高效农业生态系统。它能充分发挥茶园生态系统的调控作用,促进茶园间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以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实现茶业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闽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低碳生态茶园建设,对于闽北茶业乃至地方经济的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猜你喜欢

闽北茶业茶树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闽北水土保持科教园
返乡,闯出茶业一片天
徐纪英:呼之欲出的“茶树花挂面”
林秀娟 茶业“双师”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湖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闽北七巧节与蛇“共舞”
山茶树变身摇钱树
转录组学技术及其在茶树研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