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留白”的两个策略

2022-11-30樊海燕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2年9期
关键词:结尾处留白标点符号

樊海燕

“留白”是绘画中的一种技法,不仅可以使画面更具层次感,而且能给赏画的人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其实,文学作品中也有“留白”。这些“留白”同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需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留白”,让他们更好地解读作品。接下来,笔者就举例谈谈。

一、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是文章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在平时的阅读中,一些学生往往会忽略这些标点符号,只看文字。这其实是不对的。在一篇文章中,标点符号可以说是锦上添花的一种工具,运用得当,可以使情感表达得更充分,使文章充满艺术感染力。在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即使是一个小小的标点,也隐藏着丰富的信息。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标点符号,思考作者有没有在此处“留白”。

《祝福》一文中就有许多的标点符号值得深入研究。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将其中的“空白”填补完整。比如,当祥林嫂问“我”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灵魂时,“我”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在这组对话中,作者就巧妙地借助标点符号来“留白”,使文章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了。

“也许有罢——我想。”

“啊!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吾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

“那是,……实在,我说不清……。”

从“我”的语言中,学生可以知道,“我”也不知道这世界上究竟有没有灵魂。但是,面对祥林嫂恳切的求问,“我”又不能直接说“我不知道”。于是,这里出现了5个省略号。这些省略号不仅省略了“我”想要说的话,而且展现了“我”当时复杂的心绪。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被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想象一下“我”当时还有什么话想说。

二、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结尾

一些作者喜欢在文章的结尾处“留白”,目的就是给读者留下遐想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地去想象,给故事一个合理的结尾。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结尾,思考结尾处是否有“空白”。如果有,就让他们大胆地想象,根據文章的内容和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对文章进行续写或改写,将“空白”填补完整。

比如,作者在《祝福》一文的结尾处写道:“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这段描写与文章的开头相照应,使小说的结构更加完整。作者以乐景寄哀思,通过描写这样的环境,让读者看到这里的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也依旧,揭示了祥林嫂走上绝路的根本原因,暗示了祥林嫂的悲剧具有必然性。就是在这样热闹的新年景象中,人们不禁想到了祥林嫂要饭时的样子。作者并未细写祥林嫂最后的遭遇,而是留下“空白”,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将“祥林嫂的故事”补充完整。具体来说,我们可以让他们思考以下问题:

祥林嫂是什么时候死的?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祥林嫂死前在想些什么?

学生可以结合这些问题去思考,放飞想象的翅膀,将结尾处的“空白”填补完整。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留白”,扩展想象的空间,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猜你喜欢

结尾处留白标点符号
蛋炒饭的哲学
用"设疑"体现“学让引思”
我们班的“标点符号”
编辑小语
标点符号争吵记
标点符号的争论
“留白”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