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2022-12-02刘烨烨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

刘烨烨

[摘 要]课程思政对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有针对性、实效性地抓好语文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工作,把思政元素融入中职语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终使学生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职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24-0093-03

中职语文课程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职语文课文选自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闪耀着文学大师们的思想和智慧光芒,蕴含着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进程中所形成的民族精神,滋润着学生的心灵。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其中针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语文”与“思政”充分结合起來,挖掘课程内外的思政元素,并将这些元素有机融入课堂,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生活、学会做人,提高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进而奠定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基础。

一、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职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最终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中职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文诵读”选取经典、脍炙人口的古诗文,以诗词为主,辅以短小美文;“现代诗文阅读”选取的都是用规范、优美的现代汉语写成(或翻译)的现代诗文精品。这些诗文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最能体现汉语魅力的语言精品。语文课作为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课,在基础性文化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然而,中职语文课程在众多中职课程中的地位较为“尴尬”。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大多语文基础薄弱且缺乏学习兴趣。中职学校生源质量较差,入学的起点较低,学生大多没有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语文基础普遍薄弱,甚至有些学生的识字和拼音能力都较弱。有些学生片面地认为,只要学好专业技能就行,其他科目无所谓,甚至部分家长也持这一观点,以致学生更加放松了对语文的学习,在语文课上学生不感兴趣、没有探究欲望、走神睡觉的情况屡见不鲜。二是教学形式单一。部分中职语文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当成“知识的储存库”,不重视塑造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能很好地展现课程思政的内涵,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也阻滞了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和个性的发展。学生对枯燥的学习兴趣不高,更谈不上放慢脚步细细品味传统文化的魅力。三是部分职业学校重知识技能培养,轻思想道德教育,思政元素融入度极低,导致语文课程思政不容乐观。

二、加强语文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常是思政目标,每篇课文均蕴含着其独特的课程思政价值。例如,《〈论语〉五则》《劝学》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到学习是每个人修身立世的根本,倡导积极的价值观,提倡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蜀相》让学生领会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之情;《再别康桥》让学生感知诗歌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致橡树》倡导在情感关系中保持独立、自尊、自爱的人格;《项链》倡导遇到重大挫折勇于担当、敢于直面的勇士精神;《沁园春·长沙》表达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迈情怀;《我爱你,中国》表达了对祖国的爱;《天路》让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的雄壮威武与人民团结一心的伟大;等等。这些课文能鼓励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对陶冶人性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引导学生树立爱国意识,懂得感恩与珍惜。但是,由于部分作品年代久远,学生没有与作者类似的经历,便很难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进而也就难以理解这些思想在当今时代有何意义、对人格塑造有什么样的影响。

三、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思政元素的途径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意识,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人格,教师需要对思政元素进行梳理,从课程内外多角度挖掘思政元素,运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教学策略,将思政元素融入语文课堂,就像“将盐溶入汤里”,将课程与思政无缝对接、巧妙融合,从而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使得课堂充满活力。

(一)学习和研究党和国家政策方针对课程思政的要求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要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首先要学习和研究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明确课程思政相关要求。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党的先进理论,紧扣时代脉搏,才能准确把握方向,使思政元素更好地融入课程中。如2019年6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到,要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21年9月,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了《“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要推进“党的领导”相关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课程教材,加强对大中小学生进行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教育,培养学生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强化使命担当等。语文课程教材注重以文化人,引导学生感受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拥护党的领导,传承革命精神,树立崇高理想。

中职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国家的大政方针,从大政方针中提取出爱党爱国、职业道德、理想信念、法律法规、抗疫精神等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使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及思想政治道德素养水平双提升。

(二)寻找和挖掘语文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融合点

教师应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认真梳理,寻找文学知识、职业能力、价值观念三者的契合点,整合教学内容,重新编排模块,使文学知识传授、职业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相辅相成,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表1是语文课部分模块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设计。

