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力利器:PBL课堂翻译工具使用实证研究

2022-12-02刘立香

关键词:依赖度词典译者

刘立香

(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一 引 言

翻译工具是翻译工作者在开展翻译实践过程中常用的辅助工具,包括不同介质的词典、网页、网络翻译软件等外部资源。翻译工具能力是译者必备的能力和素质之一[1],是译者技术能力体系的要素[2]。当下,各类翻译工具层出不穷,功能不断升级,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一般外语学习者的翻译水平。然而,便捷强大的翻译工具往往并不能直接解决真实的翻译问题,译者如何有效运用工具解决真实的翻译问题已成为目前重要的研究课题。

我们在翻译课堂上应用了基于问题的学习理念(Problem-based Learning,以下简称PBL)。PBL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习者主动研究,把理论用于实践,应用所学知识和技术,解决特定的问题”[3]5。在PBL翻译教学语境中,真实而复杂的翻译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在PBL问题驱动下,学生通过自主或小组合作的方式,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一般来讲,PBL教学包括五个步骤[4]65:(1)分析问题:教师呈现问题,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确认是否具有前知识和类似的学习问题;(2)第一个自主学习阶段:学生自主学习,查询网络资源,相互传授所学;(3)与教师在小组内面谈:小组成员分享对问题理解的程度和策略;(4)第二个自主学习阶段:小组形成对问题的解决方案;(5)小组汇报:每个小组呈现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回答教师和同伴的提问,教师针对关键概念进行澄清。可见,PBL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在真实问题驱动下主动探索的过程,同时需要教师在PBL前、中、后各个阶段进行引导,提供支架,及时为学生提供外部资源及其应用指导。

在PBL真实翻译问题驱动下,面对功能各异的翻译工具,学生能否恰当运用并解决问题,是本研究的关注点。

二 翻译工具使用研究概述

随着翻译技术的发展,翻译工具研究开始进入学界视野[5],而且研究热度呈逐年上升趋势。从研究内容看,主要聚焦翻译工具的分类[6]、功能[7-8]、技术应用[9-13]、翻译工具与翻译教学[1]及其与人才培养的关系[14-17]等。从研究成果看,目前研究多为理论[7,18]、技术[19]和教学实践介绍[20-21],相比之下,关于翻译工具的实证研究较少。

现有的少数实证研究主要关注翻译工具能力[22],翻译工具的使用影响[23],特定翻译工具的效能[24],工具使用与译文质量的关系[25],资源查询行为[26],翻译人才能力的特征[27],翻译工具的使用方法,问题和能力要素以及作用等[28-31]。从前期研究成果看,对于翻译工具的功能,学界普遍持辩证态度,一方面,认为翻译工具可协助译者提高工作效率,“技术在翻译活动中大显身手,为用户提供了诸多便利”,但另一方面也认为,翻译工具会对译者产生消极影响,“带来了一定的人机关系问题,主要包括译者身份弱化问题、译者能力问题、译者心理生理问题、译者伦理问题等方面”[32]。可见,不论是职业译者还是翻译学习者,都要应对翻译工具的影响,提升翻译工具的使用效率。对于翻译学习者而言,已有研究发现,学生往往受自动翻译诱导而丧失自主判断能力,多数学生对外部资源依赖度较高,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判断能力[28],引导学生降低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度[29]。这些研究表明,在翻译实践过程中,提升翻译学习者使用翻译工具的能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鉴于此,本研究利用问卷调查法和有声思维法,尝试对翻译学习者使用翻译工具的过程进行描写和分析,重点关注翻译工具运用与解决真实翻译问题之间的关系,为提升翻译工具的使用效率给出有效对策。

三 研究问题

研究具体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在PBL翻译教学初期,学生译者使用翻译工具的情况如何?

2.在PBL翻译教学过程中,学生翻译工具使用与译文质量的关系如何?

3.在PBL翻译教学后期,学生译者如何提高翻译工具使用效率?

