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舌尖上的陆放翁

2022-11-29王西平编辑王芳丽

中国三峡 2022年9期
关键词:陆游

◎ 文 | 王西平 编辑 | 王芳丽

读陆游文集,你会发现他绝对是一位能写又能吃的人,流传下来的九千多首诗词中,直接写美食的有四百多首,间接与吃有关的更是多达三千多首,通过这些饮食逸诗,能从中窥探出八百多年前宋代人的饮食细节:当时的食品种类,调味料品,各地特色产物,包括饮食习惯和烹饪方法,阶层之间的饮食观念,饮食器具等。

如何衡量一个人在吃上够得上“资深”,标准只有一个:想吃什么,就吃什么。陆游就是这样,一提起好吃的,眼睛放绿光,行动起来不打磕绊。在四川工作的八年中,吃川菜上了瘾,只要是关乎舌尖上的事儿,不在乎山水迢迢、周车劳顿,比如说他有一首诗为《饭罢戏作》,言外之意,是吃完饭写的,诗中描写了这种场景:“南市沽浊醪,浮蚁甘不坏。东门买彘骨,醯酱点橙薤。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蟹。轮囷犀浦芋,磊落新都菜。”

瞧,为了吃顿饭,满足口福之欲,陆游得跑东跑西忙采购。喝好酒,南市的没得说,购猪排得去东门,而且连烹调技法他都毫无保留地告诉你——橙皮加薤白催化出来的猪排是什么味儿呢?这要搁现在,称得上黑暗料理了。陆游先后在汉中、巴蜀、梁州、益州等地“上班”,也算半个蜀人了,对这里的饮食习俗了如指掌,他说四川人的蒸鸡最知名,鱼蟹类的饭菜也不错,成都新都的蔬菜很新鲜,个顶个的挺拔有型,犀浦的芋头又大又圆品质上好,得空大伙儿一定要亲自去买。

苏轼也曾写过犀浦的大芋头:“朝行犀浦催收芋,夜渡绳桥看伏龙”,陆游在入蜀之前就将东坡这句诗烂熟于心,入蜀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忙不迭地直奔犀浦了。

不过陆游与苏轼二人毕竟不是同代人,在饮食追求上因时因地不同,总体来讲,苏轼爱吃肉,陆游则走的是准素食路线。“东门彘肉更奇绝,肥美不减胡羊酥”,早年他疯狂迷恋羊肉,晚年却对羊肉坚决说“不”,回归故里开始注重清淡饮食,正如他所言,“放翁年来不肉食,盘著未免犹豪奢”。

究其原因,我认为这是基于个人飘摇不定的生活——陆游出生时,北宋面临亡国,金军大举南侵。成长期亲历兵荒马乱,一直到34 岁经人举荐正式出仕,官场生涯始终郁郁不得志。到了晚年,被免官后家计萧条,入不敷出,乡居生活愈加清贫,他时时感叹“今年彻底贫,不复具一肉。”本想来年会更好,不料“今年贫彻底,拟卖旧渔矶”。

