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原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对外传播问题探析

2022-11-27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原地区中原河南

武 超

(安阳师范学院 商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中原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同样也是中国南北文化碰撞之地,所以有“古人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之说。中原文化是以中原地区为基础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中华文化的母体和主干。中原文化的内涵深厚丰富,包含了思想、生活、教育、科学、艺术等各方面。

在新时代,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提出了要繁荣发展中国文化事业和产业、建设文化强国、提高国家软实力等国家发展目标[1]。加强中原文化的对外传播,可以使国外友人从根源上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形成与发展,能够让他们真正地体会到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深刻认识到中华文明的伟大,从而使我国的“软实力”硬实起来。正确认识中原文化,对中原文化对外传播的现状进行整体分析,是促进中原文化有效对外传播的前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原文化的内涵

从广义上来说,中原文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文化的总称。从地域上划分,主要以河南为核心,向黄河中下游其他地区外延辐射。上古时期豫州居于九州之中,被称为中州,又称中原,包括河南省的大部分。故中原文化主要依托于河南省,从狭义上讲中原文化就是指河南文化。众所周知,世界上各大文明的发源地都傍依在其境内的主要河流,而我国一直称黄河为“母亲河”,黄河中下游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经过考古,在河南发现有大量的史前文化遗址遗物。中国八大古都中有四个位于河南,即郑州、安阳、洛阳、开封。其中夏朝的最后都城建在洛阳偃师,商代中期建都郑州,商代晚期建都安阳。夏、商、周三代文明,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根源,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诸子百家思想,特别是儒、道、墨家等思想,都发源于中原地区,并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不断得到传承与发展。因此,从历史发展上看,中原文化区别于我国其他地域文化最主要的特点是其和中华文化紧密相连,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中原文化在中华民族及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中原文化的特征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典型的区域文化代表。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综合来说,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的根源性

中原历史源远流长,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漫长而又持久。从三皇五帝始,中华文明就开始在中原地区萌芽。最早要追溯到黄帝之前,一说中原地区最先属于神农氏部落,神农(又称炎帝)尝百草,开创农耕。一说华夏始祖伏羲最早建都在中原地区,今周口淮阳仍存有伏羲太昊陵遗址和二月二“人祖会”等纪念伏羲活动,足见伏羲文化传承之深广。然而更为大众所熟知的是神农、伏羲之后的轩辕氏黄帝,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黄帝第一次一统天下,中原一带成为了当时的政治中心。在历史研究中,人们普遍赞同文字、养蚕、舟车、医学、音律、算术、科技等创造都始于黄帝时期这一说法。黄帝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影响力是非常深远的,到现在每个中国人,特别是海外华人仍然自称为“炎黄子孙”。在轩辕黄帝之后,五帝中颛顼、帝喾的统治也集中于中原地区,现安阳内黄存有二帝陵,即传说中颛顼与帝喾之墓。从考古学来说,在河南发现大量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等早期人类文明文化遗址[2]。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文明开端于中原、发源于中原。无论从神话传说,还是从考古成果来说,中原文化在中华文明体系中都是处于一个发端和母体的地位。

(二)内容的多样性

中原文化是中原地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综合,涵盖了方方面面,有很多作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传承至今。从内容上看,中原文化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史前文化。史前文化指文字产生之前的人类文化。中原地区的史前文化内容十分丰富, 8000年前新石器中晚期的裴李岗文化、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5000年前的龙山文化以及4000年前的二里头文化,在河南均发现有大量的相关遗址。这些史前遗址在河南持续、大规模地出现,充分证明在中国史前文明上河南一直处于领先地位[3]。

(2)图腾文化。龙是中国的象征,寓意着吉祥、智慧、勇敢、尊贵等品质。至今我们中国人仍自称为龙的传人,可见龙在中国不仅是民族象征,也是一种精神象征。河南被称为龙的故乡,考古学家在河南发现大量龙形文物,最著名的是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濮阳“蚌龙”(距今6400年)。在二里头遗址也发现了3700年前的绿松石龙形器,被人们誉为“中国龙”。