四 研究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学科教学(英语)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一个自然班,共15人。问卷调查15人,无效问卷1份,统计人数为14人。研究对象的专业背景不同,13人(92.86%)来自英语专业,另有1人(7.14%)来自其他专业。英语专业的13人中,有11人(78.57%)上过翻译课,2人(14.29%)没有上过。翻译实践经历普遍较少,有11人(78.57%)没有翻译工作经历,2人(14.29%)有1年经历,1人(7.14%)有10年以上经历。兼职翻译经历也较少,有6人(42.86%)有一定经历,8人(57.14%)没有任何经历。研究对象年龄分布较为分散:18-22岁1人(7.14%),23-25岁4人(28.57%),26-30岁6人(42.86%),31-35岁3人(21.43%)。可知,研究对象多数具有教学和翻译实践基础,属于较高层次的翻译学习者。

此次实验课程是“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共32学时,课程教学运用了PBL翻译教学理念,采用PBL教学步骤,研究数据来自一次翻译实践课。本次翻译任务是翻译山东某高校体育学院体操队队名“舞动青春、活力无限”,要求译成英文,用于参加国际体操大赛。由于本次翻译任务为赛事标语,需要译者充分发挥创造性,并结合语境要求,给出合适的译文。

本次翻译实践的问题具有真实性和复杂性[29]:有真实的翻译材料和委托人,问题来自现实翻译实践需要,而且本次翻译实践有真实的翻译场景,在CAT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进行,可模拟真实的翻译市场工作流程。另外,在PBL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对翻译产品进行真实评价,不断促使学生提升翻译产品质量。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设计

问卷主要考察学生使用翻译工具的行为和态度,所设计的问题包括学生使用翻译工具的习惯、态度、频次等基本信息以及学生对网络翻译结果的处理情况、学生的自我评价等。具体问题模块如下:

(1)调查学生使用翻译工具的习惯、态度、频次。具体问题包括:你平时做翻译作业有没有用到翻译工具?你对翻译工具的态度总体上是怎样的?你翻译过程中会用到纸质词典吗?你在翻译过程中会用到手机词典吗?你翻译时用过下面几种网络词典吗?你翻译时使用网络词典的频次是怎样的?

(2)考察学生对网络翻译结果的依赖度。问题包括:对于网络翻译的结果,你经常怎样参考?在做翻译作业时,你在网络上搜索到前人或别人的翻译,经常怎样参考?你觉得不使用翻译工具的结果与使用工具的结果相比有何区别?

(3)了解学生的基本翻译素质。具体问题包括:你如何评价自己的翻译态度?你处理翻译困难的策略有哪些?平时翻译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词汇,你会怎样处理?翻译考试时,遇到不认识的词,你常怎样处理?

问卷调查通过问卷星在课堂实施。

2.有声思维法

研究采用有声思维法(Think-aloud Protocal,以下简称TAP),记录了学生在课堂上使用翻译工具的过程。TAP数据来自PBL翻译教学初期的第一个自主学习阶段、教师反馈阶段和后期的第二个自主学习阶段。在PBL翻译学习初期,教师发放翻译任务,在自主学习阶段,学生开启手机录音模式,录制整个翻译过程,此阶段的TAP数据记录学生自主学习和使用翻译工具的情况;进入PBL翻译学习反馈阶段,教师对学生的译文问题进行反馈;学生收到反馈后,在教师引导下,开始第二阶段的自主学习,修改译文,提交译文终稿。

接着,学生把有声思维录音转写成文字,连同翻译结果一起提交给教师。

然后,教师校对录音及文字,对录音文稿的工具使用情况进行分层标注。重点标注翻译工具的使用类型、工具是否能处理所要解决的问题、工具使用与学生翻译质量的关系等。

最后,针对学生在翻译工具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对策。

(三)研究过程

研究过程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首先,在PBL翻译教学开始前,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学生翻译工具的使用习惯和态度,回答研究问题1;

其次,在PBL翻译教学法实施过程中,使用有声思维法,记录翻译实践过程,收集翻译过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挖掘学生使用翻译工具的问题,回答问题2;

最后,在问题分析基础上,提出有效使用翻译工具的策略,回答问题3。

五 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学生翻译工具的使用习惯

1.翻译工具的使用类型和满意度

对于翻译工具应用的普遍性,11人(78.57%)表示平时做翻译作业会用到翻译工具,3人(21.43%)表示没有。可知,翻译工具使用较为普遍。

对于不同介质的词典,纸质词典使用比例较低,仅有2人(14.29%)常用,而手机词典利用率较高,5人(35.71%)表示经常使用,8人(57.14%)使用较多,1人(7.14%)使用一般。对于网络词典,有4人(28.57%)经常使用,6人(42.86%)较常使用,4人(28.57%)使用情况一般。总体来看,使用手机和网络词典的人居多。

在网络词典使用方面,学生最常用的是有道词典(85.71%),其他依次为百度翻译(64.29%)、爱词霸(42.86%)、Google翻译和百度词典(均为35.71%)、必应词典(21.43%)、海词在线(14.29%)等。

