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旗渠精神的理论内涵和经验启示

2022-11-27陈志环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林县红旗渠理想信念

陈志环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1]百年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取得了许多非凡的伟大成就,涌现了一批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锻造出许多值得纪念的光辉精神。红旗渠精神就是这些光辉精神中的一颗璀璨明星,它作为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一个缩影,其所蕴含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力量,滋养并激励了一代代中国人不畏艰险、自立自强、奋发向上,成为新中国建设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财富。

一、红旗渠精神的理论内涵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历时10年,克服重重困难,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来的一条人工天河,它有效地解决了困扰林县人民几辈子的吃水难题。人们常说红旗渠创造了一个奇迹,什么是奇迹?奇迹往往是指超出了人们预想所发生的事,它不是“理所当然”,而是“不可思议”。红旗渠的“奇迹”,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林县县委能够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在认定科学真理的正确方向后,教育发动群众走一条真正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红旗渠奇迹的背后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学史明理,明的就是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理。

(一)红旗渠的奇迹源自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在修建红旗渠这场前所未有、惊天动地的战斗中,一群朴实无华的农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展现出蕴含在劳动人民之中的伟大力量。他们有着最坚定的目标,就是彻底改变几百年来的缺水面貌,为自己、为他人、为子孙万代、为全中国和世界的社会主义事业奋战到底;他们有着克服一切困难的决心,面对一锤子下去只能砸出一个白点的花岗岩,他们喊出“就是铁山也要钻个窟窿”的口号;他们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在物资奇缺、食不果腹的常态下,在碎石塌方随时面临生命危险的施工中,甚至在遭遇极“左”路线造成的不公正的对待时,没有丝毫动摇懈怠,展现了生命的韧性与顽强;他们有着开拓创新的精神,在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情况下,却在实践中积极开动脑筋,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了双扦法、自制了土炸药,刷新了工程史上的一个又一个纪录。红旗渠的修建,一次次印证了“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的真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1],就是让我们牢记是人民创造和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夯实了共和国的根基,只有人民才是保证中国共产党永续不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力量源泉。

(二)红旗渠的奇迹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

今天当无数参观者面对高悬在峭壁巨石间的红旗渠,总会止不住发问:为什么过去千百年间,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没想过修建这样的引水工程,而只能在旱灾来临时避难他乡?这就触及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是把人民当作剥削的对象和维持统治阶级享乐的工具。在他们的残暴统治下,人民朝不保夕,只求苟安,人民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处于被分割被压抑的状态,犹如一盘散沙,既不敢奢谈什么远大理想,也无法组织修建起维护自己利益的公共设施,即便有像长城和京杭大运河这样的壮举,其初衷也不过是维护封建统治者自身的安全和穷奢极欲。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彻底改变了人民群众的状态,人民群众第一次被真正武装、组织起来。毛泽东曾用愚公移山的故事充分阐明了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之一,就是组织引导教育群众,让人民从思想上觉醒,进而释放出所蕴含的变革社会、推动历史发展的巨大潜力。红旗渠精神正是党的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的鲜明写照。作为基层一线党组织,林县县委始终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积极教育群众、组织发动群众,引导群众通过自身努力改变林县贫穷缺水的面貌。

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林县县委积极发挥带头示范作用,他们勇于担当敢于尽责,面对危险冲在前面。悬空在峭壁上除险队里有他们的身影,随时可能塌方的隧道里有他们的足迹,他们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没有架子、不搞特殊,带头树起“五同”作风,始终坚持工地学习制度。在他们的带动下,群众看到了共产党员应有的样子,干事创业的热情被空前激活,积极投身到红旗渠工程的建设中。

(三)红旗渠的奇迹蕴含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斗争精神

有了党的领导,人民就有了主心骨;有了被组织起来的人民,就有了克服一切困难、创造人间奇迹的必要条件。然而任何奇迹都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只有自力更生、苦干到底,才能踏尽坎坷、终成大道。

