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民族器乐欣赏课大单元教学法探析

2022-11-27文/王

乐器 2022年10期
关键词:器乐乐器民族

文/王 韵

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程重要的学习内容”[1]。

2022年,新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发布,《标准》中提道:“文化理解素养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尊重文化多样性,增强文化自信”[2]。课程总目标中也明确要求:“感受和理解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民族文化艺术在校园的教育将随着“新课标”的颁布而进行一系列调整及创新,将新课标落实到实际的教学当中。

一、校园民族器乐欣赏课程的教学现状

民族器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校园音乐教育来说,民族器乐欣赏课程是对民族音乐教学的有益补充,是一线教师实施“新课标”教学任务部署的重点工作内容。

以往,民族器乐欣赏教学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探究解决。一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由简至繁、由易至难的教学原则没有得到重视,缺乏系统性、逻辑性、连贯性;二是教学视角固化、方法单一,缺乏基于民乐乐器及作品独特魅力的深入挖掘,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不足。以上两点问题,阻碍了学生有逻辑地构建民族器乐知识,削弱了学生对民族器乐独特艺术之美的深入感知,民族音乐欣赏教学的实际效果呈现出肤浅、无力之感,更难形成当前教育“育人”理念的落实。

进一步提高民族器乐欣赏教学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必须打破传统音乐欣赏教学模式,突破“有什么就教什么”的被动状态,转变缺乏自主思考、逻辑构建、长远眼光及“知识链”意识不足的现状,“教师必须提升教学设计的站位,即从关注单一的知识点、课时转变为大单元设计。”[4]民族器乐欣赏课不是“可以跳过的”一课,应该在校园教学中得到重视。在不断研究学习的基础上大胆实践民族器乐欣赏教学,落实课标要求,力求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大单元教学意义

大单元教学是近年来炙手可热的教育研究话题,当前该教学模式已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全学科推广。大单元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材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挖掘内在规律,并适当拓展教材之外的素材内容进一步充实、完善、支撑教学,重新创设教学主题。考验教师重读教材、深研内容、恰当拓展、理清脉络、创设主题的综合能力,建立以“学科育人”为目标的教学新理念。

就教学模式而言,大单元教学与以往教学模式的最根本区别是转变了一课一歌、一课一曲的教学模式,摒弃了课与课、歌与歌、曲与曲、知识与知识之间,缺乏前后逻辑和内在联系的弊端。它是能够构建多种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不同地域音乐文化等内在逻辑的有效模式。大单元教学主张将凌乱、无序的音乐知识,通过教材内容重组、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学主题重塑的方法,提炼出最本质的原理,从而构建音乐知识的网格化、系统化,使其能够引领学生打破以往散点式的“知技”学习,逐步形成课标中所描述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三、民族器乐欣赏大单元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大单元教学所具备的逻辑性强的特点,民族器乐欣赏大单元教学,可以考虑从单一至多变、由简至繁、从古至今、从今返古等逻辑性线条重组教学内容;主题可锁定为:乐器特性、乐器分组、作品风格、作品创作时间线、民乐表演形式等等。

本文重点梳理以下三种设计思路,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以单一乐器多样表现力切入

每一种乐器既有最为凸显的“显性”特质,同时也具备能够表现多种情绪、态度、思想的“隐性”特质。乐器本身演奏技术的不同,艺术作品风格的不同,形成了乐器“多面性”,在大单元教学中,以乐器为主题,借助不同作品为载体,欣赏感知同一件乐器的“多面性”,是能够呈现课时间内在逻辑联系,引导学生全面地认识一件民族乐器的思路。

基于上述,结合自身实践,进一步举实例说明。

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教材中,共有二胡独奏欣赏曲三首,分别是三年级(下)《赛马》、五年级(下)《空山鸟语》、六年级(上)《二泉映月》。三首作品的演奏技术个性化、差异化较强,且作品创作时期不同,音乐风格不同,它们共同营造了二胡的不同“性格”,即欢快热烈、活泼灵动、深沉伤感的。由此提炼大单元主题为《“性格多样”的二胡》,下设三节课,分别以三首二胡作品为载体开展欣赏活动,体验二胡不同的艺术表现力,从而全面的认识二胡,感知二胡独特的魅力。

2.以同一乐器组别中多件乐器的异同切入

民族器乐可分为四大组别,弓弦乐器、弹拨乐器、吹管乐器、打击乐器。每个组别内包含多种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民族乐器,它们彼此间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教师可以利用同组乐器的异同分析、对比感知作为大单元。