(三)优化和创新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

有人把课堂比作舞台,一堂课,就是一场精彩的演出。作为“主要演员”的教师的形象、气质、精神状态,会影响和感染教室里的每一位学生。教师的言语、神态、举手投足要有吸引力,有感染力。教师要结合自己对“剧本”的透彻理解,用饱含情感的语言、富于激情的动作,将学生带入预设的境界,再挖掘出“剧本”的内涵,表现出“剧本”的特色,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以《故都的秋》这一课为例,为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家国情怀,教师设置了以下3个教学环节:1.情境教学——动之以情。让学生通过图片欣赏文中描绘的秋景,通过音频感受北方的秋雨声、北京人的对话声,通过视频了解郁达夫的人生经历,感受他对故都北平的挚爱和对北国之秋的眷恋和热爱。2.讲授思辨——晓之以理。为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让学生与同桌展开讨论,讨论文章是怎样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融为一体的,引导学生总结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3.行动实践——导之以行。(1)课堂练习。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先模仿课文的写法写上一段文字,再精选相关课文内容,用画笔画出其中意境,从一椽破屋、牵牛花、槐树和枣子等典型景物构成的优美画面中体会“清、静、悲凉”之感,调动学生的情感。(2)第二课堂。①召开班级讨论会,让学生结合课文、拓展阅读的文章和观察到的现实,说一说自己眼中的大自然,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看法,应如何对待大自然。②让学生分小组制作微信短视频,以“爱国爱家”为主题创作文案,并在班上展示和评比。这样做使得教学面更加广,能够营造语文学习的良好氛围,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爱国之情。

又如在“单据”应用文教学中,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教师设置了以下3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动之以情。教师讲述报纸上的一则由不规范的借条引发纠纷的新闻,让学生找出借条中的错误,引出不规范的写作带来的后果,使学生了解诚实守信的重要性。2.讲授思辨——晓之以理。学生齐读课文,了解单据的概念、种类、格式等,对例文进行分析。3.行动实践——导之以行。(1)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帮小梁想想办法”写作。每个大组派一名代表把本组最佳作品写到白板上。教师巡堂指导,对白板上的作品进行点评,强调要求。(2)角色扮演。模拟“借钱”和“退货”两个场景,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诚实守信的品质。

(四)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渗透思政元素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更多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通过视频、课堂小短剧等展现优秀文化、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教师可先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采用小组讨论、美读吟诵等形式,扎实地训练学生“解文”的本领,从而使学生能通过解词、析句、分段、理篇,逐级感知作品的意义;接着引导学生由整体到部分、從表层语义到内层意蕴,全面理解文本的内容,发现作品的内在美,提升思想境界。

(五)善于利用参与式、情境式、体验式、讨论式、分享式等教学方法渗透思政元素

教师应本着“贴近实际、贴近企业、贴近学生”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研究有效的课堂教学。比如,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古往今来伟大的人物身上所体现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爱国信念,以学生个人发展期望引导学生树立更高的目标,从小我走向大我,对国家社会产生强烈的责任感。教师还可以借助文学经典,引导学生制订学业计划与人生长远规划,促使学生奋发努力、勤于学习、善于思考。

(六)于人文背景知识讲授中渗透思政元素

教师可通过讲授包括文章写作背景在内的背景知识,启发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通过“知人”,学生就有了阅读的情感上的动力,进而能够理解文章的内蕴,挖掘文章的社会意义,达到全面“论世”。

(七)于多种课外实践活动中渗透思政元素

教师可定期举办大语文专题讲座、沙龙、读书会,鼓励学生参加多种语文实践活动,助推书香校园的建设;引导学生通过写书评或系列日记心得、师生对话交流、制作微信图文或微视频等阅读输出形式,生成“新我”,并与文章产生情感共鸣。这能为学生的未来生活提供积极的实践指导。

总而言之,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将教书和育人统一起来,充分发挥语文课在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深入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创新教学设计,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认知层面的认同、情感层面的内化以及行为方面的转变,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语文课堂,增强语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提升学生道德修养以及审美水平。学生在读、写、画、拍、演的过程中,能全面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增强自信心,全方位提升自己。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成才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落实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理念的有效途径。

(责任编辑 周侯辰)

猜你喜欢

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中职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