马克思主义向来强调尊重客观规律,但同时也强调人不能只是消极被动地适应,而必须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正处于刚成立以来最困难的时期,对外国际形势严峻,西方国家持续对我们进行经济、政治封锁,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昔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与我们渐行渐远。对内由于“左”倾路线错误和大跃进,物质资源匮乏,国民经济一度面临崩溃边缘。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在崇山峻岭间开凿如此巨大的水利工程,谈何容易。然而,林县人民没有退缩,他们不仅不等不靠不向国家伸手要,反而想着早日建好工程为国分忧。没有铁钎就自己造,没有石灰就自己烧,粮食不足就自己想办法筹。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落后的技术设备,他们不屈服、不气馁,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硬是凭着苦干、实干实现了伟大创举。

林县人民从过去的靠天吃饭,转变为自觉自愿地依靠双手改造世界、改变命运、改写历史,实现了恶劣生存条件下的触底反弹、绝地逢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伟大社会革命的一个缩影。这种“舍我其谁”的自信、劈山填海的气魄,“敢叫日月换新颜”的干劲,成为社会主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最好注脚。

二、红旗渠精神的基本经验

红旗渠的故事如今已经被尘封在共和国的记忆里,但是老一辈红旗渠建设者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却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实基础,并一再感动、启发、激励着后来人。今天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之中,机遇挑战都前所未有,我们更需挖掘提炼红旗渠精神所蕴含的基本经验,提升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中攻坚克难的能力。

(一)始终胸怀理想信念

“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2](P334)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之所以能够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不竭动力,就是因为它的目标指向是全人类的幸福,在本质上反映了最高的价值追求。红旗渠工程是一座靠理想信念的力量开凿的丰碑。正是在理想信念的感召下,红旗渠源头的山西省平顺县人民愿意把水引入林县,体现了全国一盘棋、共建新中国的大胸怀、大格局。也是在理想信念的感召下,林县人民能够抛家舍业、排除万难,投身于火热的建设事业。

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国家和民族难以自立自强。同样,一个放弃了对理想信念追求的国家和民族,无论社会怎么发展、经济怎么繁荣,都不可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建党百年间,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无论身处顺境坦途还是逆境险阻,都从来没有动摇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念。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林县县委的各级领导干部也曾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考验,但他们矢志不渝,永当先锋,以铁一般的信仰坚持把修渠事业进行到底,被盛赞为“马列县委”。可见无论何时,马克思主义信仰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干事创业的强大精神支柱。正是一代代共产党人高擎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火炬,挺起民族的脊梁,才有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披荆斩棘、浩荡前行的光辉历程。

(二)始终不忘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更是百年来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法宝。艰苦奋斗精神是面对顺境,仍能保持底线思维的优良作风;是面对逆境,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恒心定力;是“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乐观态度;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斗争精神。正是依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才实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同样依靠艰苦奋斗,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进行了改革开放,实现了经济社会高速稳定发展的奇迹。

红旗渠的修建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说:“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经苦难,但没有任何一次苦难能够打垮我们,最后都推动了我们民族精神、意志、力量的一次次升华。”[2](P335)在恶劣的自然条件、短缺的物质条件下,林县在10年间总投工达到3740.2万个,削平了1250个山头,打通了211个隧道,共计挖土石方1818万立方米,最终整个干渠、支渠和斗渠总长度累计1520多公里,彻底改变了整个地区的面貌。红旗渠给我们立起了永远的榜样和标杆,它的成就让我们看到,越是艰难困苦,越能激发出超乎想象的力量,只有拿出越是困难越向前的勇气,从挫折中不断奋起,才能获得意志、能力的升华,真正成为奋斗的强者、命运的主宰者。

