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异化消费的环境代价与新消费观念建设研究

2022-11-26

关键词:消费主义异化浪费

贺 亚 东

(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生产力的长足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稳定,以美国为主导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逐渐由生产型社会转向消费型社会。在这一深刻的转向中,逐渐出现了异化消费的现象,消费主义批判在社会研究领域也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主流消费文化也产生了巨大的转变。消费主义思潮以一种势不可挡而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了我国社会和人的思想观念,其主要表现于消费主义趋势越来越明显,加剧了与我国一直以来提倡的绿色消费观之间的冲突。因此,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语境下,构建和塑造适合我国国情的消费文化,无疑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最终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消费主义的根源探究

消费与生产有着相互制约、相互决定的辩证关系。马克思认为,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一切生产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消费,但消费也受自然条件和生产力的制约。消费水平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增长是一个客观规律。列宁在《论所谓市场问题》中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引起全体居民和工人无产阶级需求水平的增长。”[1]84-85生产力的发展和分工的细化节省甚至取消了人们为自己劳动的部分时间,人们不再需要亲力亲为做许多事。人们不必再从生食加工出一顿饭,而是可以选择更方便的半成品或速食食品;日常的家务劳动也不必要了,因为购买专业的家政服务更省时省力;人们更不会去亲自缝制衣服,因为商场已经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选择。技术的变革节省了人单纯为了使用价值而进行的劳动,这些被节省的为自己劳动的时间一部分转化为休闲时间,投入娱乐消费;另一部分则投入社会生产中,进而变成劳动者提高的报酬并重新投入消费活动中,刺激经济持续增长。由此可见,消费一方面作为一种个体行为,另一方面作为宏观经济的关键环节,对国家重大经济政策的制定以及社会发展方向都起着重要作用。

消费主义在人类社会大行其道要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大萧条以前。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一些经济学家注意到,当人们的自然需要得到满足,工厂生产的大量产品就会陷于滞销,因此要使资本保持流动、经济继续增长,就必须刺激消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大萧条的爆发也使一些经济学家意识到古典经济学的不足。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活动,利用财政税收刺激消费需求,凯恩斯的理论后来经过补充和发展形成了凯恩斯主义,并在二战后成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刺激消费、复苏经济的有效手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福特主义逐渐转变为后福特主义,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从生产导向转变为消费导向,消费取代了生产,并逐渐确立其在社会的统治地位。这形成了鲍德里亚所说的被物所包围的消费社会,符号化、风格化、个性化的消费也由此兴起。

二、我国当前消费的异化表现

随着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变,人们的消费已不再是单纯为了获取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进行的消费活动,而是对交换价值的突出强调,是对商品包含的符号的占有和消费。如此,消费就出现了异化。鲍德里亚认为,在丰盛社会中,“消费者与物的关系因而出现了变化:他不会再从特别用途上去看这个物,而是从它的全部意义上去看全套的物”[2]27。弗洛姆认为,内涵于商品中的符号逻辑通过广告渗透进消费者的意识中,刺激着消费者的购物冲动并指引着消费的方向,为消费者营造出一个幻象,认为“占有就是我生活的目的,我占有的越多,我就越是我”[3]7,认为购买了广告中附带着独特、富足或幸福的符号的商品就能够为自己带来现实的独特、富足或幸福。弗洛姆认为,消费异化的根源在于消费者虚假的补偿和逃避恐惧的心理。在生产领域,劳动的异化使人在劳动中的自由被剥夺,丧失了自身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为了补偿这种自由的缺失,人们将注意力转向了消费领域,因为在消费领域,人可以“自由地”用金钱换取任何他想要的东西,并且“消费掉的东西不会被别人拿走”[3]16,人在消费活动中才体验到作为主体的能动性。

