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万州的寻常巷陌

2022-11-29熊刚编辑王芳丽

中国三峡 2022年9期
关键词:万州城墙小巷

◎ 文 | 熊刚 编辑 | 王芳丽

20 世纪30 年代初的万州环城路。 (档案资料)供图/陶灵

万州城区的小巷因古代城池而生,伴随近现代历史发展而建。20 世纪20 年代中期至40年代中期,城区由东向西扩展,小巷随之增加。它们或平行于江岸,或连接于大路边,或横走于城区腹地,或纵向于上下城之间。人们沿小巷而居,繁衍生息,开市兴业。三峡工程蓄水以前,万州城区共有小巷210 多条,总长47 公里。这些小巷,纵横交错、宽宽窄窄、梯梯坎坎,不但承载人们出行之便,而且可以追溯历史过往的风雨沧桑。

这些寻常巷陌,大多有我年少的记忆。在没有入学的孩提时代,我家就在旧城墙的西堡坎之上,我最熟悉环城路、二马路、胜利路、三马路一带的小巷,经常在旧城墙下的几条小巷与小伙伴做着游戏。稍大一点,我在父母工作的地方穿梭玩耍,百步梯、鞍子坝、三元街、四方井、公瓦溪等小巷都留下过我的足迹。

小学阶段,我家搬到了菖蒲溪,紧邻西门坡、杨柳嘴、朱家坪。印象最深的是,我和汪洋同学形影不离,经常结伴而行。我们从十字街的富贵巷穿出东门口到学校。富贵巷有一个中药材仓库,拐角处有一个斜坡小巷直通东门口。这个小巷通常有拉车工人,拉着装载了几大包药材的人力板板车,吃力地前行。路过时,我们总会在板板车后面,弯着腰、攒着劲,帮助拉车工人把板板车推向平路。

初中三年,我常从朱家坪上北山观下老厅子到学校。朱家坪住着王永贵同学,每天早晨,我都提前来到他家,等着他不紧不慢吃完油炒干饭,才一同爬上北山观,再下到学校。

高中两年,在放学路上,程万敏同学家虽住较场坝,却常常陪着我,从鸽子沟下和平广场,通过朱家坪,把我送回菖蒲溪,再回较场坝。有时,我也陪着他,横走华尔街,经万里城墙到玉和巷,下到较场坝,把他送回家,我再回菖蒲溪。我俩志趣相投,无话不说。回家路上,我们畅谈人生理想、学习收获,也谈电影观感,模仿一些影片中的经典台词。有段时间,日本电影《追捕》风靡全城。我们尤其喜欢给高仓健配音的毕克,他的声音特别好听 带感。我俩经常模仿天台上高仓健与邱岳峰配的堂塔医生的最后对决台词,我说一句,他说一句,彼此配合默契,演绎惟妙惟肖,回家的路变得轻快起来。

环城路围绕的是老万州的母城,这一带的小巷主要有南堡坎、东堡坎、西堡坎、富贵巷、杨柳嘴、西门坡、朱家坪、梨树坪。万州老城自西魏年间(553)北迁过江,置于苎溪河与长江汇合处,历代知县署衙均设在环城路。万州城墙原为泥土所筑,明万历三年(1575)被大水淹塌后,改用砖石建造。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知县孙廷锦募修,设朝阳、迎熏、瑶琨三门,别置小南门、小西门,供下河取水灭火之用。清同治九年至十二年(1870-1873),对城墙进行大规模整修,用坚固的条石砌成,建起了长1000 余米、高6 米,厚10.6 米的城墙,设东门、南门和西门。1925 年,万州扩城,拆去城堞895 个,城墙上面改建环城路,城墙仅保存了620 米成为堡坎,这便有了我们熟知的南堡坎、西堡坎等小巷。这些小巷,一边是低矮房屋,一边是石头垒成的古城墙,小巷的古朴容颜都镌刻在城墙之上,默默承受着岁月风霜的冲刷淘荡。

20 世纪30 年代初的万州环城路。(档案资料) 供图/陶灵

万州果园路上可以买到本地特产藤椅和竹编日杂用品。 摄影/李应东

一马路一带的巷子主要有富贵巷、水井沟、两层桥、大桥溪。何其芳幼年在老家河口乡读私塾,14 岁时到城里上新式小学和中学,就和母亲杨芙蓉住在富贵巷。两层桥原有一条溪沟,沟内原有一座石桥。 1926 年修建一马路时,这里地势较低,在此又建了一座石拱桥与一马路平行,遂形成了上下两个桥。巷内住户多为柑子园一带跑码头的生意人和船工。两层桥溪沟两旁纵横交错着许多房屋,既有低矮寻常百姓家,也有深宅大院。

水井沟是一马路很有名的一条巷子。由于临近水码头,又紧邻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的万舞台和香火旺盛的文昌宫,这里多为酒馆、旅舍之所。20 世纪初,万县辟为通商口岸,成为国内重要的桐油、山货出口集散地。富商王仲寿应时而动,在水井沟投资建成万州首家豪华旅社“万州饭店”。许多军政头目、富商豪绅均到此交际应酬,举行宴会,生意火爆。

