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河湖长制的湖北湖泊治理模式

2022-12-01袁修猛李南辉

中国水利 2022年21期
关键词:清淤淤泥湖泊

袁修猛,杜 飞,廖 炜,李南辉

(1.湖北省水利厅,430071,武汉;2.湖北省水文水资源应急监测中心,430051,武汉;3.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430071,武汉)

一、湖北湖泊现状

1.湖北湖泊基本形态特征

湖北现有列入保护名录的湖泊755 个,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特别是江汉平原和长江两侧。主要形态特征:一是小型湖泊为主,面积较大(水面面积大于10 km2)的湖泊较少。其中水面面积在1 km2以下的湖泊达527 个,约占 70%;10 km2以上的湖泊仅49 个,约占6.5%(详见表1)。二是多属浅水型湖泊。近70%湖泊中水位水深不到3 m,尤其是数量众多的小型湖泊,水深通常不足1 m 。三是绝大多数湖底平坦,岸线不稳。河间洼地湖和岗边湖,湖岸坡度平缓,从湖滨到湖心的水深变化小,一旦湖水位稍有升降,湖水面积就随之明显扩大或缩小,湖岸界线也随之发生较大变化;城中湖因为受人为控制,岸线较为稳定。四是湖泊类型不同,岸线特征不同。河间洼地湖湖面宽广,平面形态多呈多边形,港湾少,岸线相对平直单调,如洪湖;岗边湖则湖岸曲折,湖岬和湖湾交错,湖汊较多,湖岛发育,如长湖;牛轭湖和河堤决口湖的岸线也相对单调,牛轭湖多呈牛轭形、新月形或带状,如老江湖;河堤决口湖的湖形浑圆,湖缘坡度较大,如黑毛潭。五是湖泊底泥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湖泊滩地分布广,底质松软、深厚,大多淤泥厚度在1~2 m,较大的可达3 m,湖泥有机质含量可高达5%~6%。

表1 湖北省湖泊按面积分类

2.湖北湖泊水质状况和营养化状态

2021 年湖北主要湖泊总体水质为轻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和化学需氧量。24 个省控湖泊中,2 个营养状态级别为中营养,22 个为轻度富营养,水质为Ⅱ~Ⅲ类水域占31.0%,Ⅳ、Ⅴ类水域占69.0%,无劣Ⅴ类水域;水质同比下降的有5 个,好转的有2 个,水质达标的7 个,达标率仅29%,水质状况不容乐观。详见表2。

表2 2021 年湖北省控主要湖泊水质状况和营养化状态

二、湖北湖泊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北省针对湖泊水体污染、水环境恶化、生态脆弱、湖泊功能退化等问题,主要采取控源截污、湖泊清淤、岸线整治、水系连通、生态修复等综合治理措施。一是严格控源截污。对湖区周边及入湖河流工矿企业、城镇生活、畜禽养殖、农业面源、港口等污染控制,严控过渡性入湖污染物总量,逐年实施截污工程。二是分类实施清淤。对城中湖底泥污染较严重的湖泊开展局部或全部清淤,清除有毒有害淤积物,非城中湖重点对纳入退垸(田、渔)还湖的圩垸和低矮圩(含湖边塘)进行清淤。三是优化水域岸线。推动退垸(田、渔)还湖,实施水系连通工程,对湖泊主要入湖口、出湖渠进行疏挖、调整,打通进出湖的通道,优化水域岸线。四是推进综合治理。开展环湖生态圈建设,实施流域陆地生态修复、湖滨生态廊道修复、湖滨湿地保护等生态建设,大力推进水污染、水环境、水生态等综合整治。湖泊清淤及综合治理工作推动一年多来,进展非常缓慢,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1.组织协调乏力

湖泊治理工作一般由水利或生态环境部门牵头负责,涉及发改、财政、自然资源、住建、农业农村、科技、经信、林业等多个部门,“分级、分部门、分地区管理三结合”的现有工作机制难以形成工作合力。跨区域的湖泊,各区域管理主体地域利益明显;各类管理主体对湖泊治理目标存在较大差异,当不同区域、部门存在不同需求时易发生矛盾,没有很好的机制进行协调,致使工作效果大打折扣。有的湖泊治理范围内涉及基本农田、耕地、自然保护区等政策限制,需要大量的协调工作才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湖泊“家底”不清

研究表明,不是每个有底泥污染的湖泊都需要或者可以采用清淤方式来改善水环境,如果决策不当,不仅可能造成资金浪费,还容易造成湖泊生态的破坏。在决定对湖泊开展清淤及综合治理前,首先要弄清每个湖泊的“家底”,包括:湖泊内养殖、土地利用方式、环境敏感点等湖区概况,入湖排污口数量、排入水体、污水性质、主要污染物总量等湖域周边污染源情况,湖泊底泥污染物类型、污染物含量、污染物分布及污染层厚度等特征,及水生动植物种类、数量以及其中的保护种类、特有种类、土著种类等水生生物情况;要在对清淤必要性和技术、经济、安全、效益、方案可行性进行充分研究分析基础上作出科学决策。目前,湖北省仅有308 个湖泊有水质监测数据,缺乏湖泊底泥、水生生物、污染负荷、环境状况等基础资料。

