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种群”的三类考点

2022-11-30山东

教学考试(高考生物) 2022年6期
关键词:甲藻种群数量

山东 陈 龙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又是繁殖的基本单位。一定范围内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群落另加无机环境构成生态系统。新教材《生物与环境》第1章便是分析种群及其动态的内容。生产生活中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药用植物的收获及农林害虫的防治等均要依据其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做出判断,研究种群数量需涉及调查方法,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又需从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方面共同分析。本文从调查方法、种群数量变化分析及影响因素分析三个常见考点切入,从信息、能力、素养等方面结合考题做分析,以飨读者。

考点一、调查方法

【例1】(2021年,山东卷,第11题)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结果取整数)

( )

A.66只/公顷 B.77只/公顷

C.83只/公顷 D.88只/公顷

【命题立意】教材中的比例式(公式)仅仅是理想状态下的种群数量估算。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由于标记物醒目引起被标记个体容易被天敌发现或容易被重捕的情况;或标记者的迁出或死亡等情况,如再机械套用公式便会出现错误。考题通过文字信息创设具体真实的科学实践情景,既可考查学生信息整理利用能力,又体现科学思维的核心素养要求。

【解析】由题意可知: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中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故可将第一次标记的鼠的数量视为39-5=34只,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设该区域该种鼠的种群数量为X只,则根据计算公式可知,(39-5)/X=15/34,解得X≈77.07,面积为一公顷,故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77只/公顷。B正确。

【答案】B

复习启示:复习过程中对可能对计算结果造成误差的原因要做全面分析。除上文提到的影响因素外,标志物的脱落、有外地迁入者也会对计算结果有影响;另,调查鱼类种群数量时,前后采用的鱼网网眼大小若有差别也会对结果造成影响。总之在实际的生产生活情景中,会发生各种情况,需要综合分析,进而内化为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样方法的复习,可以由此迁移应用之,不再赘述。

考点二、种群数量变化分析

【例2】(2022年,山东卷,第19题)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适量的饲料,其他因素稳定。图1中曲线Ⅰ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的关系,曲线Ⅱ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图1

A.亲体数量约为1 000个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

B.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

C.亲体数量大于1 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种群达到稳定状态

D.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命题立意】本题的题干给出新概念——补充量,另外呈现坐标曲线信息并在题干中做简要解释,考查学生语言解码能力和信息转化能力,核心素养方面涉及生命观念(稳态与平衡观)、科学思维(模拟与建模)、社会责任(最大持续捕捞量)。D选项涉及对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区别分析,是对新教材考查的体现。

【解析】亲体数量约为1 000个时,该种群的补充量等于亲本数量,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是K值,根据种群的增长率变化可知,捕捞后种群数量处于K/2时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A错误;种群数量处于K/2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即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B正确;由图1可知,亲体数量大于1 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达到K值,种群达到稳定状态,C正确;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饲料即食物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

【答案】BC

复习启示:种群数量曲线分析问题,通常是对具体环境中某种生物的数量变化做研究,即教材中提到的“S”形增长。首先要对“S”形曲线做全面解读:①因为有环境阻力,K/2前不是“J”形增长,害虫防治趁此时段尽早进行;②K/2时,斜率最大,增长速率最快,资源类生物可获得最大持续捕获量;③K值是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达到K值之后呈波动状态,如环境被破坏,K值会下降。其次要对“S”形曲线做变式分析,上述例题曲线便是“S”形曲线的变式,除此之外“S”形曲线还可做如图2变式(增长速率为瞬时增长数量)。

图2

考点三、种群数量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例3】(2021年,山东卷,第10题)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中不放螺,M中放入100只螺。一段时间后,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并开始统计L、M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3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

B.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甲藻>丙藻

C.图示L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竞争

D.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

【命题立意】本题创设科学实验探究情景,既考查三种藻类的竞争关系,又考查螺对三者的捕食情况,还兼顾考查生态系统的概念,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落实在新教材文本内容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本题很好地考查学生的信息(文字信息和图示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和科学推理能力,素养方面体现出稳态与平衡观的建立、模型认知与建构和归纳与概括方法的落实。

【解析】结合两图可知,在放入螺之前,甲藻数量多,乙藻数量其次,丙藻数量较少,放入螺之后,甲藻的数量减少明显,乙藻其次,丙藻数量增加,说明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且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A正确,B错误;刚引入螺时,因为螺偏好吃甲藻,甲藻数量下降,乙藻竞争压力减小导致其数量上升。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很可能是甲藻数量太少无法满足螺的食物需求,螺开始大量捕食乙藻而导致乙藻在峰值之后下降,C错误;生态系统是由该区域所有生物和生物所处的无机环境构成,甲、乙、丙藻和螺只是该区域的部分生物,D错误。

【答案】A

复习启示:因群落内部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实际分析某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时,往往并不按照其自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进行。这就需要结合具体的情景分析,通过语言表述出相关的原因:存在竞争的两种生物,如一种在竞争中获胜,之后其种群数量的变化由种内斗争来限制;捕食者存在时,因捕食者捕食的喜好问题,也可能引起竞争结果的逆转。这类似于哲学上的辩证关系,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避免思想僵化。

猜你喜欢

甲藻种群数量
应用qPCR研究三峡库区沉积物中拟多甲藻的动态变化
——以汝溪河为例
山西省发现刺五加种群分布
养只恐龙当宠物
统一数量再比较
疑似甲藻水华监测及应急管理探究
中华蜂种群急剧萎缩的生态人类学探讨
头发的数量
我国博物馆数量达4510家
寇氏隐甲藻突变株发酵条件的响应面优化
岗更湖鲤鱼的种群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