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代音乐理论先驱
——李树化

2022-11-27薛俊伟

乐器 2022年10期
关键词:钢琴音乐

文/林 政 薛俊伟

在中国早期音乐教育发展史中,李树化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张静蔚教授曾在2004年发表《音乐家李树化》一文,较为详尽地介绍了李树化的生平经历、音乐作品及音乐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但因时间久远,在战乱纷争的年代里遗留下来的资料乐谱少之又少,张教授提到的很多文章及乐谱都已经“遗失”了。直到2010年,李树化之女李丹妮与阔别55年的初恋袁迪宝重逢完婚,从法国带回了大量有关父亲的珍贵照片与资料。这场旷世浪漫爱情故事被媒体争相报道,李树化这才逐渐被社会关注,重回中国音乐史学研究者的视野。

一、李树化早期音乐美学思想

李树化1901年出生于泰国北柳,其父李昆是广东梅县人,为谋生到泰国做金银生意。为了遵循客家文化,李树化十岁那年与兄长一同被送回老家学习中文,并在梅州中学结识了终身知己林风眠,两人于1919年结伴参与了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到达法国后,李树化率先来到枫丹白露的一所国际学校学习法语,1921年成为第一批考入里昂中法大学的学生,随后在里昂音乐学院主修声乐指挥专业,辅修钢琴与调律。四年后留在当地的一个钢琴公司工作,并与法国姑娘珍妮结婚。

(一)中国国乐改良

留法期间,李树化的思想理论深受欧洲民族主义音乐思潮影响,也曾就音乐美学理念提出过自己的见解。1922年,他在《改良国乐之途径》①一文中探讨了中国音乐民族化发展的相关问题,就音乐美学理论提出过自己的见解:中国音乐发端较早但进化缓慢,仅有记音拍节等完善,音乐本身没有进步。音乐理论不统一,乐谱也杂乱无章;古代君王忽视音乐教育,“盖我国数千年来,未尝正式设立一座音乐专门院校”,到了民国才开始在学校开办音乐课程;学校音乐的教育技法也是照搬国外,多半教师自身乐理功底不扎实,也不能很好地传授给学生。对此,李树化从五个方面论述了中国音乐改良举措。

1.记谱模式改进。摒弃社会上纷杂的记谱模式,一律采用西洋五线谱。李树化认为“中国记谱法之缺点与万分不便之处,且可断其无存在之价值,只堪为博物院中古物陈列所之资料而已。”相比五线谱,中国传统记谱法以文字谱为主导,受到乐器、类别、地区等多重因素影响,讲究“形”与“意”之美,无法准确记录音高、节拍、力度、音色、表情等乐曲内容,留给演奏者很大的即兴发挥空间。同时,中国记谱模式与传统书写习惯一致,从右至左读谱,呈纵向排列,缺少整体空间的立体感②,“不可和声供乐队之用”。因而要统一使用五线谱记谱,将思想、主义、情感等要素标注于谱线的上下间。

2.传统乐器改良。中国乐器发端早,但“构造简陋、音位太少,发音部弱小且不清晰,技术特点无精致玄奥处,只适合做和声之用,改用西洋乐器才是弥补缺点的方法。”这样的观点现在看来未免有失偏颇,但源于当时音乐界全盘学习西方的时代背景,李树化倡议对中国乐器进行改良,是为了学习西方管弦乐器的构造,以满足更为丰富的音乐色彩需要。

3.教育技法提升。李树化强调注重音乐教育的理论与技术两方面:理论上传授基本乐理与声乐知识,技术上研究乐曲难易与细节变化处理。他建议教师要改良教学方法,以传授乐理知识为学习起点,从而达到教师言传与学生意会的有效结合。同时他提议教育当局每周开授器乐课程,以启发儿童智力、培养学习兴趣,待成立专门音乐院校时再独立办学。可以看出李树化从社会层面认识到发展音乐教育的必要性,但忽视了经济发展状况与人民需求,在当时教育条件下有很大落实难度。

