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筝曲《箜篌引》看中国音乐审美趋向

2022-11-27吴姿娴

乐器 2022年10期
关键词:箜篌作曲作曲家

文/吴姿娴 赵 星

一、《箜篌引》概述

(一)筝曲《箜篌引》作品分析

《箜篌引》是一首现代筝曲,由作曲家庄曜于1995年根据唐代诗人李贺的诗词《李凭箜篌引》并且运用唐代大曲曲式创作的一部现代古筝作品。该作品在引子和慢板中运用了很多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表达方式,但并不局限于此,在乐句的发展中逐渐运用了一些西方的作曲方式,例如加入了复调,在传统定弦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变化,使音乐更加多元化且具有张力。由此可见,中国音乐审美已经不局限在传统意义上的演奏和表达,随着改革开放,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增加中国音乐审美也随之有了新发展。

筝曲《箜篌引》的曲式结构是带有长段散序的、减缩再现的三部曲式。

作品的引子段落(1-12小节)整体以小二度音程为主的双音/和弦演奏。引子以六连音开头,给人一种神秘感和异国情调。随后的三个乐句层层递进,这一过程中张力逐渐展开,为引子的强结尾做准备和铺垫,最后的乐句一气呵成至快速止音结束。

作品慢板(17-36小节)主题句展现的是兰花盛开的柔美,乐段中有很多滑音体现了中国传统乐器的韵味,紧接着又是主题句,每一次主题句的再现都更有张力和节奏感,给人一种层层递进的感觉,继而推动乐曲旋律的发展。

作品快板(47-134小节)以掌击琴弦开始,三个乐段分别在低音区、中音区、高音区演奏。后面的点奏是根据几小节的音型进行反复变化和扩张,描述的是像秋雨一样淅淅沥沥的感觉。适当加入的一些重音和跳跃性的节奏赋予音乐一定的感染力。

乐曲最后的广板(139-158小节)是全曲的高潮,右手长摇与左手的刮奏扫弦相结合,使乐段更有张力和空间感,过度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最后一个乐段。最后乐段由弱至强,要给最后收尾的强足够的变化空间,由低音区渐至高音区,每一句的情绪都层层递进直至双手在强有力的刮奏中结束。

(二)诗文《李凭箜篌引》与筝曲《箜篌引》的联系

筝曲《箜篌引》运用了唐代大曲曲式的特点创作,且全曲与诗词结构相关联。在演奏中,演奏者要做的就是将音乐与诗词相结合,用音乐表达诗词中所想表达的思想。从文字到音乐,再从音乐回到诗文,历经千年,作曲者又让我们感受到这瑰丽的箜篌之声。

曲子的引子部分是散板,四个六连音速度变化不是很张扬,左手的和声音响效果与右手旋律色彩相融合,有一种神秘感和异国情调,让人浮想联翩。

慢板部分几个连续性的刮奏和摇指都是一种连贯的感觉,主题句的出现,每一个滑音都有一种传统的韵味。略微轻快的节奏感,就像原诗中的“芙蓉泣露香兰笑”,兰花慢慢绽放的美感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

中板部分的高音段右手轻快、左手飘逸灵活,加上中间连接的一些小刮奏显得更活泼生动。就像原诗中“老鱼跳波瘦蛟舞”,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竟然伴随着诗人演奏的音乐旋律舞动,这一段表达的也正是这幅景象。

快板后半部分的点奏很贴切地表现了原诗中“石破天惊逗秋雨”。这句诗描写了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到音乐竟忘了自己的职责,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而这一段音乐所表达的也正是“逗秋雨”的意境。

该曲正是通过虚实相生的创作手法来表达诗文中的意境。

二、《箜篌引》中传统与西方音乐创作手法分析

作曲者庄曜曾经说:在创作这首作品时,其实没有太多的考虑作品的整体结构。也就是说全曲的创作建立在作曲家本身的丰富经验和音乐直觉上[1],这样的作曲手法更充分体现了这首曲子本来想要表达的自由的情感。

