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坚持对外开放的历史演进及其基本经验

2022-11-30林凡力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世界发展

林凡力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中国共产党坚持的对外开放是囊括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全方位的、面向全世界各种类型国家的开放。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结近代历史经验教训,综合研判世界局势,坚持走开放发展的道路,开放思想日渐成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是一部对外开放的历史。

一、突破封锁,探索开拓对外开放道路

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腐朽的封建统治,中国被迫开放,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许多爱国先驱主张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1]实行“开放主义”[2]481和“开放门户政策”,[2]532谋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近代的对外开放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虽然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提出的早期对外开放思想为之后的对外开放实践奠定了基础。

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被敌人封锁包围的情形下,在开展生产自救之外,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开展反封锁斗争。1931 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出台法令,提出要保障商业自由,发展与敌占区的自由贸易,促进苏区经济发展。[6]561933 年,成立对外贸易局,出口根据地生产的粮食、纸张、钨砂等,进口根据地急需的食盐、药材、布匹和煤油等,冲破了经济封锁,为革命形成了有效支援。[6]69此外,政府还出台法令,通过政策引导,吸引白区商人投资,出租矿产开采权等,进一步拓展对外贸易。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还将争取更多国际资源支持作为重要战略选项。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中国的抗日战争不只是中国人民的战争,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援助是必要且必需的。这一时期,很多反法西斯国家的友好进步人士到延安等地访问,中国共产党不仅出台法令允许经济文化交流,还鼓励外国人在边区发展实业。[7]此外,中国共产党还对革命胜利后的对外开放问题做了大胆的设想和承诺。毛泽东多次表示中国获得独立后,会继续坚持对外开放,奉行平等互利的原则,积极发展对外经贸关系,学习其他民族所长,谋求民族自强。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孤立和封锁,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对外开放,通过将政治与经济、官方与民间区别对待等方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发展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合作往来,积极采取各种措施突破孤立和封锁,探索对外开放道路。这主要表现在:一是要博采众长,学习一切国家和民族的优点和长处。毛泽东曾说,中国不但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要学,“一万年都要学习”,[8]这就破除了意识形态的禁锢。周恩来也曾强调,中国目前处于经济文化都落后的状态,必须要打开国门,同世界各国进行交流合作,这样才能逐步赶超先进国家。[9]二是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在革命和建设期间,中国积极争取外援,但还是要以自力更生为主,不能过度依赖外援。自始至终,自力更生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发展的立足点。毛泽东强调,“事情总是起变化的”,[6]598不能过于依赖外援,“自力更生好办事,主动”。[6]513在接见国外友人时,毛泽东也一再地主张要破除迷信,祛除民族自卑感,强调独立自主原则对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性。三是要灵活发展对外贸易,加强经济合作与双向交流。面对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1949 年7 月,陈云提出“一北一南”的方针予以应对,向北即是指开展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向南则是以港澳地区为突破点,打开贸易通道。具体到进出口业务上,可以以外商代销的名义规避封锁审查;还可以从贸易国之间的矛盾中寻找机会,拓展外销渠道等等。[10]通过采取灵活的措施,新中国的外贸事业日渐有了起色。毛泽东也高度重视打开国外市场。他曾对“以国外市场为辅”的方针作出评价。他说,“为辅”不代表不重要,而是非常重要。“即使节衣缩食,少吃一点,少用一点也要搞出口。”[6]4611964 年,毛泽东在听取第三个五年计划设想时建议,可以多引进一些外国尖端技术,不宣传即可。[6]5981972 年,毛泽东还批准了进口八套化肥和化纤成套设备的报告,[6]651对外贸合作的重视可见一斑。四是要积极承担国际责任,谋求共同发展。毛泽东曾多次强调,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和国土面积都居世界前列的大国,应对世界多做贡献,履行国际主义义务。新中国在自身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不仅积极争取对外援助,谋求自身发展,同时还通过成套项目、技术合作和优惠贷款等方式,援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同其开展经济与技术的合作,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对外援助八项原则等思想,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结成了友好关系。

总的来看,这一阶段尽管没有直接提出“对外开放”这一概念,但对外开放的思想和路径已初步形成。这一时期对外开放的首要目标是打破经济封锁,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确保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后期由于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和干扰,对外开放事业出现了曲折,对此我们应吸取教训,不再重蹈覆辙。

二、解放思想,确立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20 世纪70 年代,新科技革命席卷全球,世界各国联系更为紧密,世界经济飞速发展。但刚历经十年内乱的新中国经济发展却甚是缓慢,与国际先进水平有明显的差距。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作出“和平和发展是时代主题”[11]104的判断,首次明晰了开放的概念,清晰地阐述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步骤以及原则,提出对外开放的新战略,搭建起中国共产党开放发展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框架。在实践中,中国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和经济合作,对外开放的局面焕然一新。

