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链接乡土文化 培养低年级学生文化亲切感
——以《团团圆圆过中秋》教学为例

2022-11-27王美娟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永泰短语课件

王美娟

(永泰县城南小学,福建 永泰 350700)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第一学段目标中指出:“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文化符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亲切感。”这定下了传承文化血脉的基调。而从部编版教材来看,不论是传统文化内容的编排,还是节日的选择本身就让人感到通俗易懂;不论是歌谣,还是文字,都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无论是文字还是插图布局方式都意趣灵动、主体鲜明[1]。然而,教材所蕴含的知识、道理和智慧,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还是高深莫测。教师要善于创设学习支架,帮助学生揭开传统文化内涵的神秘面纱,让传统文化植入学生的心田,从而浸润学生的生命底色。

笔者的家乡福建省福州市永泰依山傍水,山川秀丽,有3 个国家4A 级风景区,是全国休闲的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天然氧吧、福州后花园、中国温泉之乡。乡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既有三元祠、联奎塔屹立在塔山上,述说着永泰人萧国梁、郑侨、黄定在宋乾道年间,七年连中三状元的科举辉煌;又有“洲圆如月,水成月牙”的月洲村,千年共出48 位进士、2名尚书,演绎了父子六人六进士、五子同朝的美谈;更有开创了南宋爱国词派先河的张元幹、闽台最大的农业之神张圣君、南方13 个拳种之一的虎尊拳、被福建省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永泰椽板龙,等等。永泰乡土文化是乡村孩子精神教育的文化原点,漫长的岁月早已把这一切沉淀成了文化底色,溶化在我们的血液中。本文试以《团团圆圆过中秋》教学为例,加以阐释。

一、习俗短语引入,初知传统文化的亲切

一提起中秋佳节,大部分学生满脑子都是“吃月饼”“放假”,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是一无所知或是一知半解,对中秋团圆的寓意有多深、内涵有多广,并不去多加思索。从2008 年起,中秋这个节日就被列入国家法定的假日,说明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如何将“亲情、乡情、爱国情”这根情感红线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链接,从而使他们真正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之所在?笔者将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亲切感确定为《团团圆圆过中秋》一课的教学重难点。笔者立足于学生的认知特点,着眼于学生生活实际,着力挖掘地域文化,把教材内容和地方传统文化有机整合在一起,借助习俗短语导入,来唤起学生“似曾相识”感,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似曾相识的学习内容面前积极参与、主动学习。

教学之前,笔者提前两周让学生开展实践调查:“你们回家请教长辈,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感受家乡中秋文化?你们是怎样获得这些资料?把你们调查的结果写在调查表上。”教学时,笔者采用“习俗短语”引入,以点击“中秋文化”的方式进入,让学生有耳目一新之感。此环节教学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是课件呈现习俗短语,让短语链接相关图片、画面,说一说:这些短语和什么有关?(挑月饼,画灯笼、猜灯谜、放花灯、吃蛋燕、食花生、赏虎尊拳、观椽板龙、歌张元幹、游三元祠、道“词坛双璧”)。第二步是揭示课题,师:2021 年9 月21 日,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揭示课题:团团圆圆过中秋。齐读课题)。第三步,理清中秋节由来及其俗称(课件出示:中秋节、仲秋节、祭月节、拜月节、团圆节……),教师发问:八月十五为什么称为中秋节?为什么又称作仲秋节、祭月节、团圆节?(教师相机点拨:“仲”是第二,在当中的意思。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随后追问:秋天有许多节日,你知道秋天有哪些节日?(课件出示:教师节、国庆节、中秋节、重阳节),并相机指出:古书《易经》把1、3、5、7、9 称为阳数,9 为阳数,农历九月初九有两个阳数,故叫重阳,是尊老敬老的节日。

