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内镜引导细针穿刺抽吸术精准诊断胃癌术后胰腺转移癌一例

2022-11-28王秋野张丽艳贺涛潘鹏郭永吉曲红梅

新医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化学治疗本例胰腺癌

王秋野 张丽艳 贺涛 潘鹏 郭永吉 曲红梅

胰腺转移癌在临床上并不十分常见,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早期症状不明显,发现时患者已处于晚期。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筛查手段,病变发生、发展都过于隐匿,不易被发现,而传统影像学检查对早期胰腺病变的检出率欠满意。本文通过报道1例经超声内镜引导细针穿刺抽吸术(EUSFNA)精准诊断胃癌术后胰腺转移癌的患者,以期为临床诊疗胰腺疾病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病历资料

一、主诉及病史

患者男,67 岁。因“确诊胃癌8 年,食管癌7个月余,胰腺占位10 d” 于2021年11月14日入院。患者8 年前因腹部不适行胃镜检查发现胃体近贲门处溃疡改变,胃体底见隆起样改变,病理活组织检查(活检)示腺癌(低分化)。行胃癌根治术,术后规律给予奥沙利铂200 mg 静脉滴注(d 1),卡培他滨2000 mg 口服,每日2 次,口服1~14 d,中间停药1 周,术后4 个月共完成6 个周期化学治疗。术后患者经常出现乏力、反酸、烧心症状,并规律于潍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胃镜检查,其间进行过一次PET/CT 检查,未见明显转移。1年前患者出现吞咽阻挡感,行胃镜检查示:食管癌?食管炎,残胃炎(图1A),病理提示(食管)角化型鳞状细胞癌(中分化)(图1B),7 个月前完善放大胃镜示食管癌,病理回示结果同前,患者行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所见病变浸润较深,无法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遂完善上腹部增强CT 检查评估是否有远处侵犯,结果回示未见转移征象,经肿瘤放射治疗科会诊评估后,患者规律行放射治疗2 个月,其间未诉明显不适。

图1 一例胃癌患者术后食管转移癌胃镜下表现及病理结果

二、入院后辅助检查及处理

近10 d 以来,患者自觉食欲差,伴全身乏力,再次入院治疗。血常规示白细胞2.44×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0.703,血红蛋白107 g/L,红细胞3.00×1012/L,血小板计数、肝肾功能、粪便常规、尿常规以及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CA)72-4、甲胎蛋白、癌胚抗原、CA19-9、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均未见明显异常。随后行上腹部CT 检查示胰头占位(图2A、B),考虑为转移瘤,腹膜后肿大淋巴结,胰腺体尾部胰管扩张,内见高密度灶。上腹部MRI 平扫+动态强化:胰头区占位累及腹腔干、肠系膜上动静脉、脾静脉并肝内胆管、胆总管及胰管扩张(图2C、D)。患者胰头占位,无法明确病灶来源于胃或胃癌转移后的食管,下一步治疗方案选择困难,经过相关科室的会诊后,决定对病灶行超声内镜检查(图2E、F),明确来源并指导治疗,同时行EUS-FNA 穿刺胰腺肿物获取病理示:(胰腺组织穿刺)凝血组织内见异型细胞、印戒样细胞,结合病史,考虑胃癌转移(图3)。排除化学治疗禁忌后,给予患者多西他赛120 mg +亚叶酸钙675 mg 静脉滴注(d 1),氟尿嘧啶5 g 持续静脉滴注72 h 方案化学治疗。截至撰稿日患者仍存活。

图2 一例胃癌术后胰腺转移癌患者胰腺占位CT、MRI、超声内镜下表现

图3 一例胃癌术后胰腺转移癌患者胰腺穿刺组织及涂片病理

讨 论

胰腺癌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原发性胰腺癌和胰腺转移癌。由于缺乏典型症状、体征,故早期诊断十分困难,多数患者发现时已是中晚期,病情发展迅速,预后较差,已失去最佳治疗时机[1]。血清学指标检测常用于鉴别胰腺转移癌和原发性胰腺癌,一般来说,原发性胰腺癌常表现为CA19-9 升高,作为重要阳性指标,其灵敏度可达78%,特异度可达83%,而转移性胰腺癌CA19-9阳性率较低[2]。本例患者在发现胰头占位前进行的CA19-9 检查均正常,在发现胰腺占位后共复查了3 次CA19-9,分别为26.84 U/mL、18.08 U/mL、28.41 U/mL,均低于正常值上限37.66 U/mL,这一点在许东奎等(2006 年)的文献研究中已得到证实,但是他们的研究中对胰腺转移癌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传统影像学,如B 超、CT、MRI,确诊有赖于手术大体标本以及B 超或CT 引导下的穿刺活检等有创操作,而EUS-FNA 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诊断阳性率高等优点。有研究显示,EUS-FNA 诊断早期胰腺癌的灵敏度为70%~80%,特异度可达90%[3]。近年来,围绕DNA 甲基化和盘状结构域受体1 在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和转移机制中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上述指标是继CA19-9 之后备受广大学者关注的胰腺血清学标志物,为进一步理解胰腺转移癌的机制以及作出临床诊断提供了新思路[4]。