人生难得一饭饱

陆游像,《古圣贤像传略》( 共十六卷),清代顾沅辑录、孔莲卿绘,清道光十年刊本。 图片来源:FOTOE

崇州陆游祠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陆游有不少“戏作”,分明是拿自己开涮、打趣、解闷儿,比如《伏中官舍极凉戏作》:“尽障东西日,洞开南北堂。漏从闲处永,风自远来凉。客爱炊菰美,僧夸瀹茗香。晓来秋色起,肃肃满筠床。”大伏天出差住宾馆,只有寡淡的茭白可吃,没肉,自嘲一番吧;《累日无酒亦不肉食戏作此诗》:“小筑精庐剡曲傍,枵然蝉腹与龟肠。酒钱觅处无司业,斋日多来似太常。云碓旋舂菰米滑,风炉亲候药苗香。明年更入南山去,要试囊中服玉方。”这首诗是陆游于淳熙九年九月写于老家山阴,描写的情景正好印证了其退休后无酒无肉的清苦日子;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改善生活的时候,1186 年的一天,61岁的陆游偶得海蟹三两只,下口小酒过把瘾,于是写下了《偶得海错侑酒戏作》:“判无神药斸清冥,放贮那憎海物腥。满贮醇醪渍黄甲,密封小瓮饷红丁。从来一饱忘南北,此去千锺任醉醒,添雪更知凭茗椀,山童敲臼隔窗听。”理想抱负得不到实现,陆游觉得有酒有肉就是生活的全部,管他什么南北与醉醒呢;《冬夜与溥庵主说川食戏作》:“唐安薏米白如玉,汉嘉栮脯美胜肉。大巢初生蚕正浴,小巢渐老麦米熟。龙鹤作羹香出釜,木鱼瀹葅子盈腹。未论索眊与饡饭,最爱红糟并缹粥。东来坐阅七寒暑,未尝举箸忘吾蜀。何时一饱与子同,更煎土茗浮甘菊。”这首诗是陆游离开蜀地后,与朋友聊天,回忆起在四川工作时的日子,怀念在那里吃过的薏米、棕笋、面条、菜粥、羹烧饭、大巢小巢菜、峨眉山附近的龙鹤野菜,甚至是喝过的土茶。

陆游一生活了86 岁,在外做官的时间不到22 年,除去游宦在外的时间,在浙江山阴(今绍兴)乡村闲居了近60 年。这60 年他是怎么度过的?那就是以写日记的方式写诗,反正就是为了消磨时光,其中描写宋代浙东山会平原乡村地道物产美食诗居多,诗中常出现黄耳(黄木耳)、白头韭、韭黄、野苋、莼菜、秋葵、姜芽、蒌蒿以及牛乳、奶酪、甜羹、馎等,有时候记录当地小吃的烹饪技法,比如《甜羹之法,以菘菜、山药、芋、莱菔杂为之,不施酰酱,山庖珍烹也,戏作一绝》。

陆游时常外出闲游,行吟于山海河港之间,或骑驴,或泛舟,搜寻乡野茶饭,对食戏作,聊以慰藉。

陆游在世时,全家上下约有40 多口人,基本上凭他一己之力来维持,因此退休后的生活非常清苦。

所以他不得不勒紧裤带过日子了,好在陆游对生活没什么过高奢望,就连吃碗普通的菜面也很知足。1199 年初春,74 岁的陆游亲自下厨爆香葱油,烹煮了一碗面,浇上菜汤,坐在茅檐下晒着太阳舒舒服服地吃了下去,他觉得这是人间最美味的水煮面,胜过天上神仙吃的食物。当天,他写下了两首同题诗《朝饥食齑面甚美戏作》:“一杯齑馎饦,老子腹膨脝。坐拥茅檐日,山茶未用烹。”另一首是“一杯齑餺飥,手自芼油葱。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

有一年庄稼小有收成,陆游激动之余写下一首《对食戏咏》:“一饱欣逢岁小穰,时凭野饷诳枯肠。橙黄出臼金齑美,菰脆供盘玉片香。客送轮囷霜後蟹,僧分磊落社前姜。秋来幸是身强健,聊为佳时举一觞。”陆游的意思是,过去只能吃些野菜,今年还可以吃到稻麦,除此之外,还有金黄的橙皮酱、雪白喷香的茭白片,虽然没有王昌龄的青鱼脍,却有客人送来了肥美的螃蟹,就连村头古庙的和尚也为他捎去上好的伏姜,管它什么铁木真还是札木合,秋后身子骨尚硬朗,干脆干上一杯,岂不美哉!

浙江绍兴沈园:孤村夜雨(雕塑表现了陆游边务农,边写作,边发挥医技特长,为父老乡亲采药、煎药的生活)。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1202 年春夏之际,根据政策,陆游应当补办退休手续,这样就可以拿到可观的俸禄补贴,但他没有申请,错过了。当时绍兴政府还发放“栗帛羊酒”等福利,陆游也懒得讨要,所以只好自己种地维持生活。虽说是艰辛了点,但简朴快乐的生活,是陆游所追求的,正如他所言“不为官休须惜费,从来俭简作家风”。

这一年,陆游又写了一组对食戏作,“香粳炊熟泰州红,苣甲莼丝放箸空。”“米如玉粒喜新舂,菜出烟畦旋摘供。但使胸中无愧怍,一餐美敌紫驼峰。”“霜余蔬甲淡中甜,春近灵苗嫩不蔹。采掇归来便堪煮,半铢盐酪不须添。”