4.音乐体制改革。要想弥补中西音乐发展差距,最重要的是加强学校音乐教育。“音乐之进步,音乐家之产生,全赖于此,简直就是音乐之灵魂!”通过设立音乐院校、团体会社等组织,以表现本国文化风情为己任,研究中西音乐交流融合之路。通过开办音乐会以传播作曲家的音乐思想情感,从而推动音乐事业共同进步。

5.交流平台搭建。西方音乐的繁荣发展“不在于人种的天赋与聪慧,而在于钻研和努力精神”,音乐书报就是音乐家之间交流与批判的平台,是一种思想观念的碰撞。那么创办关于音乐研究、批判、传播类的报刊杂志就很有必要了,不仅起到介绍作品与普及艺术的作用,还能引发人对音乐的情感与兴趣。

综上所述,李树化对当时国乐现状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改革的念头已经萌芽。他把统一中国音乐的重任交由音乐家背负,认为只有先进的音乐教育思想,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音乐家。这也成为了指导他日后音乐教学的提纲挈领。

(二)音乐表现能力

作为音乐美学中最为直观的欣赏环节,李树化曾于1924年撰写《音乐上之表现》③一文,强调音乐表现的真实性。“依谱上所有的一切而奏”,认为所有技术问题都可依靠原作立意迎刃而解,遵循作曲家意愿的音乐再现才是展现作品真实价值的根本途径。在演奏者表现作品时,李树化提到应使“自己的灵魂陶冶于作品中,并令人惊佩如作者再生。”虽然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并没有“二度创作”的名词定义,但因音乐表现形式的非语意性,反映现实的途径是通过乐音间接传递的。所以将作曲家、演奏家与听众三者间的情感紧密联系,把握原作内涵与个人风格的结合,才是一种创造音乐审美的过程。

留法之路给李树化的思想带来深刻变革,他认识到西方音乐能够领先世界的原因在于教学与创新,通过音乐美学思想来指明音乐教育的前进方向,反之用音乐教育的实践经验再创造新的美学价值。他意识到中国音乐教育事业需要爱好艺术的同仁合作并行,因此在收到林风眠回国任教的邀请后,李树化辞去了在法钢琴调律师的工作,于1926年底携孕妻离开里昂回到祖国。

二、回国任教后的理论建树

1927年3月回到北京后,李树化在北京艺专担任音乐教师,并受邀在北京师范学校艺术科教授钢琴。后来他的学生——中国初代钢琴家老志诚④在回忆道:李树化老师工作热心,对他格外器重,给予了他很多钢琴演奏方面的指点,使他在钢琴素养上得益颇多⑤。当林风眠担任杭州国立艺术院校长期间,李树化受邀任音乐专门委员会主任,协助音乐系的创办工作,翻开了其艺术理论生涯的崭新篇章。

其中气淬工作过程如下:托架升→到升位,加热室门开→到开位,料车进加热室→到加热室位,托架降→到降位,料车退装料位→到装料位,加热室门关→到关位,保温时间到(手动时需按出炉淬火按钮)→加热室门开→到开位,料车进加热室→到加热室位,托架升→到升位,料车退冷却位→到冷却位,托架降→到降位,加热室门关→到关位,冷却风扇开,淬火→淬火时间到,冷却风扇停,料车退装料位→到装料位。

在该校艺术运动社⑥的宣传刊物《亚波罗》第一期上,李树化发表《音乐是……》⑦一文,为音乐的社会化科普迈出坚实一步。在文章中,李树化把音乐比作一种“世界公认的语言”,有自己的逻辑与文明,并不断适应地区与时代的发展;是一种“最精巧、最高尚、最难琢磨的艺术”,仅能用听觉留存的美好记忆,在旋律线条上与作图相似,在织体结构上与建筑相仿;还是一种“数的科学”,是节拍、音量、和声、对位等音乐数值的量化,在数的结合中形成协和、动听的听觉。可以看出他的思想还受到了其他艺术门类的调和,对音乐艺术的理解趋于立体化。