3.资金投入不足

湖泊治理需要大量资金,而目前资金来源主要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投入严重不足。对于湖北来说,一方面地方政府因疫情影响,财政收入锐减,可供投入的财政资金有限;另一方面,投融资渠道不畅,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不完善,争取多方投入不够。以汈汊湖、武湖、南湖三个省级试点为例,总投入30.18 亿元,资金缺口达26.8 亿元,占比89%,资金短缺问题直接影响到试点推进,湖泊治理工作后劲不足。

4.淤泥处置较难

淤泥的处置与其他固体废弃物类似,都应遵循“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淤泥要达到安全、规范处置要求,难度较大,主要问题有:一是堆放场地不足。受城市规划、生态红线等限制,淤泥堆放场地不足,一些地方租用场地堆放,存在二次污染和次生灾害隐患。二是处置费用偏高。淤泥运输、堆放成本高,规模化处置难度大,如武汉市武湖的淤泥堆放费用126 元/m3,规模化处置成本为151 元/m3,成本较高。三是缺乏权威指导。淤泥成分复杂,污染程度差异较大,部分城中湖或工业园区附近郊区湖泊的淤泥重金属含量较高,以传统方式处置存在较大的二次污染隐患。

三、河湖长制下湖北湖泊治理模式探究

湖北省2017 年全面建立河湖长制,河湖长体系全面形成,河湖长制从“有名”向“有实”转变。河湖长制的全面推行为解决湖泊清淤及综合治理提供了重要支撑。

1.建立“湖长+”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一是以湖长为“领队”,压实各方责任。建立以湖长负责、水利或生态环境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责任体系和综合决策、协同联动机制(如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级湖长和相关部门(单位)的职责,制定工作方案,强化保障措施,形成湖长主导、部门齐发力的工作格局。二是纳入目标考核,形成工作合力。将治理工作纳入湖长制工作考核内容,由省级湖长协同相关单位制定考核标准,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强化激励问责,促进各级湖长和相关部门(单位)配合协同和工作落实。三是整合多方资源,统筹规划实施。湖长组织整合水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住建、林业等部门资源,编制总体规划,提前谋划项目,建立项目联合审批制度,探索统一规划、统筹实施的湖泊治理模式。

2.开展详细调查,摸清湖泊状况

将湖泊调查评估作为清淤及综合治理项目的前置性工作,通过湖泊底泥勘测与污染状况调查,摸清湖区淤积范围、淤积量、污染状况,分析淤积原因,综合水质和生物调查评价结果,湖长组织论证湖泊清淤及综合治理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针对性措施,精准实施有效治理。详见图1。

图1 湖泊调查评估路线图

3.强化政策保障,创新建管模式

一是加强政策保障。湖长定期组织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出台相关政策,强化政策协同,特别是基本农田、其他农用地、建设用地空间置换及资源资产与产权激励等。二是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多元投入机制,加大政府引导资金的投入,出台湖泊治理资金奖补办法,制定鼓励多元化投资的政策,建立多元化湖泊治理融资渠道,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湖泊治理,对符合条件的可按规定享受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相应税收优惠政策。在核定的债务限额内支持申请债券用于湖泊治理项目,对接“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等国家级基金,用好用活水利发展、生态修复与治理、水污染防治、城市管网及污水处理、现代农业发展、地方政府债券等资金。推动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对湖泊治理的投资力度。三是创新建管模式。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将湖泊治理、旅游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项目捆绑,实行一体化开发、建设与运营。

4.加大科技支撑,科学处置淤泥

一是加大技术攻关,提供技术支撑。省级湖长组织相关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社会组织等围绕湖泊清淤勘察、淤泥安全处置开展技术研究,加强淤泥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开发、示范推广、重大项目实施、重大技术与装备引进等,为科学清淤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和支撑。二是科学制定方案,提高清淤效益。综合考虑环保、经济、安全、综合利用等因素进行专项设计,制定处理方案,合理确定处理规模及处置方式(详见表3),提高清淤效益。三是制定技术标准,发挥引领作用。在总结前期试点经验和相关科研成果基础上,省级湖长组织制定湖泊清淤及综合治理工作指导意见、标准和技术指南,指导全省工作。

表3 常见淤泥处置方式优缺点对比

四、结 语

湖泊治理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湖北省启动湖泊清淤及综合治理试点工作以来,遇到了组织协调乏力、湖泊状况不清、资金投入不足、淤泥处置不易等难题。推行河湖长制为破解难题提供了重要契机,通过建立“湖长+”的统筹模式,搭建工作平台,出台相应配套政策,建立科学有效的协商协作机制,加大清淤技术和设备研发,拓宽融资渠道,创新建管模式,充分调动社会积极性,可以提高湖泊清淤及综合治理成效,持续改善湖泊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清淤淤泥湖泊
西安城运公园兰湖清淤方案比选分析
莲为何出淤泥而不染
市政道路软基清淤回填施工技术实践与探讨
湖泊上的酒店
关于市政排水管道清淤技术的探讨
奇异的湖泊
WK-G1固化淤泥填筑路基性能研究
淤泥固化填筑路基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
力士德清淤挖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