(三)始终坚持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反映着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观点,是党的重要工作方法。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什么时候党和人民事业就能不断取得胜利;反之,党和人民事业就会遭受损失、遭遇挫折。红旗渠精神的灵魂就是实事求是。从1959年林县县委顶住压力不瞒报、虚报小麦产量,给修建红旗渠留足底气到盘阳会议根据实际调整修渠战略,由全线开工转为分段突击;从响应“百日大休整”要求全线停工,却根据实际留下三百精壮青年继续开凿“青年洞”到调整总干渠施工顺序,通过隔“三”修“四”让群众提前从红旗渠修建中获益。这些无不体现着林县县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现实需求及时调整工作思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形象。

在实践中,实事求是深刻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才能及时发现、总结、概括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才能获得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制定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决策。只有坚持“到群众中去”才能让群众掌握正确意见和规律,并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实际行动。在修建如此浩大的工程时,林县县委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响应,就是因为能够始终坚持实事求是,贯彻群众路线。建设过程中,林县各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往往是领导干部先试验,再给群众定指标。领配给粮时,群众分两斤,干部只分一斤半,后来群众分一斤二两,干部只分八两。人民群众由衷地说:“干部能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可见,只有实事求是,才能赢得民心,才能真正聚集起改天换地的巨大能量。

三、红旗渠精神的现实启示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带领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已经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正向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奋勇前进。在迈向新征程的起点上,先辈们已经倾其所有为我们积累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在如此优越的条件下,是坐吃山空躺在功劳簿上夸夸其谈,还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拼搏中开创新时代的伟大奇迹,这是我们这代人必须深入思考的大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承和发扬好红旗渠精神,就要继承先辈们的远大理想、汲取这一精神富矿中的坚强意志、赓续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不断摧鼓奋进。

(一)树立远大的理想、传承先辈信念

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复兴路上的指路明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就是马克思主义真理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回首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带领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社会革命的胜利,就在于志存高远、胸怀远大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理想给林县人民描绘了未来的美好愿景,坚定了他们“不畏艰难险阻、不向命运低头”的决心意志。当年林县人民在盘阳会议上将这条水利工程命名为“红旗渠”,就是蕴含着“高举红旗向前进”的深刻寓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方面的条件更加成熟优越,但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开放的力度不断增大,资本在刺激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不少消极影响。对此我们必须慎之又慎,绝不能因一时的发展和短期的利益而放弃崇高的理想,失去干事创业的劲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3](P265)因此不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怎样发展,作为红旗渠精神的传人,光荣传统绝不能丢,理想信念绝不能变。

树牢理想信念,就要强化理论武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挺起共产党人的脊梁,牢牢把握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树牢理想信念,就要时刻牢记先辈们的不惜流血牺牲的创业精神,接过他们手中的接力棒,继承他们为国家、为人民、为共产主义牺牲奉献的旗帜,点亮心中的信仰灯塔,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树牢理想信念,就要保持“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战略定力,毫不动摇地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相信民族复兴的美好前景,坚忍不拔、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树牢理想信念,就要立足当下拼搏奋斗,担当起自己这代人的责任,从一点一滴做起,把小事当大事干,脚踏实地、苦干实干,完成好历史赋予我们这代人的光荣使命。

(二)强化斗争本领、勇于担当作为

前进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虽然告别了战争年代枪林弹雨的危险,不再有修筑红旗渠时缺物少粮的境况,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必然还会遇到新的艰难险阻、惊涛骇浪。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和世界发展转型过渡期,各类风险挑战内外联动、累积叠加,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学好用好红旗渠精神中蕴含的斗争意志、斗争本领和斗争艺术,练好内功,在克难攻坚、闯关夺隘中勇于担当、敢于尽责,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