当前我国消费异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异化现象表现在对符号的盲目追逐。在消费社会中,消费者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日常生活需要,而是在消费商品的象征性符号,这些符号象征着消费者的时尚品位、消费能力和身份地位。大众以消费的多少和占有符号的数量作为衡量成功、财富和幸福的尺度,消费变成了人的自我表达和获得身份认同的方式。作为消费主义代言人的广告引诱着消费者,让他们相信能从随心所欲的消费中获得力量。在消费主义的话语系统中,消费是取得进步时的奖励,是辛苦工作后的慰藉,是表达爱意的手段,是实现自由的途径,唯独不是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如“对自己好一点”“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是自己的”“再忙,也要买点什么犒劳自己”等话术。在各大互联网社交平台上,“种草推荐”“必买清单”等内容层出不穷,广告商惯用一些符合主流认知的观念与所推销的产品相结合,用同一的外在符号来定义不同人的“更好的”生活,潜移默化地偷换概念。“在大量广告符号的包围中,普通大众迷失于‘失去质量的符号’,丧失自己的理性观察力和判断力,只是一味地追求符号所带来的价值,从而人的主体性就会沦丧”[4]12。

其二,消费的异化表现为对消费品的浪费。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我国已经摆脱了贫困和饥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的饮食标准也已经从吃饱提升到吃好的阶段。与此同时,我国根深蒂固的餐桌文化和消费主义思潮也造成层出不穷的餐饮浪费现象。从上海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2020年的一项问卷调查报告来看,餐饮浪费现象主要发生在婚礼宴席和商务会议等场合。“商务宴请、婚宴等大型宴会的浪费程度分别是64.4%、68.3%”[5]。一方面,我国作为礼仪之邦,在宴请宾客时倾向于大操大办、“讲排场”,餐桌上的菜式越多才越能显示主人的慷慨热情。另一方面,在大型宴会中,宾客碍于“面子”或出于对卫生的考虑,大部分人不会选择将剩下的食物打包,从而造成严重的浪费。

“在任何时代,君主贵族阶级都是通过无益的浪费来证明他们的优越感的”[2]43,“大浪费者……之所以成为杂志和电视专栏的中心人物,是因为他们身上值得夸耀的总是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生活”[2]46。我国的现代化道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有所不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工业革命开始,社会的现代化经历了百余年的历程。中国自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到实行改革开放,生产力得到解放并实现迅速发展,在较短时间内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的深化一方面使我们迅速深刻地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中,另一方面也使西方一些落后腐化的思潮以一种更加迅猛的势头冲击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当前我国社会中,年轻一代对流量明星和网络红人夸张奢侈的生活方式的追捧、对流行时尚狂热地跟风模仿,让我们不难理解这种现象,这也表明消费主义危机已经愈演愈烈。2021年4月,某牛奶品牌冠名某选秀活动并将粉丝投票与商品销售绑定,其选秀规则是粉丝需购买该品牌牛奶并通过扫瓶盖里的二维码为自己支持的选手投票。这一营销机制导致狂热的粉丝为了投票而“买椟还珠”,开封后的大量牛奶被倒进沟渠。作为消费者的个人难以体验到结构性的限制,消费主义的根源在于资本运转的需要。

异化消费造成系统性的浪费,消费社会需要商品的生产,更需要商品的破坏。只有最大限度地缩短使用寿命,才能促进更多的商品生产和更快的资本增值。今天,大众消费品的生产者不再强调产品的耐用性,而是将产品的使用期限纳入精确的计算之中。只有缩短商品的使用寿命,消费者购买的频率才会增加,更多的商品才会被售出。广告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商品的时尚价值被前所未有地强调和宣传,而使用价值和时间价值则被降低,以此达到加速更新换代的目的。快时尚行业的迅速崛起并在消费市场占据巨大份额就是资本周转加快和消费异化的鲜明例证。时尚和平价是快时尚行业的标签,极大地满足了大多数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在快时尚行业中,为了追赶潮流,新的设计和款式在几周内就能投入生产并上架销售。并且,快时尚服饰作为流行符号的物化,重要的是服饰的时尚价值而非使用价值。生产者使用不耐用的纺织材料并以亲民的价格出售,服饰的使用寿命被缩短,使得消费者不得不频繁购买,造成能源的消耗和原材料浪费的恶性循环。