最美的味道就是原汁原味,闲居在家的陆游,出了茅草屋伸手就能摘得新鲜的莴苣、莼菜,采回来只需一口铁锅,一瓢清水,一把柴禾就可以了,吃的时候什么调味不用添加,再配上一碗“泰州红香米”,这样的家常饭远远胜过那些顶级驼肉。

“紫驼峰”在宋代是一种罕见的高档美食,被南宋周密“列于八珍”,宫廷里的骆驼均为国外客商进贡而来,吃法也有悖常理,陆游在这里以一句“但使胸中无愧怍,一餐美敌紫驼峰”,“戏”出了他朴实无华的饮食观:真正的美味不必舍近求远,只要心中无愧意,吃糠咽菜也能抵达诗与远方。

茶、酒与炒栗

宋代茶碾,中国茶叶博物馆茶具厅。 摄影/杨兴斌/ fotoe

深谙养生之道的陆游,一生爱茶、痴茶,茶饮自然成为了陆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关于茶的诗词数量据统计有320 多首:下雨天,“茶铛声细缓煎汤”;秋夜病卧,“茶铛飕飕候汤熟”;早晨睡起试茶,吟上一句“自候银瓶试蒙顶”;初到荣州,“瓦鼎号蚓秋煎茶”。

宋代人在品茶上很有讲究,这一点从陆游的诗中便能看出,更何况他还担任过十年的茶盐公事。首先是茶具的选择,通读陆游诗词,发现常出现铜碾、茶铛、瓦鼎、石鼎、风炉等器具。

铜碾,是宋代百姓用来碾茶的家什,看来那时候是把茶碾碎煮的,正所谓“碾茶为末,注之以汤,以筅击拂”。陆游曾写有“江风吹雨暗衡门,手碾新茶破睡昏”“银瓶铜碾俱官样,恨欠纤纤为捧瓯”的句子,再现了他在宦游中的茶食生活。茶铛,是煎茶用的釜,唐代野外煎茶之风盛行,通常携茶铛出行。宋人承袭唐人遗风,茶铛在日常生活中被普遍采用。只是退居乡野的陆游手头并不阔绰,与其趋风附雅充面子,倒不如去农贸集市淘个廉价的土铛来使,当然有时候也会选用瓦鼎或石鼎来烹茶;风炉是起源于唐代的一种煮茶器具,据说是陆羽发明的,用铜或铁铸成,像古鼎。与茶铛相比,风炉更适宜户外用,像陆游这样穷老山林的士人,拥炉而坐,煮三两盏清茶。一个人时,“自候风炉煮小巢”。与好友共饮时,“旋置风炉清樾下,它年奇事记三人”。这是陆游与何元立、蔡肩吾在东丁院的“风炉之约”,茶酣之际,想必在树荫下,他们会彼此望上一眼,感叹“莫道日月长,只恨相逢短”。

说到陆游与茶的机缘,曾几这个人不得不提。曾几祖上是江西人,后迁居河南洛阳,学识渊博,为官勤勉,《宋史·曾几传》对他有介绍,但对他被免期间,隐居上饶茶山之事只字未提。

陆游从小听闻过曾几大名,27 岁时拜其为师,诗词写作深受曾老师影响,“予与诗得名,自公始也”。曾几在茶山寺隐居七年间,二人常有书信来往,他们经常在信中探讨茶道,描述茶食生活。

曾几罢官后寓居上饶茶山不久,就给陆游写了一封信,说了一些近况,並附赠诗一首。这一年大约是绍兴十九年(1149),陆游收到信后,高兴坏了,赶紧给回赠了一首《寄酬曾学士,学宛陵先生体。比得书云:所寓广教僧舍有陆子泉,每对之辄奉怀》。

诗中充满了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并视其为禅茶精神楷模,“公闲计有客,煎茶置风炉。倘公无客时,濯缨亦足娱。”陆游一边回信,一边想象老师烹茶待客时的悠闲神态,此时此刻他多么希望能与恩师待在一起,替老师打陆羽井的水,帮老师劈柴烧水煮嫩茶,然后二人对酌品饮话人生。“时时酌井泉,露芽奉瓢盂”,陆游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像曾老师那样,时时用陆子泉水泡春茶喝,彰显高雅风姿。