(一)钢琴教材创作

关于钢琴教材理论研究,李树化有其独到见解。他一改借鉴西方教学模式、选用简单教材的传统套路,探索新的教学路径,于1933年出版《钢琴基本弹奏法》⑧一书。该书作为国立艺专音乐系学生用书,以留法期间创作《钢琴精究》手稿为原型,是一本更倾向于钢琴演奏技法的理论参考书。

李树化在书的开头翻译舒曼的《给青年音乐家》一文,首先树立了他“习琴先习性”的教育观念,强调音乐家不仅要有演奏乐音的基本素养,更要具备热忱谦逊的个人修养。在之后的章节中,李树化阐明如何用身、手臂、手腕、手指等方面的姿势,奏出音符的时值、音色等差异。他尤为注重指触的作用,认为弹出美音才拥有音乐的价值。在呼吸、重奏、装饰音、三对二等方面,李树化给予了演奏技巧上的详尽说明。在书的第九章,李树化分点列举了巴赫、肖邦及维也纳三杰的作品演奏注意事项,这在中国音乐教育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其中弹奏巴赫作品时,要着重表现音乐的声部、主题等内容,不需要过多修饰;在弹奏古典主义时期作品时,要注重音符时值的准确性、拍节的严密性以及速度的稳定性;在弹奏肖邦的作品时,要注意曲调的圆滑、乐句的连贯、踏板的严谨和左手低声部的指挥作用。李树化将教师口授或范奏的钢琴技巧进行了理论化的知识整合,不仅便于学生随时翻阅,也为钢琴音乐的社会化普及作出积极引导。

(二)近代乐史编撰

除了国立艺专参考用书,李树化还在1936年编撰了《近代中国艺术发展史》中的《音乐》部分,较为系统地描述了中国近代以来音乐发展概况。在绪论中,他提到“自从19世纪以来,音乐受政治上国民主义的影响,也产生一种国民乐派……大战前后,从前甘受支配于德意志民族音乐的各国多各自创作基于民乐的音乐了。”19世纪后,以五人强力集团、德沃夏克、格里格等作曲家为代表的民族主义音乐思潮席卷欧洲,他们在乐曲中充分彰显民族自豪感,同时尊重并沿袭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创作技法,热衷于描绘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历史或现实题材。这唤醒了李树化对于推广国乐的迫切需求,他写道:“……音乐常有一种国民特性,这种特性属于这一国国民的,往往他国国民不能领受。……而中国还没有被世界人所公认的音乐——国乐。”针对中国传统音乐人才培养危机,李树化清楚地认识到本国的音乐艺术具有其特殊性,不能“出几个钱从外运过来”,改革才是传统音乐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他认为“旧有的音乐也有相当的可用处,所以不能废除,必须加以改造。”可喜的是,传统乐器不善完备之处已得到重视与改良。中国逐步创办音乐类专业与院校,出版相关刊物,在社会上散布了不少“音乐风气”,推进了音乐事业的普及。这些新风尚让中国音乐界如沐春风,也是李树化的孜孜追求。

三、李树化对近代音乐美育功能的认知

国立艺专成立的十年,是李树化艺术创作与理论著作成果最为丰硕的十年。1937年,原本有序的教学秩序彻底被战争打破,国立艺专被迫全体内迁。李树化辗转贵溪、沅陵,后又前往上海、福建音专任教,最后于1946年回到杭州,在浙大教授法语,兼任艺术活动的音乐指导。此时的他已远离音乐创作,其音乐思想也经历了更为深入的转变,将目光从追求音乐本身的技巧,投向了更为广阔的社会视角,主要论述为以下三点。