与词典相比,学生在翻译过程中使用网页搜索的情况较少,4人较常使用(28.57%),8人使用情况一般(57.14%),2人较少使用(14.29%)。

总体上,学生对翻译工具的满意度不高,只有4人(28.57%)表示比较满意,1人(7.14%)表示满意。可推测,学生使用翻译工具并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调查显示,学生使用翻译工具有自己的习惯和爱好,比较习惯使用网络词典,其中,有道词典使用率较高。然而,学生对翻译工具的满意度不高。

2.学生对网络翻译工具的依赖度

对于网络翻译提供的译文,学生的参考情况不同,有8人(57.14%)仅用作参考,4人(28.57%)会进行大幅修改,2人(14.29%)表示部分照搬。而对于网络上他人的翻译,9人(64.29%)仅用作参考,3人(21.43%)部分照搬,2人(14.29%)进行大幅修改。可见,多数学生表示常用网络翻译工具,对于网络翻译和他人翻译依赖度相对较低。

对于使用翻译工具与不使用翻译工具的结果,学生认为,两种翻译结果相差较大(8人,占57.14%)、一般(4人,占28.57%)、相差不太大(1人,占7.14%)、相差很大(1人,占7.14%)。可推测,使用翻译工具总体会提升翻译产品质量。

3.学生的翻译素质

除了专业知识、双语能力和翻译技巧等,学生的翻译素质还包括翻译策略、翻译自信度、翻译满意度等素质和能力。学生的翻译素质调查结果如下:

首先,学生具有一定的翻译策略。在平时翻译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词,13人(92.86%)会查词典,1人(7.14%)会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而在考试时,全部都会根据上下文意思推理。平时,学生使用网络翻译工具多用来处理词汇问题,11人(78.57%)翻译词汇,2人(14.29%)翻译句子,1人(7.14%)翻译段落。说明学生具有独立性,具备了一定的意义推理能力和翻译策略。

其次,学生翻译态度比较积极。学生对自己翻译态度的评价是7人(50%)认为自己比较认真,5人(35.71%)认为态度一般,2人(14.29%)认为非常认真。总体来看,学生对自己翻译态度的积极评价较高。

然而,学生对自己译文质量的满意度不高。数据显示,7人(50%)表示满意度一般,比较满意的有3人,占21.43%,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分别有2人,各占14.29%。

而对于客户的满意度,学生不知道对方态度的有7人,占50%,仅有3人(21.43%)表示客户对自己的翻译比较满意,认为客户态度一般的有4人,占28.57%。这也反映出,在缺乏真实互动的翻译课堂上,客户反馈的驱动力较小。这显然不利于学生进行积极反思,提高翻译效果和质量。

综上所述,学生使用翻译工具的习惯如下:(1)学生较常使用网络词典,尤其是有道词典;(2)学生对翻译工具的满意度不高;(3)多数学生表示对网络翻译依赖度较低;(4)学生具有一定的翻译策略,翻译态度比较积极,但自我评价不高,对客户评价也不够清楚。

(二)翻译工具使用与译文质量的关系

1.PBL翻译学习初期学生翻译工具使用与翻译水平的关联。PBL翻译教学的初期是自主学习阶段,在此,我们收集了15名受试者翻译过程的TAP数据。首先,分析学生使用翻译工具的类别及数量。进而,标注学生对翻译工具的依赖度,根据依赖度强弱分为五个等级:强、较强、一般、较弱、弱,并分别对应依赖度值5、4、3、2、1。然后,评定初次译文成绩,教师参照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翻译标准,根据译文质量,给出成绩和反馈,满分100分。学生的初次译文多为字字对译,如dancing youth,endless vitality/舞动青春、活力无限,因此得分较低。

TAP数据标注完成后,我们统计了翻译工具的使用类型和依赖度。

由表1可知,学生在PBL自主学习阶段,主要使用了在线词典、在线翻译和网页搜索这三类翻译工具,在工具类型上,有4人(26.67%)用了3类翻译工具,5人(33.33%)用了2类,6人(40%)只用了1类;在工具数量上,4人(26.67%)只用了1种,4人(26.67%)用了2种,3人(20%)用了3种,3人(20%)用了5种,1人(6.67%)用了7种。总体来看,多数学生使用的翻译工具类型比较单一,使用频率较高的是有道词典,这与问卷调查结果相符。