在教学伊始,笔者以习俗短语引入,巧妙点击“中秋文化”这一环节,旨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他们能在饶有兴趣中主动学习。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中秋”及其俗称内涵,教师相机借用中国历法、阳数等知识,让学生由“似曾相识”走向“相遇相知”,在感受中华文化广博精深的同时,自然生发对中秋文化的亲切感。

二、乡俗文化引悟,感知传统文化的亲切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可爱,童真横趣,引领他们走进传统文化,要紧紧抓住传统本身的趣味,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去为童趣和文趣铺路搭桥,想方设法去寻找和谐的连接点。色彩鲜艳、童真童趣的画面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谜面诙谐、暗中设谜的谜语也会激起他们心中的涟漪。这样,在孩子的心坎里,传统文化就不再是单调乏味的、抽象的元素符号,而是成了一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的鲜花,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不再是抽象无趣的学习负担,而是成了放飞他们童趣无邪的精神乐园。

教学《团团圆圆过中秋》一课时,整堂课从借助习俗短语、谜语、童谣、视频现身展示等举措紧紧围绕“中秋文化”,引导学生知名人、诵童谣、猜灯谜、明习俗,使学生初步感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从中陶冶了爱国情操。具体由以下五个方面展开教学:一是用宋词引神话,教师点击“三元祠”,出示郑侨图像。(课件出示:《四季读书歌》中“秋季”部分:秋日融,秋日融,娇艳嫦娥在月中。吴刚挥玉斧,玉兔跃长空;书,吾为汝下尽苦功,吾为汝刺股勤读,何时遂吾志,好教我立业建功。)先介绍作者郑侨(1132-1202 年),字惠叔,号回溪,永福人——今福建永泰赤锡龟岭(双桂)村人。南宋乾道五年(1169 年),宋孝宗钦点郑侨为状元。二是结合习俗短语,点击张元幹,道“词坛双璧”,并出示张元幹图像,寒光阁、半月居和张元幹纪念馆图片,随之教师设疑:除了郑侨之外,一提到中秋节,你还想到的人是谁?(课件出示:张元幹,字仲宗,号芦川居士,又号真隐山人,永泰嵩口镇月洲村人。月洲三面临水,桃花溪从东洋流来到此绕了一个大弯,形似半个月亮,故名:月洲。洲的水边多芦苇,故元幹号芦川)接着相机点拨:张元幹是位著名爱国词人,上承苏轼豪放词风,下启辛弃疾爱国词派之先河,堪称一代词宗,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被后人称为压卷之作的两首《贺新郎》,为文坛树起了抒写爱国之词的旗帜。后与张孝祥被誉为南宋“词坛双璧”。这份精神财富不仅是永泰的自豪,还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三是虎尊拳现场表演,教师先讲述永泰运用龙虎文化的缘由(课件出示:十二生肖是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符号,它凝聚着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想象,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十二生肖各代表:老鼠代表智慧;牛代表勤奋,老虎代表勇敢;兔子代表温顺;猴代表灵活;鸡代表恒定即定时打鸣;狗代表忠诚;猪代表随性。中秋节选择龙虎演绎暗含着龙腾虎跃、吉祥如意之象征意义),并播放旁白:清乾隆年间,永泰县洑口村有位自幼习武者,名叫李元珠,传说是萧连寺遭劫后,武术大师铁珠流落永泰,正好遇到李元珠,铁珠师父觉到元珠忠厚老实,心性温和,便收他为徒。元珠得到师父武艺真传后,还不满足,潜心研究山拳,取山区猛虎之行,探老虎之术,创编虎形拳。因虎为白手之王,虎形拳刚硬,练者难、成者尊,故取名“虎尊”。虎尊拳取猛虎之凶猛为形象,拳势勇猛、动力刚强,以短手近打为主,讲究底力与内功。它是永泰传统节日不可缺少的一个节目,饱含着内外双修、刚柔并济、强身健体的文化内涵,祝福人们生龙活虎、福虎生旺的愿望。四是猜灯谜。月朗风清之夜,亲友团坐、邀月话谜、以谜助兴,也是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之一。谜面由三部分组成,题目叫谜面,猜测的范围叫谜目,答案叫谜底。人们将谜语写在纸上,再粘贴在火红的灯笼上,举灯悬谜,让观灯的人来猜,所以叫“灯谜”。现在我们来玩猜谜游戏,比一比,谁能猜得又快又准?还要说说,你是怎样想到的?(屏幕出示:1.明天日全食——打一个字。2.二月平——打一个字。3.中秋菊盛开——打一个成语。4.独在异乡为异客——打一个成语)。学生一面读着谜面思考,一边享受猜谜的乐趣,猜谜语给学生们的是双重精神享受。真可谓:无限情趣在谜中,别有寓意在谜外。5.观看永泰椽板龙活动。课件播放视频片椽板龙视频片段,诵读童谣:锣鼓敲,鞭炮鸣,叔叔阿姨舞龙灯,腾云驾雾好威风,好像蓝天飘彩云。舞出笑声满天飞,舞出丰收好年景,舞出一片艳阳天。引导学生感受人山人海、锣鼓喧天的场面,真切地体会国泰民安、吉祥如意的意味。