(3)思想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争霸于中原,促进了诸子百家思想的萌生与发展。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其讲学、游说等活动主要在中原地域进行。宋代理学是由程颢、程颐兄弟开创,两人将儒学推到一个新的高度。道家的无为思想、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以及法家“法、术、势”三者合一的思想,都是在中原大地上形成的。

(4)汉字文化。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节点都是在中原地区完成的。最早有黄帝时期的仓颉造字,目前在河南南乐、虞城、开封都留有仓颉遗迹。在河南安阳发现的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秦代李斯(河南上蔡人)帮助秦始皇完成了“书同文”的重要举措,并创制了小篆字体,而小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种国家规定的标准化字体。许慎(河南漯河人)编写了世界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并系统地介绍了“六书”——汉字的造字规律。闻名于世的活字印刷术产生于河南,我们现在使用的电脑字体“宋体字”相传是秦桧在河南开封创造的。五笔字型输入法是河南人王永民发明的。在一定程度上说,中原的汉字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汉字发展史。

(5)科技文化。在古代,中原地区是中国科技的发展中心。相传黄帝的元妃嫘祖发明了种桑养蚕之法,今河南西平被命名为中国嫘祖文化之乡。在河南安阳出土的后母戊鼎和河南新郑出土的鹤莲方壶代表着当时最高超的青铜冶炼技术。中国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造纸术和火药都发源于河南地区。指南针的早期形式为司南,最早的司南勺图出土于河南南阳;火药用于军事实践最早也是发生在汉唐时期的中原地区;东汉蔡伦在洛阳发明了造纸术。河南登封的观星台和周公测景台是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建筑。唐代僧一行(河南南乐人)最早提出“恒星自行”观点,比英国的天文学家提出类似说法早了1000多年。

(6)艺术文化。音乐方面,中原是中国音乐文化的三大源头之一。贾湖骨笛出土于河南舞阳,被誉为“中华第一笛”,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乐器实物,距今有9000年至7700年。在中原地区产生了上古部落的葛天氏之乐、夏朝乐舞《大夏》、神农制琴、商代的石磐以及商周两代的歌舞等。在河南地区的考古活动中,发现了刻有编钟、萧鼓乐队的画像砖,以及宋元时期大量音乐材料,反映出中原的音乐文化是连绵不断地传承发展下来的。戏剧方面,中国戏曲的前身优伶在夏朝已出现,商周两代傩仪大规模存在;汉、隋、唐时期,河南洛阳是“百戏”的活动中心;河南开封是宋杂剧的发源地;河南豫剧居中国各种地方戏曲之首,至今仍有大规模传承并得以不断创新。绘画方面,中原的绘画艺术最早始于新石器时代,在中原历史遗址中发掘出大量有价值的壁画、帛画、石画像等。北宋时,中原的绘画水平已经达到全国的巅峰,最负盛名的是以汴梁(今河南开封)为原型的《清明上河图》。

(7)诗词文化。中原地区是中国文学的发源地。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十五国风中,有八国国风出自中原地区,占总数的一半以上。东周时期洛阳史官整理出我国最早的散文总集《尚书》。汉魏时期有“汉魏文章半洛阳”的说法,建安风骨亦在中原诞生。西晋时期,左思的《三都赋》流传下来“洛阳纸贵”的佳话。留下姓名的唐代两千多名诗人中,河南人占五分之一。

(8)武术文化。河南登封的少林寺如今是河南著名的文化品牌,少林功夫更是享誉全球。河南焦作的陈氏太极拳,是我国太极拳的一个重要流派,目前在世界上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9)其他文化。医学方面,黄帝被公认为是中医的发明人,《黄帝内经》在中医史上具有重要位置。中原荟萃了许多中医药大师和中医药巨著。张仲景(今河南邓州人)所著的《伤寒杂病论》至今是国内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饮食方面,豫菜是中国最古老的菜系,始于夏商,在建国初期豫菜被定为国宴菜。