对外开放不仅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20 世纪70 年代末,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开启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对外开放扫除了思想障碍。邓小平在讲话中多次指出,近代中国停滞和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闭关自守,[11]64-65中国要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要打开国门,对外开放。在深刻总结近代中国闭关锁国导致落后以及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在冷静分析国际环境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这一时期的对外开放实践,布局是全方位的,方式是渐进式的,形式是多样性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谋划全方位的开放布局。对外开放不仅是指经济领域的对外贸易,更是涵盖文化、科技等多领域的、同世界各类型国家的全方位开放。邓小平尤为强调科学技术领域的对外开放。他在讲话中指出:科技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12]学习先进的技术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服务的,应摒弃意识形态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向所有国家开放。二是采取渐进式开放路径。吸取苏联和东欧激进式改革的经验教训,新中国在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不求一步到位,而是由点及面、由浅入深地逐步推进。通过总结局部试验的经验形成政策,然后在更多的地方推广。例如在开放的地域布局上,先是通过设立经济特区,打开窗口,而后逐步扩大到沿海开放城市,连点成线,进而辐射内地城市,最终稳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三是采用多样性的开放形式,如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国外资金、开展对外劳务合作,发展国际旅游等等,任何对外开放的形式和想法,只要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且不损害国家安全和利益都可以大胆地采纳尝试。

“水更清”行动围绕“河湖连通惠民生、人水和谐润彭城”的目标定位,坚持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突出重点、长效管理四大原则,总投资17.19亿元,其中2013年投资8.39亿元,大力推进控源截污、清淤贯通、水质提升、生态修复、尾水利用及导流“五大工程”,积极推动“河长制”和河道长效管理制度落实,提升水质、编织水网、增加水量、打造水景。

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国家的主权和安全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外开放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安全,这是原则和底线。学习外国的技术和利用外资不是要走资本主义的道路,而是为了搞好社会主义建设,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坚决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坚决杜绝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情况发生,一旦发现有类似苗头,国家机器要立即出面干预并及时纠正,确保社会主义建设不偏离航道。[11]195二是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中国的发展,要靠自己积累资金,靠自己的努力和资源,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11]195但这并不代表排斥引进世界先进成果,而是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于我有利的形势,要以世界先进成果为出发点,加速发展的同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三是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对外开展合作交流,要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对任何有损新中国主权和合法利益的附加条件都要予以拒绝。中国坚决捍卫主权独立,不允许其他国家随意发号施令,将中国视为其附庸,肆意损害中国的利益。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虽然穷,但也有自己的分量,[13]对外开放时,应将国家主权摆在首位,中国绝不会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而牺牲主权。[14]

综上可知,这一时期对外开放政策上升为完备的理论形态,并在1982 年被正式写入宪法,在1984 年作为基本国策被确立下来。

三、双轮驱动,注重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遇严重挫折,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敏锐观察到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明确表示要坚定对外开放的道路,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不能退回闭关锁国的老路上去,[15]要扩大对外开放,实施走出去战略。此外,既要敢于又要善于参与经济全球化,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层次等。其中,2001 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分工,把对外开放推到一个新的阶段,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这一时期,对外开放的实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立“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新战略。“引进来”和“走出去”被形象地比喻为两个车轮,[16]双轮必须同时驱动,内外联动,才能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这也为后来“一带一路”倡议奠定了理论基础。二是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新机遇,主动构建中国-东盟自贸区,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世界全面接轨。中国自此得以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实行更大范围的对外开放。同时,借“入世”与国际经贸规则接轨之机,倒逼国内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是奉行互利双赢的开放战略,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国际上,中国格外关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主张实现世界各国平等、互惠、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促进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为新时代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奠定了基础。四是注重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提高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能力。通过开发上海浦东新区、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沿边开放等政策,对外开放的地域布局由偏重沿海向内陆、向中西部全方位推进,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对外开放的内容也从原有的加工生产和商品贸易领域向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扩展,由经济领域向文化、科技和教育等领域拓展,开放结构日益优化,对外开放的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和挑战,因此掌握开放的主动权至关重要。发展中国家实力有限,一旦丧失主动权便会沦为资本主义的附庸。有鉴于此,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审视和思考国家安全问题,提出要牢牢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积极防范各种风险,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同时,要继续坚持自力更生,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

总体看来,这一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定地走开放发展的道路。对内,以开放促改革,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外,注重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通过参加区域合作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倡导建立国际新秩序,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四、统筹发展,推动改善对外开放环境

进入21 世纪,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但与此同时,对外贸易摩擦也日益增多和激化,特别是2008 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统筹规划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事业,倡导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改善对外开放环境,对外开放事业呈现崭新面貌。

一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一时期,不再是单纯地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简单结合起来,而是在此基础上,统筹考虑国内外两个市场和资源的联动问题,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开放的水平和质量。二是要发展和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出口导向型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进出口不平衡、加工贸易层次低等问题,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这些问题进一步凸显出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亟须提上日程。具体到对外开放事业,提高开放的质量至关重要。党的十七大对此作出明确指示,提出要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17]633-634以质量和效益为依归的新开放观日渐成型。三是倡导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构建和谐世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出口导向型经济迅速发展,对外贸易摩擦也日益增多和激化。同时,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有人视之为机遇,也有人视之为威胁。胡锦涛在继承互利双赢思想的基础上,将互利共赢与构建和谐世界作为处理对外关系、建构新的国际秩序的指导原则。中国在实现自己发展的同时,努力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促进地区和世界的共同繁荣。[17]651