表1 学生在PBL自主学习阶段使用翻译工具的情况

对于翻译工具依赖度与译文质量的关系,进一步分析翻译工具的TAP数据可知,部分学生使用了5-7种翻译工具,对工具的依赖度较高,但译文分数并不高。例如,14号译者用了7种翻译工具,包括“综合搜索、有道词典、百度、360搜索、爱词霸、搜狗、手机有道”,但最终“搜狗和手机有道完全决定了译文”,面对翻译工具提供的多种选择,该译者并未进行独立判断和区分,也未结合具体语境的要求开展深加工,而是直接选用了其中一个译文。相反,1号译者也使用了有道词典,但“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决策”产出了译文,其译文质量反而更高。这说明,翻译工具虽然种类繁多、使用便捷,但不能代替译者的自主判断,更不能直接对接翻译任务的具体要求。另外,我们采用EXCEL相关性分析,计算翻译工具依赖度与译文成绩的关系,得出R平方值为0.1983(相关性数值范围:0<|r|<1),R平方值较小,说明学生翻译成绩与翻译工具依赖度虽有一定相关性,但相关性较小[30]。

由上可知,学生只依赖翻译工具并不能解决真实而复杂的翻译问题。研究所用的翻译问题是一个涉及翻译语境的决策性问题,译文使用的具体语境是国际体操大赛,使用场合是大赛现场,译文一般要印在比赛服装上,而现场观众来自世界各地,译文要体现团队实力和特色。这些特定的语境因素限制了译文长度,而且对译文功能提出了具体要求:译文要凸显比赛胜利的目的。这些都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的关键因素。只依赖网络翻译工具所提供的语义翻译结果,并不能解决真实的翻译问题。

我们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有声思维实验,考察了学生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度。问卷调查显示,学生表示对网络等翻译工具依赖度不高,但TAP数据显示,多数受试者(9人,占60%)对翻译工具的依赖度较强,只有3人(20%)依赖度较弱或弱。可见,在实际翻译活动中,多数学生对翻译工具的依赖度较高。显然,学生的自我认知与其实际依赖度之间存在一定矛盾。

2.PBL翻译学习后期翻译工具使用与译文质量变化。在PBL翻译学习后期学生初步产出译文后,教师针对学生译文缺乏语境关照的问题开始引导其查询合适的翻译工具(如国外网站上的相似语篇),为学生提供工具支架。在教师工具支架引导下,学生找出了Elite、Final Five等体操队名称。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已有队名的特点,发现英文队名一般包含人数和比赛获胜的信息。然后,教师指出学生在初次翻译过程中过度依赖翻译工具的问题,引导其减少对工具的依赖,发挥自主判断能力和创造力,综合关键语境因素,将之融入语言信息转换中,为学生提供策略支架。

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工具支架和策略支架的帮助下,通过小组合作,对初次译文(多依赖在线翻译,忽略比赛交际目的而突出信息对应,如dancing youth,endless vitality/舞动青春、活力无限)进行了大幅修改,最终写出了颇具创造性的译名。如VVi-Fi,该名称是“Victory、Vitality、Fight”的缩略词,凸显了团队活力和比赛获胜目的,而且与人们耳熟能详的WiFi读音相似。

在PBL翻译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和使用有效的外部资源,为学生解决真实的问题提供工具支架和策略支架,而且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外因素,培养其综合把握翻译语境的能力,提升其策略意识。译文前后对比显示,在教师支架引导下,学生的工具使用策略和译文质量有了较大提升,学生不再只关注语言层面的信息对应,而更重视译文的交际效果、创造性、影响力和传播力。同时,学生对翻译的真实问题也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体会到该翻译问题已不是单纯的语言问题,而是与交际、社会、传播等因素密切关联的复杂问题,是具有社会交际本质的真实翻译问题。

六 研究启示

通过问卷调查和有声思维实验,我们对翻译学习者使用工具解决真实翻译问题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学生使用的翻译工具类型比较单一;学生表示对网络翻译工具依赖度较低,但实际依赖度较高;翻译成绩与翻译工具依赖度相关性较小;只依赖翻译工具并不能解决真实的翻译问题。这些发现揭示了学生在使用翻译工具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工具使用单一,对工具依赖度较高,而且不能灵活对接具体语境的要求,因而往往不能有效解决真实的翻译问题。由此可知,要解决真实的翻译问题,译者要在翻译的前、中、后整个过程中全面增强自主判断能力[28],加强对翻译工具类型和功能的认识,减少对工具的盲目依赖,学会判断译文与具体语境要求的契合度。