二马路是万州著名的商业街,小巷阡陌纵横,主要有广发巷、昌平巷、广济寺、百步梯、昙花寺、吉祥街、鞍子坝、凉水井、马巷子、八角井等。吉祥街原有一庙宇叫“五显庙”,因显灵吉祥,故称吉祥街,更多的人把这条巷子叫做五显庙,这里有全城最大的菜市场,沿巷梯坎上都是菜摊摊。五显庙的卤菜颇有名气,很多卖卤菜的商贩,大都在这里摆摊设点。

二马路中段的盐店巷,因下川东几个大盐号在这里而得名。自清同治年间起,此地多经营药材。宣统二年(1910)突遭大火,店铺毁于一旦。万州开埠后,巷内药号多达70 余家,如元丰、厚发祥、泰安、福通等药号远近驰名,生意兴隆。药材老板获利后,大肆购置田产,并在巷内修建了多个独具一格的深宅大院。

夜色中的万州白岩巷烧烤摊。 摄影/李应东

电报路上的第一条小巷就是四方井,因巷内有一口方形水井而得名。上排一条小巷就是三元街,早年这里开设有一家“三元槽坊”。这两条小巷高低错落、幽深窄长、曲折迂回,深藏约40 余幢古朴幽远的老宅院。随着近代通商口岸形成,这些老宅院大多兴盛于民国时期,成为以富商、船主、钱庄、当铺老板为主的居住小区。因水路交通发达便利,加之西方文化影响,商贾士绅们纷纷以接纳西方文化为时髦,修建了以西式大门、外墙、外窗为“脸面”的四合院建筑。随后,又陆续出现了一座座西式宅院。石板小巷、古井流水、藤蔓攀爬、飞檐峭壁、雕梁画栋、青砖黛瓦、拱券大门、罗马立柱,造就了四方井中西合璧小巷风格。

三马路从进入街口的第一条小巷经文堂巷,直到末端的陆家街,大小巷子有近30 条。主要有公瓦溪、新桥巷、万祥巷、营盘巷、天德门、陆家街、纸坊溪等。公瓦溪是苎溪河上的一条小溪流,因临近三马路,逐渐成了手工业小作坊的聚集地。往上是一条特别宽的巷子,人们称它为大巷口,从这里可以上至和平广场。横过顺记巷,便到了德胜坝。走进德胜坝,右拐便是月亮石横街。月亮石横街又连接着魏家巷。魏家巷住着一魏姓大户,院落青砖黛瓦、深深庭院,可见当时的繁华与气派。

胜利路周边的小巷也是纵横密布,约有三四十条。伴随着万州通关,加上临近江边码头,当铺巷、谭家巷、南津街、磨子巷、智和巷、米花街开发较早,可谓商贾如云,盛极一时。小巷内一座座老院子里雕龙刻凤的窗棂、傲视四邻的飞檐,透出富贵与威严的气息。

当铺巷连接胜利路与二马路,早年巷内曾设有多家当铺。名噪一时的天宝、丹凤银、万申祥、万太同等百货仓栈都曾设于此巷,是富绅巨贾聚集之地。1983 年这里建成1700 平方米小商品市场,主要经营来自江浙、湖广及成渝等地日用百货、文化用品,小巷每天人头簇拥,热闹非凡。

高笋塘和新城路周边的小巷主要有鸽子沟、麻柳林、鸡公岭、望江路、苗圃等。与车水马龙的新城路一街之隔的望江路和鸡公岭宁静依旧,仿佛尘世的喧嚣繁华并不能沾染它的分毫,外界的飞速变迁也与它毫无关系,两条并行的小巷一直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市井生活场景。

万州鞍子坝 摄影/汪昌隆

望江路和鸡公岭在牛滚凼辐射出四五条岔路,向下可到自力巷,往左是鞍子坝,往右则能到达三元街。两条小巷依山就势,向上蜿蜒,梯道时宽时窄,坡度时陡时缓。爬上一个台阶后,眼前往往只能看到一小段梯步,前方“山重水复疑无路”,但爬到拐角处,却“柳暗花明又一村”。这里的小巷勾勾连连,弯弯曲曲,没有市井的嘈杂和城市的喧嚣,一棵棵古老的黄葛树盘根错节,一个个长满藤蔓的院墙斑驳陆离,一块块青石板被岁月淘洗得光滑圆润。小巷深处生活着无数人家,他们辛勤劳作、繁衍生息,过得安详而自在。

每当我走进那些小巷,一种乡愁在流逝的岁月里发酵,我无时无刻不在感知着这座城市的脉动与情怀,坚毅与执著。

猜你喜欢

万州城墙小巷
《古村小巷》
小巷深处
我们万州人
女真人修筑的城墙
重庆万州无公害蕹菜生产技术
残破的城墙
650岁的南京城墙申遗进行中
后三峡万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与重构
便士小巷
万州有个『草莓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