(三)地域的包容性

中原地处广阔平原,土地肥沃,适宜人类长久居住,中原地区在古代长期处于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中心,因此中原成为兵家的必争之地,有古话说“得中原者得天下”。历史上很多著名的战役都发生在中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华夏各民族间的融合。在战争、结盟、迁徙、交往等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中原文化呈现出一种包容性的态势。经过各民族的文化碰撞,中原文化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秀部分,不断地融合发展,同时中原文化具有强烈的覆盖性,即各类文化分层不是很明显,往往各类文化交错纵横,相互依附。这使得中原文化成为一个整体,融入各阶层的日常生活之中。这种文化共享的一种状态增强了中华民族对中原文化的高度认同感。中原文化的包容与覆盖性赋予了自身强大的生命力,使得中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持续发展,经久不衰。

三、中原文化对外传播面临的难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各项国家发展战略持续推进,中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近年来,河南省通过不断加大中原文化的对外交流,依托文化资源,积极拓展交流渠道,参与各项合作项目,大力推进中原文化走出国门,不断提高中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通过各界的共同努力,中原文化在对外传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

从内容上来看,中原文化内涵的多元性特征没有得到充分彰显,在对外传播中没有形成规模性的相互联系的文化品牌群体。这就造成了中原文化对外传播成果较为单一、规模较小、传播的持久度和吸引力较弱。

从延展性上来看,中原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条,使得文化传播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不强,文化产出没有和文化投入形成正比。文化传播不仅是增强软实力的手段,而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所以中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能够而且应当作为一种促进中原经济发展的手段,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通过市场机制,提高经济效益,避免文化资源浪费。

从外部环境来看,在中原文化外传过程中面临着“三个缺少”的困境,即缺少资金、缺少人才、缺少政策帮扶。资金投入的缺少,使得文化设施落后,文化产出量少,制约经济发展,并造成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同样也会造成制定政策时看不到发展前景,故而缺少政策帮扶,形成不良循环,最终无法促进经济的发展。

为解决上述问题,近年来河南加强了文化企业的创建,打造了一批文化品牌,并积极配合国家的重大外事活动,在其他国家的“中国年”、论坛等活动中加大了中原文化的交流力度。其中最成功的文化品牌是河南登封少林寺的少林功夫,已经被世界大多数人熟知,甚至在国际上提到中国武术最先被想到的就是少林功夫。河南成功举办了十几届中国郑州少林武术节,吸引了众多国外人士参加。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节目,成功将河南豫剧推广到了国外,多次应邀进行跨国演出,成为一档非常成功的河南文化外宣节目,在国外一些地方掀起了强劲的“河南热”。2013年起,中国文字博物馆携《汉字》进行世界巡展,在国外引起一股“中国汉字热”。在此基础上,两年一度的中国国际汉字大会应运而生,此活动已在河南安阳成功举办三届,邀请了诸多国内外著名文字学专家共同研讨甲骨文、中国汉字。黄河故里拜祖大典、姓氏文化推广、陈氏太极等也逐渐走进国际舞台。这些成功的文化品牌,在不断地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力。文化交流提升了河南在世界上的知名度,促进了科技、教育、医疗等领域的跨国合作,带动了世界上更多国家走进河南、投资河南,为河南经济贸易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四、结语

中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在汉族及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内涵深厚而又丰富,包含了思想、生活、教育、科学、艺术等各方面。中原文化所具有的历史的根源性、内容的多样性、地域的包容性等特点,使其作为典型的区域文化代表,在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不断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的“硬实力”在不断增强,同样也不能忽视国家“软实力”的力量。在充分了解中原文化内涵与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其对外传播问题,加强中华文化的核心即中原文化的对外传播,对于中原地区经济发展,乃至中国的经济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猜你喜欢

中原地区中原河南
“一席话”的来历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绿色农业逐梦中原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河南:严守食品安全“第一道防线”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打造中原地区航空人才培养高端平台
紫外法快速测定中原地区12种蔬菜VC含量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