首先,在翻译开始前,译者要增强对翻译工具功能的判断力,明确翻译工具的用途和适用性,积极改进翻译工具的使用习惯。在翻译实践中,学生译者不应只关注某一种网络翻译工具,而要积极探索各类翻译工具的类型、功能和使用方法等,积累不同类型的工具资源。以上调查显示,学生比较常用有道等网络词典。虽然网络词典目前融合了多部大型工具书,包括英英词典、英汉双解词典、英汉词典等,功能更加多样,然而其释义语境范围有限,并不能为真实的翻译问题提供直接可用的方案。过度依赖有道等网络词典,译者容易忽视真实语境的要求而无法生成灵活贴切的译文,而且这种依赖性可能会影响译文质量[30]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23]。为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资源支架的作用,不仅要为学生介绍和提供各类可用的翻译工具,说明翻译工具的功能、类型和局限,而且要及时了解学生使用翻译工具的习惯,展示过度依赖网络词典的翻译所产生的负面效果,启发学生努力发挥自主判断能力。

其次,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减少对工具的依赖度,认识到翻译问题的复杂性和语境因素的重要性,提升翻译工具使用的策略和效率,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1.采用以译者为主导、工具为辅助的基本策略。面对翻译的“技术转向”,译者由于缺乏对翻译技术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理解和融合,容易产生翻译技术认知焦虑,对技术过分依赖[32]。本研究也发现,学生译者对翻译工具依赖度较高。要减少依赖度,译者首先要采用“译者为主导、工具为辅助”的基本策略,面对工具提供的译文,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判断意识,既要充分发挥工具的参考和辅助功能,又不能照搬工具生成的译文。

2.明确翻译问题与翻译工具的关系,灵活运用翻译工具,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真实的翻译问题往往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综合问题,包含语言问题和语境问题,其中,语境问题一般不能用翻译工具直接解决。TAP数据显示,有些学生在尚未对语境因素形成明确认识时,已开始借助翻译工具进行翻译,虽然有的学习者使用了多种工具,却并不能形成有效方案。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认识翻译问题发生的层次,判断真实的翻译问题是语言问题、语境问题还是综合性问题,了解导致翻译困难的关键层次,形成对翻译问题的明确认识,再利用翻译工具,查询所需的信息。

3.分析译文的交际语境,巧用翻译工具。翻译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真实的翻译问题往往与交际语境密切关联,翻译交际的目的、场合、受众等各个因素,都可能影响翻译产品的产出。在此,译者不仅要关注语言层面的信息转换,更要综合判断交际语境因素的重要性,分析目的语语境中相关语篇的特征,结合委托人的要求,创造性地运用工具所提供的信息,生成符合语境要求的译文。

最后,产出翻译产品后,译者要学会判断译文与语境要求的契合度,甄别不合格译文。从以上对学生译文的分析可知,学生的初次译文(如dancing youth,endless vitality)与机器译文(Google翻译结果:Dancing youth,unlimited vitality)非常相似,然而,这种译文都比较关注语言层面的信息对应,并不能实现语用层面的功能对应,也不能契合目的语语境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译文质量从语境要求、翻译目的、翻译效果等多个层次进行综合判断,及时排除不合格的译文。另外,教师可利用在线查重平台,让学生审核自己译文与工具译文的重复率,限定重复率上限,减少学生对翻译工具的依赖度,激发学生修改译文的动力。

因此,在实施PBL过程中,学生要全方位增强自主判断能力,同时,教师要及时为学生提供所需的外部资源,并全程发挥资源支架作用[29],指导学生学习工具使用策略、翻译规范、翻译产品包装、翻译质量评价和监控等。PBL翻译教学强调用真实而复杂的翻译问题驱动学生学习,这种问题对学习的驱动力不仅来自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真实性,而且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和支架支持,尤其在资源使用方面,教师要给予及时、充足和精准的帮助和启发。从学生译文的前后变化看,PBL翻译真实问题的驱动力很强,在解决真实翻译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使用翻译工具的策略和方法有了较大提高,显然,PBL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0]。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研究结论尚需更多个案支持,以后的研究会扩大样本,增加研究案例,对学生译者使用翻译工具的情况开展更为细致和深入的研究。

猜你喜欢

依赖度词典译者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米兰·昆德拉的A-Z词典(节选)
米沃什词典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虚拟现实技术在装备培训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要素报酬的农户自然资源依赖度评价研究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基于模糊软集合的区域信息生产力效能关键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