这一思路的教学优势有三点:一是能够引导学生对民族乐器有组别分类的概念,避免孤立地认识乐器,知识点凌乱;二是能够引导学生站在乐器组的角度,在联系与对比中更加全面地认知每件乐器的特性;三是能够使学生对各件乐器、各组乐器具有多维度的认识,从而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感知民族管弦乐合奏艺术形式做好铺垫。

3.以表演形式的不同切入

新中国建国后,民族器乐演奏艺术飞速发展,独奏、重奏、室内乐、协奏等多样且现代化的表演形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同的表演形式具有不同的艺术效果,以不同演奏形式作为大单元,分别感知同一乐器不同表现形式的艺术魅力,达到多层面感知其艺术表现力的作用。

比如,在独奏作品欣赏中,教学话题可倾向于以乐器自身特性、演奏技法、乐曲主题、旋律、节奏等基本音乐要素展开音乐听赏活动。而在重奏、合奏等形式的作品欣赏中则需要转变视角,不仅关注该乐器在合奏中旋律主奏部分的表现,更需要抓住其作为伴奏织体的演奏,充分挖掘其在合奏中的地位及作用,并与独奏演奏形式进行关联或对比,从“合”的视角深度认知该乐器的艺术表现力。

四、民族器乐欣赏大单元教学实施要点

前文已阐述了民族器乐欣赏大单元教学必然、优势及具体思路、方法。然而,实际教学中,确定大单元、构思教学思路仅是民族器乐欣赏教学其中的一环,是否能够准确达成教学目标,发挥美育作用,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还需要多方面的考量。

(一)优化重组教学内容

当前学校音乐教育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不断深入,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也愈发明显。在当前推行大单元教学的背景下,音乐教师首先需要强化对教学内容整合重组的意识,认真研读教材,在对大单元教学宏观的理解、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用长远的“育人”视野梳理教材,提炼主题,重组内容。其次,教师在对课堂教学内容合理选择、重组的基础上要善于恰当地拓展教材之外的内容,充分发挥大单元教学优势,为学生构建音乐知识网以及核心素养搭建平台。

(二)充分关注音乐审美

音乐学科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美育学科。民族器乐艺术是我国优秀文化中的瑰宝,学生认识民族乐器,欣赏民族音乐,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音乐语言,是形成正确审美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以民族器乐欣赏为落脚点的大单元教学,应高度重视民乐艺术审美性的传递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

1.教师美。教师要仪态美、语言美、声音美,以贴合作品气质的外在形象和语言风格融入课堂教学。

2.教学设计美。在准确、细致地分析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选择恰当合理、创新高效的活动牵引学生走进大单元学习,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引导他们真正感知中国民族音乐的美,突出学生综合素养逐步提升的过程。

3.学生反馈美。学生在整个大单元学习过程中,要使始终沉浸在美的体验中,通过语言表达、肢体动作、文字书写、声音歌唱、实践演奏、创意表现等,加之内隐的思维活动、情绪体验等多角度、多形式,表现美的感受,通过真实的教学体现出学生审美的提升,从学生的真实反馈中反应音乐课堂美育功能的实效。

(三)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民族器乐欣赏大单元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创造力,开拓、创新教与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并大胆付诸于实践。

1.创设良好的欣赏环境,引导学生全身心沉浸在音乐的听赏体验中。

2.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听赏兴趣,提升感知能力,深化直观体验。

3.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视听结合,在多感官活动中全方位、多角度感知民族器乐艺术的魅力。

4.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原则,激发学生创造力,引导学生活跃思维,自主创造音乐体验活动,以学生的视角、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创造、学生的体验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5.引进来、走出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优秀民族器乐专家请进课堂进行课堂讲、演。积极搭建平台,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观摩民族器乐演出及相关民俗活动,达到使学生热爱民族器乐文化的教育目的。

结语

大单元教学模式是当前教育热点,合理确定大单元主题,重组具有逻辑性、连贯性的教学内容,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是完成好大单元教学的关键。教师研究并实践以民族器乐欣赏为主题的大单元教学,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对本领域知识的系统性认识,另一方面也切实弘扬、传承我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从而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音乐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大单元教学对传统音乐教学带来的变革,正确理解大单元教学模式的实践意义。更大的挑战是需要站在培养学生一生发展所需的艺术素养的角度,充分利用大单元教学优势,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大胆实践,提升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最终实现学科育人。

猜你喜欢

器乐乐器民族
学乐器
中国器乐表演艺术研究的理论建构
MINORITY REPORT
“意”在器乐演奏中的作用分析
乐器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奇妙乐器
奇妙乐器
大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