1.欣赏音乐之美。爱好音乐不能仅仅局限于人的天性,更要让大家学会欣赏音乐的能力。李树化在《音乐实用说》⑨中写道,“要使大家听了高尚的音乐而能爱好,了解并受它的感化。”在他的认识看来,欣赏要分为知觉的欣赏、情感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知觉的欣赏是最初级的生理享受,是听众对音色产生愉悦的感知。动听的旋律固然重要,但欣赏不应把“动听”为衡量音乐的唯一标准,这就需要附加情感的欣赏。受到调性、节奏、音高、和声等因素影响,音乐作品是结合时代背景与主观个性的产物,它带给听众的内心感受不一。如果情感能随音乐的表达而变化,就应该更进一步走向理智的欣赏。最高深的理智欣赏莫过于具备乐理乐器的基本通识、辨别曲式结构的特点和了解音乐史的梗概。可见音乐欣赏是一种由浅入深的过程,符合循序渐进启迪民智的发展规律。但考虑到社会整体教育水平与基本素质情况,想要实现三个阶段的审美目标,道阻且长。

2.感悟音乐之情力。之所以要“饥不择食”地研究音乐,是李树化认识到了音乐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李树化不啻对音乐的赞美,认为音乐对艺术、文学等领域的影响巨大。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虽有其力量与性格,却不及音乐给予人的印象之深刻。而文学之所以能引人共鸣,在于包含了作者的情感与声韵。不同于据事的“史”与叙述的“笔”,“文”是作者真情的奔流不止,一泄而出,是“表情最自然、最美的声音连合而成最美的言语。”⑩可见音乐以不同载体,寓于广泛的社会生活。

3.发扬音乐美育之功用。音乐具有提升道德与人格,改善生活与社会的作用。音乐作为营养品,可以“调剂而恢复精神”,潜移默化中使我们的“感情得以纯洁、人格得以高尚”⑪。李树化在国势日蹙时呼吁社会重视音乐,发挥音乐凝聚人心、艰苦耐劳、奋发前进的社会作用。呼吁中国青年在内忧外患之际团结一致,坚守家国观念,担当救国重任⑫。这正映衬了他坚定探索改造社会风气之路,发扬音乐功效的不懈追求。

1956年,李树化一家在周总理的关怀下离开中国,李树化因为签证问题滞留泰国,并在当地华侨学校“进德公学院”担任钢琴教授。1962年他前往法国与妻女团聚,此后一直在家教授钢琴。1991年,逝世于法国里昂。

结语

作为中国音乐早期谋求中西合璧的先驱者,李树化在音乐理念、艺术创作及钢琴教学等领域都进行了有益探讨。“爱之深,责之切。”李树化的有些观点看似“操之过急”,实则是一种接续世界潮流,渴望民族振兴的时代呐喊。这种难以割舍的民族情怀在一代代音乐家中传承,才有了今日彰显文化自信的舞台。

注释:

①李树化.改良国乐之途径[J].中央日报特刊,1928:第二卷.本文写于1922年.

②孙志鸿.中国古代记谱法的文化解读[J].齐鲁艺苑,2001(01):48-51.

③李树化.音乐上之表现[J].中央日报特刊,1928:第二卷.本文写于1924年.

④老志诚(1911-2006),广东顺德人,20世纪著名钢琴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代表作品《牧童之乐》。

⑤翟元凯.纪念“北师”百年(二)[J].中国音乐教育,2011(03):41-45.

⑥由林风眠创办,囊括全国精英的艺术群体。以团结艺术界,致力艺术运动,促成中国之文艺复兴为宗旨。

⑦李树化.音乐是……[J].亚波罗,1934:第十三期.

⑧李树化.钢琴基本弹奏法[M].上海三民图书公司,1941.

⑨李树化.音乐实用说[J].胜流,1946:第四卷第5期.

⑩李树化.音乐泛论[J].三民主义半月刊,1947:第十一卷第2期.

⑪李树化.音乐如营养物[J].李树化集,2020.

⑫李树化.青年与音乐[J].青年(杭州),1935年第一卷第15-16期.

猜你喜欢

钢琴音乐
奇妙的“自然音乐”
音乐从哪里来?
纸钢琴
音乐
最牛钢琴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音乐
钢琴上的诙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