乐曲中有很多所谓“虚实”的表现,该曲的创作就很好地平衡了“虚实”。乐曲前半部分更多的是乐曲意境的表达,通过小二度音程及上下滑音、止音等技巧呈现乐曲的神秘感和异国情调。而后半部分以写实为主,明快跳跃的舞蹈型节奏赋予音乐一定的感染力,更像是倾诉和宣泄。所谓“虚实”就是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将传统与西方的创作手法相结合,从而呈现出来的音响效果。乐曲中意境的表达更多是用传统创作手法表现,音乐作品中不仅需要意境表达的元素,也需要通过西方创作手法来写实,让乐曲更具艺术的美感和音乐审美,在乐曲创作中虚实要相平衡。

(一)定弦

从音阶排列上来看,乐曲采用了人工定弦的方式定调。乐曲定弦保留了传统五声,在传统D宫调的基础上将G音和D音升高半个音,再运用传统五声音阶循环创作出的人工定弦。从音响效果上来听既保留了传统五声的韵味,又为乐曲增添了奇幻、空灵、瑰丽的主题色调。

这种很特殊的定弦,给全曲增加了神秘色彩,音阶中不协和音程给人带来了这种松弛有度的紧张感。而这种不协和音的出现就是所谓的“虚”,是作曲家在D宫调基础上将G与D两音各升高半音创造的效果,但其他音与传统五声音阶一样,这就是所谓“实”的表达。

(二)节奏

《箜篌引》的创作中,作曲家采用了很多自由节奏和延长音记号等,为演奏者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更真实地还原箜篌演奏时的壮丽景观。在散序段落中,作曲家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留白艺术特征,在音乐的表达上以线性旋律出现,二者相结合不管是给演奏者还是听众都留有想象的空间。在慢版中有很多装饰音记号,使乐曲的性格更加细腻丰富,例如一些顿音、跳音、连音的运用,瞬间使乐曲更具有跳跃性。乐句间的连接也有别于传统筝曲,乐句间的连接听起来都很“散”,确都在节拍上,这种很自由的节奏表现会让乐曲更加灵动和具有感染力,不自觉得想随着音乐节奏舞动。当然乐曲中也保留了传统创作曲目中规整的节奏进行,音乐元素大多以块状方式呈现,尤其是在快板和广板段落,规整的节奏出现更有利于音乐情绪的攀升递进。

(三)丰富的音响效果和特殊乐曲结构

乐曲创作中将和声的音响效果发挥到极致,并运用了复调的概念。在乐曲中有很多增减和弦的出现,就是这些不协和和弦的出现为乐曲增添了别样的音响效果和神秘气息。但是整首乐曲都离不开传统民族特色的音乐表现手法,尤其是在乐曲前半段的散序段落,左手的按滑揉颤在乐曲中运用得出神入化。通过细腻的摇指和左手滑音的演奏传递中国传统乐器的韵味。快板段落采用了复调的概念,左右手两条旋律线同时展开,增加了乐曲的活力,乍一听觉得有一些不协和,可仔细琢磨后又别有一番味道,两条同时发展的旋律线看似毫无关联,实则有很多小联系,它们的作曲结构和节奏都是相似的。复调的出现让乐曲更有张力,和以往传统筝曲的创作手法大有不同。

无论从音乐织体、诗词意境方面,还是从结构或者演奏技法方面来看,作曲家都在尽力让这首筝曲与诗文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通过文字将箜篌演奏时的生动形象描绘出来,作曲家通过音乐重新描绘了这首流传千年的文学作品[2]。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筝曲《箜篌引》在创作上既保留了传统音乐特点,又借鉴了西方部分作曲技巧。传统与西方创作手法相结合的创作方式使筝曲《箜篌引》更加立体化呈现,不仅有描绘箜篌演奏时的绚丽壮观的宏观景象,也有通过传统创作手法呈现的细节描绘。