全球化增进了国与国的联系,世界各国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系统效应,这进一步增加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对此,中国共产党特别强调要注重提高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抓住关键的战略机遇期,直面国际挑战,趋利避害,加速发展,将发展的主导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此外,面对全球性重大挑战和威胁,中国不是单打独斗,而是要同世界各国并肩作战,推进全球治理,共同促进世界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看,这一时期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开放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改善对外开放的环境问题。一方面,妥善处理贸易摩擦,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治理,推动构建和谐世界。这些举措不仅有利于推进中国的对外开放事业,更为世界的繁荣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五、共建共享,维护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

新时代以来,中国国家实力增强,民族复兴在望,但与此同时,国际力量对比及国际格局加速演变,逆全球化潮流暗潮涌动,给开放发展道路带来新的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两个大局”,[18]辩证看待全球化遭遇的挑战,明确表示不能以封闭对抗封闭,中国绝不关闭开放的大门,[19]而且会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更进一步扩大开放。此外,中国还号召世界各国携起手来积极应对,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对外开放的新理念,书写了开放发展的新篇章。

一是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开放发展新战略。“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下,以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为主线,将中国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联动起来,这为新时代中国扩大对外开放和发展开放型经济拓展了新空间。二是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在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基础上,注重挖掘国内循环的潜力,力促国内外双循环联动,进而更进一步地打造全局性的体制性开放。三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理念。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始终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理念,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四是坚持开放包容的文明观,主张各文明之间平等对话交流。习近平强调:“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不论发展到什么水平都虚心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20]“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21]支持各国共同发展,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

“越是开放越要重视安全”。[22]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底线。对于已经深度融入全球化的中国而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动荡变革和外部发展环境的恶化对中国开放发展构成了安全威胁。为此,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国家安全委员会,提出要统筹好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不可偏废。一方面,要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的发生。要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立足国情、着眼长远,将独立自主与扩大开放有机结合,坚持自主开放和对等开放,树立底线思维,牢牢把握主动权,不断健全开放安全保障体系,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构筑安全防线。另一方面,要积极应对和化解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如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就是中国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变化、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再如强调自主创新研发核心技术的重要性,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等。

此外,中国不仅坚定维护自身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也支持其他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中国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倡导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以全球视野和新发展理念打造全局性的体制性开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总的来看,这一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开放发展事业不断壮大,从最初地融入世界到新时代的引领世界发展,中国的开放发展道路开启崭新篇章。

六、中国共产党对外开放的基本经验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中国共产党对外开放的百年历程,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施对外开放提供了全新视角。认真研究和总结其历史经验,对新时代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根本政治保障: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对外开放

列宁曾强调,社会主义政权必须要对外开放,同世界发生联系,否则就无法生存,更遑论建成社会主义。[23]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要充分估计开放环境的复杂性。对此,必须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才能保证对外开放的有序进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鲜明特色,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政治保证。以开放促改革、促建设、促创新、促发展,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完成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今后,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加强党对对外开放事业的领导,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事业不断发展和进步。

(二)强大精神动力: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的理念

对外开放不仅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解放思想是对外开放的首要前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制度创新与观念创新是直接相连的。制度创新既需要以观念变革为先导,又是观念变革的主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思想是从思想启蒙、突破意识形态禁锢中萌芽的,是在防止“左”、警惕右的思想路线斗争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是在理论与实践不断创新的过程中逐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人从马克思经典作家的思想和实践探索中意识到社会主义国家不能脱离世界而孤立的进行建设,而是要通过开放发展来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来建设社会主义,并付诸实践。即使遇到阻碍,也坚决反对关起门来搞建设。今后,要继续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把对外开放引向深入。

(三)首要前提原则:始终坚持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统一

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24]独立自主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扩大开放,绝不等于放弃独立自主。党和国家领导人反复强调,外国经验可以参考,但无法包办和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中国人民不能过度依赖外援,照搬别国经验,要牢牢把握发展的自主权和主动权。中国的发展,要靠自己独立自主地观察中国社会,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同时,他们还特别强调,独立自主绝不等同于闭关自守,不代表排斥引进世界先进成果,而是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于我有利的形势,要以世界先进成果为出发点,在学习引进先进经验的同时,要注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终要提高自主发展能力。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四)根本底线原则:始终坚持维护好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

国家安全乃是国运之所系、民众之所望。列宁曾强调,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维护自身的独立性,否则革命和建设成果就会有丧失的危险,这并非危言耸听。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正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维护本国主权和安全问题。密切关注开放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风险,决不能以牺牲国家的核心利益做交易,决不可损害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在对外开放的实践中,必须坚持把防范、化解国家安全风险摆在突出位置,提高风险预见、预判能力,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与此同时,要勇于直面危机和风险,增强自身实力和竞争能力,将危机转化为催人奋进的机遇,在开放中谋求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世界发展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