胰腺转移癌在临床上常表现为呼吸系统合并消化系统的某些症状,如咳嗽、胸闷、腹痛、腹泻等,特异性相对较低,主要原因是胰腺转移癌并非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因此无胰腺导管内阻塞,若此时肿瘤引起的导管外压迫症状不明显,那么就会导致较大一部分的胰腺转移癌患者未出现明显黄疸症状,给诊断增加了难度[5]。还有一部分患者未表现出任何症状,为复查原发肿瘤时发现。本例患者即为胃癌术后复查腹部CT 时发现胰腺占位,进而完善上腹部MRI 示胰头区占位累及腹腔干并肝内胆管及胰管扩张,同时行EUSFNA 获取病理确诊胰腺转移癌。

转移性胰腺癌在临床上较为少见,仅占所有胰腺恶性肿瘤的2%~5%,这是胰腺转移癌本身缺乏明显的临床特征所致[6]。据相关文献报道,肾癌最常发生胰腺转移,其次是肺癌。但Minni 等(2004 年)报道食管癌胰腺转移,通常在2 年内发生转移。本例患者确诊胃癌8 年、食管癌7 个月,后发生胰腺转移,是相对罕见的胰腺转移癌病例。该患者系双源癌,发生胰腺转移,CT、MRI 等影像学检查无法明确转移瘤性质,无病理学诊断,这就无法选择后续治疗方案。通过超声内镜下胰腺穿刺活检,病理结果证实为腺癌,考虑胃来源,确诊为胃癌胰腺转移。胰腺转移癌的治疗通常选用化学治疗、局部放射治疗及胆管支架置入等治疗。本例患者结合病理结果以及肿瘤原发部位,最终选择了合适的化学治疗方案,为后续的治疗指明精准方向。

由于胰腺转移癌相对来说病例较少,无太多典型临床表现可供参考,同时也缺乏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单从影像学表现上很难鉴别胰腺转移癌和原发性肿瘤。本例患者在行相关检查时也遇到了以下困扰:CT 扫描增强后强化不明显,不具有特异性。MRI 在检查胰腺转移癌时较难与其他胰腺良性肿瘤区分,极易造成漏诊或误诊。PET/CT虽有助于胰腺肿瘤的术前诊断与评估原发病灶情况,有助于降低胰腺转移癌的术前误诊率,但是对肿瘤的起源鉴别并不具有优势[7]。最可靠的诊断是在影像或内镜引导下穿刺活检行病理检查。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EUS-FNA 可以免受腹腔气体的干扰,精准定位穿刺获取胰腺组织,完善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组化)检查,特异性高,明确肿瘤来源[8]。本例患者即为在发现胰头占位后及时行EUS-FNA,最终明确为胃癌胰腺转移,为后续的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

通过本例患者的诊治经过,笔者体会如下: ①对于发生胰腺占位的患者,关于胰腺病灶的良恶性诊断需慎重。传统检查手段如B 超/CT 引导下的胰腺穿刺活检创伤性大、定位欠准确且容易引发胰腺炎等并发症,需谨慎使用,而EUS-FNA 检查定位准确、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恢复快,诊断阳性率高。因此建议患者在排除治疗禁忌后积极行EUS-FNA 检查获取病理结果,结合免疫组化结果,提高隐匿性疾病的检出率,明确诊断,以免误诊[9]。②CT 与 MRI 等影像学检查应用于胰腺癌的诊断中,其在显示胰腺形变及与周围器官的关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判定肿瘤外侵及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可明显提高临床分期的准确性以及治疗方式的选择[10]。③胰腺转移癌若无手术禁忌证者,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对于不能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可根据肿瘤的特性采用局部放射治疗联合化学治疗[11]。④该患者系双源癌,第一来源为胃,第二来源为食管。在原发癌治疗后的5年里,应警惕肿瘤复发及出现远处转移,也有报道显示原发癌治疗后5~10 年常有第二原发癌的发生[12]。本例患者食管癌发生在胃癌术后7 年,并于随访中发现胰头占位。关于双源癌的发生机制暂无准确定论,有研究表明与免疫缺陷、基因突变等因素有关[13]。这就提示当患者原发肿瘤出现转移时,临床医师有必要对患者的病理结果加做免疫组化和基因检测,获得免疫学治疗的相关证据,并给予相应的靶向药物,达到精准诊疗的目的,提高患者的存活率[14]。这也是笔者今后在肿瘤治疗方面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化学治疗本例胰腺癌
CT联合CA199、CA50检测用于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探讨
胰腺癌治疗为什么这么难
能谱CT在术前预测胰腺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化学治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
吸烟会让胰腺癌发病提前10年
《思考心电图之176》答案
西门子S7-1500 PLC串行通信的应用
窗外
含奥沙利铂化学治疗方案对Ⅱ期结直肠癌患者肝纤维化的影响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远处转移性鼻咽癌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