三、新时代的古筝音乐审美取向

近年来古筝艺术快速发展,大量优秀的现代古筝作品层出不穷、风格迥异,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展现不同的性格、心理特征以及审美意识。很多作品的创作都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但在作曲手法上又融合了西方作曲技术,大多数都是中西合璧式的审美特征。例如作曲家方岽清创作的筝曲《墨客》,在创作题材上引用《长杨赋》中“聊因笔墨之成文章,故借翰林以为主人,子墨为客卿以风”“言未卒,墨客降席”,在创作手法上采用西方音乐的曲式结构、和声体系,先定弦再定调的创作理念。李博创作的筝曲《桃花源》是一部古筝协奏曲,在创作上既有西方作曲的特点,又保留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征。乐曲以陶渊明《桃花源记》为素材,作曲家以保留中国传统音乐内涵为前提,加入了部分西方创作技法。运用西方“音画式”的创作手法,在定弦上打破传统的五声音阶,使每一音区都呈现不同的音响效果。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筝乐作品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与西方作曲技术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以往中国传统音乐大多是单声部横向发展,西方作曲技术更擅长表达纵向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更注重线性旋律的发展,更讲究歌唱性,节奏相对自由,那么作曲家想表达抒情性的音乐时采用线性旋律更易于表达情绪。像王瑞创作的筝乐作品《海之波澜》中慢板和广板中有大篇幅的线性旋律出现,由此来描绘面对大海波涛汹涌的画面时心中澎湃激昂的情绪。而该作品的快板及再现段落借鉴西方作曲技术,旋律通过纵向发展并搭配现代演奏技法,节奏相对规整,以此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景象。现代筝乐作品也不仅仅局限于独奏的形式,从形式上看,群筝重奏、合奏、筝与西洋乐器与乐队协奏的方式演绎作品。作者创作《海之波澜》的第一原则是:如何将钢琴与古筝的旋律进行完美的融合,为此,他结合了现代的演奏技法特点和当前的音乐审美趋向来写作,不少作曲家的新作品都呈现了这种音乐审美趋向。中西方器乐取长补短式的融合使古筝更具有表现力,呈现的音乐作品更具张力,纵向音乐的参与丰富了音乐形态,在音乐表现上更加丰满,更具体地描绘主题。与此同时拓宽了作曲家的创作思路,使音乐呈现方式多元化。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有发展就必然会出现新事物,我们在接纳新事物的同时并不是否定传统。音乐审美的发展也是,随着中西方交流日渐频繁,自然会接触到很多新音乐,但我们并不会为之抛弃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音乐,而是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立足于传统接纳新音乐,吸收西方作曲技术,取之长为民族音乐增添色彩。

四、结语

通过以上解析,可以看出筝曲《箜篌引》整首乐曲在创作题材上从中国的传统文化诗词歌赋上汲取营养,在创作手法上保留了传统五声音阶的旋法特征,在演奏技法上,运用了左手传统的做韵技法,把中国传统乐器的韵味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乐曲结合了很多西方的作曲手法,极大地丰富了古筝的表现力。这是一首让人浮想联翩的筝曲,音与音、乐句与乐句之间虚实明暗的对比、和很有律动感的节奏,给人留有想象的空间。在演奏技法上运用捂弦、强弱对比、拍击琴弦等方式表现了作品的紧张度和松弛感。该作品在引子和慢板中出现了很多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表达,但并不局限于此,整首乐曲融入了很多西方的作曲方式,使音乐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增加,当代的中国音乐审美也随之有了新变化。但不论如何变换我们都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在继承原有的传统文化基础上海纳百川,让中国音乐蓬勃发展[3]。

猜你喜欢

箜篌作曲作曲家
“身必由己”的艺术家——旅美中国作曲家梁雷的艺术人生阅读
逐梦
箜篌城
那一天
找寻失落的箜篌之音
为了一个学生 学校新开了一个专业
长大可当作曲家
伍光辉作曲三首
我的梦
猫咪成长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