强化斗争本领,必须明确斗争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讲的斗争,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也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斗争,而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知重负重、苦干实干、攻坚克难。”[4](P17)所以我们不能狭隘化地理解斗争,而要把斗争放在民族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高度来把握,紧盯住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的远景目标,与制约发展的短板弱项作斗争,与影响安全的各种因素作斗争。要不断增强见微知著能力,对各种矛盾的变化趋势做出科学预判,及时找到应对之法、形成应对之策,在斗争中做到有理、有利、有节,掌握好斗争的实、效、度。强化斗争本领,必须敢于斗争敢于胜利。面对强敌和困境,要拿出敢打必胜的勇气和信心。胜利从来不是轻而易举获得的,当年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以“一把炒面一把雪”的条件抗击强敌;在红旗渠的工地上,林县人民以“只手劈开太行山”的气概直面困难,他们心中没有丝毫“崇洋惧外”“畏险畏难”的念头,这才有了新中国一次又一次的伟大胜利。今天面对那些危害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制度、影响人民利益、阻碍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种敌对势力,我们同样要拿出当年先辈们“钢少气多”的英雄气概,敢于亮剑发声、敢于较真碰硬,坚决斗争到底。强化斗争本领,必须勇于担当敢于作为。回想红旗渠工程,林县从县委干部到普通民众,都有一股不成功誓不罢休的干劲与担当。然而现在各方面条件好了,却出现了一些“不敢担当、作风漂浮、推诿扯皮”的现象和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问题。说到底,还是因为有些人斗争精神弱化、只想做“老好人”“太平官”,如果这种风气不改善,长此以往注定要贻误国家发展的大计。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懈怠者干不成宏图伟业,只有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长才干、壮筋骨。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保持共产党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政治本色,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率先垂范,影响和带动广大人民群众不懈奋斗,开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三)坚持自立自强、不断开拓创新

内因是决定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面对客观世界中的矛盾问题,一味消极被动地应对,只会裹足不前,错失发展良机。只有在尊重客观规律的条件下,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变精神为物质,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红旗渠精神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自力更生”,其内涵就是不靠天、不信邪、不假借任何外力,仅凭借自己的一双手自食其力、攻坚克难。在攻坚克难的过程中,光靠一腔热情和以往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守正的基础上有创新,充分解放思想、推陈出新,找到好用、管用的新招和实招。就像红旗渠的先辈们那样,在一无人才、二无技术的条件下,积极开动脑筋,用朴素的智慧改良了“水鸭子”,发明了“双扦法”,把矛盾困难变成推动实践创新的舞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虽然物质条件方面已经有了极大改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中华民族发展振兴的关键时期,各种阻滞我国发展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

传承红旗渠精神,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不等不靠、积极应变求变。当前国际社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环境和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我们必须科学把握历史发展的“时”与“势”,在坚持“四个自信”、保持战略定力的基础上固本培元、练好内功,更新发展理念,谋划发展格局,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不断增强自身的生存力、发展力、持续力。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善于发挥好制度优势。制度优势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最大优势,要集中力量办大事,运用制度优势,充分调动起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加快补齐国家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弱项,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要建立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积极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提升发展的内生性动力;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体系,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发明创造,保证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各项体制机制落实落地,切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提升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能力。当前,我国某些产业仍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某些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仍然存在“卡脖子”风险,这也暴露出我国科技创新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这就要求我们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任务去“补短板”“强弱项”,深入开展基础学科研究,提升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原创能力,努力实现更多从零到一的突破,真正使科技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使创新意识成为社会进步的时代导向和价值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5]学习红旗渠精神,就是用它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不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顾修建红旗渠那段艰难岁月,我们需要更深刻地把握红旗渠精神的经验和启示,感悟其中的丰富内涵和内在力量,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先辈们的坚强意志和奉献精神,坚定接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担当起新时代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

猜你喜欢

林县红旗渠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红旗渠精神”感动我
弘扬红旗渠精神 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
红旗渠的“难”
把红旗渠精神这杆旗扛起来传承好
拍摄电视剧《红旗渠》就是要让当代人不忘初心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红旗渠》
河南省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发挥地方红色资源作用 培育新一代红旗渠精神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