三、异化消费在我国造成的生态环境代价

异化消费不仅造成大量的浪费,也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为自然环境保护和整个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蒙上了厚重的阴影。自工业革命开始,工具理性和实用主义的价值观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观念,技术的进步促进需求的增长,而大众需求的增长同时带来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消费异化造成了盲目消费和浪费现象,对自然和生态造成了更大的破坏。资本主义社会借助对人本主义的片面解读,把消费者的欲望和需求抬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告诉人们追求物质财富是理所应当的,鼓吹过度的超前的消费,全然不提消费背后的环境代价。鲍德里亚就曾指出:“在这个社会中,浪费式消费已变成一种日常义务,一种类似于间接赋税的通常无形的强制性指令,一种对经济秩序束缚的不自觉的参与。”[2]4

当前的生活模式和消费模式,在使我们享受到极大便利的同时,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伤害。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工业的长足发展使空调、汽车和机器等需要消耗大量电力和化石能源的消费品变得司空见惯。从美国的调查数据中能够发现这一趋势:“(能源、化学制品、金属和纸的生产)这四种工业在资源密集和毒物排放方面全都排在前五位,并且同时在产生污染空气的硫化物和氮氧化物、悬浮颗粒以及挥发有机物等方面也占一席之地。”[6]30在人们平时更多接触的快时尚和快递物流行业,浪费现象触目惊心。聚酯纤维(即“涤纶”)是当前服装产业中最常用的面料,其早在21世纪初就已经超过了棉花的使用。由原油等化石燃料生产的聚酯纤维和其他合成材料的碳排放量比棉花要高得多。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系统实验室在2015年发表的一篇报告显示,“在目前的电网条件下,全球范围的涤纶织物将从目前的大约8 800公斤二氧化碳当量增加到2030年预计的1.5万亿公斤二氧化碳当量”[7]。快时尚行业的运转逻辑加剧了资源的消耗和浪费。在随着互联网产业崛起而发展起来的物流行业中,快递包装带来的污染和浪费同样不能忽视。快递包装主要使用的是瓦楞纸盒、缓冲填充物、编织袋、塑料包装袋和密封胶带等,而这些产品往往是一次性用品,除纸盒外,其他塑料制品极少得到有效回收利用。

“在人类生产的共83亿吨塑料中,已有63亿吨塑料彻底成为废弃物。这些废弃的塑料制品中,只有9%被回收,另有12%被焚烧处理,剩余79%的废弃塑料则深埋在垃圾填埋场或在自然环境中累积”[8]。这些一次性塑料制品积少成多地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消耗和生态污染,最终将会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据2018年奥地利科学家的一项检测显示,在来自不同国家的全部8名研究参与者的样本中,都检测出至少一种微塑料阳性反应,“在所有参与者体内都发现了聚丙烯(PP)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塑料瓶和瓶盖的主要成分……虽然在动物研究中,肠道中发现的塑料浓度最高,但最小的塑料微粒也能进入血液、淋巴系统,甚至可能到达肝脏”[9]。此外,纸盒本身的制造环节也会消耗大量能源,“快递包装盒用掉一吨纸,意味着用掉20株树龄为20~40年的树木、消耗1 500升燃油”[10]。节节攀升的碳排放量、无处安放的各类垃圾,不断消融的北极冰山和持续缩减的雨林规模,带来的是挥之不散的雾霾天气和愈加频繁的自然灾害,人类将为浪费带来的生态危机而付出巨大代价。因此,如何与固有的消费欲望和谐共存,坚决遏制消费异化和浪费,成为当前人们应深入思考和积极应对的重要问题。

四、以新时代消费观念应对浪费

虽然异化消费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对消费实行一票否决,更不可能让社会倒退回前工业时代的田园生活。“我们不能阻止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及扩大内需的潮流,因为这是人们生活水平提升的保障和象征;不可能根除几千年的‘面子’思想,也很难完全避免全球化浪潮下西方消费主义的影响和冲击”[4]19。“价值观的危机可能是我们面对的最深刻的危机”[11]。资本主义以利润为唯一目的,为了生产而生产,这必然导致它对消费主义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鼓吹,人为地制造人的需要,这也使它具有了意识形态的功能。因此,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价值取向。