对于第一学段学生而言,教师应灵活运用乡俗文化的趣味性,选用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文本以及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创设极具传统文化内涵的氛围与情境,让他们兴趣高涨地投入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之亲切。

三、经典文化为诵,深知传统文化的亲切

古人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的心灵纯净如水,心性向上向善,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道德品质、思想意识、文化修养等方面的培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笔者尊重学生的天性,将传统文化中独特的经典作品充分展现出来,采用不同形式的诵读,如个别读、集体读、敲腿读、品味对读等。在读通的同时,引导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传统丰富的文化底蕴,情感自会随之升华、凝聚,学生便会在潜意识中愿意走进,并渐渐地热爱传统文化。

诵读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手段。教学《团团圆圆过中秋》中“诵读经典”时,笔者从以下四方面着手:一是通过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学生列举了学校及其他地方开展“纪念张元幹延展930 周年”活动的有关的内容及图片(课件展示相关图片。板书:忆元幹,诵名句)。二是诵读张元幹名词,初步感受张元幹的爱国情怀,课件出示:(1)“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乡,气吞骄虏。”(《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2)“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3)“整顿乾坤,廊清宇宙,男儿此志会须伸。”(《陇头泉》)。三是个性表达。教师点击课件,让学生观看习俗短语和有关视频,并相机提问:观看了全国各地和海外中秋佳节活动场景,并通过大家的诵读,你认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中秋节?[2](喜气洋洋的中秋节、满怀期盼的中秋节、思念亲人的中秋节、花好月圆的中秋节、阖家团圆的中秋节、深情厚意的中秋节……)四是拓展践行。教师告诉学生从2008 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目的之一就是保护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怀。课后,请同学们在“中国节日网”登录,找到“中秋专题”阅读,也可以阅读儿童绘本故事《中秋节快乐》这部书,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到我国乡俗文化的丰富多彩。

百闻不如一诵,让学生读通、读透、读明,学生对家乡的爱国词人张元幹也有了较为深刻立体的认识。在诵读中,学生的眼睛得以澄澈,心灵得以净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诵读习俗短语,个性化表达自己的感受,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深邃和广博,由此而获得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

搭建低年级传统文化教育的平台,让学生传统文化“亲切”起来,并让学生由衷地对它充满“亲近”感,因为有了亲近,才有自然地接受;有了亲近,才会自觉地体悟;有了亲近,才会自主地探究[3]。长此下去,学生就逐渐有了文化的根基。

猜你喜欢

永泰短语课件
北美蓝莓落户永泰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初中数学教学中课件设计的重要性
台专家探访永泰庄寨
《健民短语》一则
WEB课件开发系统的设计思路
小月牙儿
精简课件,优化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