有一段时间,陆游在南昌、抚州、福州等地任职,每次回山阴老家探亲经过上饶,都要上茶山慰问老师。

每次到茶山,陆游除了向老师学诗外,还请教茶道。

有一次他问曾几:“如何方得养成浩然正气?”曾老师回答说:“但煮东坡所种茶”。意思是,这茶道,你得向东坡先生学习,学他对水的理解,学会了,浩然正气自然到来。东坡说过,“活水还须活火煎,自临钓石取深清”。正是如此。

1169 年,46 岁的陆游在家闲居了5 年后,再次被宋孝宗启用,任夔州通判,主要负责学事和农事。这年夏天,陆游携带家眷从山阴出发,路过临安,然后沿着运河北上,经过今嘉兴、苏州、无锡、常州等地,进入长江。

当年10 月8 日,陆游一行到达宜昌西北的西陵山,游览了三游洞,在下牢溪潭下取水煎茶,并赋诗一首,题为《三游洞前岩下小潭水甚奇取以煎茶》:

苔径芒鞋滑不妨,潭边聊得据胡床。

岩空倒看峰峦影,涧远中含药草香。

汲取满瓶牛乳白,分流触石佩声长。

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

据说此潭长年悬于西陵山崖下,涓流不歇,千里迢迢走一遭实属不易,陆游自然不会放过这次机会……

10 月27 日,陆游从水路入蜀,5000 里走了157 天,终于抵达夔州,正式上任通判。

1177 年初春,陆游行走在巴蜀大地上,登上西岭雪山,写下了《卜居》这首诗,其中有两句“雪山水作中泠味,蒙顶茶如正焙香”,至今仍被当地人时常引用,成为对外推介蒙顶茶的经典广告语。

在诗人看来,西岭雪山水煮蒙顶山茶,能喝出扬子江心水的味道。两年后,也就是1179 年早春,陆游作为专职茶官,从四川来到建安,迎来了满天飞雪,兴奋之余,边品着福建建溪官茶,边挥笔写下了《建安雪》:“建溪官茶天下绝,香味欲全须小雪。雪飞一片茶不忧,何况蔽空如舞鸥。银瓶铜碾春风里,不枉年来行万里。从渠荔子腴玉肤,自古难兼熊掌鱼。”

陆游边品着贡茶,边欣赏着雪景,一想到马上又要到福建做官,不但天天可以喝这样的好茶,而且还可以品到美味的荔枝,谁说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呢?所以他很知足。

最懂风雅的宋朝人,有一款喝茶时食用的大众零食——糖炒栗子。

大众到什么程度呢?从大宋皇帝御用的宵夜果子合,到市井酒肆里的平民吃食,栗子就像是现在的网红食物。比如宋代大文化人黄庭坚就说:“围棋饭后约,煨栗夜深邀。”美味的栗子,丰富着宋代人的夜宵生活。

糖炒栗子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陆游也喜欢烹茶煨栗,甚至连做梦都与朋友品茶食栗,“梦中何许得嘉宾,对影胡床岸幅巾。石鼎烹茶火煨栗,主人坦率客情真”。看来,烹茶煨栗在当时是最流行的待客之礼了。

陆游在他的诗中介绍了栗子的烹制方式,如《闻王嘉叟讣告有作》,“地炉燔栗美刍豢,石鼎烹茶当醪醴”,地炉,交待了烹制灶具,燔字,交待了烹炒手法,美刍豢,指代的是味道赛过肉类。倘若睡不着时,再轻轻呷上几口小酒,然后趁着月色皎洁迷人,独自拎个铜瓶,悠哉悠哉地晃到井边打水煮茶。又是一个失眠之夜,好在有茶,有酒,有热烘烘的炒栗。

猜你喜欢

陆游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THE NUCLEAR OPTION
陆游气坏了等三则
一转身,就是一辈子——陆游和他的《钗头凤》
我是陆游,我为“铲屎官”代言
『吃货』陆游
除夜雪
陆游诗中“花汞”一词考释
初夏绝句
陆游作品的“重农”思想及其当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