在人民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新时代,如何抵御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陷阱、抵御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泛滥,以观念的变革作为变革行动的先导可以作为一个有效的切入点。“消费主义的根基可能是肤浅的,因而它也可能是脆弱的。但是个人行动和自愿简朴似乎不能把它根除……答案也许存在于政治与个人的结合中……要大胆向法律、制度挑战,向从恣意挥霍中得益的行业挑战”[6]109。因此,为了应对消费异化和浪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可以从法律、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塑造方面寻求应对措施。

第一,为反浪费立法,推进社会的结构性改革。相对于一些工业国,中国作为一个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大国,人均碳排放量远远低于许多发达国家。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始终坚守国际共同商定的减排承诺,并且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呼唤。自2021年4月29日起,我国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从法律的层面确立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目标和决心,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反食品浪费法》从大到政府和企业,小到食品的加工者、餐饮服务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层面,较全面地规定餐饮和日常食品消费的基本行为准则,约束和倡导兼顾,为节约粮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广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提供了法治保障。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还体现在国家强大的统筹能力。国家能够对庞大的工业生产体系进行整体谋划、协调部署,实行结构性改革,从而改变落后的低质量、高污染的工业行业,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实现更清洁高效、更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

第二,引导消费文化与新时代相适应,推广新型餐桌文化,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中国的消费文化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节能减排、遏制浪费方面,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勤劳朴素、克制俭省的民族。我国古代先贤关于崇尚勤劳俭朴、反对奢靡之风的理念不胜枚举。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提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中开篇点明“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时至今日,这些脍炙人口的词句仍然深刻地影响中华民族的生活观念。在当下的新时代,我们更应该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生活智慧和传统美德;应加大对自媒体行业和文化产业的建设和扶持,通过大力推广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全社会勤俭节约的美德蔚然成风。针对餐饮中的浪费陋习,倡导不铺张不浪费,提倡自助式的就餐形式,推广分餐制和公筷文化,让礼仪大国的餐桌文化焕发新活力。

第三,树立社会主义主流消费观,培养理性自觉的消费者群体。在价值观的领域中,中国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主流消费观念与消费主义的价值观是根本相悖的。被消费主义支配的社会只在乎个人眼前的利益和快感,不关心人类共同体的利益和追求,从而造成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泛滥。但社会主义的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反对物对人的统治和异化。我国当前面临着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和更加复杂的文化思潮,因此,我们不仅要清醒地认识到消费主义的空洞和虚伪的内核,反对奢侈浪费的享乐主义的消费取向,同时还应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各个领域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树立社会主义的消费观、劳动观和幸福观,坚持和弘扬绿色、协调、可持续的消费价值取向,反对“消费决定论”,在物质需要得到保障的基础上鼓励精神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使人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主动承担作为资源消耗者的社会责任,进而使绿色消费、低碳节能的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强化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认同和指导地位。我们可以通过融媒体全方位的沟通互动的形式,有效地将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让人们自觉地认识到异化消费的空虚和无意义,从而跳出消费主义的陷阱,追求理性消费。

五、结 语

人作为直接的自然存在物,须臾离不开自然而独立生存,自然是人类一切发展的基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离不开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作为命运共同体的全人类,应以理性的人的姿态,重新定位与供养人类生存的自然的关系,坚持和践行理性消费、绿色消费的主张,在满足自身发展需求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时,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为人类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健康、富饶的地球。如此,人类才会在一个清洁美丽的环境中,真正获得自由和解放。

猜你喜欢

消费主义异化浪费
不浪费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Film review:WALL·E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人造凶猛
亲情的异化:《斯卡伯勒的婚约》中长幼关系的文化诠释
消费主义视域下的中产阶级想象——论新都市电影的物欲狂欢与精神缺失
从精神生态学角度看《白噪音》中后现代人的异化